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上海汽车业现状(上海新基建三年砸2700亿)

上海汽车业现状(上海新基建三年砸2700亿)从整车行业看,智能驾驶是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目前可望但还远远不及。实现智能驾驶的前提,是汽车具有完善的传感能力。这需要汽车上的激光雷达、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达、自动驾驶摄像头、MEMS传感器等相关传感器共同配合,才能兼顾成本和需求。第三,作为智能汽车、智慧城市“眼睛”的传感器,或成为最大受益市场。据上海汽车报了解,在新基建和补贴带动下,国网(充电桩)上海招标量将快速提升。除传统电力巨头外,场外资本和整车企业也早已布局充电桩。如,在充电运营商中,上汽集团旗下的安悦充电目前排在前十名中。第二,上海版新基建指出,将建设国内领先的车路协同车联网和智慧道路。业内纷纷认为,汽车芯片、传感器等智能汽车细分市场将迎来大发展。招商证券指出,“AI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AI领域投资的提速,相关底层硬件和通用AI技术及平台的基础设施投资至2025年累计规模预计达2000亿元左右,其中,全国AI芯片新增投资规模预

继中央新基建刺激方案出炉后,上海也推出了地方性政策,计划三年砸下2700亿元,智能汽车、充电桩、车联网等一系列汽车细分市场将成为扶持对象。

提到基建,多数人会认为就是“修路造桥”。今年这波新基建方案,和传统的完全不同。5月7日,上海市政府正式发布《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 年)》,明确了上海将围绕4大重点领域,全力实施4大建设行动,未来3年投资2700亿元。其中,一半左右和汽车相关。

上海汽车业现状(上海新基建三年砸2700亿)(1)

上海汽车业现状(上海新基建三年砸2700亿)(2)

充电桩及加氢站

上海市交通委一级巡视员蔡军说,未来3年,上海在交通新基建的绿色交通方面,将持续完善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公共数据与市级平台服务功能,建成各类充换电设施近28万个,3年内新建10万个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桩,重点推进经营性充电桩和新能源出租车充电示范站建设。

这意味着,未来三年,上海市充电桩将增长36%。而且公用充电桩增幅将超过私人充电桩。

据上海汽车报了解,在新基建和补贴带动下,国网(充电桩)上海招标量将快速提升。除传统电力巨头外,场外资本和整车企业也早已布局充电桩。如,在充电运营商中,上汽集团旗下的安悦充电目前排在前十名中。

上海汽车业现状(上海新基建三年砸2700亿)(3)

汽车芯片

第二,上海版新基建指出,将建设国内领先的车路协同车联网和智慧道路。业内纷纷认为,汽车芯片、传感器等智能汽车细分市场将迎来大发展。

招商证券指出,“AI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AI领域投资的提速,相关底层硬件和通用AI技术及平台的基础设施投资至2025年累计规模预计达2000亿元左右,其中,全国AI芯片新增投资规模预计累计增加800亿元左右,机器视觉领域新增投资规模累计增加250亿元左右,因AI带来的云平台/数据服务/OS新增投资规模累计增加1000亿元左右。”目前,上海版新基建未透露具体投资额度。

汽车传感器

第三,作为智能汽车、智慧城市“眼睛”的传感器,或成为最大受益市场。

从整车行业看,智能驾驶是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目前可望但还远远不及。实现智能驾驶的前提,是汽车具有完善的传感能力。这需要汽车上的激光雷达、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达、自动驾驶摄像头、MEMS传感器等相关传感器共同配合,才能兼顾成本和需求。

近年来,越来越多汽车搭载了ADAS系统,这大幅提升传感器的需求。因为ADAS系统可融合多种传感器,车道识别、交通标识识别,以及后方障碍物检测需要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连续跟踪识别道路上车道线,交通标识、交通信号;行人及车辆检测需要用到毫米波雷达、红外摄像头等快速检测车辆前方行人、车辆危险程度;车辆定位需要GPS、短波通信使车辆快速定位。

在汽车中,MEMS传感器广泛应用于电子车身稳定程序(ESP)、防抱死(ABS)、电控悬挂(ECS)、胎压监控(TPMS)等系统。其中,压力传感器、加速计、陀螺仪与流量传感器是汽车中使用最多的MEMS传感器,占汽车MEMS系统的99%。

MEMS传感器市场会增加多少?不妨看一下数据。汽车越智能、越高档,用的MEMS传感器越多。目前,平均每辆高档汽车采用25-40个MEMS传感器。常用MEMS传感器后装单车价值在2000-20000元不等;合资车通常不低于4000元,自主品牌通常约2000元,高端车型约为10000-20000元。

以毫米波雷达细分市场为例,上海已经涌现出有竞争力的企业。其中,华域汽车于2017年底就量产了自主研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24GHz后向毫米波雷达。

新基建是全球需求下行下的“增量逻辑”行业,属于新时期的逆周期刺激,不受全球需求下行的影响,具有较高的确定性。而且,上海版新基建扶持的方向,不仅代表了政府的希望,更是消费者长远需求所在。

能否抓住新基建带来的机会,决定着企业的未来。想抓住机会,就必须提高技术竞争力。或是通过自主研发,坚持聚焦,打造细分市场的小巨人,如华域汽车在24GHz 后向毫米波雷达等一系列领域的自主突破;或是通过收购兼并,结合中国需求,迅速提升技术实力,如均胜电子等企业。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