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剧精选段(永不落幕的地方戏剧)
雷剧精选段(永不落幕的地方戏剧) 1962年,著名戏剧家田汉来到雷州,观看了雷州歌剧《崔子弑乔王》。他见几千观众冒雨看戏的场景很壮观,由衷地说:“雷州歌剧很有生命力,群众基础很好,但必须革新。” 据了解,雷剧由雷州歌发展而来,经历了姑娘歌、劝世歌、大班歌(后称雷州歌剧)等几个阶段,在雷州半岛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与中原其他地方剧种不同,雷剧一出现,便纲举目张于娱乐与商演两大旗帜下,极少受各种礼教的束缚。在平剧、昆曲、粤剧还处于男演员反串女角的时代,雷剧便处于以女角主导的姑娘歌时代。解放前,雷州半岛尚属僻远之地,“蛮女讴歌”的古风,恰恰造就了雷剧所受束缚极少的文化艺术发展环境。 当前的艺术理论界把粤剧、潮剧、汉剧和雷剧作为广东省的四大剧种。其中,雷剧因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剧种,被广东省作为填补空白的一个剧种进行关注。 雷剧的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市场。文化市场的需求往往并非刚性,而雷剧在雷州半岛却呈现出“刚性市场需求”的特征
在省演艺大赛中创下5金3银1铜的佳绩,首次赴港演出,第三次进京“打雷”……近年来,雷剧艺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期,多方面体现了地方经济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反哺效应。
雷剧,雷州半岛特有的地方剧种,用雷州方言演唱,源于雷歌,长在海边。千百年来,代代承袭,口口相传。时至今日,雷剧又与雷歌一起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一年365天,雷州半岛上的雷剧似乎“永不落幕”,无论是城镇还是乡间,随处可见雷剧的踪影。这是在全国戏曲市场不怎么景气情况下地域性的特有现象。
前几年是雷剧丰收年:在省演艺大赛中创下5金3银1铜的佳绩,首次赴港演出,第三次进京“打雷”……近年来,雷剧艺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期,多方面体现了地方经济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反哺效应。
经久不衰的群众基础
当前的艺术理论界把粤剧、潮剧、汉剧和雷剧作为广东省的四大剧种。其中,雷剧因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剧种,被广东省作为填补空白的一个剧种进行关注。
雷剧的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市场。文化市场的需求往往并非刚性,而雷剧在雷州半岛却呈现出“刚性市场需求”的特征。“这块市场依赖民俗而形成。只要民俗存在,市场就一定会有。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市场需求一直很稳定。”雷州市文化馆馆长、曾担任雷州市雷剧团团长的杨赞说。
与日渐式微的其他地方戏剧不同,雷剧在湛江当地一直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有雷剧出演的地方,都会一夜热闹起来。雷剧迷们闻风而至,把戏场围得水泄不通。
据了解,雷剧由雷州歌发展而来,经历了姑娘歌、劝世歌、大班歌(后称雷州歌剧)等几个阶段,在雷州半岛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与中原其他地方剧种不同,雷剧一出现,便纲举目张于娱乐与商演两大旗帜下,极少受各种礼教的束缚。在平剧、昆曲、粤剧还处于男演员反串女角的时代,雷剧便处于以女角主导的姑娘歌时代。解放前,雷州半岛尚属僻远之地,“蛮女讴歌”的古风,恰恰造就了雷剧所受束缚极少的文化艺术发展环境。
1962年,著名戏剧家田汉来到雷州,观看了雷州歌剧《崔子弑乔王》。他见几千观众冒雨看戏的场景很壮观,由衷地说:“雷州歌剧很有生命力,群众基础很好,但必须革新。”
为了对雷州歌剧进行革新,1962年底在湛江专区艺术学校开设“雷州歌剧实验班”,作为改革的试验单位,并成立改革小组,对雷州歌剧开始了以音乐唱腔为重点,包括舞美、表演、程式、舞蹈在内的全面改革。经过2年全面的改革,雷州歌剧已经“新桃换旧符”,新唱腔、新程序、新剧目均让人耳目一新,已经具备戏剧的特点。1964年,雷州歌剧改为雷剧。
在全国戏剧走向低谷的那些年里,雷剧这朵奇葩,却在百花园中溢香吐艳。据不完全统计,仅雷州市范围内,就有100余家雷剧演出团体、2000多座戏楼。每天晚上,雷州市85%以上的村庄都会有雷剧演出。在这里流动演出的,还有相邻的其他县市的剧团。“我们每年能演300多场,利润能达到总投资额的20%左右。”广东省廉江市实验雷剧团团长柯巨清说,“我们的收入水平,也就是处在中游。现在每年应该有80%以上的剧团会实现盈利。”
然而因自身语言的局限性及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雷剧的传播、影响范围始终未能扩大,长期以来,只能辐射到雷州半岛及周边地区。“对此,我们曾经做出了很多努力,包括实践探索、理论研讨等,但最终收效不大。”雷州市文广新局办公室主任蔡德明有些无奈地表示。雷州当地某民营剧团负责人直言,雷剧市场很好但却很小。
为雷剧谋地位进京“打雷”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雷剧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但一直在乡间地头演出的雷剧,从没登过大雅之堂。雄心勃勃的雷剧人想把雷剧带出去亮相。
走出去必须有好剧目,《抓阄村长》编剧卢凌日敏锐地捕捉到了改革开放后农村出现的种种新问题,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位新时期村长的形象。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五十周年文艺晚会上,湛江实验雷剧团把《抓阄村长》搬上舞台,受到群众的青睐。1992年,这个选材好、立意好、富有生活气息的剧目应文化部艺术局邀请赴京演出。
一个偏僻地方的剧种能进京演出,是多么大的荣耀。“排练那段时间,无论是在家还是下了排练场,整个人还很入戏,觉得自己就是牛德禄。”剧中扮演村长的曾成说,他在排练中扭伤了腰,靠打穴位封闭坚持演出,至今留有后遗症。
该剧村委会主任成天贵扮演者陈善贤老师回忆初次进京的情景:剧团住在北京京剧院招待所,条件比较差。怕大家吃不惯北京的东西,随团带着厨师和咸鱼、咸鸭蛋等,开饭时全团人蹲在地上吃饭喝酒,有人还笑称:“到北京演出和到北和(雷州地名)演出一个样。”
这个充满乐观主义的雷剧团,让雷剧“雷”震京城。首场演出在北京儿童剧院,随后又在中南海演一场。演出得到北京专家的好评,为广东争得首个戏剧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抓阄村长》进京演出后下乡演出,周边村庄的人都赶去看戏,许多人坐着拖拉机来,人山人海,场面相当壮观。作为神诞戏的雷剧很长时间被认为只适合演传统剧目和古装戏,现代喜剧《抓阄村长》为雷剧的发展提供了另一个可能,使其创作空间更加广阔。
几十年来,雷剧一直尝试走出去,多次进京“打雷”。2002年,《梁红玉挂帅》主演林奋获第十九届戏剧梅花奖。今年10月,雷剧第三次进京表演,《岭南圣母》获优秀剧目奖。
传承与发展难题如何破解
作为一个地方戏剧,近30年来,雷剧经历了两大尴尬:先是墙外开花墙内不香—雷剧艺人获得国家最高戏剧艺术大奖,而雷剧在本土逐渐失去青少年观众;再是墙内开花墙外不香—雷剧复兴,本土民间剧团及青少年观众等市场元素回暖,而雷剧的艺术创新难以持续,走出去难。
为了谋求雷剧更长远的发展,当地政府从教育着手培养传承人才。2008年,创办雷剧培训班,随后校企合作成立雷剧培训学校。
走进雷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20余个雷剧少年学员正在操场上训练。这是一所专门从事雷剧教育的学校,还挂牌成立了“雷州市实验雷剧团”。“虽说是个学校,实质上就是一个专业。”雷剧教师林志道感叹道,“第一届我们招生的时候还有60多人,现在只剩下二十几个了。”在他看来,工资太低和成名不易是导致少年学员流失的两大主因,“很多家长也许会喜欢看雷剧,但是他们不会支持自己的孩子从事这个职业。”
“院校正规军”难求,各个剧团主要靠自己培养人才。“实质上当前大多数雷剧人才都是院团自己培养的。他们从小就跟团打杂,直到后来逐渐登台成角。”雷州市雷剧团团长谢岳说。作为市里唯一一家国有院团,雷州市雷剧团近些年也遇到了人才缺乏的困扰。“其实,我们是难以找到可持续培养人才的科学方法。”谢岳说。
在杨赞的心中有一个美好的设想:“雷州可以充分发挥文化氛围的优势,成立一个包括学校、剧院在内,集人才教育培养、艺术理论研究于一身的综合性研究基地。”然而,现实却有太多遗憾。各级财政对雷剧每年稳定的扶持资金仅有5万元,这与实现杨赞梦想的距离相差甚远。
为了解决经费难题,一些雷州当地民营企业家自觉投身雷剧,广东茂德公集团董事长陈宇就是其中之一。在陈宇的心中,雷州大戏就是乡村小孩的嘉年华,是他童年里最美好的记忆。
如今,在陈宇开设的餐厅里,每天都有固定的雷剧传统表演。他甚至以雷州古城为参照,仿唐宋风格建了一座茂德公古城,在城中央有一座非常有气势的大型戏楼—茂德公戏楼,这里每晚都有免费的雷剧演出。每晚演出之前,戏楼旁都会按惯例点爆一支炮仗,提醒周围居民这里有戏看。雷剧表演为古城聚集了不少人气,每晚5000元的稳定收入也养活了当地好几个雷剧团队。
陈宇计划在这里做一个“大戏艺术节”,在每年气候最好的十月,把全国的地方戏都聚集到这里来演出,将雷州做成一个中国大戏的传承中心。做艺术节,和陈宇的儿时记忆有关:“雷州大戏就是乡村小孩的嘉年华,我们看不懂内容,但是可以满场飞,敲锣打鼓很热闹,又有各种小吃。”雷州不是乌镇,没有黄磊,也没有赖声川,只有一帮草台班子,但陈宇很有信心:“给我三年时间,雷州大戏艺术节将会变成一件有影响力的事情。”陈宇的愿望是将雷州做成一个中国大戏的传承中心。
作者:罗伟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