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哪个城市最温暖?德国城市的空气是自由的
德国哪个城市最温暖?德国城市的空气是自由的每一个城市同盟都有自己的专属性,大规模的城市同盟更是加剧了德意志经济的区域性,加之邦国林立互设关卡,分裂性严重的同时,也在同一片土地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比如以交通条件为依托、形成大的城市同盟缔造的经济区:以法兰克福、沃尔姆斯、斯特拉斯堡等城市环绕的莱茵河流域经济区;以及汉堡、吕贝克、不莱梅等城市为核心的沿海经济区域;还有多瑙河流域的乌尔姆、奥格斯堡、慕尼黑、维也纳为中心的南德经济区域。这些经济区域此消彼长,繁荣一时,但是并没有形成像英法那样以伦敦、巴黎为中心的统一市场,经济利益各自操心。也就没有条件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但是德意志一城市同盟为中心形成的经济区域长期存在,称为德意志的一大重要特色,也由此创造了这片土地上特有的文化。如今历史的影响依然在延续,新汉萨同盟和新汉萨精神被重新赋予新的含义,古老的汉萨同盟和精神依然在当今世界传递着千年以前的问候,“分裂”也许被历史认为是它们带给德国
作者|杨清筠
本文系时拾史事原创独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搬运
想必亲爱的读者盆友们都看到了,最近多事之秋啊…被封了的日子里腰斩的阅读量和留言都让人不免有些许低落,为了一个月以后大家依然能赶上进度,这段时间咱们就先讲一些科普性的题外话。比如今天,我们接着很久以前的中世纪城市科普文继续来讲讲从中世纪至今德国的城市发展。
德国城市发展是很有特色的,不像大多数国家以首都或者某个中央城市为中心集中,它是分散开,各有繁荣、遍地开花。我最先想到要关注这个问题,是看到NASA公布的一组欧洲夜色地图,发达的地区灯火网络稠密,耀眼明亮,即使是黑夜都是灯火通明亮如白昼,越是显眼的地区越是经济发达。在这幅地图上可以清晰判断出几个尤其明亮的点,单看到每个欧洲重要国家的时候,最亮的基本都是首都所在地,以唯我独尊不可替代的强势耀亮,比如巴黎、伦敦、东边的莫斯科等等。但是看到德国境内,首都柏林却并不只是国内唯一引人注目的亮点,还有其他几个点也像争辉一般在一旁抢眼,分别是法兰克福和慕尼黑,面积最大、颜色最亮的地方却也不是柏林,而是德国著名的工业区鲁尔区。同样的现象在意大利也有出现,最明亮的部分不是罗马,而是米兰。这两个国家的共性就是,都曾经是分裂的,在历史上分裂的德国也是一个多中心区域性发展的特色,这一特色一直都存在。
在维基百科里输入“Holy Roman Empire”,在capital一栏中的描述就是“No official capital various imperia seats. ”,也就是说在中世纪时期的德国中心是不断变化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中世纪进行贸易活动的可能 取决于现有的交通工具的情况 取决于由于政治关系所决定的沿途社会治安状况… … 以及取决于交往地区内由相应的文明程度所决定的需求的发展程度。在中世纪早期的内陆交通方面 道路和桥梁设施尚不完善 而河流是天然的水道 并且以其成本低、速度快、载货量大在交通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莱茵河是欧洲重要的水路之一 它贯通欧洲南北 连接地中海与北海两大贸易地区 它有众多的支流 通过这些支流,可以进入多瑙河水系 从那里到达斯拉夫地区,也可以与历史上著名的黑尔韦格路相通,可以向东和向北进入东海或北海航线到达英国和斯堪的那维亚。四通八达的莱茵河为德国远程贸易的开始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正是这一优势使德国商人直到中世纪末期都有控制着中欧的远程贸易可能。一些位于交通要冲的城镇城堡,如: 科隆、波恩、法兰克福、沃姆斯、美茵茨、斯特拉斯堡、维也纳等 在莱茵河上结成了一条贸易一直连到英国。这些城堡和城镇因为远程贸易而有了新的意义 比利时著名史学家亨利皮朗称它们为“ 城市的踏脚石” 。
13世纪,德意志各地兴起的城市犹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12世纪时易北河到萨勒河流域仅有250座城市,13世纪增加到了2000座。在12世纪时大多数城市人口数据都是空白,而13世纪城市人口数据大规模补充到位。有辐射范围较小的千人居住的小型城市,还有5000人以下的中型城市,以及大约十几座人口在5000人以上甚至近万的大型城市,这些城市都是得益于交通枢纽的地理位置兴起,比如科隆、斯特拉斯堡、汉堡、不莱梅等等,这些城市基本都是通过授予城市法建立,也都起着非常重要的经济中心的作用,每一个城市为中心,不仅仅进行远程贸易,或者奢侈品交易,也有本土的手工业及手工业原料需要贸易交易的支持,商业带来的繁荣使得这些城市形成了以自己为中心的一个个区域性经济圈。而这些城市也受到皇帝或者大贵族的保护。以神圣罗马帝国的“帝国自由城市”为例,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发展迅速的城市有着很强的自主性和封闭保护性,德国有一句著名的谚语叫城市的空气是自由的,它们就是仅仅隶属于皇帝,不向其他城市一样向其他领主负责的。12世纪之前这样的城市很少,随着城市的经济作用和政治作用日益凸显,这样的帝国自由城市越来越多,大多有皇帝给的特许权。城市有很强的自主性,俨然独立的邦国。
比起其他国家,德意志城市之间的贸易功能更加明显,但是就在贸易需要大规模流通的情况下,中世纪德意志的邦国政治体制为城市间的贸易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各邦国的邦君和贵族都在自己的领地上设置关卡,收取通关税,12世纪末在莱茵河上的关卡有19处,13世纪末达到44处,14世纪末就到了64处,而这些关卡非常密集,莱茵河到鹿特丹大约10公里就要遇到关卡。作为选帝侯的科隆、特里尔、美因茨大主教驻节地在莱茵河附近,所以关税成了他们的重要财路。这样繁重的关税给贸易运输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运输成本大大提高,城市的收益受到损失,而在政治斗争中又经常被作为牺牲的城市由此自愿结成同盟,在实现互利的同时也追求自卫安全,1226年,美因茨、沃尔姆斯、施派尔、施特拉斯堡、巴塞尔等城市组成莱茵城市同盟,并且不断发展。1331年,奥格斯堡、乌尔姆等22个城市组成同盟,1376年上士瓦本的14个帝国城市加入故称为士瓦本同盟;后来他们又联合组成南德城市同盟。除此之外,最有名的是发源于12世纪北德意志城市、到了13世纪发展成型、14世纪鼎盛的汉萨同盟,这一同盟影响力巨大,不仅在经济上形成对波罗的海的垄断贸易,(斯特拉尔松条约)还配有武装以自卫,入会条件严苛,它的独立性已经相当可怕了。除了我们熟知的三大同盟以外,其他的城市也有大大小小各种规模的同盟组合,可以根据需要自由组合,有的甚至只有两个城市。这些“小团体”虽然没有形成翻江倒海的影响,但是作为中世纪德意志一大重要特点,也是在德意志境内出现最多最普遍。
每一个城市同盟都有自己的专属性,大规模的城市同盟更是加剧了德意志经济的区域性,加之邦国林立互设关卡,分裂性严重的同时,也在同一片土地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比如以交通条件为依托、形成大的城市同盟缔造的经济区:以法兰克福、沃尔姆斯、斯特拉斯堡等城市环绕的莱茵河流域经济区;以及汉堡、吕贝克、不莱梅等城市为核心的沿海经济区域;还有多瑙河流域的乌尔姆、奥格斯堡、慕尼黑、维也纳为中心的南德经济区域。这些经济区域此消彼长,繁荣一时,但是并没有形成像英法那样以伦敦、巴黎为中心的统一市场,经济利益各自操心。也就没有条件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但是德意志一城市同盟为中心形成的经济区域长期存在,称为德意志的一大重要特色,也由此创造了这片土地上特有的文化。如今历史的影响依然在延续,新汉萨同盟和新汉萨精神被重新赋予新的含义,古老的汉萨同盟和精神依然在当今世界传递着千年以前的问候,“分裂”也许被历史认为是它们带给德国的损失,但是作为独具特色历史产物的它们也给德国传承了荣誉和尊严。
上一期:欠钱的是大爷,德国也当过老赖
往期德国史请移步时拾史事(historytalking)查找
最近一个月(11月4号之前)我们都会在这里更新,原号:时拾史事(historytalking),大家广而告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