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死后收尸(商鞅以死完成护法)
商鞅死后收尸(商鞅以死完成护法)秦国地处西方,资源缺乏,地域不广,被魏国为首的山东六国欺负的只剩一点地盘,自己的国都栎阳才一丁点大,繁荣程度比不过魏国一个普通城池。加上败仗之后,把好的土地都割让了,秦国当时已经没有任何“价值”。在西方孤零零的勉强维持着,就像一座孤城,毫不起眼。卫鞅变法时期,甚至没有外国探子过来打探消息,以至于一直认为秦国很渺小,很脆弱,发展很落后。其次,地利让变法无后顾之忧。首先,天时让变法应运而生。先说天时其一。秦献公时期,秦国与魏国的战争接连不断,屡战屡败,鲜有胜绩。后经一次战争,秦献公中毒箭,不治身亡,传位于次子赢渠梁,也就是秦孝公。当时秦国弱小,秦孝公执政可谓是临危受命、如履薄冰,地盘小、人丁稀,要啥没啥。但正是因为这个缘故,秦国一直被魏国乃至其它国家鄙视,不放在眼里,根本不相信这样一个小国能崛起。以至于赢渠梁继位20年内,秦国居然没打过仗,踏踏实实、本本分分的完成了变法。再说其二。卫鞅就是商鞅
#文史那些年#
最近在看《大秦帝国》。
第一部讲的是秦孝公嬴渠梁在位时,重用卫鞅对秦国变法,取得巨大成功的历史。
历史上有很多变法、利国举措,但最成功的还是大名鼎鼎的“商鞅变法”。
首先,天时让变法应运而生。
先说天时其一。秦献公时期,秦国与魏国的战争接连不断,屡战屡败,鲜有胜绩。后经一次战争,秦献公中毒箭,不治身亡,传位于次子赢渠梁,也就是秦孝公。当时秦国弱小,秦孝公执政可谓是临危受命、如履薄冰,地盘小、人丁稀,要啥没啥。但正是因为这个缘故,秦国一直被魏国乃至其它国家鄙视,不放在眼里,根本不相信这样一个小国能崛起。以至于赢渠梁继位20年内,秦国居然没打过仗,踏踏实实、本本分分的完成了变法。
再说其二。卫鞅就是商鞅,“商君”是秦孝公为表彰其变法大功赐的封号,之后多称商鞅。当时卫鞅在魏国是中庶子,深得丞相公叔痤赏识。公叔痤知道卫鞅才华横溢,锋芒不露,多次向魏王举荐卫鞅,魏王不以为然,最终卫鞅辗转到了秦国。公叔痤病重之前告诉魏王,若不用卫鞅,就杀卫鞅。魏王没当回事儿,多年之后魏国大败卫鞅之手,丢掉河西,魏王这才后悔莫及。这期间,卫鞅还曾到了韩国,被申不害说服,差点留了下来。卫鞅选主,可谓是一波三折,让秦国捡了个大便宜。
其次,地利让变法无后顾之忧。
秦国地处西方,资源缺乏,地域不广,被魏国为首的山东六国欺负的只剩一点地盘,自己的国都栎阳才一丁点大,繁荣程度比不过魏国一个普通城池。加上败仗之后,把好的土地都割让了,秦国当时已经没有任何“价值”。在西方孤零零的勉强维持着,就像一座孤城,毫不起眼。卫鞅变法时期,甚至没有外国探子过来打探消息,以至于一直认为秦国很渺小,很脆弱,发展很落后。
地理的劣势,在变法期间变成了优势,卫鞅“闭门造出了车”、“猥琐发育起来”。20年后,秦国给魏国下战书要收复河西,魏王从“哈哈”大笑秦国幼稚,到自己精锐全军覆没泣不成声,只相差了一个月。秦国五万铁骑一跃而起,大败魏国十几万大军,其他诸国闻风丧胆,从此势不可挡。
再者,人和让变法强势推进。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自古以来,单凭一个好君王成就不了霸业,单凭一个良臣也掀不起大浪。只有明君遇见名相,才能相得益彰、推波助澜。赢渠梁是幸运的,遇见了旷世奇才,重用卫鞅,大力支持变法;卫鞅是幸运的,遇见了开明君王,放手一搏,强势推进改革。变法期间,有老秦人阻碍、皇室抗议、大臣反对,但都被秦孝公一一驳回,声称义无反顾支持变法,令商鞅感激涕零。据说,商鞅当初为考验秦孝公为人,三次故意大放厥词、夸大其词,秦孝公三次甩手就走、不予理睬,商鞅这才坚信秦孝公为明主。当商鞅说出变法端倪,秦孝公很是惊叹,再三拜服,与商鞅连续请教三天四夜,茅塞顿开,拜商鞅为丞相,推行变法。正是君臣之间从无猜忌、互相信任,才有了变法之后的巨大成功,为秦国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然而,商鞅却没有看到秦国最后的成功。
商鞅变法,涉及土地、奖惩、税收、官爵、人事、贸易、军事等等,面积之广,事无巨细。同时,也损害了新老秦人、商贾贵族的利益,甚至触及到了皇室。其中有两件事为商鞅最后的结局埋下了隐患。
第一件事就是关于秦孝公的大哥,嬴虔。他是赢渠梁的大哥,是秦献公的庶子,性格直爽、冲动、霸道,却有上将之才,在军中威望甚至大过赢渠梁。在担任太子傅期间,因太子杀人犯法,负有连带责任,被卫鞅除以劓刑,从此隐居起来不见任何人,心中一直对卫鞅怀恨在心。直到赢渠梁病逝,嬴驷继位,才抓住机会怂恿嬴驷杀了商鞅。秦献公死之前,曾让嬴虔发誓,要兄弟和睦,不能争权。赢渠梁母亲去世前,曾授予锦囊要杀死嬴虔,以绝后患。可见,嬴虔的复仇之心,一直都有。
第二件便是以甘龙为首的老氏族,从未放弃过抗法,是变法的最大阻碍。甘龙是秦国老臣,威望极高,商鞅的出现让他权利大为削弱,心有不甘。但他极其能忍,厚积薄发,在商鞅变法期间十几年不正面阻碍,也是等嬴驷继位,突然以商鞅“徇私枉法”的理由,置之于死地。再加上太子也曾经因商鞅的变法,而流放了十几年,心中虽然也肯定商鞅改变了秦国,但还是怀恨在心。在嬴虔、甘龙再三建议下,商鞅最终被车裂,满门抄斩,令人唏嘘。
但是,商鞅之死,真的是小人得志吗?
商鞅的结局,令后人惋惜,一代名臣功勋卓著,却被一群小人算计,最终惨死,毫无还手之力。赢渠梁虽然自始至终支持商鞅的任何决定,但在位时还是没能除掉隐患,以为嬴虔隐居、甘龙不参政,就信以为真。病逝后,反对势力死灰复燃,对商鞅发起绝命一击。
商鞅才华横溢、善于算计,真的就不知道这股恶势力在背后吗?当然不是。商鞅的死,其实也是变法、护法的一部分,甚至是关键一步。
商鞅经常在跟左右说,有一股势力暗藏杀机,但一直没有找出幕后主使。直到最后,景监提醒他,有人开始做手脚了,商鞅依然冷静,要让更大的人物露出狐狸尾巴。然而,赢渠梁的突然病逝,让商鞅没有办法再等。他知道,太子嬴驷继位,对自己来说,时日不多了。于是,他以退休为理由,引出这股势力。果不其然,嬴虔、甘龙以为商鞅要跑,赶紧跳出来。商鞅自始至终没有辩解,只是让嬴驷看清了朝政嬴虔、甘龙的势力和野心。后来,甘龙叛国,联合魏国反秦,被嬴驷一举歼灭,扫清了大患。可以说,没有商鞅的献身,嬴虔、甘龙始终是潜在的大敌,对秦国的发展有着巨大的阻挠。商鞅的死,是对秦国最后的护法。
奈何壮志未酬的赢渠梁,看见了秦国的变化,却没有等到秦国的壮大,没能保护好治国良臣商鞅。若赢渠梁在九泉之下得知商鞅的结局,也许会暴跳如雷,叹息自己的早早离世吧。
大秦是一部史书,百看不厌。不仅卫鞅,景监、樗里疾、张仪、司马错、百里奚、王翦等等每个名臣将相都可以拍成波澜壮阔的影视剧,令后人叹服他们的智谋、勇敢和忠诚。#大秦帝国# #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