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的一鸡三吃(再谈电影三宝性)
电影里的一鸡三吃(再谈电影三宝性)▲《釜山行》剧照(2016)▲《丧尸乐园》剧照(2009)甭管它是个性强烈的艺术片,还是中规中矩的商业片;不管它是在开放的西方还是在保守的东方……▲《迷失东京》电影剧照,2003当然每个国家审片的机制、电影的分级以及导演不尽相同,导致其使用方式及尺度有所不同,但聪明的导演总能避开人为的或电影画框的规则,让目标观众在欲望面前拜倒。你比方说:同样是一部暴力十足的丧尸片,美国导演会直接来个爆头特写,来个五马分尸,可换成韩国导演,那些血腥镜头大可不必出境,一点血、一点声效照样可以满足观众对画框外的想象空间,满足你的暴力欲望;
星期五言:在展开叙述前,我们有必要先说明,本文所聊的性、美食、暴力多是作为一种手段出现在电影中的,它们是达到导演最终目的或主题的工具,而非目的本身。那么,以这些东西为目的视频又是什么呢?那是岛国片,是美食广告片,是吸眼球的新闻小视频……总之那不是本文要谈的东西。
好啦,撇清这层可能造成看官误解的干系后,我们再来看电影“三宝”——通过以下叙述你将会发现,在近代电影里,在导演达到电影主题和目的的过程里,那些性、美食、暴力的使用手段几乎是无处不在、屡试不爽的!当然这些手段往往不会被大众意识到(只是本能地被强加到潜意识里),但,请相信,那对我们最终是否能接受那些诸如爱、和平、正义、人性、女权、欲望之类的主题是至关重要的。毫不夸张地说:这三样东西是我们把一部超过90分钟的电影看下去的原动力,也是我们追逐导演创作思想和意图的敲门砖。
另:可结合本号另外三篇文章一起阅读——「电影是怎样对观众进行意识强加的」、「谈谈“吃”在电影中的地位与作用」、「为什么电影可以拍得如此肆无忌惮?」
一、第一层作用:吸引
这三样东西之所以能作为一种对观众的普遍的吸引工具,原因很简单——只要你有食欲、性欲、求生欲,它们就能在你身上产生作用。让你提神、醒脑、不打瞌睡。
甭管它是个性强烈的艺术片,还是中规中矩的商业片;不管它是在开放的西方还是在保守的东方……
▲《迷失东京》电影剧照,2003
当然每个国家审片的机制、电影的分级以及导演不尽相同,导致其使用方式及尺度有所不同,但聪明的导演总能避开人为的或电影画框的规则,让目标观众在欲望面前拜倒。你比方说:同样是一部暴力十足的丧尸片,美国导演会直接来个爆头特写,来个五马分尸,可换成韩国导演,那些血腥镜头大可不必出境,一点血、一点声效照样可以满足观众对画框外的想象空间,满足你的暴力欲望;
▲《丧尸乐园》剧照(2009)
▲《釜山行》剧照(2016)
再比方说:西方电影可以随便把shit、f*ck、bitch挂在嘴上(看看那些美国大片哪个里面没几个这种台词),但咱们照样可以不带脏字和生殖器地把这种语言暴力表达发泄出来,如:你大爷的、你奶奶的,他妈的……;
性就更不在话下了,即便咱么不能露点,不能做什么猥亵淫秽动作,但那些帅哥、美女、小鲜肉的启用足以满足各个年龄层的“想象”空间了。别说那些导演制片不是这么想的!相反,就本人所知,通常“性感”在中国是作为一部电影成片的必要条件的,它甚至比一部电影的主题和思想都重要。
美食以及演员的“吃”也毫不逊色于性和暴力,大到一桌豪门盛宴、满汉全席,小到一盅酒、一碗泡面甚至演员嘴里嚼的一块糖,只要那能看上去好吃,就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饥饿站台》剧照(2019)
▲《小偷家族》剧照(2018)
二、第二层作用:捆绑当然,单单把性、暴力和美食机械地塞到电影里,那算不上高明的手段,那非但能被一些观众识破是假的不说,还容易与电影的主题思想脱节。于是,有经验的导演会把这些元素与另一些元素加以捆绑,产生有机结合。
这里的“捆绑”分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性、暴力和美食这三样东西自身的捆绑;第二个层面是这三宝与电影剧情的捆绑;第三个层面是“三宝”与电影主题的捆绑。先说第一个。
1、性、暴力和美食自身的捆绑
如果你稍加留心,会发现大部分的情色片以及电影里的情色段落都会伴随着暴力和美食的存在,我们来举例说明:
波兰斯基的经典情色片《苦月亮》,片中作家从开始讲述自己的“性”事起,吃就伴随左右了,从两人第一次做爱前的那盘羊角面包配咖啡,到之后早餐桌上的牛奶果汁……
▲《苦月亮》剧照(1992)
再往后,“美食”逐渐在“性事”中淡化,随之而来的“暴力”取而代之,伴随性事一路走到底;
▲《苦月亮》剧照(1992)
2009年的意大利电影《我是爱》,片中一对出轨情人在发生性事之前,“美食”便作为一种情欲的催化剂在两人之间搭桥引线了;
▲《我是爱》剧照(2009)
最极致的要数大岛渚的《感官世界》,剧中的两个男女主角从头到尾一边吃,一边做,最后还来个“暴力阉割”收场……
我们暂不提这种捆绑之于电影主题与思想的作用,但至少在局部的吸引度上,三者的有机结合是卡在一个节奏感和情绪线上的,是强化了电影观赏性的。
当然,三者各自的使用与电影情节也是不能分割开裂的。
2、“三宝”与电影剧情的捆绑
我们来看2008年的日本电影《入殓师》,电影讲的是关于一个靠给死人化妆为生的人的故事,这本该是个很倒胃口的职业经历,但导演愣是把三样东西跟每次给死人上装的戏份捆绑在了一起,令其产生了美感,这三样东西一个是帅哥美女,一个是优美的音乐,最后一个便是“美食”了。看看剧中人物吃炸鸡腿那爽劲,你都想去干那活啦!
▲《入殓师》剧照(2008)
当然上述算是个粗暴直接的与情节捆绑的电影案例了。回头再看波兰斯基的《苦月亮》,要知道,剧中作家讲述自己的每一段情感经历,都伴随着另一个在自己身边聆听的角色所起的心理变化——从好奇兴奋,到反感厌恶,再到同情心动……
而听者的这每一次情感变化,又衍生出了电影的又一层故事情节的发生(包括“美食“在这个过程里产生的微妙变化)。可以说,导演对这部电影里剧情、欲望乃至主题的捆绑恰到好处,层层递进直到终点。
▲《苦月亮》电影海报(1992)
3、“三宝”与电影主题的捆绑
至于电影里的性、美食、暴力是怎么与其主题思想捆绑的,那就是电影个人解读的层面了,那不该有一个明确统一的答案。但,这三样东西绝对与主题有着紧密的关联。大家可以拿「星期五文艺」的另一篇文章「四段“床戏”读懂《色戒》背后的战争」做参考。
▲《色,戒》剧照(2007)
另外在结束本段“捆绑”主题前,再向大家推荐另一部2019年的日本电影《火山口的两个人》,推荐理由很简单:这部电影几乎用到了我们前面所提到的所有“捆绑”手法,这其中包括性、暴力和美食自身的捆绑,包括这三宝与电影剧情的捆绑,也包括它们与主题的捆绑。这些捆绑在节奏上层层递进,环环深入,值得我们学习。
▲《火山口的两人》剧照(2019)
三、第三层作用:潜意识强加每次谈到电影的“潜意识强加”,笔者总喜欢用《美国往事》做例,原因很简单,其中的暴力、情色(或者说色情)场面,非但起到了第一个层面的“吸引”作用,还会在过后深深地留在观者的意识里,而观众若是带着这种潜意识把电影继续看下去,便会通向导演所要表达的主题方向。以下案例引自「电影是怎样对观众进行意识强加的」文章中关于《美国往事》的段落:
-《美国往事》中“面条”被人追杀到中国剧院。在阴暗的剧院大厅中,杀手拉开了两个正在亲热的男女,
在查明男人不是要找之人,正要离开时,被打扰的男人一把拉住杀手,于是便出现了下面这一幕:杀手拔出了抢,挑开了女人的外衣,用枪管在女人的胸上拨弄挑衅。
在我看来,这个看似跟情节完全不搭的几秒钟镜头,恰恰对整部电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换句话说,漏掉这个镜头,将会对解读电影产生很大影响)——
首先,电影教科书里绝对不会写一个女人的乳房具备什么蒙太奇作用,但这么诱人的东西,是个男人都会有反应,如果你(男士)有反应,说明你懂了,或者说那个乳房起作用了;
其次,一个女人看到这个镜头会有什么反应?一把枪在胸上拨弄,除了危险和紧张感还会是什么!
没错这部《美国往事》整部戏要表达的那个时代的人际和爱情,便是建立在两样东西之上的:欲望、暴力。那个“乳房与枪”的镜头,便是导演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而植入我们潜意识上的东西。不管我们是否注意到这点,我们都会带着这种欲望与危险感看完这部电影。这大概也是导演想要的效果。
四、事后回味(或反刍)这里之所以用到“回味”和“反刍”两个词汇,是因为有些电影里的性、美食、暴力事后想起会让人感到舒服、美妙,而另一些则是让人不舒服甚至反胃。这完全还是取决于导演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比如我们看意大利电影《我是爱》,看后会对两人床下山间之爱流连忘返,依依不舍,这跟导演想要表达的女性意识觉醒与自由思想的主题是分不开的;
▲《我是爱》剧照(2009)
而《苦月亮》恰恰相反,导演站在了情欲与冲动的对立面,于是电影结局也变成了悲剧,它让我们每每想起两人的那些情事总会感到苦涩甚至反胃;
《色,戒》就更不用说了,光是人之本能与社会身份间的冲突所酿成的悲剧,足以让人在回味起这部电影时感到压抑了。
▲《色,戒》剧照(2007)
当然,这种事后的回味(或反刍)也是电影艺术的魅力所在,它能让观众脱离宣教的束缚,产生自己的电影空间与思考空间。
五、结语我们在谈及电影里的性、美食、暴力这三种元素时,自然,它们可能会被用的俗不可耐,也会被用的前卫而艺术。而作为观众,如果我们想要真正从一部电影中获益,那不管这部电影里的性、美食、暴力占据了多大的比重,或是满足了我们多大的本能需求,我们都该抱着一种电影主题先行、电影宏观思考先行的态度去看片。反之,如果一部电影看完只剩下了欲望,或是脑子一片空白看完就忘,那,这部电影跟那些“小视频”又有什么区别?!
文:taixugong
编辑:Mr.Friday
图片:视频截图
关注【星期五文艺】,解析经典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