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brt规划,广州公交文脉BRT与城市发展③
广州brt规划,广州公交文脉BRT与城市发展③2010年2月10日,亚洲第一大、世界第二大的快速公交系统——广州BRT正式建成通车。在广州东西南北多条公交线路工作过、经验丰富的司机吴志军,被调到BRT的B1线路。同年8月,由于BRT客流量猛增,为提高公交服务水平,18米长的铰链式公交车正式投放到B1路运行,2011年又再增购了多台此类“巨无霸”公交车。广州巴士集团二巴公司B1线车长吴志军扎根广州公交行业16年,现任广州巴士集团二巴公司B1线车长的吴志军“东西南北的线路都跑过”,不过,提起自己的工作经历,令他最自豪的还是来到广州的首条也是唯一一条快速公交系统(下简称“广州BRT”),成为B1路第一批18米长的“巨无霸”铰链式公交车的驾驶员。穿行半座城,吴志军目睹广州BRT逐渐完善和发展的同时,也见证了沿线区域从荒凉到繁华的全过程。“巨无霸”的好伙伴吴志军爱车惜车。在天河区汇彩路北总站,停车熄火后,尽管有专职的保洁人员在车内打扫卫生,他还
【本期关键词:BRT与城市发展】
二十一世纪初,随着广州“东进”战略的提出,越来越多的资金和人口涌入黄埔,这片创业热土急需一条能和中心城区快捷连通的公共交通走廊。2010年,被誉为“东部彩虹”的广州首条快速公交系统应运而生。十二年里,它和这座城市共生长,见证了广州东部日渐繁华起来的全过程。
穿行半座城,他是时代的见证人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振天
扎根广州公交行业16年,现任广州巴士集团二巴公司B1线车长的吴志军“东西南北的线路都跑过”,不过,提起自己的工作经历,令他最自豪的还是来到广州的首条也是唯一一条快速公交系统(下简称“广州BRT”),成为B1路第一批18米长的“巨无霸”铰链式公交车的驾驶员。穿行半座城,吴志军目睹广州BRT逐渐完善和发展的同时,也见证了沿线区域从荒凉到繁华的全过程。
“巨无霸”的好伙伴
吴志军爱车惜车。在天河区汇彩路北总站,停车熄火后,尽管有专职的保洁人员在车内打扫卫生,他还是拿上了拖把和抹布,用心地擦拭起各个不起眼的角落。吴志军多次获得过公司“节能降耗标兵”的荣誉,在日常行驶车辆时,他习惯了缓踩油门轻刹车,减少对车辆的损伤,爱护眼前这辆和他并肩工作多年的伙伴,已经成了他的习惯。
2010年2月10日,亚洲第一大、世界第二大的快速公交系统——广州BRT正式建成通车。在广州东西南北多条公交线路工作过、经验丰富的司机吴志军,被调到BRT的B1线路。同年8月,由于BRT客流量猛增,为提高公交服务水平,18米长的铰链式公交车正式投放到B1路运行,2011年又再增购了多台此类“巨无霸”公交车。
吴志军成为“巨无霸”公交车的第一批驾驶员,向记者回忆起第一次踏上“巨无霸”公交车的情形他仍然很激动,“这个车的设施在当时很先进,不是每个司机都能开上的,我很高兴很自豪!”与路面上常见的12米BRT公交车不同,18米长的“巨无霸”公交车在前、中、后设置了3个车门,两节车厢的中间用圆形钢盘和铰链式塑胶管连接成一体,它可以使“巨无霸”公交车上路行驶遇到转弯时,具有较好的伸缩弹性,将车身前后两部分协调带动起来。
一般情况下,普通公交车载客量约为70至80人,而18米长的“巨无霸”公交车能够承载约160人,载客量是普通公交车的2倍。吴志军说,有了“巨无霸”的加入,可以极大程度地缓解BRT高峰时期的交通压力,也为每天往返天河区至黄埔区的乘客通勤按下了“加速键”。B1路高效安全运营,市民乘坐公交出行也更加方便、舒适和安心。
时代的见证人
东起夏园,西至体育中心,B1线路行经的地方,既有羊城的传统风情,也有广州的现代繁华。作为B1路的“老司机”,每天穿行半座城,吴志军在目睹广州BRT逐渐完善和发展的同时,也见证了沿线区域从荒凉到繁华的全过程。
公交在升级,时代在变化。2018年,为响应环保要求,广州公交开始推动电动化,B1路也迎来了华丽升级。2020年8月,新一代的18米纯电动“巨无霸”公交车投入B1路运营。与原橙色车身最直观的不同是,新车身披彩色外衣,还多了2扇安全逃生门,车厢内部也更加宽敞。相比旧的液化石油气公交车,新车在使用过程中大大减少了运行噪音和空气污染,运行更平稳,乘客乘坐更舒适。
8月18日,在纯电动“巨无霸”公交新车上,吴志军谈起他看到的BRT交通和半座城的发展时提到,带给他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乘客素质越来越高,交通秩序越来越好,交通设备越来越完善,沿途的高楼景观也越来越多了。“车到了黄埔区这边后,沿途的景观前后对比最为明显,以前两边还有村庄田地,现在都是高楼大厦。”心态乐观、总是笑眯眯的吴志军对未来充满希望,他拍了拍静静地停在一旁的伙伴说:“我们是时代的见证者。”
(《广州公交文脉》策划报道为原创内容,版权归羊城晚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策划 | 孙爱群 刘云
统筹 | 刘云 严艺文
责编 | 徐炜伦
海报 | 蔡红
校对 | 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