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营村山西(留住乡愁的地方)
大营村山西(留住乡愁的地方)【乡愁韵味浓厚】规划布局大营村乡村振兴发展,在不破坏现有自然肌理的前提下,以遗址文化和生态农业观光为基础,融合文化体验、农耕体验、高端旅居等产业的白崖古城文化体验。结合红岩镇西边村庄特色,以大营古城村为中心,规划“一村、一寺、一址、一园、一哨”的区域发展分区。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明确空间管控规则、补充旅游服务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路径,完善核心配套,创造旅游吸引力,培育核心产业,建设一个活着走向未来的白崖古城,使之成为弥渡文化展示窗口。区位优势弥渡县位于《云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中的“滇西城镇群”。东接祥云、南华县,南邻景东、南涧县,西靠巍山县,北连大理市。红河发源地之一,处于澜沧江中游经济带的腹带,“六诏咽喉”之称闻名遐迩。大营村隶属于红岩镇,而红岩镇是弥渡县离大理市最近的乡镇,距离大理市45公里,处于大理市1小时交通圈层内,东距红岩镇镇区3公里,距离弥渡县城1
弥渡县 大营村
【 基本情况】
大营村位于红岩镇西侧,距大理45公里,距弥渡县城15公里,全村辖15个村民小组,1096户4143人,国土面积7.95平方公里。农民收入主要由玉米制种、烤烟种植、大蒜种植、畜牧养殖、转移就业等构成。村内有谷女寺、白崖城遗址等风景名胜,景色秀丽,民风淳朴,历史文化悠久。该村生态资源丰富多样,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南方丝绸之路定西岭古驿道(蜀身毒道)从村内穿过。村子因为在遗址旁边而得名,白崖古城村2019年被国家住建部等部委列入了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白崖古城村依山傍水,古村、古道、古树、古巷留住乡愁,前有“古城”遗址,后有谷女寺旅游风景区,自然风光秀丽,人文资源丰富。2020年,白崖古城村被列为乡村振兴州级示范村。2022年底,成功申报为小河淌水·白崖城AAA级旅游景区。
【特色优势明显】
区位优势
弥渡县位于《云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中的“滇西城镇群”。东接祥云、南华县,南邻景东、南涧县,西靠巍山县,北连大理市。红河发源地之一,处于澜沧江中游经济带的腹带,“六诏咽喉”之称闻名遐迩。
大营村隶属于红岩镇,而红岩镇是弥渡县离大理市最近的乡镇,距离大理市45公里,处于大理市1小时交通圈层内,东距红岩镇镇区3公里,距离弥渡县城15公里,地理区位条件优越,对外交通较为便利。
规划布局大营村乡村振兴发展,在不破坏现有自然肌理的前提下,以遗址文化和生态农业观光为基础,融合文化体验、农耕体验、高端旅居等产业的白崖古城文化体验。结合红岩镇西边村庄特色,以大营古城村为中心,规划“一村、一寺、一址、一园、一哨”的区域发展分区。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明确空间管控规则、补充旅游服务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路径,完善核心配套,创造旅游吸引力,培育核心产业,建设一个活着走向未来的白崖古城,使之成为弥渡文化展示窗口。
【乡愁韵味浓厚】
汉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有彩云现于大营白崖古城村,汉武帝在白崖设置彩云郡,封白子国,赐金印于仁果;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武侯南征,仁果九代孙龙祐那协助平定西南,武侯赐龙祐那张姓;公元627年—629年,仁果三十三代孙张乐进求赴长安朝觐,受唐王朝赐封为云南镇守将军;公元629年张乐进求禅位于女婿细奴逻,细奴逻后来开创了南诏国。大营村下辖的白崖古城村就是白子国故都和新、旧白崖城遗址所在地,这里是“彩云南现”的出处,是南诏国的前身和大理白族的起源地。白崖新城被列为云南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了六诏咽喉、白崖古城的历史。
非遗传承——在大营村内,剪纸、竹编、刺绣等手工艺品在农户家里随处可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剪纸、竹编在这里得到了较好的传承。有的老人靠剪纸、竹编获得一定收入,主要剪制老百姓祭祖时烧给祖先的衣服裤子、帽子、鞋子、包包等。平时生活中则是竹编较为常用,竹子编制成的长的圆的提篮、背篓等都是老百姓赶集和耕作时常常使用的工具。
回族清真宴
“土八碗”——弥渡有名的“土八碗”在每个村里都会有所差别。在红岩大营村,“土八碗”由“大盘”、红肉漂汤、腌菜扣肉、粉蒸肉、酥肉、蛋卷、八宝饭组成,咸香鲜辣,独具特色,是接待客人的最高礼节,也是当地婚丧嫁娶办客时的特色菜肴。每逢宴席,当地人都会端出“八大碗”以示对客人的尊重。
“神腿”——“彩云神腿”对弥渡人来讲并不陌生,近两年有不少外地人慕名而来。在320国道红岩竹园村委会路段开有一家规模不大的食堂,路边上树了一块招牌,名曰:彩云食堂。食堂老板姓李,60岁光景,烧得一手好菜,其中最有名的就要数炖猪腿了,因过往食客对此菜争相称道,李老板便开始思索菜名,有缘寻得一幅墨宝,上书“彩云一腿绝”,故而得名。神腿有三个突出特点:不油腻,入口糯香,老少皆宜;色泽鲜,表皮金黄,皮下嫩黄,瘦肉淡红,肉丝清晰可见;选料上乘,不掺色素,有益健康。
彝族大刀舞——弥渡西山彝族大刀舞是流传在西山腊罗支系的彝族地区的一种民间兵器舞,是“战斗的歌舞”,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大刀舞通常与打歌同场表演,在芦笙或笛子伴奏指挥下,两名男子和着众人打歌节拍,手持大刀在场中央作双人大刀舞,表演古代战争刀法,以此赞颂祖先。在耍大刀舞前,所有人员到观音庙进行祭祀,请求各路神仙、彝族祖宗对起保佑,芦笙响三声,舞刀者祭拜三次,领刀神到打歌场,舞刀者根据芦笙节奏的快慢,通过转、跃、翻、顶、扑等动作,展现远古冷兵器时代彝族部落的战争场景,勾画和浓缩了彝族战争、迁徙、发展的历史,融民族、宗教、历史、舞蹈艺术、武术等多学科为一体。弥渡西山彝族大刀舞气势恢宏,是彝胞在生产生活、婚丧节庆等场合表达情绪的主要方式。大刀舞集歌、舞、乐为一体,热情奔放,广受彝族群众的欢迎。
端午“游百病”——端阳节这一天,古城村家家户户、全家老小都要一起到谷女寺及周边地区踏青郊游。他们有一句俗语“不好在,去谷女寺在”。今人记不得此传统源于何时,寺管会伏文顺如是介绍“游百病”:起初先人一般去谷女寺或附近山上找一些草药,尤其是用艾蒿和菖蒲悬于门外。《荆梦岁时记》记载“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人们觉得艾叶类似于虎形,菖蒲多如剑状,如今民间还有“艾虎”、“蒲剑”之称,虽然带有辟邪的迷信色彩,实际还是为了防疫,如《辽史》上就记载:“五月五日午时,采艾叶和绵著衣以奉天子。”目的就是著此衣以避疾病传染。
“游百病”起初只有古城村人走,后面红岩街人也来游,现在红岩乃至弥渡周边的人都来游,当天人数可达上千人。“游百病”是大营村人在谷女寺每年举办的15个庙会之一的传统民俗活动。主要是通过“游百病”的方式达到对平安健康的祝愿。用本地人的说法即“将人体的各种病痛‘丢’在山野间,向谷女寺各尊神祈求一年四季身体健康,幸福平安。”现场有做生意卖零食的,也有远道而来写裱文礼佛。游人渴了就来煮大锅药处喝一碗药汤。
【 发展基础良好】
近年来,为了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弥渡县抢抓白崖古城村列为2020年乡村振兴州级示范村的契机,依托千年悠久的白子国文化资源优势,把白崖城景区作为弥渡“八大景区之一”全力打造。
坚持规划先行,以“六诏原乡、白崖古城”的形象定位和“白崖古城遗址公园社区”的发展定位,编制了《弥渡县红岩镇大营村委会古城村村庄规划2020-2035》。
坚持项目带动,不断整合资金,持续完善旅游设施,提升景区景点品质。2020年投入284.3万元实施古城村乡村振兴专项补助建设项目。2021年投入沪滇资金1000多万元实施了古城村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建成非物质文化传习所、旅游产品扶贫车间、创意工坊、彩云书院、白崖剧场、党建中心、游客餐厅及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等。2022年投入600万元衔接资金,完成景区内部分节点的村庄风貌整治及白崖古城农旅产业建设项目(一期)。
强化要素保障,坚持规划引领、保护优先、节约集约、规范有序的基本原则,严格落实“一户一宅”土地政策,率先实施农村土地入市实操性实验,鼓励农户自愿有偿将闲置宅基地退还给村集体组织,由村集体组织办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后,再进行农村集体经营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序入市 做活“土地”文章。目前,13宗集体建设用地手续已办理完结,收储集体建设用地26.73亩。
坚持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旅游,全力推进绿美乡村建设,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家园,擦亮乡村旅游幸福底色,积蓄乡村振兴发展动能。坚持群众参与,发动148户农户组建旅游专业合作社,鼓励村民经营特色名小吃、开办乡村客栈,带动群众参与到景区的打造、管理、服务中,让更多群众共建、共治、共享景区发展成果。
大营村已通农村公路,并建立了道路管护机制;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水质达到《云南省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评价细则》标准;通讯、店里、网络等基础设施全覆盖,运行正常;兼有应急避灾场所、通道和物资储备站点,每年开展消防宣传,设立应急服务站和小型综合性应急队伍;绿化覆盖率大于30%,公共绿地养护良好,路灯满足照明需求。
目前,红岩镇已成功申报创建国家级卫生乡镇,创建工作正在积极进行;红岩镇有1所公立中学和1所私立中学,11所完小,5所公立幼儿园,能够满足就近入学入园需求;养老服务设施方面,已建好1所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1所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配有老年幸福食堂,建好投用1处农村养老互助站,正在修建1所具有综合功能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有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场所。
白崖古城村于2019年被国家住建部列为“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2019年被评为州级平安村,2019年获得州级“美丽乡村”称号、2022年省级“美丽乡村”称号,2020年被列为乡村振兴州级第二批试点村、2021年被列为乡村振兴县级示范村,2022年被评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来源:大理广播电视台
编辑 /马晓燕
责编 /向晓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