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的简短故事(坐着驴车游高昌)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的简短故事(坐着驴车游高昌)了解了这里的历史,更加感叹岁月的沧桑。高昌故城自公元前一世纪建高昌壁,到十三世纪废弃,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始建时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它是吐鲁番地区千年的见证。 实地考察,证之文献资料,高昌郡时期高昌城已经有了现存的内城。外城墙是麴氏高昌时期所建。城北郊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出土的属于这一时期的文书中有“北坊中城”、“东南坊”、“西南坊”等记载,说明当时此城已经有中、外之分,东、南、西、北之别。见于文书中的城门有青阳门、建阳门、玄德门、武城门、金章门、金福门等。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西州图经》中记:“圣人塔,在子城东北角”,表明唐代西州城是有子城的。早期的宫城在今“可汗堡”内。麴氏高昌时期随着外城的修建,宫城遂迁移到北部,南面而王,与隋唐时长安城的布局相似。回鹘高昌时期宫城内又曾大兴土木。 640年,唐吏部尚书侯君集带兵统一了高昌,在此置西州,下辖高昌、交河、柳中、蒲昌、天山五县。由侯

离开吐峪沟,我们来到了玄奘西游时经过的地方-传说中的高昌国。 这时已到中午,气温接近四十度,阳光暴晒的地方地表温度已经超过六十度。下了车感觉像走进了大蒸笼,有点走不动了。 放眼一看,古城遗址面积很大,短时间内步行难以走完。于是临时决定入乡随俗,花四十块钱体验了一次乘坐驴车的游览。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的简短故事(坐着驴车游高昌)(1)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的简短故事(坐着驴车游高昌)(2)

驴车晃晃悠悠,速度不快不慢,正适合参观的节奏。车夫一边赶车一边做着简单的讲解 。一路走在残垣断壁之间,干热的风在身边吹过,路两边不时看到一个个指示牌,提示这里曾是什么人的府邸,那里曾是什么地方。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的简短故事(坐着驴车游高昌)(3)

据史料记载:高昌城奠基于公元前一世纪,是西汉王朝在车师前国境内的屯田部队所建。故城遗址坐落在吐鲁番市东面约四十公里的哈拉和卓乡所在地附近,北距火焰山南麓的木头沟沟口(胜金口)约6.5公里,东距鄯善县城约55公里,1961年3月,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昌故城同时也是国家文物局公布的“丝绸之路:起始段与天山廊道的路网”22处申遗点之一。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的简短故事(坐着驴车游高昌)(4)

参观古迹需要了解这里的历史,于是找来一些资料参考一下:《汉书》中最早提到了“高昌壁”。《北史·西域传》记载:“昔汉武遣兵西讨,师旅顿敝,其中尤困者因住焉。地势高敞,人庶昌盛,因名高昌”。汉、魏、晋历代均派有戊己校尉此城,管理屯田,故又被称为“戊己校尉城”。公元327年前凉张骏在此“置高昌郡,立田地县”。继之又先后为河西走廊的前奏、后凉、西凉、北凉所管辖。442年,北凉残余势力在沮渠无讳率领下“西逾流沙”,在此建立了流亡政权。450年,沮渠安周攻破交河城,灭车师前国,吐鲁番盆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遂由交河城完全转移到高昌城。460年,柔然人杀北凉王安周,“以阚伯周为高昌王。高昌之称王自此始也”(《周书。高昌传》)。此后张、马、麴氏在高昌相继称王,其中以麴氏高昌统治时间最长,达一百四十余年(499-640)。这些“高昌王“均受中原王朝的册封。麴伯雅还曾到隋朝长安朝觐,并娶隋华容公主为妻。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的简短故事(坐着驴车游高昌)(5)

640年,唐吏部尚书侯君集带兵统一了高昌,在此置西州,下辖高昌、交河、柳中、蒲昌、天山五县。由侯君集所得高昌国户籍档案统计,当时有人口三万七千。八世纪末以后吐蕃人曾一度占据了高昌。九世纪中叶以后,漠北草原回鹘汗国衰亡后,西迁的部分余众攻下高昌,在此建立了回鹘高昌国。其疆域最盛时包括原唐朝的西州、伊州、庭州以及焉耆、龟兹二都督府之地。此外还统有分布在罗布泊一带的众熨及其它一些民族或部落,地域范围远远超过了今吐鲁番盆地。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的简短故事(坐着驴车游高昌)(6)

1209年,高昌回鹘臣附蒙古,成吉思汗赐回鹘高昌王为自己的第五子,并下嫁公主。十三世纪以后,天山以北广大地区的西北蒙古游牧贵族以海都、都哇为首发动叛乱,坚持“仍旧要生活在草原上,不能到城市地区去”,曾多次南下侵犯臣属于元朝的回鹘高昌国,1275年一次出兵十二万围攻火州(高昌)达半年之久,后来亦都护(高昌王号)火赤哈尔的斤终于战死在同海都、都哇的战争中。这场战火延续四十余年之久,高昌城在战乱中被毁。元延佑三年至五年(1316-1318),受元仁宗册封继承高王位的火赤哈尔的斤的儿子纽林的斤,在元朝的支持下,“领兵火州,复立畏兀儿城池”(《元史·巴而术阿尔忒的斤传》)。由于高昌城在战火中毁坏过甚,这次重建的火州城已不在高昌旧址,而在原高昌城西(今阿斯塔那居民村附近)。元朝统治瓦解后,火洲部割据处称“地面”,故《明史》称:“火州……东有荒城,即高昌国都”。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的简短故事(坐着驴车游高昌)(7)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的简短故事(坐着驴车游高昌)(8)

高昌城北面原是一片茫茫戈壁,居民死后大都葬在这里。整个墓群从城东北一直延伸到城西北,东西长约五公里,南北宽两公里,占地十平方公里左右。本世纪初以来,在这里发掘清理墓葬五百多座,出土文书、丝毛棉麻织物、墓志、钱币、泥塑木雕俑、陶木器皿、绘画、农作物、瓜果食品等各种历史文物,数以万计。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的简短故事(坐着驴车游高昌)(9)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的简短故事(坐着驴车游高昌)(10)

实地考察,证之文献资料,高昌郡时期高昌城已经有了现存的内城。外城墙是麴氏高昌时期所建。城北郊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出土的属于这一时期的文书中有“北坊中城”、“东南坊”、“西南坊”等记载,说明当时此城已经有中、外之分,东、南、西、北之别。见于文书中的城门有青阳门、建阳门、玄德门、武城门、金章门、金福门等。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西州图经》中记:“圣人塔,在子城东北角”,表明唐代西州城是有子城的。早期的宫城在今“可汗堡”内。麴氏高昌时期随着外城的修建,宫城遂迁移到北部,南面而王,与隋唐时长安城的布局相似。回鹘高昌时期宫城内又曾大兴土木。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的简短故事(坐着驴车游高昌)(11)

了解了这里的历史,更加感叹岁月的沧桑。高昌故城自公元前一世纪建高昌壁,到十三世纪废弃,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始建时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它是吐鲁番地区千年的见证。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的简短故事(坐着驴车游高昌)(12)

登高眺望,故城平面略呈不规则的正方形,布局可以分为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总面积约200公顷。外城墙基厚12米,高大11.5米,周长约5公里;夯土筑成,夯层厚8—12厘米,间杂少量的土坯,有清楚的夹棍眼;外围有保存完好凸出的马面。南面有三个城门,其余三面各有两个城门。西面北边的城门保存最好,有曲折的瓮城。内城在外城中间,城墙全为夯土城,西、南两面保存较好,其建筑年代较外城为早。宫城在最北面,外城的北墙就是宫城的北墙,内城的北墙是宫城的南墙。高昌故城保存最好的部分首推外城墙,结构完整,宏伟壮观。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的简短故事(坐着驴车游高昌)(13)

高昌古城,分外城、内城、宫城三部份。外墙基宽12米,墙高11.5米,夯士筑成。全城有九个城门。其中南面有三个城门,东、西、北面各有两个城门。西面北边的城门保存最好。高昌故城的内外建筑类型于唐代长安城的形制和布局。进入城内、可参观外城墙、内城墙、宫城墙、可汗堡、烽火台、佛塔等留存较为完整的建筑。虽然经过二千多年的风吹日晒,古城轮廓犹存,城墙气势雄伟屹立在火焰山下。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的简短故事(坐着驴车游高昌)(14)

汉唐以来,高昌是连接中原、中亚、欧洲的枢纽,它既是经贸活动的集散地,又是世界宗教文化的荟萃地。当时波斯等地的商人,从他们国家带来苜蓿、葡萄、香料、胡椒、宝石和骏马来到高昌城,又从这里带走中原的丝绸、瓷器、茶叶和造纸、火药、印刷术。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宗教先后经高昌传入内地。当时的居民先后信奉佛教、景教和摩尼教,高昌成了世界古代宗教最活跃、最发达的地方。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的简短故事(坐着驴车游高昌)(15)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的简短故事(坐着驴车游高昌)(16)

虽然天气炎热,车棚下还是有一点阴凉,我们乘坐的驴车慢慢悠悠穿行在古城里,看着一座座古迹从身边经过,更有一种穿越岁月般的沧桑感。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的简短故事(坐着驴车游高昌)(17)

外城西南角的一所寺院,占地近一万平方米,由大门、庭院、讲经堂、藏经楼、大殿、僧房等组成。从建筑特征和残存壁画上的联珠纹图案分析,其建筑年代约在公元六世纪。寺院附近还残存一些“坊”、“市”遗址,可能是小手工业者的作坊和商业市场。外城的东南角也有一所寺院,保存有一座多边形的塔和一个礼拜窟(支提窟),是城内唯一保存有较好壁画的地方。从壁画的风格和塔的造型分析,为回鹘高昌后期(公元12-13世纪)的建筑。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的简短故事(坐着驴车游高昌)(18)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的简短故事(坐着驴车游高昌)(19)

高昌故城废弃以后,被开垦为耕地,大部分地面建筑荡然无存,遗址保存较好的除城墙外,就是外城西南角的这座寺院。占地近1万平方米。佛寺的山门、讲经堂、大殿、藏经楼、僧舍等建筑布局,仍历历在目。从建筑特征和残存壁画上的联珠纹图分析,其建筑年代属麴氏高昌中期,约为隋代所建。我们下“驴的”前往参观 。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的简短故事(坐着驴车游高昌)(20)

走过两堵高墙之间的过道,看见一处圆形建筑底座,是高昌古城最典型的佛寺遗址,从现存的规模可以遥想当年的盛景。时光穿越到一千四百年前,眼前曾走过多少高僧的足迹,多少参拜者的祈祷,多少商队的驼铃,多少曾经的繁华,现如今只留下残破的砖墙,不由得感叹世事无常、人生的短暂和岁月的无情流逝。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的简短故事(坐着驴车游高昌)(21)

说起这座佛寺,鼎鼎大名的唐代高僧玄奘还曾到此讲过经。相传公元629年(唐贞观三年),玄奘29岁时,为了提高佛学水平,不畏艰险,从长安出发西行,沿丝绸之路到佛国印度游学取经,历时17年。由于玄类取经起初并未得到唐朝政府的支持,他只能夹在西域商人中出行,因为没有政府发给的公文,路上还曾受到缉拿。然而玄类在克服了重重困难以后,不仅从印度取得了佛经,而且返回故土,著书立说,纠正了国内僧侣对佛经种种不正确的解释,成为最具声望的一代高僧。回国后,玄奘的境遇与出国前迥然不同,他受到了唐朝政府的高度重视,唐高宗李治在为纪念母亲而建的慈恩寺内造了一座大雁塔,专门用来供放玄奘带回来的历7部佛经。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的简短故事(坐着驴车游高昌)(22)

玄奘在西行路上,途经伊吾(今哈密),当高昌王麴文泰得知东土大唐不远万里来了一位求法的高僧时,便派人把玄类请来,专门安排在王宫内居住,与玄奘结为兄弟。他还苦口婆心地劝说玄奘留在高昌当“国师”,但没能动摇玄类西行探求真经的坚志大愿。高昌王无奈,只好请玄类讲经一月后再走。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的简短故事(坐着驴车游高昌)(23)

临行前,高昌王为玄奘写了24封致西域各国的通行文书,还赠送了马匹和25名仆役。出发那天,全城夹道相送,高昌王鞠义泰抱住大师失声恸哭,亲自送至100公里外的交河城,才依依惜别。唐僧玄奘和高昌王麴文泰的故事为我们留下了一段舌古佳话,以致吴承恩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就有以火焰山等为场景而衍化出的美丽传奇。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的简短故事(坐着驴车游高昌)(24)

荒凉的古堡显得格外深沉厚重。行走在千年古道上,仿佛听见来自远古的声音,诉说着曾经的沧桑故事。 谁能想象得出这里曾经的繁华 。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的简短故事(坐着驴车游高昌)(25)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的简短故事(坐着驴车游高昌)(26)

回到高耸的土墙下,继续乘坐“驴的”,原路返回。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的简短故事(坐着驴车游高昌)(27)

古城的外城城墙轮廓基本完整,部分地段保存极好。城墙周长约5.4公里 城墙基厚12米 高达11.5米。 每面有2-3座城门,其中西面靠北的城门保存最为完好,有曲折的瓮城和大量的马面,均为夯土筑成,夯层厚8到12厘米,间杂少量的土坯 有极清晰的夹棍眼,外城的东南和西南部分,还可以看出有寺院的遗址。故城外城是掬氏高昌时期所建。出土文书中有“论块中城”、“东南坊”、“西南访”等记载,说明当时此城已有外、中之分 东、南、西、北之别,并有各城门的名称,如:青阳门、会德门等,同时在唐代西州时期还有子城。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的简短故事(坐着驴车游高昌)(28)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的简短故事(坐着驴车游高昌)(29)

此地原为雅利安族住民所居之地。汉代以后,汉人逐渐迁入(主要为汉魏屯戍军民的后裔和逃避战乱的内地移民),在回鹘移住以前,受汉族影响甚深,其风俗政令、文字等悉与华夏大同小异。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的简短故事(坐着驴车游高昌)(30)

另据文献记载,此地自古即流行佛教。依《出三藏记集》卷八所载道安〈摩诃波罗蜜经抄序〉言,前秦建元十八年(382)正车师前部王弥第来朝,其国师鸠摩罗跋提献胡本《大品》一部。及北凉沮渠蒙逊领有此地后,高僧辈出,译经风气大盛。麴氏王朝成立后,佛教受历代诸王外护,佛法隆盛。玄奘西游途中,路经此地,国王麴文泰率全城欢迎,热情款待,并请求永留其国。玄奘婉拒,惟停留一个月,并为讲《仁王经》。及回鹘移住后,除潜信摩尼教外,亦信奉佛教、景教、祅教等。 十九世纪以后,经多次考古探险,出土无数佛像、佛画,与梵语、胡语、汉文、回鹘语经典等。此中,以回鹘语写成之经典,有《金光明最胜王经》、《方广大庄严经》、《弥勒下生经》、《天地八阳神咒经》等,多为译自汉译藏经之转译本。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的简短故事(坐着驴车游高昌)(31)

高昌王国鼎盛时期;还孕育了丰富的高昌文化,成为高昌的珍贵遗产。麴氏高昌王国十任国王都是汉人,因此汉文化对高昌的影响显而易见。但高昌毕竟属于杂胡地带,车师、回鹘、突厥以至后来的吐蕃、蒙古等多民族杂居,因此当地人会数种语言,语种形态丰富而有趣。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的简短故事(坐着驴车游高昌)(32)

此外,高昌人的服饰也十分讲究,并擅长制作美食。驰名中外的高昌古乐,更是高昌人的骄傲,它以浓烈的异域风情和丰富的艺术语汇在汉唐时流行,被列入唐朝十部大乐之中,成为中西融合的文化瑰宝。可以这样理解,高昌故城的魅力,在于其深厚的文体底蕴,使之成为代表西域历史的典范和标本。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的简短故事(坐着驴车游高昌)(33)

内城北部正中有一平面不规则略呈正方形的小堡垒,当地叫“可汗堡”。堡内北面的高台上有一高达十五米的夯筑方形塔状建筑物;稍西有一座地上地下双层建筑物,现仅存地下部分,南、西、北三面有宽大的阶梯式门道供出入,规模虽不大,但与交河故城现存唐代最豪华的一所官署衙门建筑形式相同,可能是一宫殿遗址。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的简短故事(坐着驴车游高昌)(34)

解放前,一支德国考察队曾在堡内东南角盗掘出一方“北凉承平三年(445)沮渠安周造寺功德碑”。沮渠安周是在高昌建立流亡政权的北凉王,据该碑推断,此堡可能是当时的宫城,并有王室寺院。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的简短故事(坐着驴车游高昌)(35)

北部的宫城内留存许多高大的殿基,一般高三米半至四米左右,可以看出其中有高达四层的宫殿建筑遗址。 宫城居全城最北部,外城的北墙是宫城的北墙,内城的北墙是宫在的南墙。早期的宫城在今“可汗堡”内。鞠氏高昌时期随着外城的修建,宫城送迁至北部 南面而王,与 隋唐时长安城的布局相似,回骼高昌时期宫城曾大动土木。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的简短故事(坐着驴车游高昌)(36)

整个宫城平面呈长方形,周长约 700米,西墙还有几处残基,连接起来,可以看出遗迹大概形状。东墙完全被破坏,什么也看不到了。 宫城内留存下的许多高大的殿基,一般高3.5米至4米左右,夯层厚度约35-48厘米,可以看出是一座高达四层的宫殿建筑遗址。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的简短故事(坐着驴车游高昌)(37)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的简短故事(坐着驴车游高昌)(38)

听当地人说为了保护遗址,古城大部分都被保护起来,不允许参观,景区修建了专供参观的道路

,游客只能按规定道路游览,不能随意登踏。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的简短故事(坐着驴车游高昌)(39)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的简短故事(坐着驴车游高昌)(40)

经过千年的风吹雨打,土墙已经风化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的简短故事(坐着驴车游高昌)(41)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的简短故事(坐着驴车游高昌)(42)

走到古城北端,城边的残墙分不清是古建筑还是现代建筑,我们下车站在高处回望古城,一座座荒台古堡,一块块残垣断壁,高低错落,经历了千年的烈日暴晒,雨水冲刷,风沙侵蚀,已经渐渐改变了原来的模样。如果没有今人对历史的探索,没有保护措施,或许在未来的一天,这座遗址将和它的历史一样,湮没在滚滚黄沙之中。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的简短故事(坐着驴车游高昌)(43)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的简短故事(坐着驴车游高昌)(44)

回到景区门口,这里还停着几辆等待客人的“驴的”。我们的高昌故城之旅到此结束,继续火焰山之行。这次与高昌故城的邂逅虽然短暂,但却足够震撼心魄。千年的风云变幻,兴衰荣辱的沧桑,悲欢离合的故事,而今都成过眼云烟,让人不禁唏嘘感叹!

贴士

我采集了关于高昌古城的旅游灵感,这里适合与所有人共同体验。

5-10月来玩最佳。

乐途旅游网与乐途灵感旅行家:行影 发布:2017.09.07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