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襄阳城区中心城规划(逐梦汉水畔崛起)

襄阳城区中心城规划(逐梦汉水畔崛起)2022年3月14日,襄阳南湖宾馆掌声阵阵、暖意融融。湖北交投襄阳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湖北联投鄂西北区域总部在襄阳揭牌。答案已经显现: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在这场速度与力量的角逐中,襄阳唯有与新时代的发展脉搏一起律动,才能不断激发迈向“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前进力量。时代重任,襄阳扛起为什么是襄阳?

2018年10月,国务院批复的《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明确表示:“支持襄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2021年11月底,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提出了“支持徐州、洛阳、襄阳、长治等城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两个国家级重磅规划,将目光瞄准襄阳。

时代的重任,襄阳如何扛起?

在这场速度与力量的角逐中,襄阳唯有与新时代的发展脉搏一起律动,才能不断激发迈向“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前进力量。

襄阳城区中心城规划(逐梦汉水畔崛起)(1)

时代重任,襄阳扛起

为什么是襄阳?

答案已经显现: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2022年3月14日,襄阳南湖宾馆掌声阵阵、暖意融融。湖北交投襄阳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湖北联投鄂西北区域总部在襄阳揭牌。

两家省级投资公司共同选择在襄阳设立区域总部,并不意外!

“襄阳是国家大力支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湖北联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刘光辉表示,襄阳是值得深度合作、共创未来的好伙伴。

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已经努力了近20年。

2003年8月,国务院批复的《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将武汉定位为“省域中心城市”,将襄樊(后更名为襄阳,下同)、宜昌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并围绕“一主两副”建设三个都市连绵区或大都市区。

2003年9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镇建设工作的决定》要求“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襄樊和宜昌的发展”。

“湖北是全国第一个提出‘省域副中心城市’概念的省份。”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秦尊文说,“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选择标准,是地理位置、辐射能力、经济总量等多因素考量的结果。

以襄阳为例,距离武汉300余公里,2002年经济总量仅456.6亿元。但2008、2011年、2015年、2018年,襄阳的GDP接连突破1000亿、2000亿、3000亿、4000亿元大关。2021年襄阳GDP达到5309亿元,连续5年稳居全省第二位,连续4年位列全国城市50强。无论地理位置,还是经济总量,襄阳都具有较强的引领辐射能力,具备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基础。

在推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中,襄阳也一直不等不靠。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全方位支持;另一方面,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夯实产业支撑。

“特别是2008年以来,依托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襄阳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找位置,在全省区域发展中求作为。”市发改委三级调研员李地宝表示,襄阳加速蝶变,GDP连续跨越增长,成为全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重要增长极。

“襄阳力量”,厚积薄发

省十三届人大七次会议期间,省委书记应勇参加襄阳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坚定不移支持武汉、襄阳、宜昌做大做强,打造一批省域区域性中心城市,抬高全域高质量发展底板。

“必须在思想上破冰突围,善于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大局中找位置强担当作贡献,在服务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中提升襄阳战略地位、城市能级。”省政协副主席、襄阳市委书记马旭明要求,要勇于直面发展难题,敢于冲破路径依赖,力求每一项工作、每一项指标在全省有位次、有影响。

“未来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襄阳工业仍将继续挑大梁。”市经信局负责人表示,襄阳工业历来在全市经济和全省工业发展中唱主角、担重任,工业在全市经济增量中占比达到40%以上,在全省工业总量中占比达到10%以上。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汉水两岸,欣欣向荣。1月24日,比亚迪牵手襄阳,一期投资100亿元建设动力电池和零部件项目。

“襄阳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汽车产业链完备,比亚迪公司将抢抓这一轮汽车产业供应链重塑的机遇,与湖北深化战略合作。”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传福说,将加快推进襄阳比亚迪产业园项目建设,创新技术与产品,拉长产业链。

市经信局负责人表示,襄阳将顺应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到“十四五”末,培育1个汽车3000亿级产业,装备制造、纺织服装、轻工食品3个千亿级产业,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精细化工、节能环保5个500亿级产业,即构建形成“135”现代产业体系。

“2020年我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工作受国务院通报表扬,2021年上半年我市又成为‘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支持的20个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之一,这都为襄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夯实了基础。”市发改委负责人说,未来,我市还将推动全市13条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建设十大农业重点产业链,坚定产业强市不动摇,增强经济硬实力。

2021年11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和国家开发银行五部门,联合下发的《“十四五”支持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了《“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

《方案》提出:“支持徐州、洛阳、襄阳等城市夯实制造业基础,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过去五年,襄阳作为全省铁路建设的主战场,抢抓机遇、主动担当、积极作为,铁路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市发改委负责人说,2019年,浩吉铁路、汉十高铁、郑万高铁襄阳以北段相继建成通车,襄阳新增铁路通车里程333公里。

12月6日至9日,中国共产党襄阳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党代会报告特别回顾了我市的铁路建设成就,并明确提出要在未来五年加快郑万高铁襄阳以南段、呼南高铁襄阳至荆门段工程建设,争取合襄高铁纳入国家规划,完善“米”字形干线铁路网。

市发改委负责人表示,未来五年,襄阳可再增铁路里程210公里,境内铁路总里程达到873公里,襄阳铁路枢纽地位将得到极大提升,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巩固,重塑现代化“七省通衢”。

不负重托,砥砺前行

东风已至,只待襄阳扬帆起航。乘势而上,加快发展正当其时。

蓄力!发力!襄阳正不断努力!

2月27日,襄阳市2022年党委(党组)书记专题读书班召开。马旭明在作开班辅导时表示,要坚定发展信心,强化赶超决心,力争“十四五”末襄阳经济总量突破8000亿,向着万亿目标冲刺。

襄阳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要奋力跑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一棒”,推动“五城共建”实现重大突破,区域性中心城市能级显著提升,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带动能力大幅增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功能更加强大,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节点作用充分发挥,区域消费中心城市示范效应全面显现。

“党代会报告提出,全面提升襄阳作为中部地区重点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市委政研室主任杨庆表示,襄阳将推动‘襄十随神’城市群协同发展成势见效,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作出更大贡献。

提升能级,首先要补足短板。面对高等教育短板,近年来,襄阳从武汉引进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在襄阳建设分支机构或研究生院区。

建设区域科技型创新中心,市科技局出台的《襄阳市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提出,未来将强化襄阳高新区“创新驱动核”功能,建设襄阳(高新)科技城、襄阳(东津)科学城、襄阳(尹集)大学城,打造“一核三城”创新主平台。

“我们还将开展创新企业提升‘三百’行动。”市科技局副局长汤凯表示,襄阳每年遴选100家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规模以上企业、100家高新技术骨干企业进行分类指导、重点扶持。

3月7日,在襄阳小河港,一艘大拖轮加两条驳船组成的船队,装载着1800吨的建筑石膏粉从港口出发,沿汉水通长江顺流而下直达南京港。这意味着,襄阳市近20年来水运件杂货为零的历史将被打破。

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襄阳也正在补足水运短板。根据相关规划,襄阳将形成“一港双核五港区”的格局:“一港”为襄阳港;“双核”为唐白河港区、小河港区;“五港区”为唐白河港区、小河港区、余家湖港区、河谷港区、主城旅游港区。

“全力推进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水波表示,未来将把襄阳的综合交通枢纽做强做优,把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做强做优,把低成本、高效率现代物流体系做强做优,真正把地理优势转化为区位优势,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加快东津民发世纪广场、奥特莱斯等新兴商圈建设;建好襄阳综合保税区、一类航空口岸、跨境电商综试区等高能级平台;打造具有襄阳特色的商业街区;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

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阮莉莉表示,将通过搭建消费平台、提升消费品质、创新消费业态、拓展消费市场、优化消费环境五个方面推进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发布后,作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襄阳在加强区域联动发展方面作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例如打造江流域创客英雄会品牌、成立汉江流域大学联盟、举办汉江流域技能大赛等。秦尊文认为,襄阳还要发挥襄阳自贸区、汉西欧班列等优势,引领带动汉江流域、“襄十随神”等更多城市发展,强化引领力、辐射力和带动力。

“现在许多省份都设立了‘省域副中心城市’。”秦尊文说,《“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在增加用地指标、科技创新专项贷款、产业园区建设等方面都给予省域副中心城市一定政策倾斜,襄阳要抢抓机遇,向上争取政策和支持,推进高质量发展,打造全国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发展的典范。

襄阳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严俊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