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泉县老饭馍(临泉县滑集油旋馍)
临泉县老饭馍(临泉县滑集油旋馍)如今,油旋馍成了滑集镇的特色美食,也成为滑集镇街头巷尾一道风景。滑集的油旋馍有大有小,反映了滑集人待客的诚心诚意,淳朴厚道。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外地人到滑集看亲戚,亲戚用小碗给外地人盛饭,拿精致的小饼子让外地人吃,可吃少了不饱,吃多了又怕人家笑话,只好饿着肚子走了。后来,滑集人去外地探亲,外地人不仅用盆子似的大碗盛饭,而且用大油旋馍热情招待,滑集人准备将油旋馍掰开吃时,正好听见外地人在院子里嚷孩子:“要吃你就吃完,不要给我剩半块!”滑集人以为在说他,也不敢掰油旋馍了,同样饿着肚子走了。这个故事也从侧面反映了滑集人的憨厚与朴实。乡间有俗语,“吃锅盔,吃中间,吃油旋,吃偏岸”。选新麦面,和成烫面,揉好略醒一会儿,擀成长条,抹油、盐、五香粉,也有图颜色好味道香,撒些葱花,料上好后,卷起压平,放入平底锅里烙制。此法烙成的馍成一圈一圈的螺旋状,出锅色泽金黄油亮,饼沿薄如羽翼,咸香酥脆,油香扑鼻。擀制
每到逢集或庙会的日子,在临泉县滑集镇集市两边就会聚起三三两两的小吃摊。摊主支好平底锅,点燃柴火灶,油旋馍的买卖就闪亮登场了。熙熙攘攘的人流深处,袅娜升起的缕缕炊烟,空气中即刻弥漫着油旋馍的香味,成了乡村集市上一道别致的风景。看着、闻着,都会让人心醉、让人垂涎。
其实,无论是路边的小吃摊,还是有门面的大饭店,滑集人做油旋馍世代相传,方法烂熟于心。油旋馍制作有一套工艺。一般头天晚上要将酵面泡成稀糊状,第二天一早就发得满盆子满碗。这时将酵面和入面粉中,要和得不软不硬,放置待发。赶中午下地回来后,面就发好了。主妇们将面揉得均匀柔顺,擀成鏊子大小的饼状,稍待几分种,置鏊子上烙制。烙油旋馍都用柴草火,以便于掌握火候,根据需要将火添旺或减弱。有经验的主妇都用文火烙制,将油旋馍慢慢烙熟,杜绝大火烘烤,以免将油旋馍烙焦。这样烙制出来的油旋馍才虚软香酥,香味悠长。如若在面中加入细盐、葱花、五香粉、椒叶及芝麻之类的调料,烙出的油旋馍就更加美味可口了。
据滑集老人说,当地做油旋馍的历史有些年头了。传说明朝时,滑集有一名人滑员外,曾用它招待朝中亲王,香、酥、甜、软的味道,令其难以忘怀。
如今,有贵客来到临泉县滑集镇,无论早、中、晚饭时间,上一个刚出锅的油旋馍,品味一下穿越千年的文化醇香,享受唇齿间溢出的美味,客人会流连忘返。
乡间有俗语,“吃锅盔,吃中间,吃油旋,吃偏岸”。选新麦面,和成烫面,揉好略醒一会儿,擀成长条,抹油、盐、五香粉,也有图颜色好味道香,撒些葱花,料上好后,卷起压平,放入平底锅里烙制。此法烙成的馍成一圈一圈的螺旋状,出锅色泽金黄油亮,饼沿薄如羽翼,咸香酥脆,油香扑鼻。擀制时把料都挤到了饼沿,是最酥脆美味的所在,故而有此村谚民言。
烙油旋用烫面,取其口感筋道,外皮酥脆,易于成型的缘故,入口时酥脆咸香,引人食欲。待到内里时绵软耐嚼,又有麦面的回甘。唐时街头饮食,汉胡杂处,想来是种类繁多,精彩纷呈。疑似油旋馍前身的,便有餢飳、髓饼等数种,年代久远故,此类饮食的真面目已不可考,仅从文字间隙勉强推断,“今内国,餢飳以油酥煮之。案此油饼本是胡食,中国效之,微有改变,所以近代方有此名。”“髓饼以髓脂、蜜,合和面。厚四一分,广六七寸。便著胡饼炉中,令熟。勿令反覆。饼肥美,可经久。”其中髓饼描述较为详尽,除去其中蜜的成分,活脱便是而今的油旋馍了。
油旋馍要烙得两面黄亮,不焦不生,吃起来才满口生津,香酥味美,劲丝很大,十分有嚼头。
滑集的油旋馍有大有小,反映了滑集人待客的诚心诚意,淳朴厚道。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外地人到滑集看亲戚,亲戚用小碗给外地人盛饭,拿精致的小饼子让外地人吃,可吃少了不饱,吃多了又怕人家笑话,只好饿着肚子走了。后来,滑集人去外地探亲,外地人不仅用盆子似的大碗盛饭,而且用大油旋馍热情招待,滑集人准备将油旋馍掰开吃时,正好听见外地人在院子里嚷孩子:“要吃你就吃完,不要给我剩半块!”滑集人以为在说他,也不敢掰油旋馍了,同样饿着肚子走了。这个故事也从侧面反映了滑集人的憨厚与朴实。
如今,油旋馍成了滑集镇的特色美食,也成为滑集镇街头巷尾一道风景。
颍州晚报通讯员 靳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