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宋代的衣服怎么生产?唐宋时期人们穿的麻衣是在哪些地方生产的

宋代的衣服怎么生产?唐宋时期人们穿的麻衣是在哪些地方生产的唐朝行政区划但是,不以布为调的州府,并不代表不产布。据《唐六典》记载,以布为贡的州府共69地:关内道2,出产胜、银州女稽布。河南道4,出产齐州丝葛,泗州赀布,密州布,海州楚布。河东道2,隰、石州胡女布。河北道1,邢州丝布。山南道14,邓、利、果州丝布,复、郢、开州白纻,归州纻、麻布,洋州白交梭,涪州连头獠布,渝、峡、随州葛,巴州兰干布,房州纻等。苎麻1、唐代麻纺织分布情况根据《唐六典》的记载,全国共有州、府315,其中全部以布为调的州府,关内有18,河东18,山南26,陇右21,淮南10,江南51,剑南1,岭南70,共215。部分以布为调者,淮南1,剑南32,山南7,共40。不以布为调者,关内4,河南28,河北25,淮南3,共60。另外河东蒲州调襺,不知为何物。

导语:唐代有明确记载产麻布的州府明显比宋代多,麻布在宋代赋税收入中的地位也较唐代下降,这主要是赋税制度发生变化所致,不能因此而认为宋代麻布生产出现萎缩。宋代的人口较唐时有了明显增加,并且麻布依然是普罗大众衣物的主要材料,因此宋代的麻布生产总量应该高于唐代

唐宋麻布的集中产区有所变化,唐代除河南、河北道的全部及关内、淮南道的小部分州府外,其余均以布为调,而宋代京东东、河北、河东、荆湖南、广南西和成都府路则为官府提供了较多的布,但质量较高的麻布均集中出产于江淮流域麻布的这种分布特点与麻纺织技术、自然环境、生产目的有很大关系。

从原料使用来看,唐宋时期纺织业主要有麻、丝、毛、棉纺织。棉纺织在唐宋时期初露端倪,毛纺织则因畜牧业不发达而在纺织业中一直居于非主流地位,真正在社会经济中发挥不可或缺作用的是丝和麻纺织。和丝织相比,麻纺织的成本低得多,普通民众大多只穿得起麻衣,因此麻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亚于丝织,但在相关研究中受到的关注却远不如丝织

一、唐宋有麻纺织分布的州府

麻纺织在中国历史上起源很早,涉及到的麻的种类也很多,唐宋时期主要有大麻(也称为火麻等)、苎麻、黄麻、葛、蕉麻、苘麻等。不同种类的麻各有适宜自己生长的地域,这些地域常常有交叉,以至于在唐宋的疆域内,几乎没有不种植麻的州郡。

宋代的衣服怎么生产?唐宋时期人们穿的麻衣是在哪些地方生产的(1)

苎麻

1、唐代麻纺织分布情况

根据《唐六典》的记载,全国共有州、府315,其中全部以布为的州府,关内有18,河东18,山南26,陇右21,淮南10,江南51,剑南1,岭南70,共215。部分以布为调者,淮南1,剑南32,山南7,共40。不以布为调者,关内4,河南28,河北25,淮南3,共60。另外河东蒲州调襺,不知为何物。

但是,不以布为调的州府,并不代表不产布。据《唐六典》记载,以布为贡的州府共69地:关内道2,出产胜、银州女稽布。河南道4,出产齐州丝葛,泗州赀布,密州布,海州楚布。河东道2,隰、石州胡女布。河北道1,邢州丝布。山南道14,邓、利、果州丝布,复、郢、开州白纻,归州纻、麻布,洋州白交梭,涪州连头獠布,渝、峡、随州葛,巴州兰干布,房州纻等。

宋代的衣服怎么生产?唐宋时期人们穿的麻衣是在哪些地方生产的(2)

唐朝行政区划

总之,唐开元时期未发现产布记载的州府只有关内道的华州,河南道的河南府、汝、郑、汴、蔡、许、豫、颍、陈、亳、宋、曹、滑、濮、郓、济、淄、兖、沂、青州,河北道的怀、卫、相、洺、赵、恒、定、易、幽、莫、瀛、深、冀、贝、魏、博、德、沧、棣、妫、檀、营、平、安东州,共45地。

2、宋代布产地变化

宋朝疆域较唐朝缩小,赋税制度和唐前期相比也有了较大变化,据统计,元丰间全国州(府、军、监)共297处,产布者共132地,占全国总数的44%。

表面看,和唐代相比,宋代布产地似乎有所萎缩,但实际上很难说。唐代布产地和宋代布产地均是文献明确记载产布者,所代表的都只是唐代和宋代布产地的一部分,实际的布产地只会比记载的多。相比较而言,由于赋税制度的变化以及文献记载的原因,宋代布产地与实际情况相差更大

宋代的衣服怎么生产?唐宋时期人们穿的麻衣是在哪些地方生产的(3)

北宋行政区划

比如大中祥符六年七月,"三司言河北积布甚多,请令京东西、河东北夏秋税并纳本色粮斛,罢折纳布,或须衣布,则于河北辇致之。向敏中言河东止产布,倘官弗纳,恐民间难于贸易,望令仍旧,余路则依所奏"京东、京西、河东、河北夏秋税无法停止民众以布纳税,否则会影响民间的正常流通,说明布的生产具有普遍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从赋税看产布的集中程度

1、布在唐代庸调征收中的地位

和土贡、土产只能表明州郡产布不同,赋税则可以说明产布的普及和集中程度。如上所言,《唐六典》315州府中至少有215州府全部以布为调这些地区以布为调,意味着民户生产的布除满足自身需求外,每丁还要交纳二丈五尺布作为调,并且由于覆盖范围广、涉及人口众多,无疑是唐代最重要的布产地。

宋代的衣服怎么生产?唐宋时期人们穿的麻衣是在哪些地方生产的(4)

唐朝租庸调

唐天宝年间,天下户约890余万,课丁820余万,出丝绵郡县约370余万丁,庸调输绢约定740余万匹,出布郡县约450余万丁,庸调输布约1035余万端,并且江南郡县约190余万丁之租折纳布约570余万端。显然,从庸调绢与布的数量上看,布在庸调征收中占主导地位,从通过赋税向国家提供布的数量看,江南占据着优势,这意谓着长江以南地区人均产布量应高于其他地区。

天宝十二年全国人口数为50817094,除江南道、岭南道全部及剑南道少部分州、山南道少部分州的一部分在长江以南外,其余均在江北,江南即使加上剑南道的全部,人口也只有15579292,江北则有35237802(其中陇右、关内、山南、河东、淮南道以布为赋地区的人口约1千万左右)。

江北人口超过江南地区,虽然人均布产量长江以南更胜一筹,但综合考虑赋税、衣著等对布的需求,江北布产量应远超江南。

宋代的衣服怎么生产?唐宋时期人们穿的麻衣是在哪些地方生产的(5)

唐朝服饰

2、宋代两税法施行后丝织品的增加

两税法实施后,庸调从正税中消失,赋税征收中虽然仍有布帛,但属折征,并且时至宋代,布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较唐前期大幅下降,而丝织品则显著上升。

宋代租税收布和岁收布总量不仅较唐前期明显减少,而且与丝织品数量相比也相去甚远,这显然主要是赋税政策的改变所致。赋税政策虽然不能彻底改变布产地和织布的普及程度,因为布在宋代仍为绝大多数普通民众衣著等所必需,但毕竟会对布的生产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对一个家庭而言,其生产能力是有限的,而生产布和丝织品又极为费工费时,政府对丝织品的较多需求,势必使更多的人把生产的重点放在丝织品上,这对布的生产是一个制约,使宋代布的生产和唐代相比至少发生了两个变化:首先,宋代人均产布量应比唐代有所下降,因为绝大部分的人不必再为交纳赋税而生产布,这和唐代正好相反。当然,由于宋代人口总数远超唐代,总产布量应比唐代有所增加。

其次,布的集中产区发生了变化:京东东路、河北路、河东路、荆湖南路、广南西路和成都府路为官府提供了较多的布,至少在人均布产量方面超过其他路,这和唐代相比有明显不同。淮南路、江南路、福建路、广南东路等所包括的地区在唐代均以布为调,是人均产布量较高的地区,而在宋代提供的布数量很少。京东东路、河北路所在的地区在唐代以丝织品为调,属于人均产布较少的地区,但在宋代向官府供纳布的能力却很突出。

三、各地区布的质量发生变化

1、唐代各地区布质量

唐代列入九等内的丝布有28州,其中复、郢州属山南东道,常、湖、苏、越、杭、衢、婺、台、括、睦、歙、温、泉、建、福州属江南东道,饶、洪、江、抚、虔、吉、袁州属江南西道,扬、沔、蕲、庐州属淮南道。此28州集中分布于江淮流域、浙江及福建沿海

火麻布有15州,其中宣、岳、澧、郎、潭州属江南西道,润州属江南东道,沔、舒、蕲、黄、楚、庐、寿州属淮南道,荆州属山南东道,徐州属河南道。此15州除徐州外,均分布于淮河以南,并集中于长江流域。

宋代的衣服怎么生产?唐宋时期人们穿的麻衣是在哪些地方生产的(6)

《唐六典》各州布的等级表

货布有28州,此28州均分布于长江以北,以河东、山南、关内、淮南道最为集中,河东道诸州分布在太原府及其以南的汾水和其他黄河支流经的地区,山南道诸州除合州外均在汉水流域,关内道诸州则分布在渭水、泾水和洛水流域。

2、唐代州府提供布的方式

九等布分布的州府向官府提供布的方式有四种:一是调。江南、淮南、河东的全部以及山南道的唐、邓、金、复、郢、褒、洋州,关内道的坊、宁州,均以布为调。二是土贡。江南道洪、抚、江、潭州贡葛,朗州纻练,常、湖、宜、虔、吉、袁、岳州白丝布。淮南道扬州细丝,楚州孔雀布,和州纻练,滁、沔州赀布等等。全国不同地区以当地特产布上贡。

三是租。前言《通典》所载江南郡县190余万丁的丁租即折成了布,必然涉及到江南诸州。四是调。有些州府,如京兆府和同、岐州既不以布为调,又不以布作为贡品,也不属于唐代以租折布的范围,却有相关记载,其布应是纳庸代役而来,毕竞唐代纳庸代役已经制度化、经常化。

3、宋代布在财政收入中地位下降

宋代布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地位虽较唐前期下降,但不代表织布水平、布的质量降低。从土贡的角度看,唐前期布生产的总体格局在宋代未见明显变化。

宋代的衣服怎么生产?唐宋时期人们穿的麻衣是在哪些地方生产的(7)

宋代布料的印花

《元丰九域志》贡布的59州(府、军、监)中,除两浙路的苏州,江南西路的筠州、兴国军,荆湖南路的全州,荆湖北路的江陵府,成都府路的成都府,福建路的泉州、邵武军、兴化军,广南东路的梅、英州外,其余48州(府、军、监)所在地在《唐六典》中均为贡布,这说明贡布在全国范围内的分布变化不大。

布被选为贡品虽然代表着其质量较高,但由于一州所能缴纳的贡品总数是有限的,因此如果一州中有多种著名产品,有的贡布可能就无法入选。所以,贡布所反映的地区间生产水平的差别只是总体性的,不可能是全面的。

四、影响麻布生产地域分布的原因

1、对旧有技术的继承与推广

麻布的生产过程涉及到麻的种植与选择,麻纤维的脱胶、劈分、绩接等技术和方法,纺车中的手摇纺车,织作的关键技术和基本机具等,这些技术在唐代以前早已成熟。这些技术和机具是古代麻纺织技术的主要部分,长期以来在衣著、赋税、贸易等需求的驱动下逐步得到推广,这是唐宋时期麻布生产地理分布广泛的重要原因。

宋代的衣服怎么生产?唐宋时期人们穿的麻衣是在哪些地方生产的(8)

手摇纺车

同时利用这些技术完全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的麻布。麻布的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麻纱的质量,高质量的麻纱应具有细、匀、柔韧等特点。麻皮由纤维素、木质素、胶质及其他杂质组成,麻纱加工的第一步是将麻纤维周围的胶质等杂质部分脱去,获取可纺纤维,唐代以前即已形成了沤渍和浸煮两种成熟的加工方法

沤渍法是直接将麻放入水中浸,对用水和沤渍时间均有要求,"沤欲清水,生熟合宜",独水则麻黑,水少则麻脆,生则难剥,大烂则不任挽,泉不冰冻,冬日者即为柔明也。此法较为简便,但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不易控制,脱胶不均匀,提取的纤维质量不稳定,并且所需时间较长。

宋代的衣服怎么生产?唐宋时期人们穿的麻衣是在哪些地方生产的(9)

沤渍法

浸煮法是将麻或麻皮置于锅中浸煮。此法"比之沤渍,纤维脱胶均匀,只要控制好水温和时间,就能很好地掌握脱胶程度。"为便于下一步缉绩,可纺纤维在沤渍和浸煮过程中都只能部分脱胶,"太烂则不任挽"即是此意。

通过沤渍或浸煮获取的可纺纤维呈束状,需将其劈分为细条,再经过绩接,使之变为细长的纱线纱线质量高低和此环节关系极大,而劈分成的纤维条以及绩接成的纱线的细、匀程度,主要取决于个人的手工技术,也和麻纤维的质量有关。

绩接成的纱线在铺经上机之前,往往还要经历两道工序:一是纺。目的是对纱线加捻,提高其强力,并使之更加细匀。和劈分、绩接完全靠手工不同,纺纱可借助纺车进行。从秦至唐纺车由推广手摇单锭至手摇复锭(二至五锭),再发展到脚踏复锭。

二是脱胶。麻纤维在渍或浸煮过程中只是部分脱胶,纱线中仍有部分胶质,影响纱线的柔软度。此时脱胶采用灰治法,将纱线放入碱性溶液中浸泡或煮练,使纤维上的胶质尽可能继续脱落,使纤维更加精细、柔软、洁白,从而能制织更高档的织品。

宋代的衣服怎么生产?唐宋时期人们穿的麻衣是在哪些地方生产的(10)

《天工开物》中的织造机具

和纺车一样,织造机具也经历了逐步完善的过程,从最初的"手经指挂",到具备开口、引纬、打纬、送经、卷取五大运动和抒、轴、综、蹑、支架等部件的综蹑织机,代表着织作的便捷和效率的提高。

2、唐宋时期新技术的出现

唐宋时期纺织技术未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古尔在唐宋时期的麻纺织技术中并不占重要地位,其发展方向主要在于提高生产效率。如脚踏纺车,以脚代替手提供动力,不仅省力,而且两只手可同时进行纺纱。南宋时发明的水转大纺车,日纺纱可达百斤。

3、经济利益是布质量差异的原因

即然利用唐宋时期麻纺织技术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的麻布,何以出现贡布、《唐六典九等布、九等以外布的差别呢?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生产目的唐宋时期生产者生产麻布的目的不外乎自用、交纳赋税和出售三种用途

赋税用布的要求是"好不得过精,恶不得至滥",只要在这个范围内即可,无须追求高质量,因为高质量的布毕竟更加费工费时,需要更高的成本。于是生产者需要尽可能争取时间,以期提高布生产的数量而非质量,这就导致纺纱者对赋税用布的生产不可能都很用心。自用布更无人对质量提出要求,毕竟古代平民追求的只是满足"口腹之欲",谁又在乎自己身上穿的衣服质量多好呢?

相比之下,用于出售的布是为了获利,更能激发生产者的积极性,生产出高质量的布。唐代岭南道共70州,均以布为调,但无一被列入《唐六典》九等布之中,宋代广南西路的"柳布、象布,商人留迁而闻于四方者也"。其麻布质量的提高显然是利益驱动所致。

宋代的衣服怎么生产?唐宋时期人们穿的麻衣是在哪些地方生产的(11)

李林甫等著《唐六典》

4、江淮地区布质量较高的原因

至于江淮流域赋税用布质量总体较高,贡布之地也较为集中,尤以江淮之间的地区最为突出,其原因至少有两方面:第一,优越的自然条件。江淮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足,地表水丰富,特别适合些麻、大麻、黄麻等麻类作物的种植。如苎麻喜欢温暖而湿润的气候,其茎叶生产期间的适宜温度为18-30℃,在这个范围内,温度愈高,茎的生长愈快,其生长期间需要空气相对湿度在7%以上,而且要求土壤中有充足的水分。

根据这些条件,现今我国苎麻产区分布在北纬19度至32度之间,即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大麻虽然对气温有更强的适应性,种植范围很广,但既怕早又怕涝,而江淮地区湿润的气候更有利于克服旱与涝的问题。所以,江淮流域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利于生产出高质量的麻。

同时如上所言,麻的渍要用清水,冬天冰冻要用温泉水,这在地表水丰富、气候温暖的江淮地区都不成问题,而在北方地区水温的问题则不易解决,因为麻要尽量赶在收割的当天进行,不可能等到天气回暖。

第二,麻纺织技术。在麻(亚麻等除外)的种植和初加工的自然条件方面,南方明显优于北方,而在麻纺织技术方面,南方和北方孰优孰劣尚难分别,但就南方而言,江淮地区属于开发较早、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应该积累了更为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结束语:综上所述,唐宋时期在继承前代纺织技术的基础上,新创了脚踏纺车等以提高纺织效率,使得这一时期麻布的生产数量有所增加,且质量更加上乘。虽然租庸调的取消使得布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地位有所下降,但其绝对数量仍在上升,依然是社会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对布匹有数量上的要求,导致生产者难免一味注重提高产量忽视质量。而用于商品流通领域的布直接与经济收益挂钩,生产者必然会为了获取更多利益提高生产质量,造成了这一时期不同领域布质量有所差异。同时江淮领域由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成为唐宋时期乃至后世麻纺织的重要产地。

参考文献:

《唐六典》

《旧唐书》

《元和郡县图志》

《元丰九域志》

《宋会要辑稿》

陈维稷《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