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赚稿费的文学网站推荐一下(赚千万稿费的北大美女作家这次也翻车了)
可以赚稿费的文学网站推荐一下(赚千万稿费的北大美女作家这次也翻车了)高考时,刘婉荟一举成为哈尔滨市的文科状元,难得的是,随之而来的喜悦和赞美并没有冲昏她的头脑,种种荣誉反而让她愈发清醒。可是自打高考之后,她的人生却仿佛开了挂。她也因此成为了晋江最受欢迎的超人气作家、豆瓣评分最高的青春文学作家。可在这些成就之下,人们鲜少了解笔名背后真实的她。八月长安原名刘婉荟,从小就是一个学霸乖乖女,她的人生似乎也和每一个努力学习的女孩子没什么不同。
一个作家,到底可以有多少个标签?
美女、文科状元、北大早稻田双学位毕业 生、金融英才、编剧……
一个又一个标签,每一个的光芒都不逊色于“作家”,这就是八月长安。
当年,一本《你好,旧时光》让八月长安走进了大众的视野,振华三部曲更是销量惊人。
她也因此成为了晋江最受欢迎的超人气作家、豆瓣评分最高的青春文学作家。
可在这些成就之下,人们鲜少了解笔名背后真实的她。
01八月长安原名刘婉荟,从小就是一个学霸乖乖女,她的人生似乎也和每一个努力学习的女孩子没什么不同。
可是自打高考之后,她的人生却仿佛开了挂。
高考时,刘婉荟一举成为哈尔滨市的文科状元,难得的是,随之而来的喜悦和赞美并没有冲昏她的头脑,种种荣誉反而让她愈发清醒。
看到其他状元纷纷将自己的笔记卖出个好价钱,刘婉荟却动了个脑筋,将自己的笔记复印,转手开始卖复印件,一个假期结束,笔记卖出了近2万块。
这可不就是小说里,头脑灵活、勤劳致富的女主角吗?
带着这种光环,刘婉荟来到了北大,可一踏入新的世界,她就遭到了沉重一击。
从小到大一直考第一的她,终于明白了什么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校园里随处都是状元,人人都是学霸。
在这种环境下,刘婉荟反而变得佛系了,大一大二除了修专业课,她做的最多的事就是读书,读大量的书。
她没怎么参加社团,也没怎么玩,北大附近的书店倒是逛了个遍,最后书多到整个宿舍都放不下。
直到大三时,在身边同学为实习、出国忙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她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躲清闲”,而在这片土地上,她的人生也出现了转折点。
百无聊赖的日子里,八月长安开始在键盘上一个字一个字地敲下脑海中的故事,《你好,旧时光》就这样诞生了。
作品一经发布,引起了热烈反响,这本书也成为了出版社的香饽饽。2010年这本书终于面世,八月长安也不负众望,一下子卖了30多万册。
这样令人骄傲的成就,在她口中却只是一个巧合:“在网上发文门槛那么低,注册个账号,谁都可以写。”
不经意的一个想法,却成为了当年爆款,高成就也自谦为幸运,这或许也是玛丽苏女主角的标配吧。
毕业后,刘婉荟开始从事金融工作,却没有彻底放下创作,随着慢慢写作,她好像逐渐看清了自己的心。
“之前不敢全职写作,其实是一种不自信,是给自己留条退路。”
当发现自己可以凭借热爱谋生,她终于决定辞职,成为一名作家,那一年,她刚刚26岁。
02《最好的我们》成了八月长安最受欢迎的作品,耿耿和余淮更是每每提起青春剧,就不得不用来举例的角色。
这部戏,带火了青春剧,也助力演员的事业更上了一个台阶。
但其实,剧集刚刚开拍时,主演还没什么名气,自然也没有受到太多关注。
当时剧方发给八月长安一张照片,不懂物料不能外传的她,没有给照片打上任何logo就发了一条微博:耿耿余淮。
谁也没想到,反响格外热烈。
自此,剧方总是把剧照同步给她,她的微博甚至变成了《最好的我们》宣传阵地,八月长安也凭借自己的名气和作品的IP,在正片未播时成为了电视剧的“流量担当”。
用八月长安的话说,这就是“作者去奶影视作品”的阶段。
随后,《你好,旧时光》、《暗恋:橘生淮南》一部部作品接连影视化,振华三部曲深入人心。
可好像是理所当然地,周围出现了质疑的声音:八月长安就只会写青春作品。
相比于其他青春文学作者急着转型、更换年轻稚嫩的读者群,八月长安却不甚在意,因为在她看来:青春,永远值得一写再写。
可这份淡然,在面对作品的粗糙时,瞬间消失。
作为网剧《暗恋:橘生淮南》的编剧,拍摄期间,八月长安忙于新书签售,无暇探班过问,可直到空下来看到剧集的粗剪版,她一下子傻眼了。
剧本里的很多场戏都没有拍摄,导致情节变得零散,可当时已经接近拍摄尾声,唯一能够补救的办法就是重新写一版剧本,就着现在的场景和演员,补拍。
从未涉足影视领域的八月长安,“为了救自己的孩子”,就这样被赶鸭子上架,无奈之下成为了补拍导演。
可补拍远比正式拍摄难得多。
季节更替,外景样貌早已不同,很多群演也早就离开,服装、道具、造型也不可能与原来完全一致。
更令人崩溃的是,冬天白天短,补拍更要抢时间,早上5点半开拍,晚上还要拍内景直到凌晨。
工作人员甚至当着八月长安的面毫不避讳地吐槽、抱怨,一点也不顾忌“导演”的感受。
这对于一直以来习惯独立创作的八月长安,无疑是一种折磨。
但更头疼的还是来自投资方的压力,毕竟,只要有平台愿意收,拍成什么样子又有什么关系呢?
甚至,制片人和编剧认为,在产业角度上,她早已经越权了。
可是这一次,八月长安没有做好人,只做了一件自己认为对的事。
一种想保护孩子的冲动,让她在煎熬中坚持着,补完了这份作业。
那个时候,大家才知道,原来曾经从事金融的她,不是不懂资本,只是她更懂作品,也更懂观众。
03
2015年,八月长安宣布小说《这么多年》即将出版,可从发布消息到出版,却整整隔了6年。
在那些读者翘首以盼的日子里,她每一年都会预告小说的出版,一次次回应粉丝的热烈期盼。
可就在无数次“狼来了”之后,读者等到的却是影视化的消息。
2020年8月,《这么多年》获得书号,读者满心欢喜地以为这本小说终于可以面世,可希望却再一次落空。
气愤的读者打给出版社讨说法,对方的回答却只围绕着两个字——“市场”。
纸质版不发行,先卖影视版权,等到书出版后掀起一阵热度,再推出影视作品,不仅助力影视作品的热度,还能反过来促进书的销售。
“
这样的闭环,的确能够实现双赢,可是,又有谁真的在乎读者的感受呢?
她开始渐渐忘记自己所仰仗的是作品,不断吃老本,新作品却几乎没有任何进展,甚至还一度陷入抄袭风波。
前几年八月长安写了一篇小说《狼狈为欢》,内容只有五万字,可是今年却被不少读者指出抄袭,附上的一张张调色盘似乎增添了更多说服力。
如此风波之下,八月长安不得不发长文回应,细数主要情节的灵感来源,以及一步步成文的心路历程。
最后还坚决表示,虽然自己也遇到了积累不足以支撑野心的情况,因而也只能让一切慢慢来,但再慢自己也绝不会抄袭。
抄袭事件爆出后,许多读者力挺八月长安,只因为拜服于她笔下的人物和细腻的文笔,甚至以“状元不屑于抄网文”为由一再维护。
可即便外界吵得再不可开交,到底抄袭与否,只有当事人最清楚。
04但当一位有才华的作者被讨论的不再是作品内容,而只是多年前的游戏之作引申出来的风波,多少有些令人惋惜。
如今,在许多人看来,她这两年最好的作品似乎是——八月小馆。
这不是一本书,是她开在青岛的咖啡厅。
味道一般,价格偏贵,但借着八月长安个人的的影响力,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书粉前往打卡消费。
近年来,她身上的标签好像也越来越多,作家、编剧、导演、甚至是咖啡店老板,但在本职上却又争议不断。
翻看她的微博,让人感叹她早已不再是那个停留在旧时光里的少女。
以前她把微博当成一个碎碎念的平台, 和读者念叨着自己生活中的一点一滴;
也会一点点翻看私信,甚至会回答粉丝“衣服哪里买的”这种并没有什么营养的小问题;
更会向大家坦诚自己上学时只想争第一,不想让别人排在前面的小自私……
那时候她真诚可爱,有血有肉。在读者眼里,他们不是作者与读者的关系,而是可以分享小秘密的大小姐……
可停留在旧时光里的那个女孩最终没能陪着大家一起成长,《这么多年》终于打破了一大票读者这么多年来的期待。
新书烂尾多年,番外尽毁全篇。为了“挽尊”,曾经那个获赞无数、万人期待的八月长安不得不亲自下场和书粉开撕,嘴上说着和大家聊聊想法,却又把那些真心建议的读者拉进黑名单。
有人辛苦追随多年,最终无奈取关。一些从高中开始迷上八月长安作品的网友纷纷发长文告别,文字好笑又心酸:
“八月长安依然身材纤瘦、保养得当,文笔却已然长出了啤酒肚。”
“我是站着的读者,不是跪着的腿毛。”
……
其实并没有人介意她是否会成为一位“商人”,读者们允许八月长安可以成为她想成为的自己。
拍片、开店,走商业化道路都无可厚非,或者像读者说的那样“不想写可以不写”,但是你断断续续用六年时间来吊足书粉胃口,最终却用这样的作品来“糊弄”读者,……多少有些残忍了。
最后,引用知乎网友的一句话做个结尾吧:
”多年来将你视为灯塔的我已长大,那就都停留在这个八月吧,让我们体面地告别。“
作者丨陈千朵
编辑丨小慧儿 夏夜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