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周边好玩的小岛排名(上海最干净的小岛上)
上海周边好玩的小岛排名(上海最干净的小岛上)崇明是农业大区,水稻更是横沙的支柱产业。作为最重要的碳汇资源之一,一粒米从种植、生长到管理,如何达到低碳、零碳甚至负碳,是横沙在打造零碳岛之路上必须克服的问题。提及碳,在大众印象中,最先挂钩的是工业、其次是交通,很少会将其与农业混作一谈——在不少人看来,农业天然就应该是“低碳环保”的。长江口碳中和实验室研究员李金敏却告诉记者,这种观念并不准确:“且不说水稻生长本身就会排放温室气体,过度施肥、不恰当的农艺等,都会导致稻田碳排放量激增。如不攻克水稻生产过程中碳交换的规律,探索出一套有效的水稻种植方式,很难真正实现碳中和。”一株必须“读懂”的水稻横沙岛坐落于长江之尾、东海之滨。作为“崇明三岛”中最小的一个,横沙岛上没有一根高烟囱,没有一家工厂,全岛森林覆盖率超过40%,居全市之首;岛域负氧离子超过大都市200倍,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自然风貌保存良好、如世外桃源般的小岛,如何与碳紧密相连?故
天清云淡,秋高气爽。从上海市区驾车出发,一路向北驶往横沙。长兴岛渡口边,一望无际的芦苇随风摇曳,碧水连天处,一排大风车傲然耸立,白色的叶片在湛蓝的天空下缓慢转动,向着腹地源源不断输送绿电。
驱车驶上一艘崭新的蓝白色车客渡船,一声鸣笛后,缓缓驶出渡口。渡船音量很轻,动力十足,一晃神,便已置身长江中央,凭江眺望对岸的横沙岛,平川旷野上广袤无垠。不出十分钟,船便已靠岸,速度之快让人称奇。这是崇明最新投入使用的长横纯电轮渡船“新生态”号,也是世界首艘纯超级电容动力渡轮。
车停在富民村的一块稻田边,滚滚稻浪中,26岁的李金敏俯身将一根金黄饱满的稻子连根拔起,小心翼翼地将根须捋齐后装入自封袋。收集完备后,他带着水稻样本回到位于民东路188号的“横沙岛长江口碳中和实验室”。在那里,水稻会被拆解,随后开展一系列关于水稻碳汇功能的测定实验。
根据规划,崇明、长兴、横沙三岛,将分别打造成碳中和岛、低碳岛和零碳岛。如今,横沙正朝着“双碳”的发展目标步履不停。除了不断升级更新基础设施、提升居民绿色生活理念外,一批先行先试的“碳路者”已经在横沙悄然布局未来,做足准备抢占“双碳”新赛道。
一株必须“读懂”的水稻
横沙岛坐落于长江之尾、东海之滨。作为“崇明三岛”中最小的一个,横沙岛上没有一根高烟囱,没有一家工厂,全岛森林覆盖率超过40%,居全市之首;岛域负氧离子超过大都市200倍,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
自然风貌保存良好、如世外桃源般的小岛,如何与碳紧密相连?故事还得从一株水稻说起。
提及碳,在大众印象中,最先挂钩的是工业、其次是交通,很少会将其与农业混作一谈——在不少人看来,农业天然就应该是“低碳环保”的。长江口碳中和实验室研究员李金敏却告诉记者,这种观念并不准确:“且不说水稻生长本身就会排放温室气体,过度施肥、不恰当的农艺等,都会导致稻田碳排放量激增。如不攻克水稻生产过程中碳交换的规律,探索出一套有效的水稻种植方式,很难真正实现碳中和。”
崇明是农业大区,水稻更是横沙的支柱产业。作为最重要的碳汇资源之一,一粒米从种植、生长到管理,如何达到低碳、零碳甚至负碳,是横沙在打造零碳岛之路上必须克服的问题。
眼下正值秋收,富民村的稻田金黄一片,颗粒饱满的稻穗正随风摆动。田埂上,一根高两米多的铁杆颇为显眼,主杆上线路密布,杆顶一侧的黑色小风轮正不停转动。李金敏介绍,这是横沙首个生态通量观测设备,自今年3月起投入使用,能够对周边800亩稻田中的生态系统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等能量通量进行长期监测研究,得出数值后,测算出在该片区的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是被排放还是被吸收固定。
未来,实验室还将在横沙岛域内安装三个通量观测站,分别设置在果园、森林及湿地中。“这些区域构成了横沙岛最主要的碳汇资源,通过安装实时观测设备,我们就可以知道横沙岛的实时二氧化碳变化情况。”
在长江口碳中和实验室中,李金敏和其他研究员还对不同施肥剂量下的水稻生长样本进行实验。一台如迷你冰箱般不起眼的仪器,是实验室最新添置的多元素分析仪,它能够在尽可能简化实验步骤的情况下最精准地测算出物质样本中的碳元素含量。
“碳的监测清晰展示水稻生长各环节中的排碳量,掌握了数据后,我们能够以此为依据,逐一优化水稻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农艺,探索最低碳化的种植路径,即用最低的碳排放,获得最高的生产量。”用理论来支撑农业低碳发展,李金敏对此颇有信心。
“只有横沙才能做这件事”
26岁的李金敏是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博士研究生,2020年跟随导师史良胜来到横沙开展与碳氮相关的研究项目,研究方向为智慧种植。自国家明确提出“双碳”目标后,科研团队与横沙乡政府合作开办了长江口碳中和实验室。在过去三年里,李金敏所在团队对横沙岛上与碳相关的数据建立起了一定的搜集量,未来也将继续扎根横沙,为实现“双碳”目标不断前行。
为什么团队选择了横沙?在武汉读书的李金敏,第一次踏上横沙时就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独特,“与内陆地区很不一样,横沙的生态很特别,呈现比较封闭的环境。岛上只有农业,所有的东西都要靠轮渡运输,意味着所有的碳来源都有迹可查,没有比这更适合做碳中和研究的地方了。”李金敏说。
用他的话来说,横沙是一座“很年轻、很干净”的岛。
“年轻”体现在岛龄上。清朝咸丰八年(1858年),横沙岛成陆露出水面,时至今日,仅160多岁的大陆土壤依然保持着较为原生态的状态,相比其他有着几百近千年耕种历史的土地,横沙的土壤最具本真,更有实验价值。
“干净”,则离不开横沙乡近年来打造零碳岛的决心。行驶在横沙大地,会与很多低碳的细节不期而遇:太阳能发电的路灯、村庄民宅的屋顶光伏、鱼塘水岸的渔光互补装置、沿路清一色的绿牌车……这些似乎都在无声中提示来者要践行低碳环保的理念。
唯一让研究人员们感到有些迷茫的,是“双碳”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关于“双碳”的很多具体细节问题,学界依然争议不休,并没有权威性的计算公式及研究范式,在这片迷雾中,研究者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大家都不清楚‘双碳’具体要怎么做的时候,我们已经掌握了横沙近三年的生态数据,我们都是‘碳路者’。一旦哪天明确要怎么做了,做好准备、早起步、有数据的人,就能往前迈大步。”
栏目主编:黄勇娣
来源:作者:沈思怡 茅冠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