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水浒传的顶级菜(水浒传中的美食)

水浒传的顶级菜(水浒传中的美食)二娘的馒头,能在江湖上叫响名头,主要得益于二娘与众不同的馅料和调制手艺。 不同于今天的叫法,馒头在宋代是有馅的。没有馅的蒸制面食叫做炊饼,以阳谷县武大郎的出品最为有名,和大郎的浑家潘金莲一起,号称武家白嫩双绝。先将客人平放在剥人凳上,卸下四肢,再挖心剖肝。大块的好肉,切做黄牛肉卖。零碎的小肉,就做馅子包成馒头。因为切肉的刀工了得,远近的客人都尊称二娘一句母夜叉。主食通常提供了人类所需要的大部分卡路里。二娘卖的馒头,是北方人最爱吃的一种主食。别小看一个人肉馒头,它也是中国人辛勤劳作,杀人放火的结晶。

这部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水浒》。通过水浒的这一侧面,来见识大宋特色食材,构成大宋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展示食物给大宋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方面的变化,增强作为宋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共建大宋梦。

以下为《舌尖上的水浒》第一季:

第一集 主食的故事

地处孟州岭下的十字坡,仿佛一片被时光遗忘的土地。凌晨 5 点,天还没有亮,孙二娘和她的两个伙计就已经起床了,他们要赶在一天的生意之前,把昨天麻翻的客人做成馒头。

先将客人平放在剥人凳上,卸下四肢,再挖心剖肝。大块的好肉,切做黄牛肉卖。零碎的小肉,就做馅子包成馒头。因为切肉的刀工了得,远近的客人都尊称二娘一句母夜叉。

主食通常提供了人类所需要的大部分卡路里。二娘卖的馒头,是北方人最爱吃的一种主食。

别小看一个人肉馒头,它也是中国人辛勤劳作,杀人放火的结晶。

水浒传的顶级菜(水浒传中的美食)(1)

不同于今天的叫法,馒头在宋代是有馅的。没有馅的蒸制面食叫做炊饼,以阳谷县武大郎的出品最为有名,和大郎的浑家潘金莲一起,号称武家白嫩双绝。

二娘的馒头,能在江湖上叫响名头,主要得益于二娘与众不同的馅料和调制手艺。

人肉,是中国穷困时期最易获取的肉食来源,有着五千多年的食用历史。它的肉质虽然粗糙,但经过二娘的手艺……剥皮、剔骨、切块、剁碎、再配上山东特产的大葱,一起搅拌成馅,在案板上使劲揉压,最后和在面皮里上屉蒸熟,一个最普通的人肉馒头就出炉了。

过往的行商嚼在嘴里,也许不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肉,但那种柔韧筋道的口感,吃一次便成人生的绝唱。

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孙二娘小心翼翼地遵守着武林的规矩。云游僧道、行院妓女、各处流配犯人,都不去取他的肉。它让人肉的获取得以可持续。

在二娘的店里,人肉这种古老的食材,呈现出了与传统吃法不一样的生命力。

这就是中国人,

这就是中国人关于主食的故事。

第二集,厨房的秘密

在吃的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中国人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调料清单上。人们怀着对食物的理解,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求着调味的灵感。

山东省西南部的八百里水泊,古称梁山。是一个好汉的聚居地,各色人等的掺杂形成了特有的氛围和格局,也给各式烧火做饭、杀人放火的酒店提供了生根发芽的机会。

位于水泊边的朱贵酒店,正是其中的佼佼者。梁山泊形成于五代时期的黄河决口,水势浩大,天高皇帝远。中国人相信,水能滋养人的灵性和觉悟。这一点就仿佛水对豆腐的塑造。两者间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共通。酒店的老板朱贵,拿手菜正是这样一道加料麻辣熝豆腐。

在蛋白质的提供上,大豆食品是唯一能够抗衡肉类的植物性食材。对于经常施法需要吃素的奸僧妖道来说,这相当完美。

中国古人称赞豆腐有和德。吃豆腐的人能心甘情愿送上自己的包袱和金银,而做豆腐的人也懂得就坡下驴「顺其自然」。

水浒传的顶级菜(水浒传中的美食)(2)

然而朱贵酒店的这道加料麻辣熝豆腐,其秘密并不在于豆腐,而在于加料。在朱贵的记忆中,要做豆腐,必不可少的就是这刚猛热烈的辣。宋代没有辣椒,但我们有自己土生土长的调料,食茱萸。整个梁山的人,都像这食茱萸一样,坚韧、果敢、心狠、手辣。

有了麻辣的存在,足以迷惑客人的口感。这给了朱贵加料的施展空间。

每当客人点菜,赶在上桌以前,朱贵总要一个人钻进后厨,屏退左右,趁四下无人,将藏在怀内的祖传秘制调料——蒙汗药——慎重地倒进豆腐之中,然后仔细调匀。

这道加料麻辣熝豆腐,不仅能使客人获得胃口的满足,还能额外收获黑甜的睡眠。大宋知名素食家神行太保戴宗某次路过梁山,即对此赞不绝口。

对于专业厨师朱贵来说,厨房的秘密是他一生的财富,也是他财富的来源。

朱贵因而成为远近闻名的大鳄,并帮他赢得了旱地忽律的美名。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厨房的秘密则更多的和他们的钱财、性命联系在一起。

聪明的中国人,对于蒙汗药这种微小调料的运用得心应手。事实上,这种调味的智慧在更为久远的年代里,就已经熠熠生辉了。

所有这些厨房里充满想象力的秘密,它们所打造出的风味和对食物的升华令人叹为观止,并且形成了一种叫做文化的部分,得以传承。

第三集,自然的馈赠

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从古到今,中国人精心使用着脚下的每一寸资源,获取食物的活动和非凡智慧,无处不在。

江西北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湿热的气候促成了人们奔放大胆的气质,也孕育出了特有的饮食方式。

一辈子在船上讨生活的老张,全名叫张横,认识他的人都亲切地叫他一声「船火儿」。盛夏的夜晚,老张把船划到江边,准备开始一天的生意。这脚下的浔阳江,便是老张生意的来源。老张收起渔网,藏好板刀,在江边一意寻找包袱沉重的行商。

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从个体的迁徙到钱财的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这一天,老张又迎来了一位杀妻刺配江州的客人——宋江。

作为一个梢公,老张更看重的,不是将客人送到对岸,而是在江心向客人提供的美馔。虽然浔阳江不乏鱼虾,然而张横最喜欢向客人推荐的,还是板刀面和馄饨。

一把泼风也似快刀,就放在船板底下,一刀一个,将客人都剁下水去,这便是板刀面。

而馄饨的做法更为简单,只消客人脱光了衣裳,赤条条跳下江去便好。

板面畅快,馄饨酸爽。要过江的客人,总要选上一碗,这一路的旅程才够完满。

水浒传的顶级菜(水浒传中的美食)(3)

「吃饱了好上路」,老张总是这么对客人说。

到底是吃板刀面还是馄钝?

宋江想起自己一路上吃过或被吃的蒙汗药、人肉馒头、人心醒酒汤……一时间百感交集。

人和食物的脚步匆匆。人生的路总会有尽头,而活着总要吃最后一顿。

每天从日出延续到日落,从水路到旱路,这样的场面在大宋天天上演。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的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的活法。

一位作家施耐庵这样描述中国人淳朴的生命观:他们在埋头吃饭和低头赶路时,总不会忘记伸手摸一摸怀里的金银和腰上的刀剑。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