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盘龙城是二线城市吗(话说武汉盘龙城)
武汉盘龙城是二线城市吗(话说武汉盘龙城) 1954年夏天,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灾害,当时为了加固长江大堤,抗洪人员来到周边地势相对较高的盘龙湖半岛取土,在取土时发现土里有碎陶片,无意中揭开了盘龙城青铜时代城邑文明的神秘面纱,也从此开始了对盘龙城各遗址超过半个世纪的发掘历程。有关方面发掘出一座气势恢宏的砖墙宫殿轮廓及多座高等级贵族墓葬,出土有数百件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等遗物。现在盘龙城遗址内城总面积约75400㎡,包括宫殿区、居民区、墓葬区和手工业作坊区几部分。 盘龙城遗址的吉祥物叫尨尨。尨是一个多音字,有4个读音 均是读2声。读mang时,泛指狗的意思;读meng时,指蓬乱的样子;读long时,和“龙”同义,与盘龙城的“龙”呼应;读pang时,通“庞”,是庞大的意思,指盘龙城遗址文化丰富。尨在这里读mang,选择“狗“做吉祥物的原因有三:1.吉祥物的原型是盘龙城的团宠:虎子(狗);2.盘龙城遗址公园是2018年戊
原创 周惟道
《人文武汉》——是您了解武汉人文历史的窗口,请关注!
盘龙城遗址位于武汉市黄陂区,处在盘龙湖半岛、长江北岸,东南西三面环水,两面临盘龙湖,南濒府河,仅西面有陆路相通,距武汉市中心5km,是长江流域已知布局最清楚、遗迹最丰富的一处商代前期城址。1954年被洪水冲出而发现,是商朝在南方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保存完整的城墙和壕沟,推翻了以往公认的“商文化只存在于中原地区”的观点。被称作长江流域青铜文明之源,是武汉城市之根。1988 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我国重点遗址保护项目之一,是湖北省第二个国家遗址公园,2017年12月,入选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只要提及中国商史和商代文化史,势必涉及长江流域青铜文明之源盘龙城;而讲述中国城市史与长江文明史,盘龙城则不可绕过。盘龙城的发现与认知,将武汉城市历史上溯到3500年前。这也将改写我们历史教科书,从而认定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这是一座真正的古城,建在长江边上,很有战略眼光战术技巧。根据碳14检测结果,盘龙城营建年代在公元前169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即盘龙城第四期。在盘龙城考古发掘过程中发现,从明清地层下面直接就可挖掘到商代地层,为我们研究早期南方地区城市规模和形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盘龙城,既近又远,原本是滠口管辖,与黄浦路咫尺为邻。笔者作为正宗黄浦路土著,初听却是在世纪之交。那年偶然和一位领导干部成为病友,他与我谈及有关盘龙城的规划,才知晓有这么一处遗址。二十多年来,房地产商大兴土木,让这片远郊耳熟能详。“武汉城市之根”,就在这里,则是参观了遗址公园才知道,也算意外收获。
盘龙城遗址的吉祥物叫尨尨。尨是一个多音字,有4个读音 均是读2声。读mang时,泛指狗的意思;读meng时,指蓬乱的样子;读long时,和“龙”同义,与盘龙城的“龙”呼应;读pang时,通“庞”,是庞大的意思,指盘龙城遗址文化丰富。尨在这里读mang,选择“狗“做吉祥物的原因有三:1.吉祥物的原型是盘龙城的团宠:虎子(狗);2.盘龙城遗址公园是2018年戊戌年(狗年)正式开园;3.狗在商代,占有很重要的生活地位,在墓葬中有殉狗现象。
1954年夏天,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灾害,当时为了加固长江大堤,抗洪人员来到周边地势相对较高的盘龙湖半岛取土,在取土时发现土里有碎陶片,无意中揭开了盘龙城青铜时代城邑文明的神秘面纱,也从此开始了对盘龙城各遗址超过半个世纪的发掘历程。有关方面发掘出一座气势恢宏的砖墙宫殿轮廓及多座高等级贵族墓葬,出土有数百件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等遗物。现在盘龙城遗址内城总面积约75400㎡,包括宫殿区、居民区、墓葬区和手工业作坊区几部分。
盘龙城遗址公园内非常大,分为博物院区、遗址区。
遗址公园中包括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宫城城墙、宫殿区、北城壕、李家嘴贵族墓葬区、考古工作站、考古发掘现场…… 人文遗迹与湿地山水的有机结合,是历史的组成也是历史的见证,同时正构建着新的历史,真切触摸武汉的前世今生。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集中展示了在此发掘的商代遗址及出土文物,相对于老牌大馆,其布展充分利用了新媒体形式,颇有新意更具现代感。“博物院”是一座组合型建筑,由“矩形”“方形”构成,既体现历史厚重感又满足了诸多的格子控。以泥黄色,深红色为主的色调,被誉为“小埃及”。
“江汉泱泱商邑煌煌——盘龙城遗址陈列”展览,荣获了“第十七届(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这是一个风格鲜明、展示鲜活的展览,实现了遗址与环境、历史与人文、保护与展示、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的融合交叉,让考古和历史研究回归到博物馆。展览用多样的系列组合让青铜器、玉器、陶器重现遗址,使遗址再一次跃然于观众眼前,是一场不可不看的文化盛宴。
第一展厅“浪淘千古”,1954年,武汉遭遇大洪水,抗洪人员防汛抢险时从盘龙城土墙取土筑堤时,发现了深埋土壤中的青铜器。“浪淘千古”,就从那场洪水开始讲起。主要解读考古工作发展历程及解释为啥将盘龙城称之为“武汉之根”原因。
第二展厅“故邑风物”,通过文物展示、视频播放等多种手段向你介绍曾生活在盘龙城的古人们,是如何生活、工作的;
第三展厅“角力南土”,主要介绍盘龙城所处的历史大背景等内容。
青铜面具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的四大镇馆之宝分别是绿松石镶金饰 、青铜大圆鼎、带觚形器和有领玉璧。
绿松石镶金饰件
绿松石镶金饰件于2014年在杨家湾17号墓出土,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唯一一件商代早期最完整成型金器,此饰件含金量达到89%,十分罕见,暗示这个墓葬主人可能是盘龙城最高等级贵族或首领。饰品原以近千片人工磨制的细小绿松石贴塑而成,但由于在埋葬和发掘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扰动,所以出土时只保存了500余片绿松石且已失去原貌。经过专家团队不懈努力,最终用科技手段与现代材料复原了它当年的模样。
青铜大圆鼎。从杨家湾11号墓出土,整个圆鼎庄严厚重,其最薄之处壁厚仅为0.5㎝,铸造工艺在早商时期实属精湛。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商代早期最大的青铜圆鼎。
带鋬觚形器。从杨家湾17号墓出土,高18.5㎝,最宽处14㎝,器身内部为扁圆形的空体,大概可装约440ml的酒水,整体造型间兼具了觚、角等青铜酒器的部分特征,带鋬的觚(鋬者,把手也),全国仅此一件。
有领玉璧。从小嘴青铜铸造作坊遗址出土,直径长达22.2㎝,中间领部上下突出,璧身表面有9个同心圆纹饰,制作规整,纹饰清晰。商周时期玉璧成为贵族阶级专用的礼器。是目前我国出土的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有领玉璧。
从目前的考古学证据来看,商文化传播到武汉盘龙城后继续扩散传播,向西可逆江而上经过三峡并进入四川盆地。现在四川广汉的三星堆遗址和盘龙城遗址在城市布局和文化生活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是一种有力的佐佐。
盘龙城出土的这副铜面具,圆形眼珠突出,囧囧有神,两角上卷,额鼻相连呈凸起状,颇有些类似于三星堆青铜人像的夸张风格。另外盘龙城还有出土的铜尊、铜罍、玉琮,都有三星堆的‘亲戚’,这证明了古蜀文明和中原王朝有着密切的联系。
铜簋流行于商朝至东周时期,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标志性的器具。盘龙城遗址李家嘴1号墓出土的铜簋(中),是目前为止最早出土的商代青铜簋。
这是一套完整的商朝饮酒器具——觚、爵、斝,是商代非常流行的青铜饮酒套器组合,也是商代重要的礼器。
盘龙城,把武汉的建城历史向前推了1500年左右,而且是一座可以独立铸造青铜器的南方大城、一座将青铜文明沿着长江流域四处传播的商代重镇,只是随着商王朝中晚期在地缘上的逐渐收缩,地处南部边陲的重镇盘龙城开始没落。盘龙城与今天的武汉市处在同一地理单元 是武汉地区城市发展的源头,也就是当之无愧的“武汉城市之根”。
相较于黄鹤楼、古琴台、归元寺,盘龙城遗址的名气实在是有点谦虚了,就连遗址旁边的公交车站都叫“肖陈湾”公交站下;也可乘坐地铁2号线至盘龙城地铁站D出口,出来走450m即到。地铁是“盘龙城站”,而那一众公交车在公园正门口设站,站名却是“肖陈湾”。如果“肖陈湾”改称“盘龙城遗址公园”。门口再加挂一块“武汉城市之根主题公园”,岂不美哉!
盘龙城的发现导致教科书里“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的表述改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这一重大表述的转变,背后是因为盘龙城遗址被发现。 盘龙城不光值得被“重新发现”,更应成为武汉的“金字招牌”,它不应只在博物馆,更应走进每位武汉人的视野中,为每个武汉人了解,为武汉人所珍爱。
注:民国时期湖北地图上就有盘龙城,《武汉历史地图集》载有湖北省陆地测量局绘制的地图,黄陂县域的盘龙城与盘龙湖。
1932年(左)1935年地图上的盘龙城及盘龙湖
打捞江城记忆 串起散落的珍珠
钩沉三镇往事 回眸过眼之烟云
1876年的武汉
编辑: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