让我们一起去寻找最美旅行地(这里美到窒息为何慕名来旅游的人却难以久留)
让我们一起去寻找最美旅行地(这里美到窒息为何慕名来旅游的人却难以久留)管辖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地级市那里有着我国最年轻的、你向往吗?那里天蓝岛绿,水清沙白,椰风树影,珊瑚成群,宛若仙境……
地点 | 海南省三沙市
采访者 | 吴媚苗
央广记者吴媚苗 摄
祖国的最南端
你向往吗?
那里天蓝岛绿,水清沙白,
椰风树影,珊瑚成群,宛若仙境……
那里有着我国最年轻的、
管辖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地级市
——三沙市
三沙有多美?
就连摄影技术很菜的小记,
都可以随手拍大片……
感受一下:
“自带美颜滤镜”的海水
央广记者吴媚苗 摄
唯美的海上落日
央广记者吴媚苗 摄
可爱的海洋生物
央广记者吴媚苗 摄
猜猜这是什么?留言区回复
央广记者吴媚苗 摄
图片素材由三沙市七连屿工委提供
还有神秘的蓝洞
三沙的美,数不尽,道不完
上世纪70年代家喻户晓的电影《南海风云》里有首插曲,是这样唱的:
“在那云飞浪卷的南海上,有一串明珠闪耀着光芒,绿树银滩风光如画,辽阔的海域无尽的宝藏……”
在80、90后都熟悉的人教版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里,是这样写的:
“西沙群岛是南海上的一群岛屿,是我国的海防前哨。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艰苦岁月:喝雨水,没通讯,台风把家给吹跑
世代在南海作业的渔民
(图片素材由三沙市七连屿工委提供)
但是,别看风景很美。在早期,我国南海诸岛由于位置偏远,除少数驻岛军民外,鲜有人烟。渔民也多以流动为主,条件十分艰苦。
“老三沙人”冯明芳告诉我,最初渔民们从海南本岛到南海诸岛捕鱼、上岛居住,搭起几片草棚,就安起了临时的“家”。有时台风一来,“家”就被吹跑了。许多岛上没淡水,只能收集雨水饮用。夜里没电,没有通讯,天黑了就只能睡觉。生活必需品都要靠补给船运来,若是遇上强风天气,补给船2个月都没法来一趟。吃的穿的用的都要发愁。甚至到最后,大家只能过上天天“酱油拌米饭”的日子。
吃穿用度,一应俱全,渔民过上现代化生活
三沙市政府(央广记者 吴媚苗 摄)
2012年7月24日,西沙、南沙、中沙群岛,组成了我国最南端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地级市——三沙市。从这一天起,三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在市政府的驻地——永兴岛上,有医院、学校、海水淡化厂、电站、垃圾站,还有免费的电影院、图书馆。补给船可以做到平均一周一趟,飞机每天一班。吃穿用度、医疗文娱,一应俱全。
医疗保障日渐完善,渔民在海上作业遇险时,还可出动直升机救援(央广记者 吴媚苗 摄)
过去,驻岛居民文化生活极度匮乏。大家说,“一本书都会被翻到烂”。如今,岛上有了免费的图书馆、电影院。影片上映与全国同步。(央广记者 吴媚苗 摄)
2年前,我来三沙采访的时候,还和渔民们在野外简易的木板房里聊着天。2年后,同一地点,三角梅盛放的整洁社区,老冯已经带我参观他搬进的小别墅了。
整洁一新的永兴社区(央广记者 吴媚苗 摄)
冯明芳的新家(央广记者 吴媚苗 摄)
渔民们早先的居住环境,从赵述岛上还留着的木板房可以窥见一二。今年,赵述岛居民们也将要搬进新房了。(央广记者 吴媚苗 摄)
赵述岛上新居也已盖好(央广记者 吴媚苗 摄)
渔嫂郁业茹是我这次来新认识的朋友,刚见到她时,她正在家里晾晒1米半长的大鱿鱼、拳头般粗的海参、各式各样的鱼干贝类。冰柜里头满满当当,墙上则贴着二维码。郁业茹说,如今,供电稳定,快递便利,只要加个微信,三沙的海货都能卖到北京去。
毒辣的烈日下,渔嫂郁业茹正在把海鲜晒成干货(央广记者 吴媚苗 摄)
祖国最南端,一个班一个孩子
女人多了,孩子们也便来了。一个个真正的小家庭也就在三沙安札下来了。驻岛军民的孩子可以免费在永兴学校上小学,这所祖国最南端的学校,现在有三十来个学生。
祖国最南端的学校——永兴学校(央广记者 吴媚苗 摄)
尽管学生不多,但是,学校该为孩子们设置的课程,一节都不会少。也因此,教室里常常会出现一个老师带一个孩子的场面。
永兴学校特殊的课堂:三年级生贾语然在上语文课,全班只有她一个学生(央广记者 吴媚苗 摄)
每周一的清晨,师生们都会举行升旗仪式。国歌会在同样的清晨,于三沙大大小小的岛礁上响起,哪怕是只有一个人的小岛。
孩子们在举行升旗仪式(央广记者 吴媚苗 摄)
贾语然去年和爸爸妈妈从西安来到这里。她很自豪地和我说,这里和老家不同,还有一门叫做海洋文化的课,可以学习到许多海底生物的习性,还有海洋的知识。
贾语然:“这儿的海水特别好看。以前看过海水,但没看过这么好看的。”
语然说得没错。蹲点期间,有时乘船往返于小岛间,海面时而幽蓝深邃,时而一碧万顷,时而平滑如镜,时而波涛澎湃,飞鱼海鸥不时来作伴。
海面时而平滑得像一片幽蓝色的绸缎
(央广记者 吴媚苗 摄)
时而微波荡漾,海鸟盘旋
(图片素材由三沙市七连屿工委提供)
可是,时而也会卷起连天的风浪——“龙吸水”
(央广记者 吴媚苗 摄)
生态三沙:渔民变岛长,沙洲成绿洲
南海给予了三沙人大自然的馈赠。如今,三沙人也更懂得感恩呵护。设市7年来,三沙出台了一系列生态环保制度:改善岛礁环境、鼓励渔民转产转业、试行“岛长制”。
渔民变岛长,出海不再只是打鱼谋生,还要上岛植树、救助海龟、收集海上垃圾……
岛礁植树变化
图片素材由三沙市七连屿工委提供
七连屿总岛长邹志说,大家都用“纤夫的爱”这首歌来形容最初岛礁植树的场景:
“因为一开始没有码头,所以每一棵树、每一棵苗都由大船运到小船上,小船再运到平板上,人则需要淌着水,用绳子将树拖上岸。”
拖树上岛 图片来源于网络
赵述岛岛长梁锋告诉我,在三沙种树还和在别处不同,因为天气高温高盐高湿,大家已经习惯在快天亮时摸黑种树,中暑也是常事。但让他欣慰的是,在他们种过的几百棵树里,最高的一棵椰子树,已经有18年了,比他儿子岁数还大。
梁锋和他种的椰子树 央广记者 吴媚苗 摄
到小岛采访那天,才早上9点,我穿着厚厚的运动鞋走在沙地上,仍感觉双脚发烫,太阳晒得头晕目眩。在沙地里活动不到几个小时,回来后同行的小伙伴就晒出了“两种肤色”。
而守岛的人们,就是每天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业,令沙洲变绿洲的。
同行的小伙伴被晒伤
如今,三沙军民已累计在各岛礁植树200多万株,孵化海龟1.2万余只,每年 有数千只候鸟飞来绿树成荫的岛屿上栖息……
候鸟飞来岛屿
图片素材由三沙市七连屿工委提供
结尾:你还不知道的三沙……
15天的蹲点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在几个小时就能走遍的岛屿上,常常走几步路就碰到采访过的人们,见面会问我:“还在这呢”。在他们眼里,外地人是很难久留的。
我常想,生活条件更好了,大家还会觉得苦吗?15天下来我明白,最苦的应该还是寂寞之苦、心智之苦。都说有句老话:在三沙,躺着就是一种奉献。如今,从守岛到护岛,三沙人有了更多的事情要去做。于是,临离开时,我和七连屿总岛长邹志有了这样的对话:
邹志:“说实话,一个岛上一天很美,一个礼拜可能还行。你待上一个月或者十年以上,你可能要烦躁,觉得完了我待不下去了。”
记者:“有没有动摇过想要离开?”
邹志:“没有。我就是愿意守好祖国的南大门,这就是来三沙的目的,实实在在地就是这个样子。”
编者按
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一路走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 还是在世界历史上 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从今天开始,中国之声推出大型主题报道《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足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50多名记者深入偏远乡村、城市社区、工程现场、科研院所……蹲点调研,充分展现一个古老民族的现代化传奇,充分体验新征程上人民的奋斗精神。
往期回顾:
中共“进京赶考”的起点如今什么样?| 足迹
中共“立规矩”的地方今天怎样执行规矩?| 足迹
解密: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进京瘦身三次走了17天,如今…… | 足迹
北斗导航 无人机 ...这可能是你见过的最接地气的用法了 | 足迹
马背上建校,如今同层换教室要走8分钟,这是什么“神仙”学校?| 足迹
全国人民用的铅笔,5支里有3支来自“光腚屯” | 足迹
太美了!这梯田不是江南,是“中国薯都” | 足迹
让肿瘤消除,让土豆增产……核技术竟然还能干这些 | 足迹
记者进入核反应堆厂房,迷路了…… | 足迹
一堂课:涨知识、超有趣、还能扶贫!想来试试吗?| 足迹
河南兰考的红薯,北上广卖到几十块一斤竟然还供不应求 | 足迹
“蔡家崖”专列带你去吃啦叨叨,“小延安”如何成为红色旅游“爆款”?|足迹
这个“与世隔绝”的古老神秘民族,就这样“一步跨千年” | 足迹
从原始社会直接走来的他们,把一切最好的都给了孩子 | 足迹
这个巨坑有32个故宫大!当年曾被印上人民币,如今……|足迹
这个地方名叫海子,比海子的诗还要美…… | 足迹
假期过半,再不来这里看看就等八月吧 | 足迹
你知道“西海固”吧,有没有想过去那里看山花?| 足迹
这个作家柳青曾经住了14年的村庄,如今正在“二次创业” | 足迹
那个传奇的大陈岛,如今成了大黄鱼“咕咕”叫的网红打卡地 | 足迹
车厘子吃到饱,出门就逛免税店,郑州 卢森堡这条空中丝路有多牛?| 足迹
从90分钟到3分钟,他们如何与地震波赛跑?| 足迹
如果没有它,珠三角会多出50座大型火电厂 | 足迹
记者跟喜提热搜的“风餐兄弟”走了一圈,差点哭了 | 足迹
守卫三峡大坝,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 | 足迹
主创人员
总监制:蔡小林
总策划:高岩
审稿:李谦
记者:吴媚苗
新媒体编辑:张乔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