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有一个来了就走不脱的城市(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成都有一个来了就走不脱的城市(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一杯茶叶往往可以泡一天,每次我最喜欢看茶水变色的过程,从绿色变成透明的无色,那让我虚度的时间变得可衡量,变得有质感起来。喝茶从来就不是喝茶叶的品质,喝的是此刻虚度的时间。在梓潼桥茶馆吃饭的人们盖碗茶我觉得盖碗茶才是成都的图腾。它实在是一件很可爱的发明,无限续水,防烫茶船,最重要的是价格实惠。这一切都为平民文化在这座城市的蓬勃发展找到了借口。饮茶在这座城市不是一件阳春白雪的事情,它与茶道的关系是极其微弱的——它只是一项公共生活中的手段,在众神和帝王之后,是属于平民的日常。
我至今都还记得小时候的那首童谣,哪怕多年未再唱起也知道手指该如何安放:
“王婆婆,在烧茶,三个观音来喝茶,后花园,三匹马,两个童儿打一打,王婆婆,骂一骂,隔壁子幺姑儿说闲话。”
征服和史诗与它无关,耕作和苦难与它无关,它听起来似乎没什么逻辑,平淡无奇地叙述着一个不算故事的故事,它的背景只有一方天地中的茶香,还有丝儿牙尖的市井。这首古老的成都童谣就是成都这座城市的映射,有一丝令人舒服的无聊。
当然,这也是成都茶馆在我心中的模样。
盖碗茶
我觉得盖碗茶才是成都的图腾。它实在是一件很可爱的发明,无限续水,防烫茶船,最重要的是价格实惠。这一切都为平民文化在这座城市的蓬勃发展找到了借口。
饮茶在这座城市不是一件阳春白雪的事情,它与茶道的关系是极其微弱的——它只是一项公共生活中的手段,在众神和帝王之后,是属于平民的日常。
在梓潼桥茶馆吃饭的人们
一杯茶叶往往可以泡一天,每次我最喜欢看茶水变色的过程,从绿色变成透明的无色,那让我虚度的时间变得可衡量,变得有质感起来。喝茶从来就不是喝茶叶的品质,喝的是此刻虚度的时间。
“三十年代初,我开始跟随父亲坐茶铺,每天晚饭后,他带我到离家只有一条多街的‘第一泉’吃茶。泡一碗茶,占两把椅子,他吃茶,我面前摆一堆花生。当我把花生吃完便沉沉欲睡了。等他茶瘾过足,我已经入梦乡,父亲只好把我背回家去。”
——海粟 《市民记忆中的老成都》
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打牌的成都人
当然,在成都喝茶还有另外一层隐藏含义,在与本地人或者长期生活于此的人们交往中,一定要甄别不同语境下的意思。
就像乒乓球起源于不列颠半岛但最终却被中国人发扬光大一样,起源于江浙地区的麻将被四川人民玩儿得炉火纯青,以至于本土的四川长牌如今就快灭绝。
有人说四川人的贪图享乐是因为他们曲折痛苦的历史,但我却要责怪它平坦的地形和糟糕的天气。
平的成都街道
一位从重庆迁回成都的朋友是这样总结这两个城市的说话之道的,“重庆的路是陡的,所以只能一路开到底回不了头;成都的路是平坦的,所以不管怎么绕,都能绕到目的地。”
“平”,为话术在成都的发展提供了滋生地,而精彩的话术需要一个精彩的舞台,于是这座城市的一万六千余家茶馆联结出了一张原始的、庞大的信息网络。
鹤鸣茶社
拱背桥街的无名茶馆
如今的百年茶馆鹤鸣茶社,已然成为了旅游样板的展示面,民国时聚集在此交换信息的教师和公务员早就作古成灰,“六腊战争”的盛况也已消失大半个世纪。茶馆的社会沟通功能也许早在私改公的浪潮中就消失殆尽,没人再喝用南河水烧的茶,没人再用“坐茶铺”这个词眼,没人再讲究摆放茶盖的暗示,没人再记得茶博士掺茶的殷勤和变通······
但是茶馆作为成都的城市之魂,我依然还能看见它们飘荡在这座城市中,在所有的街道、公园、寺庙、写字楼、河畔、社区里。它们在用一种新的方式,为这座城市的价值观作出释义。
它们依然是这个城市的社交场。
望江楼公园
望江楼公园的茶馆是是我大学时最常去的茶馆。其实这里并无太多亮点,只是一堆开在竹林里的、十分local的老派露天茶馆,也许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它们就是现在这个模样。
但是这块府南河的半岛是怀旧的,参观崇丽阁的游客稀稀拉拉,本地老人永远在搓麻谈天,无处可去的鸟群在这里叽喳吵闹,他和河对岸那个高速发展的成都对比起来,实在像是一堆迷人的废墟。
大慈茶社
大慈茶社当然是我最爱的茶馆,不知还要再提起多少次。它十多块一杯的盖碗茶直接拉低了周边的平均物价。
寺庙中常设茶馆,本就是四川最与众不同也是最不可思议的一点。而如今的大慈茶社却更加与众不同,太古里的世俗中藏着一份大慈寺的神圣,大慈寺的神圣中又藏着一份茶馆的世俗。每次带外地朋友来喝茶,总会得到一脸不安和罪恶:这样可以吗?
塔子山公园
塔子山公园则存在于老成都人记忆中,在阳光明媚的千禧年时期,那里是他们的郊游目的地。
那片巨大的鸟语林现在是一片冷清的繁华,数以千计的鸟儿还在这里圈养,在无人问津的时候,“孔雀东南飞”的壮观马戏也在盛大地进行着。
鹤鸣茶社
人民公园的鹤鸣长久以来就是传统旅游的第一目的地,哪怕被游客大军挤得满满当当,也无法抹杀掉它百年茶馆的历史文化价值。所以我依旧认为它是能够让人体会成都的老茶馆,人多其实无所谓,心境平和就好了。
香园·尘庐
文殊院旁的茶馆,园林式的庭院景观,与大慈茶社比起来宗教感较强,茶客会被唤做“师兄”。这里还是涉外旅游的常规目的地,有许多外国游客在这里打卡。有盖碗茶,也有壶泡茶,饭点还有素斋可以选择。
陈锦茶铺
铁像寺水街里的大戏台下,是城南新区里的一丝罕见的古朴味道,像是老成都在国际城南的一个小分身。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戏台下曾有一副对联:“余生很长,何事慌张?”
撷英园
百花潭公园里的老派茶馆,有着所有老派茶馆共通的特点:熟客、麻将、便宜。环境好,远离城市,所以这里的人也较少,但也许身旁就坐着一个不得了的人。
而在那些老街的街沿,还存在着一些服务街坊四邻的小茶馆,那是一个更真实也是更复杂的成都。你能从茶客们的口中轻而易举地获取到某个关于成都的横截面,那是在宽窄巷子、熊猫基地里所看不到的那个成都,那就是繁冗的生活堆砌出的人间成都。
成都没有江湖,如果有,那也只存在于市侩茶馆的玄龙门阵中。
下莲池街
曾发生于此的一次枪击案以这条街的名字命名,再加上下莲池在清末曾是成都的刑场,所以这片茶园在我的心中,一直是一个充满了都市传说的地方。我将这里推荐给所有在春熙路走累了想找个地方打个瞌睡的老年人们。
北书院街
北书院街的老茶铺是原生的、无序的,三步五步就是一个茶馆,它所在的街区依然能够粗略地还原一些老成都的街道肌理脉络。我将这里推荐给所有想要了解成都原生文化的探险家们。
十一街
十一街的老茶铺也是在上篇中提到过的,除了老街衰败破烂的文化体验,最重要的其实还是这儿的美食加成。我将这里推荐给所有只想吃不想动的改开废物们。
当然,茶水社交场的阵地也在不断地转变。
九眼桥曾经因为各种奇奇怪怪的新闻出现在全国人民的面前,当大家兴致勃勃前来猎奇的时候,常常会忽略桥头那条幽静少人的小巷子。
牌坊上“水井坊”三个字有时候会被对岸乱七八糟的霓虹灯照亮,但更长的时间它是低调的,以至于很少有人再会想起它曾是这一区域酒吧聚积的文化诱因。
水井街
这片被兰桂坊和高档小区包围的平坦地区,始终被一股来自公元十四世纪(也许)的微生物发酵味浸泡。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酿酒作坊,水井坊已经连续生产六百多年了。
水井坊博物馆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小众景点,这里是不少品酒师、酒商、调酒师到达成都的第一 站。
水井坊
同时它也是一个安静舒服的社区,除去那糟糕的酒糟味,我认为这里的所有元素都是完美的。在兰桂坊和水璟唐内的一些国际化的餐厅、酒吧之外,这里还零零散散地分布着许多咖啡厅。
你可以将它们理解为成都年轻人的茶馆。
URBAN PICNIC
金泉街上的咖啡馆,公认的咖啡品质。与世隔绝般的安静,正如其名:城市里的野餐。好喝。
GOOD SAUCE
滨江东路上的咖啡厅,外立面看起来像个酒吧。坐在外面的人看上去都很酷。好喝。
SHANGRILA
水璟唐里的咖啡厅,晚上入乡随俗地变成酒吧。好喝。
AMOS
躲在水井坊对岸的龙江路一条偏僻的小街上。好喝。
镗钯街,这个看上去十分罕见的名字,来源于大慈寺武僧的兵器库。在很久以前,在大慈寺的规模空前的时候,这里曾是僧人们练武的地方。
如今,这里是一片被改造为海派建筑的老街区,拥有着大量的常住人口,也受春熙路的辐射承接旅游职能,街区业态混杂融合。老式裁缝店旁边是潮牌买手店,鸡汤铺盖面被日料餐厅包围,杂货铺、汽修店中夹着书店,无数家咖啡馆和茶馆并立而行。
镗钯街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包且容。
作为曾经的镗钯街居民,我不得不承认,这条小小的街道提高了我对城市生活整体的归属感和幸福感。街边的每一格铺子都是一个小世界,有着不同的性格和色调,可能性和选择性让我那段时间的生活
Let's Grind
镗钯街的老住户了,公认的咖啡质量,老板是WBC咖啡师大赛中国区冠军。十分低调的一家店,也有可能是因为门口的石柱子太挡了。
Lullaby
青莲上街很小的鸡尾酒吧,老板是个创业成功的90后。橱窗里有只耍shake的西装兔子,一直以为这是个西装定制店。
YECLIP
黄色回形针咖啡,一家设计公司的小咖啡屋。老板是李宇春的超级超级大粉丝,所以店里是玉米的黄色。最近还出了个鬼畜的红椒咖啡。
崇德里·谈茶
曾经最喜欢的加班地,由崇德故居老房子改造,茶是盖碗,保留着老虎灶 人工续水的优良传统,不过人家的老虎灶是烧电磁炉的。
无早
其实是在隔壁青莲上街,不过也在镗钯街的辐射范围。网红店中的文艺女青年。
镗钯街小店
镗钯街的每一个门面都是小小的世界,需要你按照自己的喜好,像认识朋友一样去筛选,去排查。那个过程是快乐的。
少城是另一片被茶馆和咖啡馆包围的地区,它实际上是一片泛化的区域,并非特指宽窄巷子或者少城(人民)公园,而是以长顺街为中轴线,两侧分布着的58条鱼骨状的街道、4个大型社区。
“黄瓦对红墙,长发对吉祥……”,这里的街道名称大多沿用了清代满城的旧街名。少城是那个遥远的帝国首都在蜀地的一份拷贝,曾经生活在这里的满人把对北京的思念化成了一条条胡同状的街道。
少城的一部分
上世纪五十年代时,一位伟人来到成都又离开成都,存在千年的城墙便在短短的半年内被全部拆除,成都的“大城”也随之消亡。然而“少城”却靠着它奇特的街道形状留了下来,在它的大街小巷中,你仍能看到许多“异化”但却依稀可辨的老城街道肌理。
少城是成都最能带给我惊喜的地方,到处都能找到些许古老的遗迹。而这些过去的遗迹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容器,往往保存着一些过去的生活方式或者价值观念,塑造着所有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这样的生活氛围,让老式茶馆和新式咖啡店都能繁荣生长。
成都画院
宽窄巷子的隐藏菜单,看上去是个美术馆,其实呢还有个茶馆。
长发街
大名鼎鼎的老派川菜馆“玉芝兰”和新派川菜馆“不二的小屋”并排而立。
商业街
特别的安静和干净,因为旁边就是成都省委。
支矶石街
民宿 茶馆 按摩店=游客们的成都旅游一条龙。
平安巷
看上去是个教堂,其实呢还有个茶馆,还有一家新加坡餐厅。
栅子街
人气咖啡厅NOK NOK的所在地,是单行道,所以岁月静好。
每个生活在成都的人都会有一家偏爱的茶馆,就像每个香港人都有一家埋藏在心底的私房菜,它们散布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
你需要亲自前来,花一些无谓的时间做一些无谓的事情,你便能得到你自己的私房“茶馆”。
未完待续 敬请期待
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六)
原创:朱毁毁 转载自朱毁毁的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