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幼儿讲和田文物故事(吱呦呦让红色文物鲜活起来)

幼儿讲和田文物故事(吱呦呦让红色文物鲜活起来)故事的主人公是一辆曾在战争年代一次次支前的小推车。小推车跟随主人满仓从家园走向战场,又在小雨点的陪伴下踏上回家的路。在寻找家园的过程中,小推车了解到好朋友银圆、莲子、百灵鸟、树枝生命中化茧成蝶般的奇迹,深刻体味到军爱民、民拥军的深情厚谊。看似虚构的童话背后,隐藏着诸多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场景,在虚实相生中实现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平衡。如《沂蒙红,沂蒙颂》的部分情节化用了沂蒙红嫂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事迹,故事中伤员为感谢恩人,送她一颗莲子,这颗莲子幻化为沂蒙红和沂蒙颂;《战地百灵》中哑女英娘的形象是以沂蒙红嫂明德英为原型,融合了沂蒙母亲王焕于、沂蒙红嫂祖秀莲等人的事迹创造的。故事中的英娘养育战士的孩子,救助负伤的战士,和头巾上的百灵鸟同时喊出了“战歌快飞”。在书写过程中,鲁冰在致敬先烈、红嫂的同时,水到渠成地揭示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的真谛。山东文艺出版社《小推车,吱呦呦》鲁冰 著

小推车,大情怀

——读鲁冰新作《小推车,吱呦呦》

文|杨云芳(山东文艺出版社)

以文艺形式诠释沂蒙精神的作品不一而足,但这些歌剧、音乐、文学等作品面向的对象大多是成人。如何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广大少年儿童展现沂蒙精神的内核?《小推车,吱呦呦》给了我们一个近乎完美答案。陈毅元帅曾深情慨叹:“沂蒙山人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小推车推出了血浓于水的军民情谊,推出了淮海战役的胜利,推出了沂蒙精神的丰碑,俨然已成为临沂红色文化的象征符号。儿童文学作家鲁冰化重为轻,化繁为简,以小推车为引子,将童话情怀融入革命战争叙事,带领孩子们走进童话王国。他让红色文物鲜活起来,使刻板的革命战争叙事呈现童话般的美好意境,于潜移默化中将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栽种到孩子们的心田。

幼儿讲和田文物故事(吱呦呦让红色文物鲜活起来)(1)

《小推车,吱呦呦》

鲁冰 著

李多芬 绘

山东文艺出版社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辆曾在战争年代一次次支前的小推车。小推车跟随主人满仓从家园走向战场,又在小雨点的陪伴下踏上回家的路。在寻找家园的过程中,小推车了解到好朋友银圆、莲子、百灵鸟、树枝生命中化茧成蝶般的奇迹,深刻体味到军爱民、民拥军的深情厚谊。看似虚构的童话背后,隐藏着诸多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场景,在虚实相生中实现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平衡。如《沂蒙红,沂蒙颂》的部分情节化用了沂蒙红嫂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事迹,故事中伤员为感谢恩人,送她一颗莲子,这颗莲子幻化为沂蒙红和沂蒙颂;《战地百灵》中哑女英娘的形象是以沂蒙红嫂明德英为原型,融合了沂蒙母亲王焕于、沂蒙红嫂祖秀莲等人的事迹创造的。故事中的英娘养育战士的孩子,救助负伤的战士,和头巾上的百灵鸟同时喊出了“战歌快飞”。在书写过程中,鲁冰在致敬先烈、红嫂的同时,水到渠成地揭示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的真谛。

鲁冰的童话作品中总是萦绕着浓郁的诗情,这体现在他像诗歌一般优美而有节奏的语言上,还体现在他营造的万物皆有情、万物皆可言的童话氛围中。金波先生评价说:“鲁冰的语言浸润着安徒生的气息,同时还具有冰心语言的清丽典雅。”在《小推车,吱呦呦》里,假银圆在血与火中变为黄灿灿的金币,迎春花在春天成了金腰带姑娘,莲子在水乳交融中化为沂蒙红和沂蒙颂,树枝在真情的感召下长成美丽的绿树……吱呦呦的声音总在回响,既给人以韵律感,又构成了行文线索之一。同时,充满稚气的童谣和称颂军民鱼水情的歌谣交相辉映,金、银、红、绿等色彩连接成架设在文本中的彩虹桥,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中有所乐、有所得。

在结构上,亦可见鲁冰的巧思。四个章节都由两个完整的故事构成,前者均为革命战争中的军民故事,借军人为救助民众以真银圆换取假银圆、民众以乳汁拯救军人等一系列典型事迹,盛赞无私奉献、可歌可泣的沂蒙精神;后者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时间线串联,在每个故事中都融入节气描写,并插入咬春、喝五色粥等民俗文化,极具烟火气息和浪漫情调。前者和后者相辅相成,不仅不动声色地唤醒孩子们的红色基因,还在鲜明对比中突出和平生活的美好与可贵。此外,鲁冰还巧妙运用了重章复沓的手法,这是《诗经》的基本艺术结构,小推车与四个朋友的对话、小推车四次想留在小雨点家的内心活动等均运用了部分重复的词句,增强了全文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有一唱三叹之效。结局的设置可谓旁逸斜出,细思又在情理之中。在鲁冰看来,如果回归家园,那么与小推车朋友们的经历相比,小推车的生命太过平淡,所以他让小推车变成了感冒的猎枪——一支无法用于打猎的猎枪,并最终化为动物们栖息嬉戏的大森林。这升华了小推车的生命,也是对和平世界的呼唤。

沂蒙精神经炮火淬炼,是临沂民众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孕育出的先进群体意识,而鲁冰正是山东临沂人。他受沂蒙精神滋养,又穿越历史的风尘,以如椽巨笔向孩子们传递这笔宝贵的民族精神财富,这不正是沂蒙精神代代相传的生动写照吗?沂蒙山巍巍,沂蒙水滔滔!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