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描写庐山瀑布的诗有多少首:描写峭壁悬崖瀑布飞泻云雾缭绕的庐山诗词

描写庐山瀑布的诗有多少首:描写峭壁悬崖瀑布飞泻云雾缭绕的庐山诗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宋代:苏轼


描写庐山瀑布的诗有多少首:描写峭壁悬崖瀑布飞泻云雾缭绕的庐山诗词(1)


庐山又称匡山、匡庐,山势雄伟,山体多峭壁悬崖。地处江西省北部,东偎婺源鄱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耸峙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与鄱阳湖畔。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喜欢登临之处,成为天下名山。有诗云:“长江南岸鄱湖畔,拔地庐山风景妍;峭壁陡崖飞瀑布,奇峰秀岭绕云烟”,庐山多峭壁悬崖,瀑布飞泻,云雾缭绕。险峻与柔丽相济,大山、大江、大湖浑然一以“雄”、“奇”、“险”、“秀 ”闻名于世,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盛誉。

描写庐山瀑布的诗有多少首:描写峭壁悬崖瀑布飞泻云雾缭绕的庐山诗词(2)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这首诗也是一首诗中有画的一流写景诗,但它更是一首哲理诗,短短28字将哲理蕴含于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妙不可言。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地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

描写庐山瀑布的诗有多少首:描写峭壁悬崖瀑布飞泻云雾缭绕的庐山诗词(3)


描写庐山瀑布的诗有多少首:描写峭壁悬崖瀑布飞泻云雾缭绕的庐山诗词(4)


描写庐山瀑布的诗有多少首:描写峭壁悬崖瀑布飞泻云雾缭绕的庐山诗词(5)


描写庐山瀑布的诗有多少首:描写峭壁悬崖瀑布飞泻云雾缭绕的庐山诗词(6)


描写庐山瀑布的诗有多少首:描写峭壁悬崖瀑布飞泻云雾缭绕的庐山诗词(7)


描写庐山瀑布的诗有多少首:描写峭壁悬崖瀑布飞泻云雾缭绕的庐山诗词(8)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诗人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描写庐山瀑布的诗有多少首:描写峭壁悬崖瀑布飞泻云雾缭绕的庐山诗词(9)


望庐山瀑布

唐代: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从远处看去瀑布好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李白不愧是谪仙人,短短28字将庐山瀑布的壮丽和雄奇表现得淋漓尽致,读完让人觉得庐山瀑布如在目前。

李白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瑰丽,语言生动形象。苏东坡十分喜欢这首诗,曾盛赞“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

描写庐山瀑布的诗有多少首:描写峭壁悬崖瀑布飞泻云雾缭绕的庐山诗词(10)


望庐山瀑布水

唐代:李白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赏析

第一层前八句为一韵,是从正面写瀑布的实景。

他从西面登上香炉峰,向南望去,只见一条瀑布高高地悬挂在山前。

他看着那瀑布奔腾而下,足有三百丈,喷溅的溪水长达数十里。

那迅疾的水流宛如闪电,隐隐约约间,好像白虹腾空而起。

乍一看还以为是银河从九天之上垂落,弥漫飘洒在半空中。

诗人开头两句便点出观看的地点,接着又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庐山瀑布

地势之高,水流之急,令人仿佛身临其境。

接着的四句为第二层,是虚写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

他抬头仰望那庐山瀑布,更觉气势雄伟,不禁感慨大自然的造化之功是何等奇妙,竟能造出如此美景。

在他看来如此壮观的瀑布,再大的海风都无法吹断,而当皓月临空之时,却又是一片空明,相互交融。

这里前两句是一种比较笼统的夸赞,杜甫在《望岳》中也曾说“造化钟神秀”,而李白这里的“造化功”也是如此,都是感叹自然之神奇。

而后两句的海风江月都是他的联想,虽然是“虚”的,但无形中却将瀑布的“壮阔”描摹得更加传神形象了,这便是李白的过人之处。

接下来的四句为第三层,从侧面描写瀑布之景。

瀑布水流在空中四溅乱射,冲刷着左右两边的石壁。

飞溅的水珠,在阳光下的照射下发出彩色的光芒,掠滚而下的水沫在翻滚着,这样的美景怎不令人陶醉。

这四句从上而下,连用几个动词,“射、洗、散、沸”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瀑布的动态。

诗歌到此,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可谓是“形神具备”了。

面对这样的美景,诗人心中也是感慨万千。

所以六句又很自然地转向了他的志趣,而这也是诗歌的最后一层了。

他平生本就喜爱山水,望着这样壮丽的瀑布,心中更觉闲逸。

在他看来这瀑布之水就像那传说中的琼浆玉露,甘甜可口,更有洗涤心灵的功效。

于是最后不禁产生了“辞人间”的愿望。

原本归隐山林就是他的夙愿,若能得此林泉相伴,那么更是美好不过了。

后人一般都认为这首诗是他入长安时所写,当时的他云游四方,寄情山水,所以有这样“辞人间”的愿望也就不足为奇了。

全诗直抒胸臆,既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又有大意挥洒的夸张,将庐山瀑布的神奇瑰丽写到了极致。

后来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曾评价此诗:语简而意尽,优于绝句多矣。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唐代:李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这是诗人李白晚年的作品。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即诗人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回来的次年。李白遇赦后重游庐山时,作此诗寄卢虚舟。诗人以大手笔描绘了庐山雄奇壮丽的风光,成为描写庐山的千古绝唱。

此诗先写作者之行踪,次写庐山之景色,末写隐退幽居之愿想。诗歌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庐山秀丽雄奇的景色,表现了诗人狂放不羁的性格以及政治理想破灭后寄情山水的心境。诗人内心世界复杂而矛盾,一方面想摆脱世俗的羁绊,进入飘渺虚幻的仙境;一方面又留恋现实,热爱人间的美好风物。

全诗风格豪放飘逸,境界雄奇瑰伟,笔势错综变化,诗韵亦随着诗人情感的变化几次转换,跌宕多姿,极尽抑扬顿挫之美。《唐宋诗醇》说这首诗:“天马行空,不可羁绁(jīxiè)。”


庐山桂

唐代:白居易

偃蹇月中桂,结根依青天,

天风绕月起,吹子下人间。

飘零委何处?乃落匡庐山。

生为石上桂,叶如剪碧鲜。

枝干日长大,根 日牢坚。

不归天上月,空老山中年。

庐山去咸阳,道里三四千。

无人为移植,得入上林园。

不及红花树,长栽温室前。


登庐山五老峰

[唐朝]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别东林寺僧

唐代:李白

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

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


大林寺桃花

唐代: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七绝是一首纪游诗,817年(元和十二年)作者于初夏作于江州。诗意是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


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唐代: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简析:

作为一首山水诗,这首诗的艺术是独特而成功的。这首诗表面上只是在描写、赞美瀑布景象,有一种欣赏风景、吟咏山水的名士气度。但其中蕴激情,怀壮志,显出诗人胸襟开阔,风度豪放,豪情满怀,其艺术效果是奇妙有味的。“诗言志”,山水即人,这首山水诗是一个成功的例证。


庐山烟雨浙江潮

宋代: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晚泊浔阳望庐山

唐代: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彭蠡湖中望庐山

唐代:孟浩然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

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黯黮凝黛色,峥嵘当曙空。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

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

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



寒食江州满塘驿

唐代:宋之问

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

遥怜巩树花应满,复见吴洲草新绿。

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

驿骑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君肠。


庐山瀑布

唐代: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简析:

“虚空落泉千仞直”,首句写出千仞山壁,飞泉直落,气势显得十分震撼壮阔;更为震撼者是第二句“雷奔入江不停息”,从声音上写出了它雄伟壮阔的气势。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三四两句化动为静,把瀑布比成白练,镶在青青的山色中间,从色彩和视觉上又写出了新奇和柔和。


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魏晋:谢灵运

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

但欲掩昏旦,遂复经圆缺。

扪壁窥龙池,攀枝瞰乳穴。

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已绝。

峦垅有合沓,往来无踪辙。

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此诗是作者登上庐山最高峰眺望四野山道时抒怀。好山泽之游的谢灵运,来到庐山,并登上“绝顶”,实现了夙愿;放眼四顾,只见“积峡忽复启”、“峦垅有合沓”,这壮丽的自然景色使诗人感奋。


自咏示客

宋代:陆游

衰发萧萧老郡丞, 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 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 客来苦劝摸床棱。

归装渐理君知否? 笑指庐山古涧藤。


庐山独夜

唐代:元稹

寒空五老雪,斜月九江云。

钟声知何处?苍苍树里闻。


登庐山诗二首·其二

南北朝:鲍照

访世失隐沦,从山异灵士。明发振云冠,升峤远栖趾。

高岑隔半天,长崖断千里。氛雾承星辰,潭壑洞江汜。

崭绝类虎牙,巑岏象熊耳。埋冰或百年,韬树必千祀。

鸡鸣清涧中,猿啸白云里。瑶波逐穴开,霞石触峰起。

回互非一形,参差悉相似。倾听凤管宾,缅望钓龙子。

松桂盈膝前,如何秽城市。



行经庐山东林寺

唐代:杜牧

离魂断续楚江 ,叶坠初红十月天。

紫阳事多难暂息,青山长在好闲眠。

方趋上国期干禄,未得空堂学坐禅。

他岁若教为范蠡,也应须入五湖烟。


游庐山

宋代:范仲淹

五老闲游依舳舻,碧梯云径好和途。

云开瀑影千门挂,雨过松簧十里铺。

客爱往来何所得,僧言荣辱此间无。

从今愈识逍遥旨,一听升沉造化炉。


寄东林慧海上人

宋代:岳飞

湓浦庐山几度秋,长江万折向东流。

男儿立志扶王室,圣主专征灭土酋。

功业要刊燕石上,归休终作赤松游。

殷勤寄语东林老,莲社从今着力修。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现代:毛泽东

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

描写庐山瀑布的诗有多少首:描写峭壁悬崖瀑布飞泻云雾缭绕的庐山诗词(11)


七律·登庐山

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译文

庐山凌空挺拔屹立长江岸边,在一路青翠中我驱车盘旋登临。以冷漠的目光朝向大海展望世界,暖风吹来了雨滴又洒向江面。

云飘江河之上黄鹤当空高翔,波涛直下江东腾起袅袅烟雾。昔日的陶潜也不知去到哪儿了,桃花源里是否可以躬耕劳动?


《七律·登庐山》是毛泽东所作。1959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于6月29日清晨登上庐山,站在襟江带湖的庐山顶峰,纵目远眺,水色山颜,尽收眼底。极富浪漫主义气质的诗人毛泽东神驰目极,手心相应,又为庐山留下了一首豪放之歌。

这首诗以景写意,虚实结合,动静相应,既写登高望远的景致,也写极目远眺的情怀。庐山的雄伟突兀,长江的恢宏壮阔,透过诗人丰富的情思、雄健的笔力,显得气势磅礴,意气昂扬。


创作背景

1959年庐山会议前夕,毛泽东登上庐山,立足峰巅,极目远眺,江山胜览,尽收眼底。置身雄伟高耸、满目苍翠的庐山,面对开阔辽远、云海弥漫的景致,诗人心中涌动着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豪迈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讴歌奋发的诗篇。

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继续高涨,但国际国内出现了极大的困难。国内,遇到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人民公社和大跃进出现“极左”问题,党在工作中出现失误。在诗中,毛泽东针对当时国际国内的斗争形势,表现出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勇往直前的决心与勇气。

作品赏析

首联从动态入手。“飞峙”句写山,“跃上”句写人,庐山突兀凌空的雄姿,登山者豪迈振奋的神情,俱活现于这“飞”、“跃”二字之中。颌联承接“跃上葱茏”展开,登高望远,似乎世界的风云变幻,尽收眼底。“冷”是指冷静、冷淡面对反华势力的叫嚣,“热”一语双关,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同时也喻指当时轰轰烈烈的“大跃进”。

颈联借想象的翅膀,驰骋于长江上下,西望武汉,九派之上,彩云当空,黄鹤高翔;东眺三吴,波涛滚滚,烟雾缭绕。尾联以幽默的设问来否定没有阶级斗争的桃花源存在,要在“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耕田只能是幻想。

庐山为文人荟萃之地,登临歌咏之诗层出不穷,其中佳作迭出,令后人望而却步,岂敢再发吟哦,一试身手。但一代大诗家毛泽东就要以他的生活、经验、才识、豪气登临高歌一曲《登庐山》。

此诗起句中的一个“飞”字,用得简直俊逸壮阔、从容横飘,“一山飞峙大江边”诗句凌空突拔宛若山势挺立 ,诗意与山意浑然莫辨,双美合而为一齐漾读者心间。诗人一起笔就与过往诗人不同,一来就以独有的大气魄烘托庐山凌空欲飞的英姿。

接着从正面写出脱颖而出,另写进山登临的路线,那路线盘旋环绕,荡气回肠,一路上青翠迎接、相伴、引领朝上,清风送爽的夏日,苍茫幽深的佳景倍添登临之趣。接着“冷眼向洋看世界”,诗人直抒胸臆及现实处境,在高山之巅冷漠而不动声色地看着世界上的一切反动派所形成的反华包围圈。都予以“横眉冷对”,因为诗人之一生所经历的艰难曲折的确太多了,但从未被压垮过。

“热风吹雨洒江天”,诗人又把目光从国际(向洋)拉回了国内(江天)。这里的“热风”虽是实写夏日之风,但可引申为热情之风,热烈之风,再往前就可引申为那时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大干快上,力争上游,加紧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巨大情怀。这股巨大的“热风”已从这里,从诗人屹立的庐山之巅洒向祖国万里江天。诗人的巨大热情也在感召着祖国,感召着亿万人民同心协力创出一个红彤彤的新世界,而这个世界又是通过“多、快、好、省”的“热风”旋起来的,在空中若骄阳朗照神州大地。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这两句工仗、典丽,“横、浮、下、起”连环动感,虚实相间,形成立体画面。而且诗人也对这二句比较满意,他在1959年9月7日给胡乔木的信中谈到对这两句的看法,认为这两句较好一些。同时还谈到写诗之难,“经历者如鱼饮水,冰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也。”

最后两行使诗歌出现了深刻的寓意。诗人在这里妙用了陶渊明所著《桃花源记》这篇千古传颂的美文。通过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桃花源”已附添了许多象征意义,但它最主要的象征意义是指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这种子虚乌有的社会只有告慰心灵,而在人世间却永远无法见到。

描写庐山瀑布的诗有多少首:描写峭壁悬崖瀑布飞泻云雾缭绕的庐山诗词(12)


庐 山 诗

朱元璋

庐山竹影几千秋, 云锁高峰水自流。 万里长江飘玉带, 一轮明月滚金球。 路遥西北三千界, 势压东南百万州。 美景一时观不尽, 天缘有份再来游。


《湖上望庐山》

——唐·孙鲂

辍棹南湖首重回,笑青吟翠向崔嵬。天应不许人全见,长把云藏一半来。


《登庐山》

——唐•唐彦谦

五老峰巅望,天涯在目前。湘潭浮夜雨,巴蜀暝寒烟。泰华根同峙,嵩衡脉共联。凭虚有仙骨,日月看推迁。


庐山

[五代]王贞白

岳立镇南楚,雄名天下闻。

五峰高阂日,九叠翠连云。

夏谷雪犹在,阴岩昼不分。

唯应嵩与华,清峻得为群。


《庐山》

——唐•李中

控压浔阳景,崔嵬古及今。势雄超地表,翠盛接天心。

湓浦春烟列,星湾晚景沈。图经宜细览,题咏卒难任。

靖节门遥对,庾公楼俯临。参差含积雪,隐映见归禽。

峭拔推双剑,清虚数二林。白莲池宛在,翠辇事难寻。

天近星河冷,龙归洞穴深。谷春攒锦绣,石润叠琼琳。

玄鹤传仙拜,青猿伴客吟。泉通九江远,云出几州阴。

冬有灵汤溢,夏无炎暑侵。他年如遂隐,五老是知音。

描写庐山瀑布的诗有多少首:描写峭壁悬崖瀑布飞泻云雾缭绕的庐山诗词(13)


《和段校书冬夕寄题庐山》

——唐•刘得仁

名高身未到,此恨蓄多时。是夕吟因话,他年必去随。

尝闻庐岳顶,半入楚江湄。几处悬崖上,千寻瀑布垂。

炉峰松淅沥,湓浦柳参差。日色连湖白,钟声拂浪迟。

烟梯缘薜荔,岳寺步欹危。地本饶灵草,林曾出祖师。

石楼霞耀壁,猿树鹤分枝。细径萦岩末,高窗见海涯。

嵌空寒更极,寂寞夜尤思。阴谷冰埋术,仙田雪覆芝。

乱泉禅客濑,异迹逸人知。藓室新开灶,柽潭未了棋。

如何遂闲放,长得在希夷。空务渔樵事,方无道路悲。

谢公台尚在,陶令柳潜衰。尘外难相许,人间贵迹遗。

虽怀丹桂影,不忘白云期。仁者终携手,今朝预赋诗。


《庐山》

——唐•李咸用

非岳不言岳,此山通岳言。高人居乱世,几处满前轩。

秀作神仙宅,灵为风雨根。馀阴铺楚甸,一柱表吴门。

静得八公侣,雄临九子尊。对犹青熨眼,到必冷凝魂。

势受重湖让,形难七泽吞。黑岩藏昼电,紫雾泛朝暾。

莲堕宁唯华,玉焚堪小昆。倒松微发罅,飞瀑远成痕。

叠见云容衬,棱收雪气昏。裁诗曾困谢,作赋偶无孙。

流碍星光撇,惊冲雁阵翻。峰奇寒倚剑,泉曲旋如盆。

草短分雏雉,林明露掷猿。秋枫红叶散,春石谷雷奔。

月好虎溪路,烟深栗里源。醉吟长易醒,梦去亦销烦。

有觉南方重,无疑厚地掀。轻扬闻旧俗,端用镇元元。


题文发叔所藏潘子真水墨江湖八境小轴庐山霁

[宋朝]杨万里

彭滭收积雨,庐山放嫩晴。多情是瀑布,只作雨中声。

忆庐山旧隐及洛下新居

[唐朝]白居易

形骸黾勉班行内,骨肉句留俸禄中。

无奈攀缘随手长,亦知恩爱到头空。

草堂久闭庐山下,竹院新抛洛水东。

自是未能归去得,世间谁要白须翁。

游庐山山阳七咏·漱玉亭

[宋朝]苏辙

山回不见落银潢,余溜喧豗响石塘。目乱珠玑溅空谷,足寒雷电绕飞梁。入瓶铜鼎春茶白,接竹斋厨午饭香。従此出山都不弃,满田粳稻插新秧。

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

[唐朝]王昌龄

石溪流已乱,苔径人渐微。

日暮东林下,山僧还独归。 昔为庐峰意,况与远公违。

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 会寻名山去,岂复望清辉。

江州望庐山

[唐朝]罗隐

东南苍翠何崔嵬,横流一望幽抱开。

影寒已令水底去,脚阔欲过湖心来。

深处不唯容鬼怪,暗中兼恐有风雷。 仙人往往今谁在,红杏花香重首回。

庐山

[明朝]高启

骑马幽幽度岭迟,老僧不识使君谁。门开红叶林中寺,泉浸青山石上池。残果已收猿食少,枯松欲折鹤巢危。壁间不用题名字,无数苍苔没旧碑。

望庐山

[宋朝]张栻

却望庐山倚柁楼,半空宿霭未全收。苍然五老独献状,似欲劝人求一游。

过庐山遇雨

[宋朝]杨时

江风吹雨逐人来,行过山前首重回。绝顶隔云看不见,石棱崖角独崔嵬。

题庐山

[宋朝]晁补之

南康南麓江州北,五百僧房缀蜜脾。尽是庐山佳绝处,不知何处合题诗。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