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还有必要自己开车么(你是不是越来越不想开车了)
以后还有必要自己开车么(你是不是越来越不想开车了)那是一辆蓝色的重庆五十铃双排座轻卡,单位的公车,司机是我的一个长辈。下班后,我会缠着他带我出去摸摸车,嘴里默念着“快、慢、快”,在左脚松开离合器的瞬间,人类微不足道的力量与一部巨大的机械试探着衔接,右脚油门踩下,引擎的扭矩轰鸣着从车轮喷涌而出,雄赳赳气昂昂,我们人车合一,我们奔向前方。一个蓝色的身影,往往会在下班时间回到单位,小伙子盼了一天,只想与之厮守一会儿,哪怕只有几分钟。交通高峰时的车流(图据新华社)开车20多年的老司机,现在心理上有些排斥开车了。回想20多年前,老傅还是个上大学的毛头小伙儿。假期中的每个黄昏,这个年轻人会准时出现在某单位的门口,向一个方向默默引颈眺望,望穿秋水,只为看到那个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的身影。
透过每辆汽车的挡风玻璃,你看到驾驶位上一张张木呆呆的面孔,生无可恋的样子;偶尔一个人的脸上堆起了傻笑,那一定是在微信聊天。
为什么开车不开心呢?开车难道不好玩儿吗?说好的驾驶乐趣呢?
老司机开始排斥开车老傅现在出门,近处骑自行车,远点刷一辆共享电动自行车,如果天气不好或者路实在太远,就叫辆网约车。
在城市里开车有乐趣吗?堵了车如同陷入泥滩,不爽;前边的车丢了魂儿一样慢悠悠挡住去路,不爽;隔壁车道的车耍流氓变线挤过来,不爽;转来转去找不到停车的地方,不爽不爽。
交通高峰时的车流(图据新华社)
开车20多年的老司机,现在心理上有些排斥开车了。
回想20多年前,老傅还是个上大学的毛头小伙儿。假期中的每个黄昏,这个年轻人会准时出现在某单位的门口,向一个方向默默引颈眺望,望穿秋水,只为看到那个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的身影。
一个蓝色的身影,往往会在下班时间回到单位,小伙子盼了一天,只想与之厮守一会儿,哪怕只有几分钟。
那是一辆蓝色的重庆五十铃双排座轻卡,单位的公车,司机是我的一个长辈。下班后,我会缠着他带我出去摸摸车,嘴里默念着“快、慢、快”,在左脚松开离合器的瞬间,人类微不足道的力量与一部巨大的机械试探着衔接,右脚油门踩下,引擎的扭矩轰鸣着从车轮喷涌而出,雄赳赳气昂昂,我们人车合一,我们奔向前方。
传播学大神麦克卢汉写的书我看不太懂,但我懂了其中一句话:人类创造的工具和技术,都是人类身体的延伸。汽车的轮子,就是人类腿脚的延伸,借助这幅新的腿脚,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奔跑速度。
人们大谈而特谈的“驾驶乐趣”,最原始、最基本的意思,就是说速度带来的那种自由感。人开上车,跑得快,也能跑得更远,活动范围一下子就扩大了,100年前,美国乡下的农民纷纷购买福特廉价的T型车,原先一个礼拜也不见得进一趟城,买车以后,想啥时候去开车就走。
当时有报纸的记者采访一个农妇,说你家连个洗澡盆都没置办,为啥借钱也要先买一辆汽车?农妇机智地回答:因为我不能坐着澡盆进城。
100年前,福特T型车为美国农民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
美国汽车普及率极高,汽车平均到每户人家已经有两辆以上。但现在的情况是,家庭拥有汽车最多的是那些地广人稀的农业州,蒙大拿、怀俄明之类,平均到人头上都不止一辆车;而华盛顿、纽约这样的繁华大都市,家庭拥有汽车的比例却很低,华盛顿38%的家庭没车,纽约更是有55%的家庭没车。
为什么大都市里的人们不愿意开车?最重要的原因一是堵,二是停车位严重不足,三是养车成本高。有报告称,纽约最繁华的曼哈顿中城,汽车平均时速还不到10公里,也就比人走路快一点点。
开车不自由,不如不开车。
说起来,北京户均汽车数量(0.72辆)比纽约、东京、巴黎还要多,不知道首都人民平时开车是什么滋味?
老傅所在的省会城市是个弱二线,交通高峰的平均车速在全国大城市里还能排进前10,算是不错的了,但老傅的开车欲望却日渐寡淡,甚至时时生出排斥之意。
驾驶乐趣齐根儿断掉了时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
十几年前老傅买第一辆车的时候,街上很少堵车,下班回家,楼下的停车场里稀稀拉拉。
现在晚上出去遛弯儿,小区外马路两边密密麻麻停的都是汽车,非机动车道上划的车位停满不说,还漫延到机动车道上,占了一条机动车道。
汽车给人们带来的最基本的乐趣,是享受高速移动的自由,现在城市里的拥堵、野蛮驾驶、停车难、停车贵,已经把这点自由剥夺了。
车子跑不起来,自由的行驶都没法保证,驾驶乐趣也就齐根断掉了,更高层次的乐趣更是无从谈起。
只要路况好,自由移动的乐趣是每辆车都能给我们的,不论档次高低、不论什么车型。当年老傅开过轻卡、微面、皮卡,只要是机动车就想开,只要车一开动起来,心里就美滋滋。
在这种乐趣之上,还有所谓“人车合一”的乐趣,也就是不少汽车品牌标榜的“运动性”、“操控性”。用“延伸论”来解释,就是说汽车作为人的另一幅腿脚,用起来很顺溜,就跟自己身上的一个部件差不多。
汽车成为人的另一幅腿脚
老话说得好,是骡子是马,拉出去遛遛。在城市里开车,好比骡子和马都在拉磨转圈儿,就算一头驴,表现可能都比马好。现在交通高峰期汽车平均时速能达到30公里往上的,已经是非常优秀的城市了,大多数城市平均时速只有20多公里,跟自行车差不多的速度,什么性能、操控都是扯。
再上一个层次,就是“控制乐趣”了。还从“延伸论”上理解的话,就好比你的腿脚舞动起来时顶多也就是“摩擦、摩擦,是魔鬼的步伐”,但人家踮起脚尖就能跳芭蕾,玩儿出的难度完全不是一个级别。有些跑车、赛车性能强大不好控制,但只要技术到位,就能玩儿得很嗨——说到底,这种驾驶乐趣是一种征服感,如同驾驭一匹烈马。
跑都跑不起来,最简单的乐趣都没了,“人车合一”、“控制乐趣”更是空谈。
什么环境选什么车西方成熟的汽车社会中,年轻人的开车欲望越来越低。
日本汽车工业协会曾做过一项调查,1000个30岁以下的日本年轻人中有800多个没有汽车,54%的年轻人表示不想买车或不太想买车。
英国牛津大学一项研究显示,20岁~30岁的英国人驾照拥有率比10年前少了30%。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在1983年,18岁美国居民拥有驾照的比例是80%,到2018年降到61%。
西方年轻人对开车的兴趣在下降
为什么年轻人对汽车失去了兴趣?
西方发达国家的年轻人一出生就与汽车相伴,汽车对他们来说就跟家里的桌椅板凳一样普通,没有什么新鲜感;70后、80后还把拿到驾照当作“成人”和“自由”的标志,现在刚成年的00后,从小就看着堵车、油价上涨、养车费用高,对汽车的好感大为下降。
别说西方的年轻人,像老傅这种当年痴迷汽车的中年人也腻了,早年的激情早已消褪,现实又变得越来越窘迫,让人很难提起开车的精神。
老傅赶上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好时候,在眼馋了好多年汽车后,真正拥有私家车已过而立之年;当年开车的心情无比欢畅,但仅仅过了十几年,城市就被汽车挤了个水泄不通,节假日高速公路都能成停车场,现在出门开车心里都有点发愁。
人们对开车逐渐失去兴趣,无非是因为这不再是美好的体验,更多的时候反而变成了一种累赘,一种负担。
开车是一种享受的时代过去了,现在开车只是为了从A点到B点,而不是因为从A点到B点之间有一条路。只要开车外出时不会生出太多烦恼,已是最高追求,什么驾驶乐趣,什么动力、悬挂、转向手感,不过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所谓驾驶乐趣,只存在于汽车广告和媒体测评里,在当下的交通环境里开车,最重要的是稳定好情绪,慎防路怒症发作。
汽车广告图中的街景
既然用车的环境已然如此,我们就要反思一下该买什么样的车?要不要听汽车厂商和媒体引诱,张口闭口性能操控?
你看日本汽车近一半是又窄又高的“轻自动车”,你要拿这种车聊什么悬架、转向不是搞笑吗?美国卖得最好的是全尺寸皮卡,这种车有啥操控性?欧洲的小车倒是可以聊聊驾驶乐趣,但你看看欧洲城市的街道,小车盛行不过是因为不好停车而已。
日本的“轻自动车”是主力车型
没有岁月可回头,汽车越来越多,但“纯粹驾驶乐趣”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你只能靠偶尔出现的机缘回味一下。
“驾驶乐趣”已成往事,现在选车反而简单了,至少你不必再为性能、操控之类操闲心。我知道有的人对驾驶乐趣恋恋不舍,有的人为了“专业”而夸夸其谈,有的人附庸风雅滥竽充数——不管别人怎样推崇驾驶乐趣,你有自己的头脑,应该给自己一个机会去想明白:你为什么买车,为什么要开车,以及为什么会为开车而烦恼。(文/傅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