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路径(铸就产业崛起之路)
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路径(铸就产业崛起之路)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司处长吴卫总体看来,我国汽车产业发展道路在全球独树一帜,是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明显特点的代表性产业。70年来,中国汽车产业砥砺前行,发展过程中坎坷重重,在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的条件下,能形成现在的规模可说是奇迹,政策起到关键作用。中国汽车业从商用车起步,在第一个五年计划里,建设第一汽车制造厂就是重点,第一辆下线的汽车就是商用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规划和管理引导了汽车行业发展,打下了基础。与商用车一直走自主发展道路不同,轿车走的是合资道路,后来在行业引起了很大争议。不过从当时中国汽车工业的实情出发,轿车走合资道路是正确的,要肯定其作用:外方带来了产品、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和发展资金,由此我国形成高起点、专业化、大批量的生产概念;中方通过消化、吸收引进技术,逐渐掌握了轿车生产企业的核心内涵;快速形成产业和市场规模,推动轿车进入家庭;培养大量行业人才并吸引国外人才回流,
编前:
70年风雨兼程,70年砥砺前行,中国汽车工业秉承强国初心而生,乘改革开放大势而上,经历沧桑巨变。9月19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中国汽车报社共同组织了“崛起之路——汽车行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座谈会”,来自政府部门、行业组织、汽车企业的嘉宾共聚一堂,回忆峥嵘岁月,讲述行业和企业在崛起之路上那些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的故事,并寄望未来。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原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书林
汽车产业是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典型
70年来,中国汽车产业砥砺前行,发展过程中坎坷重重,在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的条件下,能形成现在的规模可说是奇迹,政策起到关键作用。中国汽车业从商用车起步,在第一个五年计划里,建设第一汽车制造厂就是重点,第一辆下线的汽车就是商用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规划和管理引导了汽车行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与商用车一直走自主发展道路不同,轿车走的是合资道路,后来在行业引起了很大争议。不过从当时中国汽车工业的实情出发,轿车走合资道路是正确的,要肯定其作用:外方带来了产品、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和发展资金,由此我国形成高起点、专业化、大批量的生产概念;中方通过消化、吸收引进技术,逐渐掌握了轿车生产企业的核心内涵;快速形成产业和市场规模,推动轿车进入家庭;培养大量行业人才并吸引国外人才回流,为自主品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不过合资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某种程度上,它延缓了汽车企业尤其是合资企业中方发展自主品牌的步伐。从2000年前后吉利等企业拿到轿车生产资质算起,我国自主品牌轿车也就发展了20年。如今自主品牌已经走出国门,并开始战略转型,新能源汽车行业具备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
总体看来,我国汽车产业发展道路在全球独树一帜,是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明显特点的代表性产业。
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司处长吴卫
政策变迁与产业发展息息相关
从我国产业发展政策上看,大到国务院规划、政策和法规,小到各政府部门在投资、环保、金融、科技、质量、能源、交通等方面的政策,都对汽车产业发展影响颇深。我认为可以从6个维度回顾并展望产业政策。
一是时间维度。从1953年一汽奠基兴建算起,我国汽车工业已发展了66年。第一阶段是从无到有、自力更生;第二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开始,通过引进、提升、扩展,实现从小到大;当前正进入由大到强的第三阶段,目标是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期间,产业政策始终与时俱进,顺应国情和产业发展需要。二是改革维度。政策的核心是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最初是全部由政府计划,起到保护产业平稳进步的作用;之后政策开始下放自主权、向市场靠拢,体现竞争性和功能性,着眼于公共利益和产业体系的优化;当前主要采用法治化、市场化方式管理,通过“放管服”发挥市场作用,支持企业科技创新。三是开放维度。政策变迁推动了产业从闭门造车到引进消化,再到加入WTO后扩大开放,直到当前全面开放的演变。四是政策功能维度。1994年《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属于选择性、保护性政策;2004年以《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为标志,政策开始向竞争性、功能性转变;今后要突出战略性和引导性,顺应产业新产品、使用方式、能源变化等趋势,制定前瞻性政策。五是技术维度。我国汽车产业起步期在技术水平上明显落后,经过自主车企初期摸索建设,以及后期通过合资掌握现代化管理体系,现在已逐步具备自主研发能力,今后政策还要继续支持创新体系和平台建设及合作。六是价值维度。汽车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政策将着眼于促进消费、培育新消费点,以及鼓励新形态的探索和扩展,激发行业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当然,产业政策还存在协同性和效率不足、衔接配合不畅等问题,需要在鼓励产业融合、开放方面有更深刻认识,关注领军企业的担当。同时要防范汽车产能利用率下降、某些领域盲目投资的风险。未来,政策将重视配套产业环境的改善及税收改革,完善淘汰退出机制,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
汽车强国梦并不遥远
伴随着新中国的建设,汽车工业发展经历了前30年的计划经济时代,和改革开放40年市场化培育阶段,今天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非常不简单,这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中国汽车强国之路不会太遥远。如果按照跑步进入汽车社会的发展节奏,我们的汽车强国梦会更快实现。按照“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再过30年,汽车工业一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和支撑。一批中国品牌将成为世界知名品牌。
如今,中国汽车企业和世界一流品牌企业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在传统造车领域,产品质量、技术水平的差距在缩小,只是品牌上还需要积淀;在电动化、智能化方面,我国取得先发优势,企业广泛采取开放融合的态度。在持续的政策支持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下,相信我们的汽车强国梦会更早实现。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孙志洋
发扬红旗精神 不负国人期待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汽车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现阶段除了追求速度之外更要注重质量。
红旗轿车是中国第一辆高级轿车,发展过程既有经验也有教训。第一阶段是自主创牌,走的是自力更生的道路。从1959年国庆阅兵亮相时就在国民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此后红旗长期作为外事接待用车,1966年后副国级以上领导开始使用,1972年为毛主席定制防弹车用于阅兵及国事活动,由此确立了国车地位。那时红旗产量少,让人感觉神秘,是特定年代的一种情怀。第二阶段是长期的徘徊和困惑期,1981~1996年红旗轿车因油耗较高停产,但期间也先后与多个外国品牌合作研发新车,但这种方式与红旗品牌形象不符,之后终于明确自主发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路线,逐渐实现批量化、现代化生产。2010年开始,红旗品牌走上复兴之路,面向公务、民用市场,期盼更多中国人坐上红旗车,调整产品线。2018年1月8日,发布新红旗品牌战略,系统地阐述了红旗的发展规划,以“中国式新高尚精致主义”为品牌理念,追求高质量发展。在管理运营方面,红旗品牌由一汽集团直接负责,提升了效率。自主品牌发展的根本在于研发,所以红旗建立了造型中心、智能中心,让产品年轻化,走市场化、多元化道路,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两手抓。同时,强化对“卡脖子”技术的攻关,争取2022年后和国外品牌同台竞技。
“红旗”是自强自立的精神,是民族奋斗的旗帜,希望未来把红旗做好,不负国人期待。
一汽解放董事长、党委书记胡汉杰
掌握技术才有更大话语权
在新中国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的崛起历程中,汽车工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崛起道路上,汽车工业也承担着振兴中国工业的责任。
一汽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解放是一汽的根。1956年,第一辆汽车解放CA10下线,结束了新中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2018年11月30日,第700万辆解放卡车下线。从1956年到2019年,解放商用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展示了中国商用车成长和崛起之路。
70年里,中国商用车取得了长足发展和巨大成就,培育了强大的制造能力,建立了全面的零部件配套体系和营销服务体系,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品牌,产品实现了“走出去”。国家层面的推动是商用车发展壮大的条件,满足用户需求是商用车企业聚焦的重点,保持技术领先是商用车行业锤炼内功的根本。中国汽车品牌必须掌握核心技术,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水平和盈利能力,从而提高话语权。
展望未来,中国将长期保持全球第一大商用车市场地位,自主品牌商用车将长期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在“新四化”道路上走在世界商用车前列,产业政策的调整将持续推动我国商用车行业发展。未来,一汽解放要向“智慧交通运输解决方案提供者”转型。70年来,我们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转变,今天更应该不忘初心,干好自主商用车;牢记使命,为实现汽车强国梦努力。
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党委书记张华
坚持自主品牌和技术先导
从1969年9月28日二汽(东风汽车前身)开始大规模施工建设算起,东风汽车走过了整整50年,即将迎来1800万辆东风品牌车和第600万辆东风商用车下线。
东风最早是军工企业,1975年生产第一款产品2.5吨越野卡车EQ240,装备军队反响很好。后来“军转民”,自主研发出第一款商用车EQ140,曾一度风靡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60%,这是东风商用车发展的第一阶段,那时整车及零部件是完全自主开发制造的。第二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进行技术引进,包括日产驾驶室、变速器等;和美国康明斯合资,在此基础上打造了东风第二代产品EQ153八吨平头柴油车,开辟了中国柴油商用车先河。第三阶段是国际合作合资,导入日产的管理模式,打造流程和标准。以欧洲现代重卡为标准开发天龙重卡,投放市场十年畅销不衰,成为重卡行业新标杆。与沃尔沃合资后,引进部分商品技术和管理技术应用到新一代天龙、天锦中,商品的特性及可靠性又上一个台阶。
东风一直坚持发展自主品牌,坚持技术先导,坚持改进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的研发体系,注重掌握自主核心技术,引进技术也是引进消化、本土化自主制造,而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
长安汽车执行副总裁谭本宏
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是竞争力最大源泉
回顾历史,长安汽车起初为军工企业,在1958年曾生产过吉普车,后来又重新回归军品。1984年与日本铃木开展技术合作,进入微车领域,生产交叉型乘用车,进入民用车市场。2006年自主研发生产了第一款微型乘用车奔奔。如今,长安自主品牌汽车累计用户已达到1700万,形成了一定规模;产品平均价格为11万元。
一直以来,长安汽车坚持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这是长安2003年开始自主造车时就确立的。2008年,长安在意大利都灵建立第一个海外研发中心,主要进行造型设计。后来,又相继在英国诺丁汉、日本横滨、美国底特律等地建立研发中心。这些海外研发中心都是长安汽车的全资子公司,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拥有自己的技术。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大源泉。通过多轮研发,长安沉淀了技术规范,通过三代产品的发展,企业基本具备了产品和技术的正向研发能力。
在产业发展新时代,智能化、5G技术扑面而来,长安汽车必须拥抱这样的力量才有可能迸发更大的活力,只有加大跨领域合作、更加开放融合才能保持企业竞争力。因此长安汽车近两年与华为、腾讯等企业合作,共建汽车互联网生态,为下一阶段发展夯实基础。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兼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廉玉波
广泛合作 将电动化进行到底
比亚迪从2004年开始造车,最开始生产的是燃油车。由于比亚迪最早是做电池的,所以很早开始研发新能源汽车,2008年推出首款量产双模电动汽车F3DM。经过近10年的发展,今年基本能够实现新能源汽车20万辆的销售目标。
应该说,比亚迪赶上了汽车业高速发展和国家政策有力支持的好时期。自2009年以来,为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国家在科技创新、投资管理、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智能化发展、金融保险等13个方面出台了相关政策,全方位支持,大大促进了产业发展。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基本与国外企业齐头并进,局部领域处于世界领先。
从比亚迪自身发展来看,最初造新能源汽车时就确定要攻克基础核心技术,产品要安全可靠。产品安全性非常重要,否则会动摇社会对新能源汽车的信心,影响产业持续发展。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不受制于人,目前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研发团队有5000人左右。
此外,比亚迪也在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既与东风、一汽、长安、长城、北汽等国内车企展开广泛合作,也和奔驰、丰田等外国公司成立合资企业,这也显示出合作伙伴对比亚迪的认可。近些年,比亚迪电动汽车尤其是电动大巴的出口形势和海外发展也很好。
未来,汽车行业的竞争是上半场电动化,下半场智能化,比亚迪将把电动化进行到底,和其他汽车企业一起,共同努力把新能源汽车市场这个蛋糕做大。
吉利控股集团资深副总裁张爱群
秉持开放心态 让中国车走遍全世界
吉利的造车之路并不平坦,1997年进入汽车业,从初期的一穷二白和懵懂无知,到第一次转型时期的壮士断腕和拨云见日,再到国际并购后的资源整合和理念突破,创新创业过程波澜起伏,但一直没有放弃心中的梦想——让中国的汽车走遍全世界。2018年,吉利控股集团实现销售214万辆,营业收入3285亿元,连续8年进入世界500强。
对于吉利来说,首先要自己做强,这得益于坚定的转型升级。创业之初,吉利以低价战略切入市场,冲破合资轿车价格垄断和市场垄断;2004年实施质量战略,实现工艺和内在质量上的重大突破;2007年向“技术先进、品质可靠、服务满意、全面领先”战略转型,提出“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通过收购沃尔沃做到“总体跟随、局部超越、重点突破”;2014年进行品牌转型,提出“造每个人的精品车”。
二是坚定持续的创新引领。吉利高度重视研发投入,已在平台化、发动机和变速器技术、智能化方面取得突破。同时开展全球化开放与合作创新,先后收购了英国锰铜、沃尔沃轿车、宝腾、路特斯,入股戴姆勒,实现了快速发展。收购沃尔沃,吉利既学到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自主品牌的发展,也推动中国汽车品牌向国外输出技术、产品、人才。在海外并购方面,吉利秉承“尊重、适应、包容、融合”的理念,实行全球型企业本土化管理。
吉利感恩党和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赶上了中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的大潮流,未来将坚定整合全球资源的战略,特别是在“新四化”下,更要秉持开放合作的心态,为中国汽车工业由大到强做出贡献。
整理:陈萌 摄影:杜琳 韩冬 编辑:李卿 版式:蔺天子
爆料热线:
010-56002742;qcb0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