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女湖风景名胜区旅游攻略(仙女湖风景名胜区入选)
仙女湖风景名胜区旅游攻略(仙女湖风景名胜区入选)非遗与旅游演艺及节庆活动融合仙女湖自旅游开发建设以来,一直努力挖掘、传承、保护“毛衣女下凡”传说故事、腊八冬捕等留存在仙女湖基因里的非遗文化。仙女湖非遗项目的保护依托仙女湖景区,已成为仙女湖旅游品牌民俗活动。仙女湖风景名胜区入选“非遗旅游景区”项目。非遗旅游景区
好消息!仙女湖风景名胜区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近日,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
面向社会公布
2022年“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
仙女湖风景名胜区
入选“非遗旅游景区”项目。
非遗旅游景区
仙女湖自旅游开发建设以来,一直努力挖掘、传承、保护“毛衣女下凡”传说故事、腊八冬捕等留存在仙女湖基因里的非遗文化。仙女湖非遗项目的保护依托仙女湖景区,已成为仙女湖旅游品牌民俗活动。
非遗与旅游演艺及节庆活动融合
仙女湖风景名胜区积极推动非遗项目和景区融合,每逢节假日都有非遗项目展览或文艺演出。2004年至今,已举办19届仙女湖七夕文化旅游节,2017年开始连续举办五届中国七夕文化高峰论坛,五度与央视携手拍摄七夕晚会,将七夕文化及与之相关的民俗活动挖掘整理出来,赋予时代内涵与意义,让广大人民群众亲身体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仙女湖七夕文化品牌影响力。
该景区通过探索各种“非遗 旅游”融合模式,举办仙女湖七夕文化旅游节、七夕民俗欢乐周、腊八冬捕渔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活动,将夏布绣、花鼓戏、推车灯、十样景、双狮舞等新余本地非遗项目引入景区,受到游客们的喜爱。围绕七夕爱情元素,精心编排演绎节目《缘来仙女湖》,每晚在该景区七夕老街开展行进式演出,这对非遗传承和传播起到显著效益,得到了传承群体的一致认可,实现了很好的传播传承。
每年七夕节前后,仙女湖风景名胜区举办的仙女湖七夕文化旅游节都受到游客的特别关注。2019—2020年七夕文化旅游节期间景区接待游客37万余人次,门票收入近4000万元。2021年推出“云上过七夕”活动,直播点击量达1600万人次。今年9月,举办中国·仙女湖非遗婚俗欢乐周,通过传播聚焦中式传统婚礼及相关产业目光,力争打造仙女湖婚俗产业聚集地,形成仙女湖七夕文化旅游民俗品牌活动,进一步丰富仙女湖七夕文化内涵。
摄影:何田根
非遗文化与文化旅游市场融合
非遗保护不是静止不动的,非遗保护传承要“见人见物见生活”,让非遗融入当代生活。仙女湖风景名胜区加大非遗文创研发力度,结合旅游市场需求,以“仙女”元素,研发出“仙女”系列文创产品,主要有仙女冰棒、恋爱笔记本、休闲背包等非遗文创产品。
引进夏布绣、昌坊剪纸、分宜洞村竹编等非遗项目,让游客体验制作过程。其中,夏布绣是以中国夏布之乡——江西新余盛产的夏布为绣地,前承民间精湛绣艺,后开夏布艺术刺绣先河,将古朴的夏布艺术与刺绣艺术融为一体,形成了绣织的肌理美和物体空间的和谐统一;洞村竹编李年根是第五代传承人,抖音粉丝达420.8万,自小因为家庭变故经历了很多磨难,和自己的伯父学习竹编,一做就是五十年,他的一双手无所不能,只要拿起竹篾,万物皆可编。
摄影:刘志平
该景区还常态化地引进推车灯、十样景、双狮舞、花鼓戏等本地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项目,让游客与市民能够在景区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摄影:喻秋平
非遗与旅游品牌宣传推广融合
2019年至2021年期间,仙女湖风景名胜区组织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等为主题的仙女湖研学团队大小共计126场次,7万多人次,单团接待量最高达2100人次。
摄影:张兵平
其中,2019年8月,七夕文化旅游节期间,七夕老街举办的七夕民俗文化周,接待游客达29万多人次;2020年8月,七夕文化旅游节期间,江口电厂艺术区举办支付宝生活集市与七大主题夜,接待游客达37万多人次。
摄影:曾志强
2021年8月,“云上过七夕”直播点击量达1600万人次;2022年1月,仙女湖腊八冬捕鱼文化节,头鱼拍卖现场人声鼎沸,头鱼拍出18.8万元的最高价。
摄影:赵春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