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十八松全景图(黄山地质公园博物馆)
黄山十八松全景图(黄山地质公园博物馆)为什么李四光纪念馆会出现这样两幅与黄山有关的油画呢?这里面有一个李四光先生与黄山地质发现的故事。熟悉黄山风景的朋友一眼就能认出,这第一幅油画所绘的是从黄山迎客松步行下山,经过青鸾峰那处著名的摩崖石刻“立马空东海 登高望太平”下行不远处的景观。沿着这条山路继续下行,不远处就到了慈光阁。而从慈光阁回头远眺,看到得就是第二幅油画中的"U"字形山谷。图片由北京李四光纪念馆提供另一幅画面上是两座山峰夹着一个山谷,与一般河流上游和山间河谷谷坡陡、谷底窄、横断面为"V"字形不同,画中这处山谷谷底平缓呈"U"字形,谷底植被丰茂,郁郁葱葱。图片由北京李四光纪念馆提供
两幅特殊的油画
位于北京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的李四光纪念馆里,珍藏着两幅特殊的油画。
一幅描绘的是一处陡峭的花岗岩岩壁,岩壁呈肉红色,其上方有岩体明显凸出于下方,形成上凸下凹的形态;下方凹面平整光滑,有几条凹槽清晰可见,凹槽近乎平行,如同刀刻一般。
图片由北京李四光纪念馆提供
另一幅画面上是两座山峰夹着一个山谷,与一般河流上游和山间河谷谷坡陡、谷底窄、横断面为"V"字形不同,画中这处山谷谷底平缓呈"U"字形,谷底植被丰茂,郁郁葱葱。
图片由北京李四光纪念馆提供
熟悉黄山风景的朋友一眼就能认出,这第一幅油画所绘的是从黄山迎客松步行下山,经过青鸾峰那处著名的摩崖石刻“立马空东海 登高望太平”下行不远处的景观。沿着这条山路继续下行,不远处就到了慈光阁。而从慈光阁回头远眺,看到得就是第二幅油画中的"U"字形山谷。
为什么李四光纪念馆会出现这样两幅与黄山有关的油画呢?这里面有一个李四光先生与黄山地质发现的故事。
黄山地质考察的发现
1936年5月间,为研究长江下游第四纪冰川问题,李四光先生从英国讲学回到南京之后,顾不上休息就立即带着助手赶赴黄山进行科学考察。一行人经汤口抵达海拔700多米的慈光阁时,抬头很容易就发现了极其明显的U形山谷。巨大的块状花岗岩构成了谷的两侧,谷底有小溪流过。考察发现,小溪对U形谷的存在不再起到侵蚀破坏作用,而谷两侧平整光滑的岩壁并不完全是由花岗岩沿主要节理面形成的大块层板成片剥落造成的。这就出现了一个疑问:如果山谷和岩壁的形态不是因流水侵蚀和花岗岩沿节理面剥落形成的,那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有没有可能是冰川作用的产物呢?
为了寻找答案,一行人沿着山谷继续往上走。不到3里路,就在U形谷东侧岩壁下部海拔大约960米的地方有了新发现。通过对山谷两侧岩壁的详细观察,发现山谷东边岩壁下部保存了几条平行排列、长度不一、既深且宽的条痕,方向一般都朝着山谷的下方微微倾斜。李四光先生认为这些条痕就是冰磨条痕,是冰层在山谷间移动时与岩壁摩擦刻划而成,条痕的方向反映了冰层移动的方向。
同样引起李四光一行注意的,还有这里岩壁上部边沿凸出的部分。不论是从油画中,还是通过实地考察,我们都能发现这部分凸出得很厉害,而且这些凸起面的边沿与下方的条痕近乎平行。如果以此为界线,这之上的岩壁平滑度较差,有些地方还能看到磨蚀和刮擦的痕迹,在更高的岩壁往上,也有一些不是很清晰的水平擦痕,辨认起来比较困难。而界线以下的部分,却异常平滑,所以其中的几条条痕显得既深且宽,又清晰可见。
一行人作出了这样一个大胆的推测:200多万年前,这个山谷间填满了厚厚的冰层,随着冰层顺着山谷向下滑动,与冰层相接触的花岗岩岩壁因冰层剧烈的机械动力作用,岩壁下部被铲刮凹进,并留下了深深的刻痕,而其上部受力较小的部分则保留下来形成了倒悬式的凸石沿。
图片由北京李四光纪念馆提供
但李四光并没有急于下结论。他认为,需要详细研究真正冰川形成的擦痕性质及其所形成的磨蚀面,以辨真伪。让他高兴的是,在对黄山后山的考察中,陆续又有新的发现。在天海附近发现了一些尽管不是很清晰但是很类似的冰川遗迹,在北部几处山顶发现了突出较缓的冰蚀面,在狮子林附近发现了一些似冰斗的洼地,这片地区也有一些擦痕遗迹和擦痕砾石。对黄山脚下苦竹溪到汤口一带地层和砾石的研究以及山南山北河谷沉积物的对比研究都有新的发现。根据观察到的这些地貌形态的组合,加上对不用成因地貌的比较,李四光认为,在冰期时期,黄山后山存在一个极大的雪原区,形成了巨大的冰层并向北坡流动。
考察结束后,李四光怀着兴奋的心情,细致研究了考察的材料,用英文撰写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一文,发表在1936年9月出版的《中国地质学会志》上。文章虽然不到3000字,却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极大关注。因为当时学术界对于中国东部大陆是否有过第四纪冰川活动,正在发生激烈的争论,这个发现被认为是中国东部存在过第四纪冰川遗迹的确凿证据。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为了直观表达在黄山观察到的地质现象,李四光在《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一文中附了八张照片。但限于当时的摄影设备和条件,李四光对照片的效果并不满意。他认为照片太小,且不清晰,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当时在黄山观察到的地质现象。因此,他想如果用艺术的形式也许可以更加形象且突出地体现他希望表达的内容。
直到1962年,李四光终于等来了这个机会。这一年,有一位留苏学生为李四光画肖像。画像完成后李四光觉得他的画工还不错,就拿出他当年发表的黄山冰川的文章给画家看,请他把擦痕和U谷用油画的形式表达出来。他和画家反复商讨,决定聘请画家去黄山作画,还特别请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的何培元研究员作为地质指导一起去。两人在黄山呆了一个多月,中间还回北京讨论如何修改。
最后拿出的两幅画作李四光并不十分满意。他觉得画家没有完全理解他的想法,油画更像风景画,而不是地质描述。不过画家已经尽力了,毕竟隔行如隔山,也只好这样了。好在两幅油画还是体现了花岗岩岩壁上的冰川擦痕和U形谷。从那以后这两幅油画就一直挂在李四光先生的办公室里,有研究冰川的科学家来,他就用这两幅油画讲解黄山冰川现象。毕竟油画要比文章中的照片大了许多。
为纪念李四光先生,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1989年10月26日李四光诞辰100周年之际,在李四光先生旧居建立的李四光纪念馆开馆,这两幅黄山地质题材的油画,从那时起就被纪念馆收藏,成为人们了解黄山地质景观和价值的一个重要窗口。
沿着老一辈地质学家的足迹前行
《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的发表,使得一向以自然美景和文化渊源著称的黄山,在地质科学上也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极大的关注,由此拉开了黄山地质科考、研究和科普工作的序幕。文章发表后,当时在中央大学任教的澳籍地学家威士曼,惊呼这个成果在学术上“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发现”,他因此专程到黄山考察并给德国的土壤冰川杂志撰文介绍。
新中国成立后,以李四光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地质学家先后对黄山开展深入的地质研究。1977年,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专程到黄山录制《李四光与中国第四纪冰川》科教片。1982年,在黄山召开的中国第四纪冰川冰缘学术讨论会将黄山第四纪冰川研讨推向了一个小高峰。1992年,有学者将黄山第四纪冰川遗迹归纳为《黄山冰川六景》,即:冰川擦痕;天都角峰;鲫鱼背刃脊;黄山巧石;冰臼、丹井;冰谷瀑布,发表在《地球》杂志上。
进入新世纪,黄山建立了国家地质公园,并于2004年成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继李四光先生之后,一代又一代地质学家发扬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对黄山是否经历过第四纪冰川活动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探讨和研究,不断探究黄山地质奥秘,颂扬黄山地质之美。黄山丰富的地质遗迹、优美的地质景观、生动的地质故事,已经成为黄山践行“两山”理念、传播地学知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本文素材由邹宗平女士提供。邹宗平,李四光先生外孙女,现任北京李四光纪念馆高级顾问。
(来源:中国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