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宋代坊市界限(从坊市合一制度看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

宋代坊市界限(从坊市合一制度看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从历史上看,坊市合一的城市格局显然促进了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其直接结果之一就是城市人口猛增。据史料记载,到宋神宗年间,城镇户口已占当时全国人口的 12%以上。《元丰九域志》记载:宋代县以 51上城市约有1163个,镇有1900个以上。其中州府主客户总数超过10万者共有49个。以每户五口计,这些州府总人口都在50万以上。人口在1至10万的城市不少于100个,人口在1万以下的城市大约有3000个。据《宋史·地理志》记载 首都汴京人口 北宋末年已达26万余户 按每户五口计 人口已达130万以上。(一)城市人口猛增到了宋朝,首先是因为宋太祖、宋太宗需要积蓄力量北伐,所以对金钱的需求量猛增;其次因为地方百姓丧失了土地,导致大量劳动力入城,市民数量猛增。市民数量的猛增加直接导致生活用品需求量的上升,这时,城市内部对商业活动的需求就非常明显了。宋代以前在城市行政管理上长期存在的坊市分隔制度 便是基

前言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将大众视野再一次带回了那个梦幻如烟的朝代-宋朝,流量明星王凯饰演的宋仁宗演技精湛,普通大众看的是滋滋有味。在历史大家笔下,宋代是一个积贫积弱、不堪回首的朝代;在经济学家笔下,宋代是一个商品经济高度发达,至今仍令人津津乐道的朝代;在文学大家笔下,宋词的婉约与豪放俨然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宋代坊市界限(从坊市合一制度看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1)

《清平乐》剧照

在经济主义至上的今天,我想就宋仁宗时期开始实行的“坊市合一”城市经济制度进行一番探究。

一、宋代城市坊市制度的变化

宋代以前,如唐朝,在首都长安城内,实行严格的坊市分离制度,“坊”与“市”之间有着厚重的坊门相隔离,不管是“坊”还是“市”,都需要百姓进内交易,商铺不得临街售卖,这严重制约了商品经济的流通及商人的积极性。

宋代坊市界限(从坊市合一制度看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2)

到了宋朝,首先是因为宋太祖、宋太宗需要积蓄力量北伐,所以对金钱的需求量猛增;其次因为地方百姓丧失了土地,导致大量劳动力入城,市民数量猛增。市民数量的猛增加直接导致生活用品需求量的上升,这时,城市内部对商业活动的需求就非常明显了。

宋代以前在城市行政管理上长期存在的坊市分隔制度 便是基于行政管理上的方便考虑的。在坊市制度施行时期 作为居民区的 “坊” 与作为商业区的 “市” 是分区而设的。当时城市以大街为界 划分为若干个坊 、 市 每个坊、 市四周以高墙环绕 组成一个个封闭的单元。

到了宋代,随着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 城市的商业区要求扩大,城市居民对于商品交易方便性的需求已经非常大了。宋太宗兴国五年 东京开封的商业活动开始出现侵街现象 以后临街摆摊、坊中开铺的现象屡屡发生 致使坊中街道面积变得狭小。宋仁宗登基之后 面对屡禁不止的侵街现象 直接下令允许居民临街开店 封闭式的坊市制度遂告崩溃 取而代之的是住宅和商铺相混合的坊市合一制度 城市格局从此由封闭转向开放。

二、坊市合一带来的城市变化

(一)城市人口猛增

从历史上看,坊市合一的城市格局显然促进了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其直接结果之一就是城市人口猛增。据史料记载,到宋神宗年间,城镇户口已占当时全国人口的 12%以上。《元丰九域志》记载:宋代县以 51上城市约有1163个,镇有1900个以上。其中州府主客户总数超过10万者共有49个。以每户五口计,这些州府总人口都在50万以上。人口在1至10万的城市不少于100个,人口在1万以下的城市大约有3000个。据《宋史·地理志》记载 首都汴京人口 北宋末年已达26万余户 按每户五口计 人口已达130万以上。

宋代坊市界限(从坊市合一制度看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3)

宋代繁华的都市

(二)城市居民成分发生改变

宋代城市以前,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军事功能,例如州城、府城、边关要塞一般是人口汇聚的大城市。随之而来的是,这些城市的居民主要都是官员及其家眷、士兵、大地主等等。宋代城市坊市合一之后,城市居民人口数量猛增,市民群体中出现了工商业从业者以及工商业上下游产业配套从业者,尤以商贩居多。甚至到了后期,由于城市工商业从业者实在太多,官方将工商业者定义为坊郭户,对其单独划分户籍进行管理。

“一切发展了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 都以城市与乡村分裂为基础。”马克思《资本论》

(三)城市内部出现娱乐设施

在城市生活的新变化下,新兴的市民群体迫切需要新的娱乐设施来满足情感与精神的娱乐。在此背景下,北宋中期城市内部形成了规模不等的勾栏瓦肆,瓦肆,又叫瓦舍、瓦市,它是宋代市民文化娱乐之场所。

“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九,《瓦舍》条)

在南宋建都临安(杭州)后,勾栏瓦肆发展得特别快,《梦梁录》卷十九记载,临安就有大小瓦子二十三座。这充分说明临安作为都城后,城市人口集聚所产生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发达的商品经济也使市民的经济消费能力显著提高,富裕的市民阶层对娱乐休闲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兴趣和热情,贪图享受的心理诉求席卷了整个社会,极大地刺激了茶坊酒市、娱乐业等行业的发展。同时,这也为南宋后期积贫积弱埋下了祸根。

宋代坊市界限(从坊市合一制度看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4)

清明上河图(局部)

(四)城市周边出现草市、夜市

由于城市人口的激增,城市内部狭小的空间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内人口与城市周边人口的交易需求,不少小商贩干脆在城市周边建起了草市。草市,意即没有政府批准的临时性交易场所,和现代城市中的流动小商贩摆点有些类似。

“货物之至者无不售 且不问多少 一日可尽 。

宋朝时期,由于环城草市的发展 城外居民数量随之迅速增加,城外居民数量的增加又直接导致了城市面积的增加,因此宋代城市的面积在历朝历代中也是非常大的。此外,工商业者不满足于白天短短的交易时间,不少商贩开始夜间摆摊交易,这直接打破了历朝历代以来实行的“宵禁”制度,后来宋朝直接放开了宵禁,“夜市”成为常态。

宋代坊市界限(从坊市合一制度看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5)

宋代草市

三、宋朝统治者对待商业的态度

宋朝是一个十分开放的朝代,宋朝官方政府采取了奖掖商业的措施。宋太宗建隆元年四月发布诏令,各地不得苛留搜索商贩行李货物,地方税务部门要把商税榜于本税务门首,如果擅自创立名目税收,则需奏禀三司同意后方可执行。

不仅如此,宋代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维持统治,都是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这极大的压制了工商业的发展,宋代则不同。

第一,宋代的户籍制度出现了之前没有的“坊廓户”,这是宋朝官方政府对他们的正式认可,这一点很重要。

第二,宋代出现了服务业。宋朝官方经常雇佣大批劳动力为皇家服务,事后给予报酬。这是社会雇佣关系的发展。

第三,宋代建立了行业协会。宋代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种类逐渐繁多,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少大商人牵头组建了行业协会,作为与官方、与其他行业谈判的代表。

第四,工商业从业者的子弟允许参加科考。历朝历代视商业为末业,对从商者皆严厉打击,世世代代都不能参加科考。宋代则较为宽松。例如,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以上舍及第、进入仕途并于宣和年间升任宰相的李邦彦,是银匠李浦的儿子。

宋代坊市界限(从坊市合一制度看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6)

宋代商人可当街骑马


结语

宋代在我国历史上的确属于一个异类,以前朝代2/3甚至1/2的面积不禁承担着繁重的“岁贡”,还养活了十分庞大的人口。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先生在《东洋的文艺复兴与西洋的文艺复兴》 一文中 则把宋代城市的发展比作 “东方文艺复兴” 时期。这说明了宋代城市化水平之高,不禁培育了种类繁多的商业活动,更培养了一大批成熟的市民阶层。自宋以后,元、明、清等朝代的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制度或多或少都借鉴了宋代的城市管理模型。

宋代,不愧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城市化的巅峰。


参考文献:

1.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2. 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九,瓦舍)

3. 漆侠,《宋代经济史》下册

4. 吴松弟,《中国人口史》第3卷

5. 姚瀛艇,《宋代文化史》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