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趋势及面临的机遇及挑战分析)
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趋势及面临的机遇及挑战分析)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季节性与汽车行业基本一致。由于汽车的生产销售除受春节等节假日影响外,无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汽车零部件企业一般会根据下游汽车行业的需求在全年均衡安排生产和销售,因此作为汽车零部件细分行业之一的进气系统行业不存在明显的季节性特征。(3)行业季节性(2)行业区域性汽车零部件行业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由于汽车零部件行业主要面向整车市场,而我国乃至全球的汽车工业发展均呈现出集中化、规模化的行业发展趋势。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工业在发展过程中围绕着整车厂为核心逐步形成了六大产业集群:长三角产业集群、珠三角产业集群、东北产业集群、京津冀产业集群、中部(湖北、安徽、湖南)产业集群和西南(重庆、四川)产业集群,这六大产业集群的汽车零部件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大部分,占据了主导地位。
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趋势及面临的机遇及挑战分析(附报告目录)
1、行业特性
(1)行业周期性
作为汽车产业链的中游,汽车零部件行业与汽车产业存在着密切的联动关系,而汽车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汽车进气系统行业受国民经济周期波动、下游整车行业波动的影响而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宏观经济处于上行阶段,汽车产业发展迅速,汽车产销量增长,带动汽车进气系统产销量上升;反之,随着宏观经济下滑,汽车产业发展放缓、汽车消费增长减缓,进而影响汽车进气系统行业的产销量。行业内部分规模较小、没有知名品牌汽车整车厂客户的企业,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较大;规模较大、拥有知名品牌大客户的企业则市场表现相对稳定。
(2)行业区域性
汽车零部件行业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由于汽车零部件行业主要面向整车市场,而我国乃至全球的汽车工业发展均呈现出集中化、规模化的行业发展趋势。
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工业在发展过程中围绕着整车厂为核心逐步形成了六大产业集群:长三角产业集群、珠三角产业集群、东北产业集群、京津冀产业集群、中部(湖北、安徽、湖南)产业集群和西南(重庆、四川)产业集群,这六大产业集群的汽车零部件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大部分,占据了主导地位。
(3)行业季节性
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季节性与汽车行业基本一致。由于汽车的生产销售除受春节等节假日影响外,无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汽车零部件企业一般会根据下游汽车行业的需求在全年均衡安排生产和销售,因此作为汽车零部件细分行业之一的进气系统行业不存在明显的季节性特征。
相关报告: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链接」》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2、行业的技术水平和技术特点
(1)行业的技术水平
由于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起步较晚,一段时期以来,行业内对于技术研发的投入不足,大多数国内企业不具备基础开发、同步开发、系统开发和超前开发能力,整体技术实力偏弱,与国际知名零部件龙头企业存在一定差距。经过多年的发展,部分先行企业由于进入行业较早,在同大型汽车整车厂商同步研发和长期合作的过程中逐步积累了大量工艺技术和丰富的开发经验,并有能力在研发上不断投入,从而在产品品质、工艺技术等方面已能够达到国外同行业企业的水平。部分企业已拥有较强的技术水平与同步开发、规模生产能力,成功跻身自主品牌汽车整车制造厂商供应链体系。
(2)行业的技术特点
1)工艺要求严格
汽车零部件主要产品的生产过程工艺涉及较多工序环节,因此先进成熟的工艺是保证产品质量和产品一致性的关键,也是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浪费和控制成本的有效手段,而科学成熟的制造工艺需要企业经过多年工艺摸索和经验积累,并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培养形成。
2)同步开发创新能力要求高
随着下游汽车市场需求愈发多元化、产品车型生命周期逐步缩短、产业政策不断推陈出新,整车厂为适应产业政策的调整以及终端消费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新车型开发周期逐渐缩短,对新品研发的系统整体性、快速响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零部件企业的同步开发创新能力要求较高。
3、行业特点及发展趋势
(1)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市场规模庞大
我国进入 21 世纪后,工业、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水平不断提升。此外,中国凭借制造成本优势、庞大的市场需求以及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了世界各地多家知名汽车及其零部件制造企业到中国投资建厂,极大促进了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迅速发展,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营业总收入从 2012 年的 22 267 亿元增长到 2020 年的 37 440 亿元。
(2)进气系统是节能减排、提升汽车舒适性的关键汽车零部件之一
内燃机进气系统是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气系统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发动机乃至整车性能的高低。随着汽车技术的迭代,进气系统除了具备微粒过滤、提升发动机寿命的基本功能之外,还在提升发动机燃油经济性和进气噪声控制等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①进气性能
容积相同的气缸在同等进气状态下,若吸入更多的新鲜空气,则容许喷入更多的燃料,在相同的燃烧条件下可以做更多有用功。因此,提高充气效率是提高发动机动力性及经济性的一个重要手段。
进气过程具有间歇性与周期性,会在进气歧管内产生压力波,利用特定几何参数的进气歧管和谐振室构成的谐振进气系统,可增强进气歧管内的压力波,提高进气压力,增加进气量。谐振进气可以在某些转速下大大提高发动机的进气效率,并已在国内外多种车型上得到应用。进气管道内的压力波的形成和传播与进气管道的长度、直径等几何参数以及转速密切相关,因此充分了解进气管道内的气体流动特征,掌握进气系统各组成部分对进气性能的影响,也成为企业研发的重要课题。
②进气噪声
空气动力性噪声是发动机噪声的主要来源,其中包括进气噪声和排气噪声。实验研究表明,进气噪声有时可比发动机自身的噪声(燃烧噪声、机械噪声)高出 5-10dB(A)。随着汽车排气消声器、汽车发动机弹性支承、机械机构改进等多种降低噪声的控制措施的广泛使用,以及发动机转速和强化程度的提高,进气系统噪声对车内噪声的影响逐渐凸显出来,并成为了车内噪声的主要噪声源。通过优化设计空气滤清器,应用多种消声元件,可有效降低进气系统的噪音,提升汽车 NVH 性能和消费者驾乘舒适性。
(3)内燃机进气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日趋复杂,对企业的综合技术实力要求大幅提高
在发展之初,内燃机进气系统及其主要的功能部件空气滤清器是与内燃机用作汽车原动力而同时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且随着内燃机负荷的不断增加、性能的逐步提升和工作环境的变化,与之匹配的空气滤清器及进气系统的结构、性能等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早期,汽车采用化油器将空气和汽油进行混合并送入气缸进行燃烧,发动机直接与空气滤清器相连,结构较为简单。“十三五”期间,为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我国各大汽车整车厂相继推出涡轮增压发动机,相比同排量自然吸气发动机,功率大幅度提升、油耗减少。进气系统也逐渐演化出了以空滤器为主的低压管路、增压器、高压管路、中冷器等零部件,功能也更为丰富,材质和结构更加复杂。
一方面,涡轮增压器在高速运转下会产生高频振动,常伴有复杂的气流运动,带来较大的气流噪声问题,并且高压侧管路内气流速度大、压力和温度较高。因此,为提高 NVH 性能,涡轮增压谐振腔、多孔编织管、1/4 和 1/2 波长管以及多种吸声材料等得到了综合应用,系统声学设计更为复杂。
另一方面,涡轮增压进气系统的材质选择和应用难度更大,已由传统的材料向新型改性材料方向发展。例如,中冷器进气胶管使用温度高达 150℃~275℃,其材料要求满足优异的高低温性、良好的耐油性及耐气候性等。诸如内氟外硅胶管等新型的先进技术陆续涌现和应用,对企业的材料选型、结构设计、工艺控制等综合实力的要求大为提高。
(4)国六标准的发布实施,推动炭罐等燃油蒸发污染控制系统产品技术的
升级,具备同步研发能力的企业将面临崭新的发展机遇全球汽车排放标准包含欧洲、美国和日本三大体系,我国以欧洲标准为参考,目前实行的国六 a 排放标准对 CO(一氧化碳)排放要求相比国五提升 30%,而将于 2023 年 7 月开始全面推行的国六 b 排放标准将全面超过欧盟和美国的排放标准,大幅度提高了对汽油蒸发排放的控制要求。
《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相比《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五阶段)》作出诸多升级调整。
(5)国产替代趋势显现,成为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业绩增长新动力
自 2015 年以来,我国乘用车市场竞争激烈,整车企业加强成本控制,对零部件采购价格的敏感度加强。在这一背景下,由于人力成本低廉,原材料供应充足,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相较国际零部件厂商具备成本优势及服务响应优势,使得越来越多国内汽车零部件厂商把握住了机遇,进入此前被国际厂商所垄断的细分领域,实现了关键零部件的国产替代。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近年国内汽车零部件市场,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比 50%左右,但其市场份额达 70%左右。因此,在《中国制造 2025》、《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规模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并且在高、精端领域积累技术实力,逐渐提高相关产品的国产化替代率。
近年来,国内部分优秀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研发技术实力、产品品质与生产工艺水平均得到了显著提升,并凭借成本优势和本土化服务优势在细分领域形成了明显的竞争优势,并对进口产品逐步形成替代。这些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国际整车厂商的资质认定,进入全球汽车供应商配套体系,拓展合资品牌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可以凭借国内自主品牌整车厂的发展,不断提高对国内自主品牌车企的供货能力,抢占国内市场。因此,伴随着汽车零部件行业国产化的不断深化,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规模具有巨大的上升空间,特别是行业中优质企业和先发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快速成长。
4、下游行业发展特点及发展趋势
(1)全球汽车工业规模不断扩大,中国成长为第一大汽车产销市场
汽车工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规模效益明显、资金和技术密集等特点,经过100 多年的发展和演变,目前已进入产业成熟期,成为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2009 年以来,汽车工业受益于世界经济的温和复苏和各国汽车消费鼓励政策的推出,汽车工业逐渐企稳回暖,呈现平稳增长态势。
目前,全球汽车工业向以中国、巴西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转移,国际汽车巨头以及本土整车企业纷纷加大在新兴市场的产能投入。新兴市场人均汽车保有量低、潜在需求量大、需求增长迅速,逐渐成为全球汽车工业生产的生力军,在全球汽车市场格局中的地位也得到提升。
我国汽车工业把握住了汽车制造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积极融入全球汽车产业分工体系和价值链重构,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2020 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2 522.5 万辆和 2 531.1 万辆,是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
(2)排放标准不断升级,减少有害气体排放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主旋律
汽车尾气是汽车使用时产生的废气,包含数百种化合物,会对人体和自然环境产生极大的伤害及污染。因此,防治汽车尾气是各国发展的重要举措,各国相继制定强制性排放标准,以控制汽车污染物的排放量。
汽车排放标准是指对从汽车废气中排出的 CO(一氧化碳)、HC NOx(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PM(微粒,碳烟)等有害气体含量的规定。我国在 2000年开始实施国一排放标准,此后逐步改进升级,排放要求依次提升。2019 年 7月,我国开始施行国六 a 排放标准,并计划于 2023 年开始全面施行国六 b 排放标准,相比国五排放标准,对各项有害气体排放的管控要求大幅提升。
随着汽车排放标准的持续提升,显示出我国不断减少汽车有害气体排放的坚定决心,也促进了相关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对产品、工艺的不断升级,加快淘汰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产品和技术,有利于技术实力雄厚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3)汽车轻量化技术推动非金属材料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应用
除控制汽车废气中污染物排放量之外,汽车轻量化也是降低汽车排放、提高燃油经济性的有效措施之一,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汽车发展的趋势。资料显示,汽车自身质量每减少 10%,油耗可降低 6%~8%。
提升非金属材料占总车重的比例是汽车轻量化的主要途径,相关研究显示,塑料及其复合材料可使汽车零部件质量降低约 40%。随着硬度、强度、拉伸性能的不断提高,工程塑料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应用正快速渗透,出现了约 100 多种塑料零部件。并且工程塑料的使用量已成为衡量汽车制造业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占汽车总重的比例不断提升。
(4)随着消费者对舒适性要求的提高,NVH 性能已经成为评价汽车品质的核心指标
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呈现大众化、普及化的趋势,消费者对汽车的各项性能要求也逐渐提升。其中,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是消费者对车辆性能感受最直观的性能之一,已经成为评价汽车品质的最重要的技术指标之一,在消费者购车决定因素中占比可达 20%~30%。随着竞争日益激烈,各汽车制造企业纷纷加大对汽车降噪技术的研究。
汽车内燃机进气系统噪声是发动机主要噪声之一,仅次于排气噪声。而随着汽车排气消声器等多种降低噪声的控制措施的广泛使用,以及发动机转速和强化程度的提高,进气系统噪声对车内噪声的影响逐渐凸显出来,成为了车内噪声的主要噪声源,是提高整车 NVH 性能不可忽略的研究内容。而进气系统噪声的消除并非易事,除了要消除自身的进气噪声,还要消除由发动机和涡轮传递来的燃烧噪音和机械噪音。目前,行业内部分企业通过对材料、工程结构等学科的研究,研发出用其他材料制作进气系统的结构件,或通过改变系统中某些部位的连接方式等方法,取得了较好的降噪效果。
5、面临的机遇
(1)汽车产业的发展为本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坚实基础
汽车整车厂是汽车零部件企业面对的主要客户群,汽车产销量的增长直接带动了汽车零部件行业规模的扩大。目前全球汽车工业向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转移,2009年以来我国稳居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已逐渐成长为世界汽车制造中心。
尽管我国汽车普及度快速提升,但千人保有量在全球范围内仍处于较低水平,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持续提升,汽车消费进一步向低线城市下沉,还具有较大的增量空间。同时,我国汽车消费群日趋年轻化,产品线更新快,新车驱动型市场特征明显。综合因素推动下,我国汽车产销量仍将进一步增长,为本行业的发展创造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2)自主品牌汽车崛起并走向正向开发模式,带动国产优质零部件企业的腾飞
随着汽车的日益普及,发展自主品牌也成为广汽、吉利、长安、北汽等我国各大汽车集团发展的战略重心,自主品牌汽车正在快速成长起来,为国内零部件企业带来了重大机遇。在国内汽车消费观念不断成熟的背景下,国内自主车企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纷纷走向正向开发模式。汽车正向开发体系包含先期策划、概念设计、工程设计、设计验证、批量生产验证等五个阶段,与传统“拆解仿制”的逆向开发模式相比,研发投入大、周期长,但更容易对安全、NVH、操控体验等汽车关键性能进行改进和提升,是自主品牌研发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对于具备整车厂配套能力的零部件企业而言,配合自主品牌的发展战略,凭借较强的同步开发能力,积极融入自主品牌的正向开发体系,推进国产汽车的转型升级之路,将强化与整车企业的粘性,在汽车产业价值链中占据更为有利的地位。
(3)行业的发展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有利支持
汽车零部件行业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引导和扶持。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显示了国家大力鼓励汽车、发动机配套系统零部件企业通过技术升级、自我创新等途径,加速节能减排、提升产品质量。同时,限购地区政策的放宽和鼓励消费等举措,为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对行业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推动意义。
(4)国产化替代的发展推动
汽车行业市场竞争激烈,整车厂力图通过控制成本维持利润率,对于原先进口的零部件,在产品质量和性能相同的情况下,逐渐开始选择具备价格优势的本土供应商,汽车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趋势不断加快。汽车零部件国产化的浪潮为具备先进制造能力的本土企业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本土企业凭借本土化和成本等方面的优势以及所积累的先进行业技术,有望进入合资汽车品牌的供应商体系,获得更多客户资源,进而扩大市场影响力,促进本土企业的规模化发展。
(5)国家大力推动“碳中和”进程,促进本行业技术革新和规模扩大
机动车尾气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控制汽车尾气含碳物质排放,对于大气污染防治、实现“碳达峰”以及“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影响。我国轻型汽车从 2000 年起经历了从国一到国六排放标准的实施,历次国标减排力度持续加大,国六 b 排放标准要求废气一氧化碳含量不超过 500mg/km,比国五提升 50%,炭罐的脱吸附容量、时效性等性能要求也随之提高,极大推动了我国汽车节能减排进程。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行业在废气排放标准不断趋严和“碳中和”的背景下,也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业内企业需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使相关产品更加低碳环保,促进了本行业产品的技术升级。
6、影响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1)国内高端人才尚无法匹配企业的需求
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有知识技术密集的特点,在产品同步开发、生产工艺、实验测试等方面需要高端人才以保证整车厂的配套需求。但是目前国内能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端人才较为短缺,尤其是 CAE 分析、NVH 分析验证人才不足,相关人才仍主要依靠企业内部培育,对本行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2)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会对本行业产生一定的冲击
近年来,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全球各国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占比超过15%。目前新能源汽车存在电池能量密度低、续航能力不足等技术瓶颈,内燃机作为主流动力机械的地位仍然不可动摇,但电动汽车以电池和电机作为动力源,不存在进气系统和炭罐,电动汽车的长远发展对本行业将产生一定的冲击。
7、进入本行业的主要壁垒
(1)技术与人才壁垒
国内自主品牌汽车的新车开发并非由整车厂商独立投入,对于进气系统、燃油蒸发污染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整车厂商会提出核心指标的边界条件和整体要求,交由零部件制造企业进行设计和研发。汽车零部件的设计、生产涉及流体力学、声学、机械设计和高分子材料等多学科的综合运用,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
为了能够很好地满足整车厂商的需求,一些技术实力较强的企业依靠自身在零部件制造方面的技术积累以及对整车生产过程的理解,会采取与客户同步研发的模式,即深度参与客户的整车开发过程,主动为客户提供相关零部件的设计建议,相比只按照客户图纸要求而被动提供成品零部件的合作模式,同步开发的合作模式可显著提升客户满意度,增强客户黏性。因此,同步开发能力无论对于新进入行业者还是一些技术实力较弱的同业企业而言,都构成了较高的技术壁垒。进气系统等零部件的设计研发需要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高性能系统的设计制作有赖于机械制造与设计以及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研发人员要具备 CAE 分析和模态分析能力;另一方面为解决汽车 NVH 问题,还要求研发人员掌握声学和流体力学的专业知识。为辅助生产制造,企业需对部分生产设备进行自主设计与研发,需要专业的生产技术人员。为满足客户要求企业要能够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这对于管理团队的要求较高。新加入企业短时间难以组建专业的研发、管理团队,因此进气系统行业还具有较高的人才壁垒。
(2)生产工艺壁垒
汽车零部件生产工艺往往较为复杂,以进气系统为例,材质种类的选择和结构设计都需要反复试验,滤芯、壳体、管件等应用了注塑、吹塑、硫化、热熔等多种成型技术,以及远红外焊接、热板焊接、超音波焊接、振动摩擦焊接、旋转焊接等焊接工艺。以上工艺需要企业在多年生产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因此进气系统的生产具有较高的工艺壁垒。
尤其是涡轮增压进气系统,对吹塑和焊接的工艺要求极高。由于涡轮增压吹塑管的管道材料非普通 PP,壁厚控制要求高且结构复杂,需采用 3D 吹塑机等高端吹塑机,以生产出要求严格、结构复杂、壁厚控制精准的管道。同时,涡轮增压进气系统使用的中高频消音器结构复杂,需经多道工艺复杂精确的焊接(如振动摩擦焊等)才能达到稳固、不泄漏的目的。
(3)客户市场壁垒
汽车零部件的质量不仅会影响主机质量和使用寿命,还会影响消费者的舒适度体验。整车制造商对配套的零部件企业的要求非常严格。特别是大牌厂商,对产品检测极为严格,对供应商产品品质的控制体系要求极高。企业成为整车制造商的供应商需要经历漫长的认证周期,实力较弱的零部件企业很难得到客户认可且新进企业无法在短期内获得投资回报。同时,经过多年的合作,二者建立了稳定、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外部供应商进入难度较高。因此,本行业的客户粘性高,具有较高的客户市场壁垒。
(4)管理经验壁垒
由于汽车零部件行业具有多品种、交货周期短、质量要求高等特点,行业内生产企业需在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市场开拓等方面加强综合管理、提高运营效率,以应对库存及经营风险。一方面,通过良好、持续的系统化管理,企业可以更好地保证产品质量、及时供货以满足客户需求;另一方面,基于精益化的管理,企业能有效发挥规模优势控制生产成本,获取并持续保持竞争优势。先进的管理模式是生产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不断积累形成的,对于拟进入本行业的新企业,管理经验上的差距是其难以在短时间内突破的重要壁垒。
(5)资金壁垒
汽车零部件行业具有资金密集型特征。为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企业需要日常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研发工作,而且新产品的开发需要大量的开模、设计和测试费用,并且为达到较高的性能要求,可能需要购置大量较为先进的生产设备以及专用测试设备。同时,生产材料的购进以及日常运营等方面也需要大量流动资金,因此本行业企业对资金规模要求较高,存在资金壁垒。
目录
第一章 2016-2020年汽车工业发展概述
1.1 2016-2020年全球汽车工业整体分析
1.1.1 世界汽车工业发展概述
1.1.2 各国产业政策比较分析
1.1.3 汽车产业发展新特点
1.1.4 全球汽车市场产销分析
1.1.5 美国汽车市场销量分析
1.1.6 德国汽车市场产销分析
1.1.7 日本汽车市场产销分析
1.2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综述
1.2.1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阶段分析
1.2.2 汽车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战略作用
1.2.3 汽车工业整零关系的发展模式综述
1.2.4 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品牌发展综况
1.2.5 中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分析
1.3 2016-2020年中国汽车工业经济运行分析
1.3.1 2016年国内汽车工业产销状况
1.3.2 2017年国内汽车工业产销现状
1.3.3 2018年国内汽车工业产销现状
1.4 2016-2020年中国汽车进出口分析
1.5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1.5.1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中遭遇的瓶颈
1.5.2 中国汽车品牌国际化的对策分析
1.5.3 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组织关系策略
1.5.4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相关理性思考
第二章 2016-2020年国际汽车零部件的发展
2.1 2016-2020年全球汽车零部件产业总体分析
2.1.1 市场发展概况
2.1.2 产业发展特点
2.1.3 企业竞争格局
2.1.4 交易并购分析
2.1.5 产业发展经验
2.1.6 市场规模预测
2.1.7 市场发展趋势
2.2 欧洲
2.2.1 欧洲汽车零部件市场运行情况
2.2.2 德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状况
2.2.3 法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动态
2.2.4 葡萄牙汽车零部件产业综述
2.3 美国
2.3.1 美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发展概述
2.3.2 美国零部件汽车市场销售模式
2.3.3 美国零部件汽车市场进口情况
2.4 日本
2.4.1 日本汽车零配件主要流通渠道
2.4.2 日本汽车零部件生产供应体系
2.4.3 日本汽车零配件对外贸易分析
2.5 韩国
2.5.1 韩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营收情况
2.5.2 韩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动态
2.5.3 韩国汽车零部件进出口现状分析
2.5.4 韩日在汽车零部件市场的竞争分析
2.6 其它地区
2.6.1 巴西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
2.6.2 墨西哥汽车零部件产业分析
2.6.3 泰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运行情况
2.6.4 印度汽车零部件产业运营状况
第三章 2016-2020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分析
3.1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综述
3.1.1 上下游产业链分析
3.1.2 行业地位及重要性
3.1.3 整体经济指标提升
3.1.4 行业固定资产投资
3.1.5 企业研发投入分析
3.1.6 利润水平变动原因
3.1.7 行业发展战略规划
3.2 2016-2020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财务状况
3.2.1 企业发展动态
3.2.2 行业营收情况
3.2.3 零部件净利润
3.2.4 行业应收账款
3.2.5 行业发债情况
3.3 汽车零部件业与整车业关系分析
3.3.1 国外整车与零配件业关系模式
3.3.2 中国零部件企业和整车企业互为依存
3.3.3 中国汽车零部件和汽车配套的关系模式
3.3.4 中国整车与零部件之间的主要问题
3.3.5 中国汽车零部件与汽车配套关系的未来
3.4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模式分析
3.4.1 行业组织结构模式发展阶段
3.4.2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模式
3.4.3 国外汽车零部件行业典型模式
3.4.4 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模式
3.4.5 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模式的发展方向
3.5 汽车零部件行业电子商务发展分析
3.5.1 电子商务模式的应用优势
3.5.2 电子商务模式的应用原因
3.5.3 电子商务的应用模式分析
3.5.4 电商商务模式应用案例
3.5.5 电子商务模式应用问题及对策
3.6 中国汽车零部件业存在的问题
3.6.1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面临的挑战
3.6.2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主要问题
3.6.3 中国汽车零部件品牌实力不足
3.6.4 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制约因素
3.7 中国汽车零部件业的发展对策
3.7.1 中国汽车零部件业的发展战略
3.7.2 汽车零部件行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3.7.3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对策
3.7.4 提高汽车零部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议
第四章 2016-2020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分析
4.1 2016-2020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贸易分析
4.2 中国机动车的零件、附件进出口数据分析
4.2.1 中国机动车的零件、附件进出口总量数据分析
4.2.2 主要贸易国机动车的零件、附件进出口情况分析
4.2.3 主要省市机动车的零件、附件进出口情况分析
4.2.4 汽车零部件贸易形势
4.3 2016-2020年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华市场分析
4.3.1 外资在华产能布局
4.3.2 布局商用车市场
4.3.3 抢占汽车新兴领域
4.3.4 外资企业面临的挑战
4.3.5 外资企业的发展战略
4.4 2016-2020年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市场发展分析
4.4.1 行业扶持政策
4.4.2 行业发展现状
4.4.3 产业示范基地
4.4.4 产业发展建议
4.4.5 产业发展路线
4.4.6 市场规模预测
4.5 汽车零部件市场流通模式探析
4.5.1 国际汽车零部件市场流通模式概况
4.5.2 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流通模式分析
4.5.3 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流通模式的发展方向
4.6 中国商用汽车配件市场发展分析
4.6.1 国内汽车配件市场营销模式
4.6.2 国内商用车配件市场特征
4.6.3 商用车配件市场发展情况
4.6.4 商用车配件市场问题及对策
4.7 中国汽车零部件国际市场开发战略
4.7.1 成本领先战略
4.7.2 差别化战略
4.7.3 市场集中战略
4.7.4 工贸联合战略
第五章 2016-2020年轴承行业发展分析
5.1 2016-2020年世界轴承业发展的概述
5.1.1 工业发展概况
5.1.2 技术水平现状
5.1.3 全球市场规模
5.1.4 市场竞争格局
5.1.5 行业厂商品牌
5.1.6 政府作用分析
5.2 2016-2020年中国轴承业发展综析
5.2.1 行业发展特征
5.2.2 市场价格状况
5.2.3 市场竞争状况
5.2.4 技术水平状况
5.2.5 行业发展规划
5.3 中国轴承行业运行状况分析
5.3.1 行业销售收入
5.3.2 市场需求分析
5.3.3 企业经营状况
5.3.4 行业出口规模
5.3.5 市场规模预测
5.4 中国轴承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5.4.1 行业进入壁垒
5.4.2 行业面临问题
5.4.3 拓展国际市场
5.4.4 品牌战略解析
第六章 2016-2020年汽车音响行业发展分析
6.1 国际汽车音响行业概况
6.1.1 市场发展特点
6.1.2 全球生产规模
6.1.3 日美欧品牌分析
6.1.4 产业转移分析
6.2 2016-2020年中国汽车音响行业发展分析
6.2.1 产业格局形势
6.2.2 市场规模现状
6.2.3 市场需求分析
6.2.4 市场竞争格局
6.2.5 改装市场分析
6.2.6 汽车音响技术
6.2.7 产业发展战略
6.3 中国汽车音响市场消费分析
6.3.1 市场消费特点分析
6.3.2 消费者认知度分析
6.3.3 消费者信息渠道
6.3.4 消费者购买特点
6.4 中国汽车音响市场发展的对策
6.4.1 重视售后服务
6.4.2 产业经营对策
6.4.3 市场发展建议
6.5 中国汽车音响市场的前景及趋势
6.5.1 市场发展前景预测
6.5.2 国产企业发展机遇
6.5.3 后装市场发展空间
6.5.4 未来行业发展趋势
第七章 2016-2020年轮胎行业发展分析
7.1 2016-2020年全球轮胎市场发展分析
7.1.1 行业基本现状
7.1.2 全球生产规模
7.1.3 市场竞争格局
7.1.4 行业集中度
7.1.5 主要轮胎厂商
7.1.6 市场发展趋势
7.2 2016-2020年中国轮胎行业运行状况
7.2.1 行业发展现状
7.2.2 行业产量规模
7.2.3 行业销量情况
7.2.4 市场价格分析
7.2.5 行业标签标准
7.3 中国轮胎进出口市场发展分析
7.3.1 2018年进口市场状况
7.3.2 2019年出口市场状况
7.3.3 2020年行业贸易规模
7.3.4 出口市场特点
7.4 中国废旧轮胎回收利用行业发展现状
7.4.1 行业基本概述
7.4.2 回收利用途径
7.4.3 行业存在问题
7.4.4 行业发展对策
7.5 中国轮胎行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7.5.1 行业标准滞后
7.5.2 回收利用问题
7.5.3 行业发展对策
7.6 中国轮胎行业的发展前景及预测
7.6.1 轮胎循环利用规划
7.6.2 轮胎机械行业展望
7.6.3 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第八章 2016-2020年汽车发动机行业发展分析
8.1 中国汽车发动机行业发展SWOT分析
8.1.1 行业发展优势
8.1.2 行业发展劣势
8.1.3 行业发展机遇
8.1.4 行业发展挑战
8.2 2016-2020年中国汽车发动机行业运行分析
8.2.1 行业发展特点
8.2.2 产量规模状况
8.2.3 行业发展状况
8.2.4 行业运行现状
8.3 2016-2020年柴油发动机行业发展分析
8.3.1 产销规模状况
8.3.2 企业产量规模
8.3.3 企业竞争状况
8.4 汽车发动机重要项目建设动态
8.4.1 一汽长春发动机工程正式投产
8.4.2 宝马在华的发动机项目布局
8.4.3 吉利发动机项目正式落户贵阳
8.4.4 吉利台州发动机项目正式动工
8.4.5 广汽三菱汽车发动机生产线
8.5 汽车发动机行业的发展趋势
8.5.1 “十四五”内燃机市场展望
8.5.2 汽车发动机技术发展方向
8.5.3 车用发动机行业发展方向
8.5.4 绿色汽车发动机发展趋势
8.5.5 微型汽车发动机前景展望
第九章 2016-2020年汽车车身发展分析
9.1 国外汽车车身开发及制造
9.1.1 充分进行超前开发与研究
9.1.2 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全新开发
9.1.3 现代设计方法和制造技术的全面应用
9.1.4 并行与同步工程开发模式的全面运用
9.1.5 庞大的车身开发队伍与组织机构变革
9.2 汽车车身设计方法分析
9.2.1 汽车车身设计概述
9.2.2 设计模型的建立
9.2.3 设计可行性有限元分析
9.2.4 车身设计可靠性分析
9.2.5 优化设计
9.3 浅析BPR在汽车车身设计开发中的应用
9.3.1 业务流程再造(BPR)的定义
9.3.2 BPR在汽车车身设计开发中的作用分析
9.3.3 汽车车身设计开发BPR的三个关键技术
9.4 汽车车身结构维修领域分析
9.4.1 汽车车身结构分析
9.4.2 汽车车身结构的矫正
9.4.3 汽车车身漆膜的修补
9.4.4 汽车修补漆市场概况
9.5 汽车车身材料及其发展趋势
9.5.1 汽车车身材的主要材料
9.5.2 汽车车身新型材料的介绍
9.5.3 汽车车身新材料运用的发展趋势
9.5.4 今后汽车车身材料将加快铝材的应用
9.6 汽车车身焊装夹具行业运行情况解析
9.6.1 行业发展特点
9.6.2 市场需求分析
9.6.3 行业产量规模
9.6.4 市场竞争格局
9.7 汽车车身材料轻量化趋势分析
9.7.1 轻量化背景
9.7.2 铝合金材料
9.7.3 碳纤维材料
9.7.4 工程塑料
第十章 2016-2020年其他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分析
10.1 汽车电子
10.1.1 全球市场规模
10.1.2 行业发展特点
10.1.3 行业发展现状
10.1.4 市场规模情况
10.1.5 产业竞争格局
10.1.6 未来发展趋势
10.2 汽车传动系统
10.2.1 传递系统分析
10.2.2 行业竞争格局
10.2.3 行业发展趋势
10.3 汽车底盘
10.3.1 汽车底盘分类及特点
10.3.2 底盘系统的主要构成
10.3.3 企业布局状况分析
10.3.4 车辆底盘进出口分析
10.4 汽车电机
10.4.1 汽车电机行业竞争格局
10.4.2 新能源汽车电机企业运营
10.4.3 小电机制造行业未来走向
10.5 汽车空调
10.5.1 汽车空调市场发展规模
10.5.2 汽车空调厂商竞争格局
10.5.3 汽车空调技术革新分析
10.5.4 新能源汽车空调发展契机
10.6 汽车传感器
10.6.1 行业发展现状
10.6.2 市场发展规模
10.6.3 行业竞争格局
10.6.4 行业区域分布
10.6.5 行业发展方向
10.7 汽车防盗器
10.7.1 行业基本概述
10.7.2 行业发展应用
10.7.3 行业消费分析
10.7.4 行业市场展望
10.8 汽车玻璃
10.8.1 汽车玻璃种类
10.8.2 全球竞争格局
10.8.3 行业发展综况
10.8.4 市场发展规模
10.8.5 行业发展趋势
10.8.6 市场前景展望
10.9 其他
第十一章 2016-2020年相关行业发展分析
11.1 钢铁业
11.1.1 行业发展环境
11.1.2 行业供需规模
11.1.3 需求领域格局
11.1.4 企业发展分析
11.1.5 进出口规模
11.1.6 钢材价格波动
11.1.7 未来发展趋势
11.2 橡胶业
11.2.1 行业经济运行状况
11.2.2 行业效益分化分析
11.2.3 橡胶产量区域分析
11.2.4 行业进口数据分析
11.2.5 细分市场发展状况
11.2.6 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11.3 粉末冶金业
11.3.1 行业发展阶段
11.3.2 基本工序介绍
11.3.3 市场运行情况
11.3.4 优势与不足
11.3.5 行业发展趋势
第十二章 2016-2020年汽车零配件营销分析
12.1 中国汽车零配件营销概况
12.1.1 汽车零配件营销原则
12.1.2 汽车零配件营销策略
12.1.3 汽车零配件营销问题
12.1.4 营销策略的完善措施
12.2 中国汽车零配件营销渠道
12.2.1 出口营销渠道分析
12.2.2 传统销售渠道模式
12.2.3 销售渠道创新模式
12.2.4 营销渠道趋势分析
12.3 中国汽车零配件市场营销模式
12.3.1 企业营销模式选择分析
12.3.2 电子商务B2B营销平台
12.3.3 电子商务B2C营销平台
12.3.4 汽配O2O营销模式分析
12.4 汽车零配件营销服务系统重购
12.4.1 营销服务体系重购的因素
12.4.2 营销服务新体系构建原则
12.4.3 营销服务新体系结构及职能
12.4.4 营销服务新体系的有利之处
12.4.5 营销服务新体系实施策略
第十三章 2016-2020年汽车零部件行业竞争分析
13.1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总体竞争格局分析
13.1.1 企业国际竞争力
13.1.2 企业营收收入格局
13.1.3 企业性质市场份额
13.1.4 细分领域企业分布
13.1.5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13.1.6 行业核心能力战略
13.1.7 行业发展比较优势
13.2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13.2.1 企业核心竞争力内涵
13.2.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点
13.2.3 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
13.2.4 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措施
13.3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SWOT分析
13.3.1 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优势
13.3.2 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劣势
13.3.3 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机遇和挑战
13.4 提升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13.4.1 产业竞争战略选择
13.4.2 产业竞争力提升对策
13.5 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型企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13.5.1 提升竞争软实力
13.5.2 一体化战略对策
13.5.3 国际化高端人才引进及培养
13.5.4 开拓海外市场建议
13.6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竞争趋势
第十四章 国外汽车零部件领先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14.1 日本电装株式会社(Denso Corp)
14.1.1 公司发展概况
14.1.2 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14.2 德国大陆集团(Continental AG)
14.2.1 公司发展概况
14.2.2 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14.3 麦格纳国际(Magna International Inc.)
14.3.1 企业发展概况
14.3.2 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14.4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Aisin Seiki Co)
14.4.1 企业发展概况
14.4.2 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14.5 江森自控国际股份有限公司(Johnson Controls International plc)
14.5.1 企业发展概况
14.5.2 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第十五章 国内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15.1 A公司
15.1.1 企业发展概况
15.1.2 经营效益分析
15.1.3 业务经营分析
15.1.4 财务状况分析
15.1.5 核心竞争力分析
15.1.6 未来前景展望
15.2 B公司
15.2.1 企业发展概况
15.2.2 经营效益分析
15.2.3 业务经营分析
15.2.4 财务状况分析
15.2.5 核心竞争力分析
15.2.6 公司发展战略
15.2.7 未来前景展望
15.3 C公司
15.3.1 企业发展概况
15.3.2 经营效益分析
15.3.3 业务经营分析
15.3.4 财务状况分析
15.3.5 核心竞争力分析
15.3.6 公司发展战略
15.3.7 未来前景展望
15.4 D公司
15.4.1 企业发展概况
15.4.2 经营效益分析
15.4.3 业务经营分析
15.4.4 财务状况分析
15.4.5 核心竞争力分析
15.4.6 公司发展战略
15.4.7 未来前景展望
15.5 E公司
15.5.1 企业发展概况
15.5.2 经营效益分析
15.5.3 业务经营分析
15.5.4 财务状况分析
15.5.5 核心竞争力分析
15.5.6 未来前景展望
15.6 F公司
15.6.1 企业发展概况
15.6.2 经营效益分析
15.6.3 业务经营分析
15.6.4 财务状况分析
15.6.5 核心竞争力分析
15.6.6 公司发展战略
15.6.7 未来前景展望
15.7 G公司
15.7.1 企业发展概况
15.7.2 经营效益分析
15.7.3 业务经营分析
15.7.4 财务状况分析
15.7.5 核心竞争力分析
15.7.6 公司发展战略
15.7.7 未来前景展望
第十六章 2021-2027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壁垒及前景预测
16.1 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壁垒分析
16.1.1 配套市场壁垒
16.1.2 产品质量壁垒
16.1.3 技术生产壁垒
16.1.4 资金规模壁垒
16.1.5 其他壁垒
16.2 全球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趋势
16.2.1 市场总体增长趋势
16.2.2 行业总体发展趋势
16.2.3 商业模式创新趋势
16.2.4 信息化与智能化趋势
16.3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趋势分析
16.3.1 行业发展机遇
16.3.2 产业发展规划
16.3.3 整体发展方向
16.3.4 产品发展趋势
16.3.5 技术发展趋势
16.4 2021-2027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预测分析
16.4.1 2021-2027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影响因素分析
16.4.2 2021-2027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收入预测
16.4.3 2021-2027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利润预测
16.4.4 2021-2027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产值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