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适合中老年去旅游的地方(去金庙旅行食宿免费)
7月适合中老年去旅游的地方(去金庙旅行食宿免费)正当我围着池塘转悠打发时间的时候,上来一位锡克教护卫和我搭话。我赶紧向他询问免费餐食的事情,他热情的从五百年前开始讲起,当时创立了锡克教的那纳克提出了一个极其简单又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想法:世界上应该有一个地方,能让人们抛开宗教信仰和社会地位的偏见,众生平等,一起享用一样的餐食。说它前瞻,是因为这种天下大同的观念一直与印度社会严格区分的“种姓制度”背道而驰。锡克教的理念也就此成形。看看表,正好快到中午了,更让我对免费午餐这件事好奇起来,要知道印度人口众多,直到现在仍旧有许多人在温饱线上挣扎,这座庙宇是怎么做到能无限制的接待来自全印度,甚至全世界各地的人们的?刚到金庙门口,就看到无数锡克教徒虔诚的脱下鞋子,清洗双脚,准备走进寺庙。是的,这里是锡克教徒的地盘,他们不同于印度教徒。锡克教于15世纪末由那纳克创立于印度西北部旁遮普地区。它是在莫卧儿王朝时期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交流中萌芽的,由于印度教虔诚
坐着长途车,从干净整洁得不像话的昌迪加尔,到达阿姆利则,重新投入无序混乱,我才松了口气:这才是印度的常态嘛。阿姆利则,是印度、巴基斯坦边境的一座城市,仅仅距离拉合尔32公里。在梵语中,它意为“花蜜池塘”,也因为金庙的存在,这里成了锡克教的朝拜圣地。
(金碧辉煌的金庙是锡克教徒的圣地)
我像所有的游客一样,下了大巴就背起大包奔赴金庙,因为它不仅是不能错过的著名旅游景点,更是背包客省钱的好地方——金庙不仅提供免费住宿,还运转着全世界最大的免费食堂。
谁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刚到金庙门口,就看到无数锡克教徒虔诚的脱下鞋子,清洗双脚,准备走进寺庙。是的,这里是锡克教徒的地盘,他们不同于印度教徒。锡克教于15世纪末由那纳克创立于印度西北部旁遮普地区。它是在莫卧儿王朝时期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交流中萌芽的,由于印度教虔诚派运动的开展,后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宗教。教义规定,锡克教徒必须遵守五条“卡尔萨戒律”,也被称为“5k”标志:kesh(终生蓄长须发),kangh(戴发梳),kacch(穿短裤),kirpan(身佩短剑),kara(戴手镯)。
(锡克教徒的典型装扮)
今天的锡克教男人已经很少穿短衣裤、佩短剑了,但蓄发、加发梳、戴钢手镯仍然极为普遍,尤其在梳好头发后再包一条长长的头巾,成为锡克教徒的典型形象。
看看表,正好快到中午了,更让我对免费午餐这件事好奇起来,要知道印度人口众多,直到现在仍旧有许多人在温饱线上挣扎,这座庙宇是怎么做到能无限制的接待来自全印度,甚至全世界各地的人们的?
正当我围着池塘转悠打发时间的时候,上来一位锡克教护卫和我搭话。我赶紧向他询问免费餐食的事情,他热情的从五百年前开始讲起,当时创立了锡克教的那纳克提出了一个极其简单又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想法:世界上应该有一个地方,能让人们抛开宗教信仰和社会地位的偏见,众生平等,一起享用一样的餐食。说它前瞻,是因为这种天下大同的观念一直与印度社会严格区分的“种姓制度”背道而驰。锡克教的理念也就此成形。
(接近午饭时间,大家手拿托盘走向食堂大厅 Photo by 彪彪车25)
刚了解了背景知识,就到了开饭时间。护卫直接把我引向了金庙的食堂,食堂大厅大到超出我的想象,它可以容纳几乎千人同时就餐。这时,人们陆陆续续进来,每个人先在门口领一个属于自己的不锈钢餐盘和一把勺子,随意坐在已经铺好的竹席上。
(可容纳千人就餐的食堂大厅 Photo by 彪彪车25)
不一会儿,志愿者开始分发食物:虽然锡克教徒不吃素,但是在这里却因为考虑到效率和不同的宗教信仰,所以统一提供素食。提供的形式非常简单,志愿者提着装满咖喱的大桶从后厨走出来后,等着开饭的人们谦恭地用双手托起被区分成三块不同区域的不锈钢餐盘,一大勺液体状咖喱就会铺满餐盘的一块区域;下一位志愿者紧跟其后,一大勺汤铺满餐盘的另一空白区域,剩下的一块区域由酸奶负责把它填满。最后是作为主食的馕,每人定额为两个,不够可以再加。
(馕是印度食物的标配)
餐盘终于装满了免费食物,我迫不及待地用手撕下一块还热乎的馕,沾了些许咖喱又裹了一块土豆,一起送入口中。咖喱味道浓烈,入口滋味十足。即使免费,保证品质。
(看似简单的食物,背后有极大的付出)
不用想也知道,寺庙提供如此大批量的免费食物,当然靠的是大批志愿者和海量的原材料。坐在我旁边的正是一位在这里工作,来自德国的志愿者,她叫Sarah,这是她第四次重返印度,正在北部转悠的她,听说金庙免费提供食宿,于是便来这里一探究竟。
(坐在我旁边的Sarah给我介绍了志愿者的情况)
看来有强烈好奇心的,不止我一个人。
Sarah住进了金庙提供的免费宿舍,宿舍的条件多少有些艰苦,几十人不分男女,全都睡在普通坚硬的大通铺上,早上还等不及醒来活动僵硬的腰身,就已经要开始打扫卫生,清洁厕所了,另一部分志愿者的工作就是奔赴食堂准备一日三餐。
Sarah说,每天这些看似简单的一菜一汤要消耗12吨面粉、1.5吨大米、13吨小扁豆、两吨新鲜蔬菜,大部分清洗、烹饪工作依靠这些国内外志愿者,好在厨房配备了自动化设备,全机械化烤炉每小时可以烤出25000张馕,每天连续工作10小时左右。“烤馕的工作相对简单,首先可以坐着,其次只要将之前做好的面团看准时机投入机器就行了。”Sarah愿意去面点部工作,但是工作的时间也会被无限延长,“因为即便深夜也会有人走进食堂用餐”。
(无论是不是锡克教徒,在金庙都一视同仁)
在全世界的锡克教寺院中,都会提供免费餐食,但要论规模、数量和时间,阿姆利则的金庙当属首位。平时,造访金庙的游客每日已突破十万大关,要是赶上重要的宗教节日,人数更达到十五万之多。这些普通人和我一样,往往会选择在这里的食堂吃上一顿,每个人的目的也各不相同,有的为了果腹,有的为了给自己的旅行增添一丝特别的色彩。正是这些志愿者在后厨的争分夺秒,才保证了每位食客都有饭吃。
已经做了一周志愿者的Sarah,好像看出了我的担心,她告诉我,虽然现在金庙每年运营餐食服务的开销,已经达到天文数字的几千万美元,但是散落在世界各地财力雄厚的锡克教徒也在不断的伸出援手,美元、欧元、加币的捐款正在源源不断涌入寺庙。很多锡克教徒从异国回到故乡的时候,不仅来这里朝圣,还会自觉担任起志愿者。
要知道当年创立者那纳克决定开始提供免费三餐的时候,他手里仅仅有20卢比(相当于人民币2元),谁也没想到会发展成今天这样的规模,我想其实靠的正是锡克教坚定的宗教奉献精神:因为在他们的信仰里只有三件事:歌颂神的名号,咏唱宗教歌谣,提供志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