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个消费很高的菜市场(北京这个地方到底有多离奇)
北京有个消费很高的菜市场(北京这个地方到底有多离奇)当高雅的艺术与平凡柴米油盐碰撞17年历史的老菜市场变文艺了不过,最近有座菜市场突然火了起来在这个啥都讲究个“网红”调性的时代一座菜市场怎么做到成为“网红菜市场”呢?
作为一名资深的单身男士
菜市场长期是小北生活的禁地
不光是因为那里是大爷大妈情侣夫妻的主场
还因为小北属文艺,菜场属生活,格调不搭
不过,最近有座菜市场突然火了起来
在这个啥都讲究个“网红”调性的时代
一座菜市场怎么做到成为“网红菜市场”呢?
17年历史的老菜市场变文艺了
当高雅的艺术与平凡柴米油盐碰撞
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呢?
该市场已有10年没有升级改造过
不仅各种施舍早已落后,环境也十分杂乱
今年八九月间,在中央美院的设计改造下
菜市场于12月21日下午重新与居民见面
艺术画摆上菜摊、中国风纸灯笼高高挂
菜市场里开起博物馆、苹果橙子画上墙
甚至还有食品健康的科普图
菜市场华丽变身为文化馆、艺术馆
而关于柴米油盐的功能也变得艺术起来
一进门的水果摊上,商家做了橙子“表情包”
每个菜摊的招幌都设计了多彩的标识
让菜市场小小摊位的日常更加有趣
菜摊中更是藏着一间“小饭碗书店”
书店售卖菜谱等书籍,没有摊主
想买书的人直接扫码支付就可以
小北心想,考验诚信的时候到了!
整体来看,重开的菜场不仅可以买菜
还增加了家政、洗染、维修、配送等生活功能
更别说与艺术“握手”后的菜场环境简直棒极了
如今,这座以买菜为主的老菜市场
已成为一处充满艺术气息的“旅游景点”
见到小北举着相机四处拍
菜市场里的摊主们见怪不怪
甚至还帮小北打光、摆拍
感觉摊主脱下工作服,就可以化身摄影师了
说这儿是北京最美菜市场,你同意吗?
不过三站地的小街,说不完的故事
菜市场地处朝内南小街,如果以公交算
由南至北印象中最多不过三站地
贯穿这里的是24路公共汽车,车身不长
每天穿梭在如潮的人海,“挤来挤去”
却也能飞速自如,这里特别考验驾驶技术
和胡同不同,南小街儿是个马路
热闹的生活气息是这里的“主旋律”
每天早上,上学上班的人一出门
油饼豆浆豆腐脑的香味就飘散在南小街的上空
时光荏苒,岁月沉淀的小街的历史
很多店消失了,新的店慢慢崛起
小街上最为咱老百姓纪念的
就是著名的永兴斋门丁肉饼店
羊尾巴胡同(阳照胡同)西口,羊圈在“面条”和胡同牌后面位置。
还有南边的红岩饭馆、荣茂百货
副食五店、西鹤龄堂药店
以及大方家胡同西口的回民小吃店
永兴斋的肉饼当年不知喂饱了多少小馋猫
可惜,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
为了给那座著名的“X”形过街天桥让地儿
永兴斋被拆除,合并到老君堂胡同的红岩饭馆
大羊宜宾胡同西口,左边是外交部街东口副食店,右边是四友药房。
当年,红岩饭馆正因为有了门丁肉饼加盟
每天的销售额能翻到20倍,享誉京城
后来,02年南小街改造,肉饼下落不明
南小街二店对面的中药店
还有牌楼馆胡同口的西鹤龄堂药店
这可是小街儿上的百年老店
破四旧时改名为永春药店
北京第二中学
还记得这边儿的中学、小学可都是重点
二中、二十四、外交部、八十五中、七十二中等
几乎每条胡同都有,出了家门就是学校
左邻右舍全是同学,当然,因为家离学校近
老师来得也勤,小时候没少被家访
方巾巷北口自北向南,左边楼房是瀚文斋文具店,前面是顶银胡同,24路汽车经过于此,远方是北京站。
要是买文具的话,那就是附近的方巾巷
左边楼房是瀚文斋文具店
24路公交在这里经过,而远方就是北京站
位于方巾巷路西的南小街439号,宋庆龄故居院内。
方巾巷的老建筑在南小街改造中尽数拆除
仅存一栋灰色二层小楼,但别小看它
建国初期,国家副主席宋庆龄就在此居住
一住就是十年,而在她之前的一任房主
则是美国驻中国大使司徒雷登
在东、西总布和南小街与方巾巷之间
还有一个不规则的十字路口,俗称“转盘”
民国初年,山东人周自齐在北平任交通总长
因为家住总布胡同,便在任内在家门口
铺了京城第一条柏油路,并在这里设置岗台
车辆绕岗而过,故称“转盘”
走在这条街上,会感觉一股浓浓的生活味道
一条小街,贯穿了多条胡同儿
每条胡同都有故事,也有着老北京的市井风情
南小街的附近更精彩
今年,南小街往西的“东四南历史街区”
入选了“中国人居环境奖”,且是唯一
不仅是因为这片地区的老北京风情
还因为这里住过太多名人,有太多故事
干面胡同
干面胡同61号是座三进四合院
是军机大臣李鸿藻旧宅,也是李鸿藻之子
中法大学创办人李石曾的祖宅
北平沦陷时,这里被日本特务机关霸占
传说川岛芳子在此住过,建国后成为社科院宿舍
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就住在此院
干面胡同57号与甲57号
是一栋1930年建的西班牙风格洋楼
它的旁边57号则是一座美国建筑
当年是为培养铁路人才创建的私立畿辅大学
1928年民国政府接管北京后
改为私立北平铁路大学
现在是外交部机关及驻外机构服务局
干面胡同53号是中国红十字会大院
隔壁51号院则是世界知识出版社大院
干面胡同30号是京剧大师梅葆玖先生寓所
这是一栋带半地下室的二层灰砖老楼
梅先生在此一直居住到去世
其南边紧挨着的东石槽胡同
还住过著名导演凌子风
他是《骆驼祥子》《边城》的导演
西石槽胡同则住过著名文学家
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
49号院有两块上下马石
这是清末天津知府和直隶布政使
民初北洋政界约法会议议员、参政凌福彭私宅
在建国后成为二机部宿舍
1900年,民国才女凌叔华出生于此
结婚时,其父将六进大宅的后二进
送给了女儿做嫁妆,大门开在史家胡同
也就是今天的24号,史家胡同博物馆
东罗圈胡同11号建于1963年
当年是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宿舍
钱钟书、杨绛夫妇,卞之琳、李健吾
沙汀、考古学家夏鼐、哲学家贺麟
还有金岳霖、翦伯赞、罗尔纲、戈宝权
罗念生、吴世昌等中国文史大家都曾住在这里
史家胡同
南小街附近还有条史家胡同
堪称中国最“尊贵”的胡同
号称“一条胡同,半个中国”
住在这里的名人可谓车载斗量
史可法
53号最早住过抗清名将史可法
后成为大太监李莲英的居所
后来被同治年状元洪钧买了下来
他有个小妾,就是一代名妓赛金花
邓颖超
解放后,全国妇联驻扎在这里
邓颖超、康克清都曾在此办公
华国锋也在这里策划粉碎“四人帮”计划
51号解放前为香港《大公报》北京办事处
后来成为章士钊先生的住宅
前为章士钊、后中为章含之
1961年,章含之与洪钧彦的女儿妞妞出生
在《跨过厚厚的大红门》里的妞妞
就是“名门才女”洪晃
24号即史家胡同博物馆,原是凌家大院
这个“凌”指的是凌福彭,也是凌叔华
凌福彭是清朝末年进士,有位同乡叫康有为
他将康有为引荐给当时的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
使康有为接触到翁同龢与光绪皇帝
继而有了著名的“百日维新”事件
戊戌变法失败,凌福彭被慈禧派去了天津
以天津知府之职,借助袁世凯操练新军之机
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巡警制度
筹办了公益学堂,成立商务公所
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
凌福彭退出政界后,归隐胡同生活
凌叔华是凌福彭的掌上明珠
她是新月派和五四女作家群的代表人物之一
与冰心、林徽因齐名的“文坛三才女”
她与胡适、徐志摩也有着深厚的友谊
24号院正是父亲凌福彭为女儿准备的嫁妆
今天的博物馆只是当年的一小部分花园
但已足够让我们品味那段风花雪月的故事了
20号院则是老人艺宿舍
焦菊隐、夏淳、于是之等建院元老
都在这里生活工作了大半辈子
于是之饰演程疯子
人艺许多早期经典作品都曾在这里排练
当年周总理喜欢看人艺的话剧
每每散场后就步行去史家胡同人艺宿舍
看望演员,还与他们合影
在史家胡同的沧桑岁月中
有无数青史留名的人在此居住
这条胡同靠着这些青史留名的人物
成为北京胡同中最有名望的一条
内务部街
明朝时叫勾阑胡同,曾是“花街柳巷”
传说明朝一些皇帝经常光顾这里
到了清朝,这里改名叫勾栏胡同
清末时还叫过民政部街
后因段祺瑞执政府的内务部在此,故改为此名
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就是在这拍的
其中,有几处院落的历史颇值得说道
15号就是北京二中,京城著名重点中学
这里的学生其家庭背景大多非富即贵
据说该校每年有1/6的学生考入北大和清华
11号是东四南街区中最大的院落
原来有四座广亮大门,二十个院子
在整个京城,这样规模庞大的大宅并不多见
只有清朝大学士、军机大臣那桐的那家花园堪比
乾隆时,这里是一等诚嘉毅勇公
伊犁将军明瑞的府邸,据说
明瑞的姑姑是乾隆皇帝的皇后
叔叔是大学士傅恒
后来道光的六女儿寿恩固伦公主
嫁给明瑞重孙景寿,因此又称“六公主府”
到了民国,这里归了盐业银行经理岳乾斋
他是中国1918年6月7日开办的
第一个交易所“北京证券交易所”的创始人
西四院假山2012年被房产所属总政管理处拆除
红学家按史料记载和《乾隆京城全图》比对
当年曹雪芹与好友敦敏相会的养石轩
就在今日的内务部街11号
建国后这里成为总后勤部办公地
1952年,总后勤部迁址到复兴路
这里被移交给总政治部管理使用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一处大杂院
当年的飞檐斗拱已在风雨中渐渐破败
内务部街甲44号和史家胡同55号原为一体
建国后统战部长李维汉住于史家胡同55号
现为外交部宿舍
甲44号还是史家胡同53号的西跨院
华国锋任国务院副总理期间曾住在53号
而他的卧室则在甲44号
80年代,53号被“妇联”改建成好园宾馆
内务部街甲44号则独立成院
1980年纪登奎辞去中央领导职位,搬到这里
39号则是1949年与李敖一样去台湾的
中国著名作家、学者粱实秋
内务部街37、39、41号都曾是梁家房产
粱实秋出生于39号中院西厢房
院子对过是史家胡同47号
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官邸的“后身儿”
礼士胡同
士必有礼,有礼为士
这里最容易让人想起成语“礼贤下士”
其实,这里以前叫驴市胡同
是东四牌楼附近专门贩卖牲口的地方
到了现代,这里还曾是“朝阳门的美食街”
胡同菜、北京菜等各种美食小店云集在此
随着北京整治开墙打洞工程的进行
这里的很多美食小店都已关门
“朝阳门的美食街”从此成为历史
129号曾被误认为宰相刘罗锅的宅邸
其实这里是清末武昌知府宾俊的府第
民国时,日本人李彦青趁日本大地震之机
通过贩卖大米发了横财,买下这所院子
后来,曹锟当政时,李彦青被枪毙
此宅转手天津盐商李善人之子李领臣
李领臣请朱启钤的学生重新设计
使整个建筑风格典雅,雍容华贵
解放后,这里成为印尼驻华大使馆
“文革”时是文化部长于会咏住宅
后又为中国青年报社和电影局使用
电视剧《大宅门》的外景就在这里拍摄
礼士胡同61号院与43号院
这才应该是宰相刘墉刘罗锅的府邸
其中61号现在人称是刘墉故宅的一部分
实为当年的“轿房”,是轿班和管事们所住
再靠东的43号院,可确定为刘墉故居正房
记忆里的南小街,是窄窄的街道
如今的南小街楼高路宽车多人密
唯一不变的,是历经时光的历史
是说不完的故事和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