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梵净山旅游数据近几年(贵州旅游发展的梵净山样本)
贵州梵净山旅游数据近几年(贵州旅游发展的梵净山样本)坐拥世界级旅游资源宝库,为何没有吃上旅游饭? “从旅游开发的专业角度来看,优良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佛教文化积淀,丰富的部落文化资源,使得梵净山成为游客心中最向往的旅游目的地。”梵净山国家级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维勇说,“早上在80年代,由于交通不便,上山更是艰难,但每年依旧有3多万人上山感受神奇的自然风光。”突围之举:打破瓶颈,不走寻常路 神奇的梵净山,不仅仅是铜仁人民心中的圣山,更是贵州的地理标志。她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地球同纬度上唯一绿洲”、“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中国十大避暑名山”、“生命遗产保留地”六大桂冠。 山的雄奇、山的灵性,吸引了四方游客来感受她的灵动、灵愿。
——解析梵净山旅游开发的成功之路
在武陵腹地盘踞了亿万年的梵净山,从来身未动,如今名已远。山高林深挡不住山外游客;就连山下寂静的村寨,摇身一变,也成为游客争相一试的体验点……
数据显示,2016年“十一”黄金周,梵净山游客突破100万人次,游客数量排名贵州第一。
今天的光芒抹不去昨天汗水的痕迹,梵净山的发展有过彷徨与挫折,从无资金、无线路、无品牌到今天的黔东旅游经济发展的引擎,一路走来,梵净山的发展为贵州旅游景区的建设提供了参考样本。
突围之举:打破瓶颈,不走寻常路
神奇的梵净山,不仅仅是铜仁人民心中的圣山,更是贵州的地理标志。她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地球同纬度上唯一绿洲”、“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中国十大避暑名山”、“生命遗产保留地”六大桂冠。
山的雄奇、山的灵性,吸引了四方游客来感受她的灵动、灵愿。
“从旅游开发的专业角度来看,优良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佛教文化积淀,丰富的部落文化资源,使得梵净山成为游客心中最向往的旅游目的地。”梵净山国家级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维勇说,“早上在80年代,由于交通不便,上山更是艰难,但每年依旧有3多万人上山感受神奇的自然风光。”
坐拥世界级旅游资源宝库,为何没有吃上旅游饭?
张维勇一语破题:“那时候,登梵净山只有一个途径,就是走石梯,但近万步的石梯,登顶多则五六个小时,少则两三个小时。高高的梵净山让很多游客望而生畏,挡住了更多四海游客的脚步,从根本上限制了旅游人数。因此不少旅行社纷纷‘忍痛’放弃了这条线路的推介。”
贵州梵净山三特旅业公司总经理韦宝华告诉记者,在三特集团未参与开发之前,梵净山景区属于典型的“四无产品”:无品牌基础、无成型线路、无服务体系、无市场营销。
“四无”使得梵净山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长眠在深山,资源优势无法发挥,景区无发展进入尴尬。
梵净山的尴尬,是铜仁市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黄金资源为何没有成为黄金产品,龙头为何昂不起来?铜仁决策层在思考、在谋划、在行动。
为了突出“瓶颈”,让梵净山这个龙头舞起来,2002年9月,铜仁市政府携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负责人前往武汉招商。经过一年的多时间的调查、谈判,2003年12月,正式与武汉三特索道集团签订了合作开发协议,三特集团获得梵净山景区的独家开发特许经营权。
梵净山项目开发启动后,得到了贵州省委、省政府、林业厅、铜仁地委、行署、梵净山保护区管理局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此后4年中,经过国家、省相关职能部门和众多专家的反复精心论证,终于在2007年办理完结全部手续并投资1.2亿元开工修建梵净山索道。
2009年4月28日,梵净山索道的开通开启了梵净山旅游的新纪元,一条索道架起了梵净山与游客心灵的桥梁,开启铜仁旅游的新时代!
据韦宝华介绍,2009年4月28日索道开通后全年接待游客18万人次。而2006年,梵净山全年的游客也只有4.5万人次。 在此后的几年中,到梵净山景区旅游的游客以50%的速度递增,从2009年5月至今,梵净山游客接待量超800万人,增长速度位居全国主要景区前列。
“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实现国家资源与企业资金的有机相结合,梵净山的开发模式,开启贵州景区整体‘打包’给企业开发经营,当时在贵州并无他例”。
今天看来,梵净山成为了贵州东部旅游的核心引擎,激发了全市旅游业活力,有力诠释了当初正确选择,把资源优势变成了产业优势。三特集团用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机制,使梵净山的经营开发朝着高标准建设、深层次开发和整体全程营销的方向发展。
管理之法:三权分立,各司其职
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让梵净山的旅游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政企合作,是如何把旅游业文章做大做强的?
面对记者的提问,无论是梵净山的管理方,或是经营方,都一致认为,梵净山经营模式“破题”之处在于,政企分工明确,实施好“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开,管理部门退出市场,转而集中精力加强景区的管理与保护的监督,而经营的事务则由专业公司来做,两者各司其职、各展所长。
为了让旅游业发展与自然保护工作同步推进,政企共同制定了《梵净山景区资源保护总体方案》、《梵净山景区防火办法》、《梵净山安全管理规范》、《梵净山景区服务标准》、《车辆进入景区管理办法》等制度,按照“每周一督查、一评比、一排队、一通报、一奖罚”的方式,各施其职、共同保护好梵净山独特的资源禀赋。
为了将一个全新、环保、美丽的梵净山呈现给游客,梵净山景区相继制定了《山上经营单位(点)管理规定》、《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暂行规定》、《梵净山景区山上垃圾清运管理实施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实行分路段定岗定人定责任、5分钟保洁制度,并将垃圾处理场地设在江口县垃圾场,做到垃圾日产日清。
为了杜绝视觉污染,保持梵净山的自然状态,主峰供水项目被彻底否决。日常用水全靠收集雨水解决,但这也让卫生间清洁成了难题。对此,铜仁市领导多处考察,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引进高科技手段,先后投资逾700万元,新建配备有手纸、洗液、干手设备以及残疾人厕位和无障碍通道的新式生物厕所31个,并且安排专人24小时不间断做好清洁保障。生物厕所用生物技术分解废弃物,不受天气因素限制,消除了异味,再加上提高清扫频率,卫生间难题得到了较好解决。
“再好的景区,没有强力的营销,旅游业不可能实现锦上添花。”张维勇介绍说,为加强对梵净山品牌的塑造和市场营销,三特公司早在2007年就成立了梵净山项目的营销机构,在贵阳、长沙、重庆、怀化、凤凰、武汉等地设立了办事处,负责梵净山的区域销售渠道建设和品牌推广。
依靠科学的管理,赢得游客的赞誉。使梵净山的管理形成了“人人有目标,事事有计划,处处有规范,项项有标准”的梵净山服务标准。使员工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不仅使服务成为游客感动的途径,也使服务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赢得了千万游客的口碑。强力有的品牌营销,吸引了天下游客慕名而来,政企分工、不分家,各司其职、各展所长,让游客的笑容绽放在梵净山上。
保护之力:多管齐下,共建平安梵净山
“梵净山的特殊地位,要求我们始终有一条必须坚守的信念,那就是保护,再保护。”张维勇站在满目苍翠的梵净山顶,远望宛若莲花状的山峦,不免感慨万分。他说:“保护与发展,不仅是我国自然保护区的主题,同样也是世界上所有自然保护区的主题。如果不能把保护工作搞上去,保护区的一切发展就都是空谈”。
在三特公司在修建长3500米的观光索道中,提出了多项指标堪称苛刻的条件:为了减少林木砍伐和地表“创面”,实际砍伐数不到批准量的一半。公司为此多投入3000万元。与此同时,地面植被恢复也同步进行,且品种经严格审定,坚决杜绝外来物种。
保护性开发只是创建平安梵净山工作的万分之一,更严峻的问题预防居民活动性的破坏。梵净山周边涉及江口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等3个县7个乡镇1.3万多人,总面积达420平方公里。保护区内有坟墓4000余座,每年春节、清明节、七月半等节日,当地烧纸、放鞭炮等民风习俗,导致管护人员防火压力巨大。
针对保护区周边村民的习俗,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对所属坟墓归属亲人进行一一造册,下发到各管理站,每逢节日节庆,由局党委组织带领护林巡护队队员下到每一个点上,实行“一人看一片”的办法,守护在坟墓边,劝说前来祭祖的村民文明祭祖,防止村民在保护区烧纸钱、放鞭炮。
思路决定出路。为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做到火患早排除、火险早预报、火情早发现、火灾早处置。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保护区周边的江口、松桃、印江7个乡(镇)组建森林防火义务消防队,以村为单位成立了24支森林火灾扑救队伍,人员494人。同时,保护区干部职工和护林员抓住群众操办红白喜事时群众集中的有利时机,开展森林防火事项的宣传。特别针对保护区周边的智障呆傻人员,与其监护人签订责任状,对保护区周边的坟地进行圈定,安全责任落实到人。
一项又一项制度的落实,一次又一次走村入户宣传,梵净山管理者用他们的执着和坚守,创造了梵净山30年无森林火灾的纪录,多次被国家林业绿化委员会表彰为“森林防火先进单位”。
结合保护区实际情况,禁止林木砍伐, 梵净山管理局利用项目资金为居住在保护区内的大河边、张家坝等村赠送液化气灶200多台,并按量将液化气送到农户家中。还对马长河、冷家坝等保护区村民进行改灶节柴等。江口县人民政府为配合保护名山安全,从项目资金中拨出专款为保护区内的马马、德旺、凯马、平贵、寨抱等村农民建沼气池500多口,修建2个移民新村,帮助70多户林区搬迁户发展养殖业。
据梵净山村支部书记杨乔和介绍:“县政府与保护区管理局为村民办了大好事,我们村300来户人家,以前每年要砍伐薪柴250万公斤,由于家家户户上山砍柴伐薪,造成林区受损,火灾多发,以致不安全因素增强和破坏了环境。如今家家户户用上沼气、液化气,四周环境幽美,被省、市授予‘文明小康村’光荣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