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美食都有哪些(历史上的100种美味)
古代的美食都有哪些(历史上的100种美味)唐代“毕罗”是盛行于南北各地的著名小吃,毕罗是一种包有馅心的面制点心。从唐代史料记载,毕罗需油煎而成,里面的馅料以肉为主,但有时也会有水果,比如樱桃毕罗,但一般都是羊肝毕罗、蟹黄毕罗等,以荤馅为主,呈卷状,两边开口。也有说法毕罗是把米粉染成多种颜色,做成七彩花糕,是重阳节时人们必吃的食物。鱼脍也就是现在的生鱼片。唐是食用生鱼片的高峰期,有不少诗词反映鱼脍的流行程度。李白的《鲁中都有小吏逢七朗以斗酒双鱼赠余于逆旅因鲙鱼饮酒留诗而去》于诗题就提及生鱼片;王维在《洛阳女儿行》诗中写道“侍女金盘脍鲤鱼”;王昌龄的《送程六》诗道“青鱼雪落鲙橙虀”;白居易的《轻肥》诗就提到:“脍切天池鳞”,又有《松江亭携乐观渔宴宿》写道:“朝盘鲙红鲤”;晚唐夏彦谦的《夏日访友》诗则有“冰鲤斫银鲙”;五代后蜀君主孟昶宠妃花蕊夫人的《宫词》亦提到“日午殿头宣索鲙”。可见唐至五代时,生鱼片不但是宫廷中常见的食品,也是平民的
大家好,我是杳然科普,关注我,每天学习一点小知识。
在历史上,唐朝时“大菜崛起”的朝代。再用餐时,众人欢聚一桌,各种复杂而新奇的大菜相继出现。宴会时还会有歌舞相伴,盛况为历史之最。那么今天我们便来了解下唐朝的美味。
二十四气馄饨馄饨源于西域,享誉于盛唐长安城,唐代首都长安城的颁政坊有一条曲就叫馄饨曲,是著名的馄饨一条街。唐代馄饨最出名的馄饨有两种。第一种称“五般馄饨”,五般即五色。第二种为“二十四气馄饨”。“二十四气馄饨”来自中国史上最为豪华的奢侈宴席——烧尾宴。烧尾宴上美味佳肴,其中有58款馔羞留存于世,这58种菜点有主食,有羹汤,有山珍海味,也有家畜飞禽。“二十四气馄饨”在“烧尾宴”中是第十一道食点,全名为“生进二十四气馄饨”。“二十四气馄饨”按中国二十四节气: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用二十四种蔬菜,二十四种包法这在馄饨做法里绝无仅有。
奶制的甜点在唐朝占了很大的比重,其中最有名的是酥山。酥山相当于我们今天吃的冰淇淋。根据文献记载,酥山最底层应该是冰,上面覆盖着奶油、酥油,还要插上花朵、彩树等装饰品。而所谓“酥”,与我们今天的奶油、黄油大致接近,是一种乳制品,是从北方游牧民族传入中原的。在当时,“酥”被认为不仅滋味美妙,而且营养价值极高。除了白色的“酥山”,后来还出现了“贵妃红”或“眉黛青”染出来的红色或绿色的“酥山”。
唐代“毕罗”是盛行于南北各地的著名小吃,毕罗是一种包有馅心的面制点心。从唐代史料记载,毕罗需油煎而成,里面的馅料以肉为主,但有时也会有水果,比如樱桃毕罗,但一般都是羊肝毕罗、蟹黄毕罗等,以荤馅为主,呈卷状,两边开口。也有说法毕罗是把米粉染成多种颜色,做成七彩花糕,是重阳节时人们必吃的食物。
鱼脍也就是现在的生鱼片。唐是食用生鱼片的高峰期,有不少诗词反映鱼脍的流行程度。李白的《鲁中都有小吏逢七朗以斗酒双鱼赠余于逆旅因鲙鱼饮酒留诗而去》于诗题就提及生鱼片;王维在《洛阳女儿行》诗中写道“侍女金盘脍鲤鱼”;王昌龄的《送程六》诗道“青鱼雪落鲙橙虀”;白居易的《轻肥》诗就提到:“脍切天池鳞”,又有《松江亭携乐观渔宴宿》写道:“朝盘鲙红鲤”;晚唐夏彦谦的《夏日访友》诗则有“冰鲤斫银鲙”;五代后蜀君主孟昶宠妃花蕊夫人的《宫词》亦提到“日午殿头宣索鲙”。可见唐至五代时,生鱼片不但是宫廷中常见的食品,也是平民的日常菜肴,甚至出游时也会就地取材。生鱼片亦是于唐代传至日本。
水盆羊肉是以羊腩肉为主要食材的一道菜品,是陕西省的一道传统名菜,以渭南大荔、蒲城、澄城三县的水盆羊肉最为著名。其中澄城的水盆羊肉最为地道,历史最悠久,2016年1月入选陕西省第5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水盆羊肉是由商周时代的“羊臐”演变而来。秦汉时称为“羊肉臐”,唐宋时又叫“山煮羊”。
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窦太后是鲜卑人,其皇后长孙氏也是鲜卑人。各民族间互相通婚,使得饮食风俗也必然受到影响。关中地处中原腹地,与牧区比较接近,历史上是牛羊交易的理想市场。西安市东羊市、西羊市、牛市巷、骡马市等历史街名,都证明了水盆羊肉的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