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窗花(春节民俗系列二)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窗花(春节民俗系列二)贴窗花是古老的传统节日习俗,新春佳节时,中国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以此达到装点环境、渲染气氛的目的,并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窗花艳丽映轩棂,年年剪出好心情干HAPPY NEW YEAR有一种年味叫“贴窗花”和“蒸鱼馍”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窗花(春节民俗系列二)(1)

线

HAPPY NEW YEAR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窗花(春节民俗系列二)(2)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窗花(春节民俗系列二)(3)

有一种年味叫“贴窗花”和“蒸鱼馍”

窗花艳丽映轩棂,年年剪出好心情

贴窗花是古老的传统节日习俗,新春佳节时,中国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以此达到装点环境、渲染气氛的目的,并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

窗花,是农耕时代的产物,既是手艺,也是民俗。窗花不像石刻或青铜器雕刻,多在王公贵族那边,而是更多在民间,其民间的元素更多更浓。如果过年期间赶上一场大雪,红白对比得格外强烈,就更漂亮了。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过去年月里普通人家房子的糊窗户的纸,用的大部分是粉奁纸或麻纸,很薄,透光性好。传统的大红纸也很薄,做成窗花,贴在这样的花格纸窗上,很是四衬适合。红红的窗花贴在上面,红白相映,屋里屋外,看着都透亮,红艳艳的,显得很喜兴。窗花的表现题材极其广博,举凡戏剧人物、历史传说、花鸟鱼虫、山水风景、现实生活及吉祥图案均可成为窗花的表现内容,可谓无所不有。但最多的是花卉动物、喜庆吉祥纹样,常以“吉祥喜庆”、“丰年求祥”、“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连年有余”、“贵花祥鸟”等为主体。“龙凤呈祥”永远是民间艺术的主题,龙凤造型优美,刻画细致、准确的表达了人们祈福求祥的心理。后来,经济条件好些了,各家的窗子换成玻璃的,还是觉得贴这种传统大红纸剪成的窗花好看。现在,有的人家会买电脑刻的塑料窗花贴在窗上,显得喜庆。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窗花(春节民俗系列二)(4)

中国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出现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银箔镂空刻花,都与剪纸如出一辙,它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唐朝李商隐诗曰:“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宋、元以后,剪贴窗花迎春的时间便由立春改为春节,人们用剪纸表达自己庆贺春来人间的欢乐心情。

真正文明的标志应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并存,共同发展。如今,窗花制作已经演变为剪纸艺术,成为“非遗”传承项目。走出了庄户人的小院,走入现代设计的广阔天地,

成为全人类的文化财富与艺术瑰宝。随着历史的进程,许多民族的、传统的东西被渐渐淡化、湮没了。然而,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愿这“窗花”棵古老的艺术之树常绿常新!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窗花(春节民俗系列二)(5)

琼浆美食酬丰年

对腥荤的记忆,总是充满了眷恋。过往,酒肉几乎是逢年过节的主题。长辈说:“上年纪的人饿怕了,唯有过个节,才能沾点肉腥味,作为主人,为体现好客之意,必要端上鸡鸭美酒。”这是心意,亦更像是对往日穷苦的一种祭奠。

这些年,人们上街置办过年的货物,干鲜果品、大鱼大肉、烟酒糖茶,都是人们集中采购的目标,同时也是走亲访友用的必备礼品。对于吃已经不是那么渴求了,但是诸如打酒、买肉、割豆腐此类的习俗还是有保留的。人们忙碌着,走动着,年味也就在人们的忙碌中越来越浓郁起来。置办这些年货是有技巧的,不妨和大家分享。在过去,农村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人们的生活都很拮据,所以,日子必须精打细算。在购物这方面,人们也力争用最少的钱,办更大的事。老话说:“早买酒,晚割肉,没有太阳割豆腐”,其含义何在呢?

打酒,“沽玉液,举金樽,盛满流年秋与春。幸福人家勤是酒,酿成欢悦醉乾坤”。过去的酒,都是纯粮酿造的,用酒桶装着的散装酒,基本上都是现烧现卖的。有句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如果酒好,夸张点说,十里飘香。那时,人们买酒也是直接去酒坊,拿着酒葫芦,装上二斤,够喝几天了。为了招徕顾客,酒坊老板早上卖的酒都很醇正。这时候顾客买到的酒度数够,口感好。随着顾客渐渐稀少,桶里的酒也不多了,这时候老板为了多挣钱,会偷偷往里面掺水,酒的质量就没有保障了。鲁迅在《孔乙己》一文中就写道,在咸亨酒店里,由于伙计不会掺水,老板改派他做别的工作。看来,往酒里掺水是常态。

山西人过年的酒大多是汾酒,《三国演义》的开篇有“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之说。因为作者罗贯中是太原清徐人,故而晋阳大地流传“喝酒必汾,汾酒必喝”的说法。权做一乐,但为清香鼻祖的汾酒还是山西人的最爱。

买肉,过去,购买力很低,老板杀了一口猪,一天之内多数情况下卖不完。怎么办呢?第二天早上先把隔夜肉处理掉!所以,卖肉不要早上买,最好晚上买,晚上买到的肉起码能保证是今天新杀的猪肉。另外,黑心老板有时会卖注水肉。经过一天的蒸发,水分基本上散失掉了,晚上买到的肉可以保证分量。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窗花(春节民俗系列二)(6)

越到年底的时候,随着猪肉销售量增大,一些不法商贩也做起来小勾当,利用低质量猪肉,来冒充好猪肉。老人常说“割肉不割槽头肉”。《国家标准 (GB/T17236-1988) 生猪屠宰操作规程》就规定猪槽头肉必须割除,一只300斤左右的猪,槽头肉的重量在20斤左右,虽然肉摊少见,但是又被换了新花样,流进了做馅料的地方,被包成饺子、包子都有很大的可能,让人防不胜防。槽头肉在猪脖子处,这个部位的肉不能吃,因为聚集了大量的淋巴结,如果人大量食用,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不适,甚至发生病变的情况,严重时还会危害生命。

割豆腐,豆腐这种食品,在强光下很容易变质。在南方,为了避免光照日晒,卖豆腐会在豆腐上蒙一层纱布,或者装在箱子里,但是,在售卖的时候,还是保证不了不被太阳晒到。晒过几次之后,豆腐就不新鲜了,吃起来感觉是酸酸的。所以,人们多在没有太阳的时候买豆腐,因为在阴雨天,豆腐的保质期会延长。北方似乎没有这方面的顾虑,老话说:“没有神也没有鬼,一斤豆腐十二两水(十六两为一斤的老秤)”。总的来讲,下午买的豆腐会更瓷实。

“日月经天花相似,江河行地人不随”,一年复一年。如今,老百姓的日子都越过越红火,盼望过年的心情再也没有以前那么强烈了。有许多人抚摸着隆起的肚皮感慨:“每逢佳节胖三斤”,怕!

但是,打酒、卖肉、割豆腐这些习俗,还是保存在许多人心中没有忘记的老传统,因为那曾经是人们心中最朴实的愿望……

“蒸”来一年好运气

春节期间,南方的年糕,北方的花馍,是必备的“战备物资”。“年糕,年糕,一年更比一年高”。“馒头、馒头,不蒸馒头争口气”!过年蒸馒头,有蒸气的含义,也象征来年的日子会蒸蒸日上。每当北方每家每户蒸起馒头,那年味儿十足,表示春节快来了。馒头等面点是发面做的,蒸的时候会发起来, 所以也象征会发财,发家。每一个习俗都有好的寓意,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和向往。

北方的馒头,多姿多彩形象丰富。蒸馒头还有着很多的说法,就连面发酵的好与坏,都意味着来年的收成,发酵的越好将会预示着来年的日子越红火,“发面”的“发”意喻“发财”、“发家”,“蒸”象征“蒸蒸日上”。用手将面团揉、搓、捏,再用剪刀、木梳、顶针、竹棍等工具将面团剪、压、排、扎制作出形态各异的万物生灵,再拿一些花朵、椒粒、豆子把眼睛一点,用红、黄、绿、蓝等食用色素将枝叶花瓣涂染,组成不同的图案……

馒头是北方人的主食,从前生活不那么富裕的时候,它和肉一样稀罕。馒头不仅自己吃,还被用来供奉神灵,招待客人,走亲戚时又成了携带的礼物。年节期间所蒸的面食并非只有圆圆的馒头,还有发糕、包子、花糕、枣馍等许多种。蒸馒头有许多讲究,比如蒸的过程中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出笼后要在馒头顶上印红花,出笼馒头得先供神,供过神后人才能享用。 馒头的样式不同,含义自然也不同。鱼形为吉祥,桃形为长寿,苹果形为平安如意,鲶鱼馒头寓意“年年有余”,元宝馒头寓意招财进宝,馒头上点缀五个大红枣寓意来年五谷丰登。馒头上还有点红,意味着红红火火,是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一种祝愿和愿望。

有种说法:现在的人,一定要掌握两项技能,开车、做饭。学会开车,拥有汽车,相当于拥有了一双飞毛腿,极大拓展自己自由的脚步,想去哪儿就去哪儿,车里有油,卡里有钱就无所畏惧。更何况,开车本身就是个很好玩的事情,风和日丽,不快不慢,忘却所有烦恼,快意如斯,夫复何求?学会做饭是个很实用的技能,吃饭是人类一辈子最大的问题。当开始工作了,便不能像家里和学校那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必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所以会做饭将会解决一个最基本的生存难题。掌握做饭的技能,不要求多好吃,没人给做饭的时候,不至于饿着自己。对于我,很自豪地说:这两项技能都掌握了。开车不必详述,做饭还是可以讲讲的。米饭、面条等家常饭,自然不在话下,蒸馒头也没有问题。

此前,在我发表的《琐事》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从小在晋南生活,馍成了我的最爱,每天的饭如果没有馍,总觉得有点欠缺。刚从老家来太原时,那时饭店买的馒头是35%小麦面加65%玉米面再揉上碱面做成的,经常会看到碱面没有揉开形成的黑点,两地同样是用酵子起面,但味道和老家的馍差远了,老家的馍是纯小麦面做成的而且不放碱面。虽然后来这里的馒头也是纯小麦面做成的,总觉得不好吃,太虚了,没筋骨。老家的馍不放碱,开始也觉得很神奇,后来学医后,也参加过省里组织的地方病普查小组,才知道晋南的水质本来就碱性大,所以蒸馍不用放碱。走到晋南的街上会看到很多人因为水的含氟量大导致的氟斑牙。这几年,随着食盐加碘,地方病防治力度加大,情况可能会好些。

我学会蒸馍,不知道是哪年,也没人教我。权且认为是无师自通吧(自夸有时还是有必要的,能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我蒸馍是把老家的技术进行改良的,用“安琪”(酵母粉)起面。待面起好后加生面加工成型,放置案板上并覆盖毛巾,进行二次起面,这样就可以不放碱。成型的面团在此起面后,用手轻轻托起会觉得分量轻了少许。此时,用凉水上锅蒸,先用大火保证蒸汽均匀,再用文火保持。四十分钟下锅,你会看到又软又白的馍,麦香悠悠,松软筋道。这样的馍,保质期还长,即使馍的表面出现霉点后,去皮依然可以食用。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窗花(春节民俗系列二)(7)

儿子小的时候,每逢过生日,我都会给他蒸“鱼馍”,所谓“鱼馍”也就是鱼的形状,按老家的说法:鲤鱼跳龙门,有望子成龙的意思。“鱼馍”的制作,前面的步骤与蒸馍无异,不同的是,二次起面前,将面剂子用擀面杖擀开,涂抹油、盐。然后将加好作料的面卷成筒状作为鱼身,将面的两端收拢,用剪刀在圆筒上面和两侧剪出三角形的凸起代表鱼鳞,在面的前端剪出鱼嘴、鱼鳍,末端剪出荷叶尾并用木梳压出条纹,使其更像荷叶,寓示吉祥。用两颗豇豆安在前端作为鱼眼。用少量的面搓成细条状,按压在鱼嘴上面代表鱼须。最后,将雕刻好的鱼弯成半月形(便于上锅蒸)放在案板上,根据季节、室温的不同,加盖毛巾或薄棉被。这样,等二次起面后就能上锅了。蒸好的“鱼馍”,形状一般是不会变的,栩栩如生。

第一次蒸“鱼馍”时,鱼的形象不佳,但我还是拍照留作纪念了。有家乡的亲友看到照片后,笑着说:这鱼也太胖了吧?好在还能看出是条鱼。朋友若问我现在手艺如何?提高是必须的……

朋友们:牛年将至,您不妨试试学的蒸馒头,用面塑个牛的形状,蒸它个“牛气冲天”!

责任编辑 杨志强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窗花(春节民俗系列二)(8)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窗花(春节民俗系列二)(9)

作者简介

王钦,笔名乾元、闲云野鹤,山西运城人,山西省作协会员,太原市作协理事,万柏林区作协副主席。曾主编万柏林区地名录——《山之右·河之西》一书,编辑万柏林团区委主编的纪念“五四”运动98周年征文汇编《优秀作品选》和万柏林区直机关工委主编的《我的家风家训故事》征文汇编。近年来有二百余篇散文、随笔在《西部交通运输》《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老年杂志》《太原日报》《太原晚报》《万柏林文艺》《今日万柏林》《古交文苑》《七色花》等纸质媒体,以及《人民网》《中国青年网》《中华网》《东方女性网》《搜狐网》《网易网》《散文网》《和讯网》《今日头条》《太原道》《旅途》《万柏林宣传》《作家新干线》《夏都文脉》等新兴媒体发表。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窗花(春节民俗系列二)(10)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