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战车有什么用?都知道34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车有什么用?都知道34不过,不要以为所有的“两”,都成了“二”,在某些领域,它依旧是个大数字。譬如中国古代的银质钱币在使用时需要鉴定成色并称重以确定其价值,一般就以称重时的质量单位“两”为银质钱币的单位。那么这里的“两”又是多少呢?《说文》告诉我们,二十四铢为一两。显然,这个数字,与方才所言的战车二十五人为一两,其实是相似的。那么为什么两会变成二呢?因为虽然这个配置的人数是二十五人,战马却只有两匹。所以,到战国时期《列子》中所言:“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那就不是二十五个小朋友在争论,而只有两个。《史记》所述:“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也不是杀了二十五个“尉”,只有两个而已。而从车夫的角度来观察的话,这样“一车双轭”的图形,便是一个“两”字。而这种早期的“两”,其实并不是二,而是一个人数多达二十五人的军事编制。核心为一辆兵车,兵车上有三人,左边为弓箭手,右边的则是长矛兵,居中的才是驭马者,即司机。而战车
上为天,下为地,这便是中文“二”的诞生。那么,为什么在生活实践中,人们更多使用的是另一个字,即“两”呢?
在金文字库里,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个字。单以这样的字形,我们很难发现这是什么?所以我们不妨来看下面这幅图。
以图证字,我们便发现了这个字的奥秘。
原来,驾车之际,为了容易操纵牛或马行进的方向,所谓牛车、马车,便需要一副套在牲口脖子上的曲木,这便使所谓车轭。轭首系在车辕前脚横木,轭脚架于马头。
而从车夫的角度来观察的话,这样“一车双轭”的图形,便是一个“两”字。
而这种早期的“两”,其实并不是二,而是一个人数多达二十五人的军事编制。核心为一辆兵车,兵车上有三人,左边为弓箭手,右边的则是长矛兵,居中的才是驭马者,即司机。而战车两边,则有七名甲士,这七人,既充当步兵使用,另一个用途,很可能是战车上的三人中有负伤或阵亡之际,充当替换者。只有战车后方的十五人,才是真正的步兵,又叫做徒兵。
所以在这个时候,两不是二,而是二十五。
那么为什么两会变成二呢?因为虽然这个配置的人数是二十五人,战马却只有两匹。所以,到战国时期《列子》中所言:“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那就不是二十五个小朋友在争论,而只有两个。《史记》所述:“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也不是杀了二十五个“尉”,只有两个而已。
不过,不要以为所有的“两”,都成了“二”,在某些领域,它依旧是个大数字。譬如中国古代的银质钱币在使用时需要鉴定成色并称重以确定其价值,一般就以称重时的质量单位“两”为银质钱币的单位。那么这里的“两”又是多少呢?《说文》告诉我们,二十四铢为一两。显然,这个数字,与方才所言的战车二十五人为一两,其实是相似的。
双马牵引的战车为两,这样的文字创意显然给了造字者更多的联想。于是,他们很快又造出了这样一个字:
这是篆书,描绘的是手托两只猎鹰的画面。而这样一个字,很快也加入了表示“2”的行列。
《史记淮阴侯列传》里,有这样一段话:
上曰:“若所追者谁?”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在这里,萧何夸奖韩信的那四个字“国士无双”,其意思,便不再是“国士没有受托两只猎鹰的人”,而是“这样的人才,天下没有两个”。
还有一个字,在甲骨文状态是这般模样
这个字的右边,其实是一个手抓的动作,而在左边则是一把两端带刃、一端刃上有齿的威武大刀。
换句话说,这就是敌军入侵之际,大将率领本部人马出征,与敌军对抗僵持的场景。
所以,陈寿在《三国志》里说:“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这里的对阵双方,就是诸葛亮与司马懿。
当然,因为能对阵者,总归是一方对一方。譬如柳宗元《童区寄传》所言:“贼易之,对饮酒,醉。”喝酒的,自然是两个人。
如此一来,慢慢地这个字便兼有了“两个”的意思,自然,这里的“两个”,不同一般,指的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那种意义上的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