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主要道路(绿灯自由)
淄博市主要道路(绿灯自由)在城市车辆趋于饱和的当下,“道路不顺畅”“绿灯难等”一系列新型困扰不断炙烤着市民出行焦虑,也与此同时催生出城市建设者们对交通“城智”布局的新一轮思考与破题。车畅于路,人悦其行,这是市民对道路交通出行的不变诉求。目之所及的交通之变,背后皆是淄博交警为其奔赴的身影,尤其是在淄博品质提升年的2022。这一年,以把握民生诉求为基准一以贯之,淄博公安交警从未停止过刀刃向内、勇于逐新的自我改革与提升。这一年,每一位淄博市民都是见证者、参与者、陪伴者。群众的声音始终是最为有力的回应,那么这场事关市民“出行”幸福感的答卷,究竟分数几何?
记者 赵原雪 通讯员 白继农
编者按:
民之所盼,警之所行。
论民生幸福感的重要来源,“衣食住行”中“行”字不可或缺。而肩扛淄博之“行”,为市民开拓平安畅通之路的,是在背后默默付出的淄博公安交警队伍。
目之所及的交通之变,背后皆是淄博交警为其奔赴的身影,尤其是在淄博品质提升年的2022。
这一年,以把握民生诉求为基准一以贯之,淄博公安交警从未停止过刀刃向内、勇于逐新的自我改革与提升。这一年,每一位淄博市民都是见证者、参与者、陪伴者。
群众的声音始终是最为有力的回应,那么这场事关市民“出行”幸福感的答卷,究竟分数几何?
车畅于路,人悦其行,这是市民对道路交通出行的不变诉求。
在城市车辆趋于饱和的当下,“道路不顺畅”“绿灯难等”一系列新型困扰不断炙烤着市民出行焦虑,也与此同时催生出城市建设者们对交通“城智”布局的新一轮思考与破题。
在淄博,今年以来,“不知怎么绿灯变多了,出行十分畅快,体验感越来越好。”一众来自市民的评价中频频出现这样的声音。
声音背后,源于淄博公安交警对于探索车路协同智慧交通系统“淄博模式”的生动诠释。
究竟是什么,正在悄然改变着市民的出行之路?
质变背后
出租车司机殷师傅,是博山交通时代更迭的见证人。
殷师傅九年驾龄,生活中的大半时间都奔赴在路上,对于博山的每条道路,他已经数不清跑过多少遍。
即将陪伴博山交通走过第一个十年,有着丰富驾驶经验的他依然有着自己的现实与困惑:
“开车无法即时掌握情况,有时候紧赶慢赶开到路口,不是堵车,就是碰上红灯。”面对瞬息万变的实时路况,殷师傅凭借以往的经验摸索规律,也曾利用各类导航软件进行规划,但还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时间关系着司机的服务质量,红灯的等待不但耗油,也消耗乘客对自己的信任。
直到一个多月前,“智行App”的下载,让殷师傅开车时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殷师傅曾开车从副线驾驶至昆仑路段,路上,“智行App”在到达路口前提前显示前方红绿灯的通行情况,并语音播报通过绿灯所需的速度区间,殷师傅根据播报调整时速,轻松赶上了绿灯。
“全程十公里左右的路程,途经三个红灯,不到十五分钟就到达目的地。”此外,殷师傅还观察到,路侧灯带投放的绿波时速也时刻提醒司机调整车速,同样能够实现“绿灯自由”。
类似的体会对于每天开车在博山上下班的赵先生而言亦是如此。
“原来为了过绿灯时常踩油门抢时间,现在根据播报时速,即使放慢速度还是可以一路绿灯。少了不必要的焦虑和紧张。”细心的赵先生还发现,随着时间增长,车辆从原本各行其速的无序状态逐渐向有序排列的局面转变。
淄博市民敏锐感知背后折射的,是对于交通压力日渐增大,出行效率亟需提升的现实需求。
博山交警大队交管科科长李传武对此深有感触,在这片具有天然地势特点的山城,汇集了近乎所有典型路段,同样也是灯控信号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
“在博山几乎没有横平竖直的道路,时常出现陡坡、弯路,且红绿灯在早期安装时信号杂乱,有时一条600米道路出现的三个红绿灯中,就有两个来源不同的信号,管理十分麻烦,对道路畅通造成不便。”李传武说。
变化就在今年以来,“智行淄博”车路协同智慧交通系统在全国的率先推出,让市民的期待正逐渐转变成现实。
淄博模式
以博山类推全市,各个区县均不同程度存在上述症结。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淄博机动车保有量共152.1万辆,驾驶人177.8万人。且机动车与驾驶人还在以每月0.45%与0.34%的增速持续上涨。如何让车辆在有序流通的情况下提升通行效率,增强道路出行体验感,不仅是一种民生期待,也是淄博公安交警部门面临的全新命题。
如何实现“绿灯自由”,实则考验的是城市如何在交通信控调优的建设下绿灯频率更高、停车次数更少、拥堵情况缓解,从而让出行市民实现“一路绿灯、畅通无阻”的出行体验。
当前,越来越多人利用车路协同技术原理,通过无线通信和新一代互联网等技术,实施车车、车路动态实时信息交互,构建人车路地有效协同的道路交通系统,从而打通城市“任督二脉”。
然而站在“车路协同技术”的风口前沿,擅于自我革新的淄博公安交警,首要思考的是探索出一条适合全民应用的淄博路径。
变革并非一日之功,今年以来,淄博公安交警大力实施科技信息化建设,成立工作专班,对标北京、无锡、广州等多地进行调研,与技术平台合作共享测速数据,在一系列论证与试验后,最终搭建出车路协同智慧交通体系。
“车路协同技术不是噱头,我们不能只是把现有的技术成果拿来简单复制,而是以群众视角,从开发立场转向用户体验,实现真正可复制、可推广的实用探索。”淄博公安交警支队设施大队负责人王永峰坦言。
首要解决的,则是突破“专网专用”壁垒,研发全民可用的智能终端。
为此,淄博公安交警通过安装物联网信号机、交通信号数据采集器,通过打通人、车、路交通信号灯之间的链路,根据车辆位置、速度、灯时方案计算车辆在绿灯时段到达路口速度的区间,并将数据反映至“智行淄博”手机App上,进行语音播报和图像展示。
“驾驶人只需将车速保持在绿色部分,即可绿波同行,简单易操作。”王永峰介绍。
精准症结所在,研发核心技术是关键。
据统计,全市1435处信号灯路口信号机共有19种品牌,控制系统杂乱,数据无法共享,是困扰交通信号区域协调联控的难点堵点。为此,淄博公安交警自主研发全国首创物联网云控信号机,将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信号机、非联网信号机、断网信号机的运行数据、告警信息(停电、黄闪、相位缺失等)纳入平台管理,实行集中控制“一平台”,统一管理“一张网” 。
如何让系统数据“反哺”交通,从而从根本上优化交通管理?
对此,针对车辆速度、位置、信号灯等数据要素,系统还将其进行算法处理,在智慧交通系统的长期应用下,道路形成车辆分编组队,车路自相适应,达到“协同”最终效果。
步履不停
改革尽在方寸之间。
当前,淄博近80%的灯控路口已实现“车路协同”应用场景,系统用户数达到30万人,经南开大学测试,平均车速提高28.21%,通行时间减少27.04%;平均油耗减少24.02%,平均碳排放降低23.81%。其中,博山区64个灯控路口全部安装了车路协同功能的“物联网云控”信号机,成为全国第一个物联网信号机测试应用示范区。
目前,全市覆盖即将布局完毕,下载手机应用的用户数量仍在不断上涨中。
“‘智行淄博’的构建,把每一个红绿灯搭建成一座座数字、畅行、便民的桥梁,让每一位交通参与者体会到智慧交通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这才是我们改革的初衷。”淄博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党委书记、支队长孙敬双表示。
然而淄博引发的“车路协同效应”仍在不断蔓延……
除民生场景外,“智行淄博”还利用“感—联—控”一体化运作,解锁了更多应急场景。
不久前,博山交警接到求助,一名伤员手指被机械砸中失去知觉,急需送到附近淄博市第一医院就医。接到报警后,博山交警利用“车路协同”智慧交通系统,开启“一键绿波”“一键特勤”功能,为伤员开辟绿色生命通道,原本40分钟的路程仅用15分钟就将病人送达,为病人的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
在执行消防救援、医疗救护、应急抢险任务时,可以通过车载特勤终端或控制台创建特勤任务,输入任务起点终点,途经路口等信息,系统根据特勤车辆位置和速度,自动完成交通放空、应急车辆通行、恢复正常状态等全流程操作,保证车辆顺利安全通过,最大程度减少对社会交通的影响。
“智行淄博”车路协同智慧交通系统的推行,在全国范围也引发了强烈关注。
日前,淄博公安交警受邀参加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大会,对“智行淄博”研发的案例进行推介。清华大学教授姚东亚曾做出评价:“淄博通过车路协同系统已经实现了绿波诱导,当车路协同系统安装渗透率达40%时,就能够实现‘性价比最高’的车路协同应用场景。”
然而,“智行淄博”的交通建设并不是终点,当直面更多民生诉求,淄博公安交警对“畅通市民出行道路”的探索步履不停。
“下一步,我们将抢抓‘双智城市’建设机遇,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创新采取安装物联网信号机、搭建全市‘一个平台一张网’,打造全域绿波等措施,进一步提升科技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快推进全市公安交通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孙敬双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