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找了一个甘肃土著女朋友:我们找了一个甘肃土著
我们找了一个甘肃土著女朋友:我们找了一个甘肃土著我问老王,成都到底有没有地道的兰州牛肉面?就是你们全甘肃人都会往那儿钻的那种。老王思忖了半晌,说:东方宫。兰州牛肉面我确实不懂。最早的记忆,大概是高中时期的一顿午餐,随手点了一碗,端上来之后,软、塌、坨、腻,让人无法起筷。无奈,只好把汤喝完,给了10元钱,气呼呼地走了。从此,对甘肃系的牛肉面只有一种态度:不吃。因为在甘肃人看来,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兰州拉面”这东西,他们打小对这种面有且只有一种叫法:牛肉面。老王,甘肃金昌人,我的朋友。去年,他带我在成都撸到了最地道的兰州烤羊肉。我还记得那个晚上,在万年场地铁口的街沿上,他一边嚼着酸辣羊肚子,喝着杏皮水,一边跟我说,下次,要带我在成都吃最好吃的兰州牛肉面。
一直想知道成都除了成都本地的味道,是否还有其他城市的味道,会把当地人吃哭的那种。
之前,我们找了一个香港土著,问他成都到底有没有地道的香港味道;后来,我们找了一个兰州人,问他成都到底有没有地道的兰州味道;今天,我的甘肃朋友继续回答这个问题:成都到底有没有地道的兰州牛肉面?
永远不要在一个甘肃人面前提“兰州拉面”四个字,会被笑。
美食软件上,成都关于“兰州拉面”的相关信息能搜出5979个结果,但“兰州拉面”其实只是南方人对甘肃系拉面浅薄又一厢情愿的称呼。
因为在甘肃人看来,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兰州拉面”这东西,他们打小对这种面有且只有一种叫法:牛肉面。
老王,甘肃金昌人,我的朋友。去年,他带我在成都撸到了最地道的兰州烤羊肉。
我还记得那个晚上,在万年场地铁口的街沿上,他一边嚼着酸辣羊肚子,喝着杏皮水,一边跟我说,下次,要带我在成都吃最好吃的兰州牛肉面。
兰州牛肉面我确实不懂。最早的记忆,大概是高中时期的一顿午餐,随手点了一碗,端上来之后,软、塌、坨、腻,让人无法起筷。无奈,只好把汤喝完,给了10元钱,气呼呼地走了。从此,对甘肃系的牛肉面只有一种态度:不吃。
我问老王,成都到底有没有地道的兰州牛肉面?就是你们全甘肃人都会往那儿钻的那种。老王思忖了半晌,说:东方宫。
一个中午,我和老王在东方宫会合,同行的还有老王老家的朋友,小董。
刚一坐下,我就问小董,为什么会带我来东方宫?小董一点儿都不认生,像接受电视台采访一样打开了话匣。还自带话筒的那种。
小董说,成都的牛肉面馆,通常是两个地方的人开过来的,一是兰州,一是青海。一般情况下,青海牛肉面都是统一的黄底红字招牌,上面带着“兰州拉面”的字样,角上还有一排绿字:清真。
青海牛肉面种类多。光是面条,就有汤面、拌面和炒面,更不要说小菜和加料。也是在青海人开的牛肉面馆里,浇头有了“红烧牛肉”的选项,牛肉汤里也有了更浓郁的香料味。
兰州人觉得,牛肉面不该是这样的。小董也觉得,牛肉面一定要是甘肃人特别是兰州人做出来的,才是最好的。
正宗的兰州牛肉面馆基本上就只卖牛肉面一种,最多多个炒面。甘肃人吃面的标配也很直接:肉蛋双飞。
一个清晨,一份牛肉、一颗茶叶蛋配一碗牛肉面,连汤带水囫囵吞下,这就是甘肃人最美好的早餐,顶配。
大概因为我们这一餐吃的是中午,老王在点面的时候并没有安排蛋的戏份。一人一碗牛肉面,再加一份牛肉,来个凉皮,简单粗暴,爱谁谁吧。
标准的兰州牛肉面有八个档次的粗细之分。毛细最细,然后依次是:细面、二细、三细、韭叶子、二柱子、薄宽和大宽。
见小董要的毛细,老王跟他打趣,说女孩子才吃毛细,他要吃粗一点的,于是点了细面。我想了想,觉得应该拿出成都女娃子的气势,就硬着头皮要了碗二细。
厨房只站了两个师傅,一个负责拉面、煮面,另一个负责调味、端面。从点面到端面的地方不过十步,这只手刚把小票从窗口递进去,那边,拉面的师傅已经扎好马步,拉扯三两下,面就下了锅。
约摸十秒钟,面起锅,装碗,窗口的师傅会小声问你“吃不吃辣”,不吃就自己加点蒜苗香菜端走,要吃就再多加一瓢油辣子。
面上桌的时间比我想象中要快,三碗不同粗细的面在一汪一半是红油一半是白汤的碗里浅浅露脸。我一边用筷子和面,一边问着那些只有外地人才会提出的迷思和疑问。
小董说,他吃牛肉面一般都吃毛细,毛细能检验出拉面师傅的手艺。
因为细,所以面不能太硬,怕煮不熟;也不可太软,端上来就变得软塌塌的,怎么吃?
也是因为细,所以毛细能够在装碗之后迅速又完美地吸附到牛肉汤底的浓郁香气,然后在你咀嚼它的那个瞬间,又把这种复合型的味道彻底释放给你。
他们讲得认真,我听得也入神。不过几句话的功夫,老王和小董的面已经见了底。我甚至都没有听到吸面的声音。什么约定俗成的速度如此惊人?
老王说,以前兰州国企多,兰州人上班也早。一般8点半、9点,大多数兰州人已经到了岗。所以吃面,也要赶早。
赶早的牛肉面,通常能遇上第一锅的牛肉汤。还没有被任何其他物质抢了味道的牛肉汤最为鲜美,一口销魂。因为要赶着上班,所以兰州人吃面的速度奇快无比。
小董接着说,他上学那会儿,亲眼看见学校教导主任端了一碗面在班上吃,“只需三口,三口啊,一碗面就没了”。
老王对于吃面的记忆也是上学的时候。
“那个时候我们那儿的牛肉面馆都是有小包间的,我们就在里面一边吃面一边抄作业。字写得飞快,面也吃得飞快,吃完面还得赶着上学”。
正说着,老板来了。小董是常客,和老板相熟,他跟老板说明我这个外地人的来意,说我想了解一些关于兰州牛肉面的故事。
老板姓敏,一看就是位哥。敏哥跟我点了点头,打开手机,开始了他朗诵式的讲述:
兰州牛肉拉面又称兰州清汤牛肉拉面,是“中国十大面条”之一,是甘肃省兰州地区的风味小吃。它以“汤镜者清,肉烂者香,面细者精”的独特风味和“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
我强忍住笑,问了问那“一二三四五”各自的含义。一清是指汤清,二白是说面里的萝卜白,三红是辣椒油的鲜红,四绿是香菜蒜苗的嫩绿,五黄就是面条黄亮。
在他们那个年代,兰州系的牛肉面以马子禄、吾穆勒和文化宫的马超牛肉面最为出名。他印象中的第一碗牛肉面,才7毛5。
我还是不太懂,为啥你们吃牛肉面还得认这么大个牌子?
敏哥说,兰州牛肉面最重要的,一是汤底,二一个,是面的筋度。汤底要用牛肉、牛棒骨和鸡一起熬制,牛肉一定要是上等的黄牛肉。
因为是直营,所以东方宫的师傅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师傅绝佳的手艺。只这两个师傅熬汤,那两个师傅拉面,肉和调料一定是从兰州拉过来的。
南北气候差异大,空气湿度更是云泥之别,水土问题确实是个大难题。敏哥说,北方的水硬,偏碱性,成都的水大多呈弱酸性,所以在和面的时候,师傅往往会在酸碱度的比例上有所调节和改动。
基于以上两个细节,兰州牛肉面彻彻底底地被充满智慧的西北大汉搬到了成都。敏哥说,2014年的成都还找不出一碗地道的兰州牛肉面,东方宫开了6年,几乎全川的甘肃人都来他这里吃过面。
那四川人呢?
敏哥抿了抿嘴,说之前有一个重庆人,为了来店里吃一碗牛肉面,开了300多公里的车过来,吃了面,又300多公里地开回去。他说那个重庆人以前在甘肃当过兵,就好这口。
东方宫在人民公园对门开了这么多年,确实也让一部分成都人养成了吃兰州牛肉面的习惯。
直到现在,每天早上都有那么一两拨穿着花裙子的mer mer来吃面,一碗热乎乎的汤面下肚,这是她们在广场上起舞之前最完美的预热。
祠堂街要重新打造,东方宫要搬了。从天府广场旁边搬到天府三街,跨度有点大。
敏哥还悄悄去了解了,在天府三街上班的兰州人,不少。敏哥说,希望更多爱吃兰州牛肉面的人能找到新店,他保证还是最地道的兰州味道。
临走的时候,敏哥跟小董嘀咕,说之前有个客人,几岁的时候东方宫门口的这棵树还是那么矮,现在他86岁了,这棵树已经高大粗壮到需要抬头才能仰望了。
回来的路上,小董和老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从市中心的经济,聊到成都人的消费习惯,聊到当天的高考。
带着牛肉味的嗝,以及他们惯有的、后鼻音共鸣到头腔的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