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为什么恨齐国入骨不灭秦(苏秦为燕间齐却饱受猜忌)
苏秦为什么恨齐国入骨不灭秦(苏秦为燕间齐却饱受猜忌)在齐国当“间谍”的几年间,齐国三次攻打宋国。第一次攻宋,在前293年;第二次攻宋,在前287年;第三次攻宋,在前286年,此次齐国灭宋。在苏秦遵燕昭王之命入齐以前,便嘱咐燕昭王不要听信身边人关于他的谗言,燕昭王应允,但是燕昭王没有做到。前288年,襄安君(或许为燕昭王之弟)没能回国奔丧,燕昭王听信田代、参去疾的话,以为苏秦不再为燕国谋事,竟派兵伐齐。本来苏秦的活动已经使齐国放松了对燕国的戒备,但燕国突然攻齐,齐国再次戒备起来。齐王派苏秦处理此事,最终燕国赔罪,服从齐国的安排。前294年,齐国发生“田甲劫王”事件,齐王怀疑是孟尝君暗中支持,于是将其罢相不用,孟尝君回到封地薛邑,齐闵王亲自执政。苏秦受燕昭王委派再次来到齐国,让齐国不图谋燕国,而怂恿齐王伐宋。燕昭王与苏秦但是在齐闵王初期(前301——前294年),孟尝君田文专齐权,苏秦在齐不受重用,主要游走在燕、齐之间,对于齐国高级决策谈不上发
苏秦是战国时代最著名的纵横家之一,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记载了苏秦“相六国,合纵攻秦,为燕间齐,最后车裂而死”这样一个传奇的一生。
但是史实或许并非如此,真实的苏秦更可能是秦昭王时期的人物而非秦惠文王时期。《史记》载苏秦的活动时期在秦惠文王时期,而《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记载的苏秦事迹主要发生在秦昭襄王时期。但是《史记》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其它史书,苏秦相六国的事迹流传最广。事实上苏秦的一生更接近一名高级“间谍”,而不是依靠游说立身的“纵横家”。
苏秦一生的主要事迹公元前314年,燕王哙让位于子之为王,燕太子平不服,引发燕国内乱,齐宣王趁乱灭燕,但又陷入燕国乱状之中。前311年,齐国退兵,燕公子职归燕为王,是为燕昭王。燕昭王接任破败不堪的燕国,发誓要灭齐报仇雪恨,开始励精图治,招贤纳士,养精蓄锐。
但是齐宣王时期,齐国国力强大,燕国无隙可乘。前301年,齐宣王去世,齐闵王即位,燕昭王开始派苏秦入齐。
燕昭王与苏秦
但是在齐闵王初期(前301——前294年),孟尝君田文专齐权,苏秦在齐不受重用,主要游走在燕、齐之间,对于齐国高级决策谈不上发言权。
前296年,齐国再次伐燕,两军交战于“权”,燕军大败,丧师十万。经过十几年的励精图治,燕国仍旧不是齐国的对手。
前294年,齐国发生“田甲劫王”事件,齐王怀疑是孟尝君暗中支持,于是将其罢相不用,孟尝君回到封地薛邑,齐闵王亲自执政。苏秦受燕昭王委派再次来到齐国,让齐国不图谋燕国,而怂恿齐王伐宋。
在齐国当“间谍”的几年间,齐国三次攻打宋国。第一次攻宋,在前293年;第二次攻宋,在前287年;第三次攻宋,在前286年,此次齐国灭宋。在苏秦遵燕昭王之命入齐以前,便嘱咐燕昭王不要听信身边人关于他的谗言,燕昭王应允,但是燕昭王没有做到。前288年,襄安君(或许为燕昭王之弟)没能回国奔丧,燕昭王听信田代、参去疾的话,以为苏秦不再为燕国谋事,竟派兵伐齐。本来苏秦的活动已经使齐国放松了对燕国的戒备,但燕国突然攻齐,齐国再次戒备起来。齐王派苏秦处理此事,最终燕国赔罪,服从齐国的安排。
前287年,齐闵王第二次攻宋,燕国派兵两万帮助齐国攻宋。为了防止秦国援救,苏秦又与赵国奉阳君李兑合纵齐、赵、燕、魏、韩五国伐秦,事成之后,齐王许以宋国定陶给赵奉阳君、平陆给魏相孟尝君(前291年孟尝君入魏为相)为条件,换得魏国与赵国允许齐国伐宋。但是五国之兵没有真正想伐秦,只是想阻止秦国救宋,双方一直对峙在成皋附近。
齐闵王害怕三晋倒戈来伐齐国,便通过楚国与秦国讲和,齐军也在八月撤去对宋之围,齐国第二次攻宋结束。
齐国灭宋后
前286年,宋国太子出走,宋王偃重新为王(宋国这种状况类似赵武灵王为主父,又立赵惠文王),齐闵王看中时机,第三次举兵伐宋,这次齐国终于灭宋。
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燕、赵、秦、韩、魏五国之兵伐齐,齐闵王使苏秦抵御燕军,三次战败,苏秦向秦、赵求救无果。齐王又知苏秦间齐之事,将苏秦车裂,不久后自己也失国身亡。
苏秦始终是燕昭王的间谍吗?燕昭王对苏秦有知遇之恩,让苏秦从一个无名之辈成为闻名天下的“武安君”,就这一点上来说,苏秦是非常感激燕昭王的,所以他才不惧生死,潜伏在齐闵王身边,为燕谋齐,给燕昭王完成破齐伟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燕昭王,常有猜忌之心,就算是帮助自己复兴燕国的乐毅他也有过猜忌。乐毅伐齐,攻陷七十余城,只剩下即墨、莒城未下,燕太子对燕昭王说乐毅有自立为齐王之心,如果燕昭王不相信的话,根本不需要对太子的话想太多,痛骂太子一顿即可。但是燕昭王却命人派人对乐毅说要立他为齐王,这说明燕昭王还是留意了太子的话,善于帝王之术的燕昭王才派人对乐毅说这样的话来考察他。乐毅如此,何况苏秦呢?
苏秦剧照
苏秦在齐国,怎知他是真心为燕国呢?还是为齐国呢?不出苏秦所料燕昭王真的相信了身边人对苏秦的诋毁。襄安君没能回燕奔丧,燕将张雁被齐军杀死等等这些错都被扣在苏秦的头上,燕昭王因此听信了田代、缲去疾的话,没有通知苏秦便轻易伐齐,结果战败,苏秦入燕处理此事,表示不想在为燕王做事了,但燕昭王强让他去齐国。
苏秦此次回齐必须要取信于齐国,这事却被燕国反苏秦派抓住口实,苏秦不得已再次向燕昭王写信表明苦衷。燕昭王还曾表示要用别人来替代苏秦,这使苏秦渐渐对燕昭王失望,但他暂时还不想与燕昭王决裂。
而在齐国,齐闵王却非常信任苏秦,苏秦十言九中,齐闵王用的得心应手,甚至用他为相,又许以“三公”,这些使得苏秦大为感动,一方是燕昭王的知遇之恩,一方是齐闵王的重用,苏秦在内心最终还是选择了齐闵王,但他不敢与燕昭王决裂,也不敢告诉齐闵王自己的身份。
齐闵王剧照
当齐国灭宋后,前285年,秦赵两强合谋攻齐的时候,燕国却没有伐齐的动向,也许是这个信号麻痹了苏秦与齐闵王,又加上此前苏秦数次燕不谋齐的保证,导致齐国北边对燕国几乎没有防备。第二年,燕军在乐毅的率领下迅速攻取了齐国北境,苏秦此时却没有离开齐国,而是为齐王奔走,一面向赵国和秦国求救,请求和解,一面又听齐王之命率齐军抵御燕军。但是苏秦向秦、赵求救无果,自己又抵御燕军三次战败,也许是齐闵王这时候知道了苏秦为燕间齐的行为,将苏秦车裂而死,不久,后齐闵王也失国身亡。
如果说,苏秦始终为燕国谋事的话,当齐国灭宋之后的两年的时间里,苏秦完全可以找个理由离开齐国,也不应该当五国攻齐的时候写信向秦、赵求救来试图化解齐国困境。
如果说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苏秦献书赵王章》(向赵国求救的书信)发出的时候,苏秦已死,此信是苏厉所写的话,凭齐闵王“杀妻逐子”、失国出亡还放着“天子”的架子,这样一个性情残暴的人,如果发现苏秦是间谍,怎么会放过苏秦的弟弟苏厉呢?
苏秦可以说是当时一个顶级的人才,但是当燕昭王越来越猜忌他的时候,齐闵王越发信任他,最终选择了齐闵王,但他始终不敢与燕昭王决裂,所以他属于“一人侍二主”,最终为自己的悲惨结局埋下了祸根。
苏秦在关键时候站错了队,为齐奔走只是徒劳齐国灭宋并非是触怒了天下,而是齐国在外交上的失败。宋国和中山国一样是一个中等诸侯国,不像巴、蜀、越国那样地处穷山僻壤,而是处在诸侯相争的一个焦点上。因此秦可以独灭巴蜀,楚可以独灭越国。而赵国灭中山分了一些土地给燕国和齐国,所以列国没有干涉。反而看齐国,齐宣王时,齐国想灭燕国,最终在燕国的抵抗和列国的干涉下失败,到了齐闵王时,齐国独灭宋国,却没有像赵国一样分一些土地给接壤的魏国和楚国,这自然会将他们推向自己的对立面。
秦国虽然默许了齐国灭宋,那是他就等着这样一个由头来发动列国攻齐;山东六国,齐、赵最强,赵国不可能允许齐国灭宋,只是此前李兑专权,赵惠文王没能发声,但赵王亲政之后便同秦国合谋伐齐;燕国自然不必说,燕昭王隐忍几十载,等的就是天下怒齐的绝佳时机来灭齐雪耻;魏相孟尝君因在齐国饱受齐闵王打压,而出走魏国,因此魏相孟尝君也希望能伐齐出一口恶气。
齐国处在这样的危局,已然成为定势,不是靠他几句游说的话所能改变的,所以他在齐国灭宋之后,为齐奔走只是徒劳。
苏秦这时候却没能看清形势,没有及时从齐国脱身,最终被齐闵王车裂而死。让燕昭王可幸的是,苏秦的转变没有改变齐国最终走向失败的形势,苏秦间齐的目的已经达到,昙花一现的燕国盛世也即将来临,但苏秦的命运却被绑在了齐国的战车上,最终落下了个悲剧的结果。
参考文献:1.《战国策注释》何建章著
2.《战国纵横家论考》九七科委优秀学术著作出版补贴基金资助项目 孟庆祥著
3.《由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说苏秦死因》郑杰文著
4.《战国史》杨宽著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