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腿菇有野生的可以吃吗(鸡腿菇家喻户晓)
鸡腿菇有野生的可以吃吗(鸡腿菇家喻户晓)放大1000倍之后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孢子的颜色和形态,一小格是1um。密密麻麻的都是孢子!其他结构基本都看不到了,这种通过菌褶自溶来传播孢子的策略真是让人惊叹,传宗接代无压力啊。墨汁拟鬼伞是有菌环的,生于菌柄的中下部,但是很容易消失,往往只能看出一点痕迹,而我这个却是一点痕迹都看不出来。总结一下,这个蘑菇比较好认,首先造型比较独特,其次注意看它菌盖上的褐色鳞片,即使在成熟的子实体中,其菌盖顶端也会存在一些褐色的鳞片,菌盖边缘的沟纹也值得注意,然后就是观察菌褶,鬼伞类真菌菌褶会发黑、融化,比较好观察出来。最后是生长环境,墨汁拟鬼伞是腐生菌,喜欢生长在树基部附近的地上或草丛中以及腐土上。在烘干的过程中,由于温度升高,自溶加剧,最后制作成的标本都看不出一片片的菌褶,我夹了一小块放到显微镜下观察:
今年的8月14号,我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敦化市的一个景区内采集到了墨汁拟鬼伞Coprinopsis atramentaria ,那时候已完成了一天的采集工作,在下山的途中,马路边上,发现了这两朵蘑菇,让我很是惊喜,顺带就给采了。
墨汁拟鬼伞,拉丁学名Coprinopsis atramentaria,拟鬼伞属Coprinopsis,鬼伞科Psathyrellaceae,鬼伞类真菌里面比较常见的一个种,体型较大。
我遇到的这两个墨汁拟鬼伞是比较老的了,子实体呈现圆锥状,菌盖黑色,边缘有点发黑。幼年时期它的菌盖应该是卵圆形的,随后慢慢展开,到了圆锥形再往后,其边缘就会上翘。
在这个过程中,菌褶会逐渐变黑自溶。“自溶”现象是鬼伞类真菌一个共同的特征。从这张照片可以看到,褶缘那部分的菌褶是黑色的,往内颜色变浅呈现褐色,这是因为它的自溶是从褶缘开始的。
墨汁拟鬼伞是有菌环的,生于菌柄的中下部,但是很容易消失,往往只能看出一点痕迹,而我这个却是一点痕迹都看不出来。
总结一下,这个蘑菇比较好认,首先造型比较独特,其次注意看它菌盖上的褐色鳞片,即使在成熟的子实体中,其菌盖顶端也会存在一些褐色的鳞片,菌盖边缘的沟纹也值得注意,然后就是观察菌褶,鬼伞类真菌菌褶会发黑、融化,比较好观察出来。最后是生长环境,墨汁拟鬼伞是腐生菌,喜欢生长在树基部附近的地上或草丛中以及腐土上。
在烘干的过程中,由于温度升高,自溶加剧,最后制作成的标本都看不出一片片的菌褶,我夹了一小块放到显微镜下观察:
密密麻麻的都是孢子!其他结构基本都看不到了,这种通过菌褶自溶来传播孢子的策略真是让人惊叹,传宗接代无压力啊。
放大1000倍之后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孢子的颜色和形态,一小格是1um。
和毛头鬼伞(鸡腿菇)Coprinus comatus一样,墨汁拟鬼伞在幼嫩的时候也是可以食用的,但为什么不像毛头鬼伞那样有名呢?毛头鬼伞早就实现了工厂化栽培,而墨汁鬼伞生物学特性也搞得明明白白的,栽出来没有问题的啊,为什么没有人去做?因为墨汁鬼伞不好吃?还是说已经正在推广了,但是需要人们观念上的认可才能普及?
其实这些都不是原因,也没有人在推广这种蘑菇,要说起这个,还要谈到鬼伞类真菌的一个特点——朝生暮死。这个词非常贴切得描述了鬼伞类真菌的生长特点,长得太快了!鬼伞中大多数物种是在夜里2:00至早上8:00形成子实体,4至8个小时后自溶,往往稍不留神就长过头了,运输、储存和售卖问题很难解决,而毛头鬼伞却是一个另类,它的子实体形成过程需要好几天,就很好的解决了后续的流通问题。
同时我也在想,墨汁拟鬼伞生长速度太快,它的肉质和口感会不会没有毛头鬼伞那么好?当然我没有吃过墨汁鬼伞,但是吃过比较老的毛头鬼伞(有种吃树皮的感觉),吃过墨汁鬼伞的朋友可以在下面说下口感哦。值得注意的是,鬼伞类的蘑菇只能在幼嫩的时候食用,吃的时候不能喝酒,否者会引起中毒。
“朝生暮死”这个特性不解决,墨汁拟鬼伞的工业化栽培只能遥遥无期了。当然,如果能驯化出晚熟的品种,墨汁鬼伞或许还是能像毛头鬼伞一样走进千家万户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