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城郊第二小学:桐城校车跑出
桐城市城郊第二小学:桐城校车跑出 为确保贫困户家庭孩子同等享受坐校车的待遇,桐城市将贫困户家庭学生乘坐校车列入民生工程范畴,乘车费用由政府买单,解除了贫困户和低收入家庭的后顾之忧。 校车,为爷爷奶奶们减了负。 59岁的陈永斌儿女都在外地,接送孙子上下学的任务就落到了他的身上。自校车开通后,他就在金神镇工业园内的同博公司找了份工作,他笑着地说:“终于被解放了!送孙子上学,压力大着呢”。陈永斌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校车一年的费用才1000元,算经济账,很划算;更重要的是孙子上学的安全系数增加了,一家人都省心。” 双港镇练潭小学王桐静一直由外公负责上下学接送,校车开通后,外公有大块时间打理田地了,还不时做点临时工,增加了家庭收入。 挂车河初中学生何旭和身体不好的父亲生活,上学路单程7公里,常常步行。爷爷奶奶心疼孙子,却又帮不上忙。何旭说:“现在有了校车,爷爷奶奶不用担心了,堵在我心头的一块‘石头
图为农村学校学生享受校车服务。
图为被校车“解放”的学生家长就近务工增收。
图为被校车“解放”的学生家长就近务工增收。
校车,一般是私立学校学生乘坐的交通工具。在桐城,颜色炫亮、长相敦实的校车,载着农家子弟,奔驰在“四好农村路”上,不仅成为乡村里的一道新风景,更为乡村振兴增添了动力。
爷爷奶奶笑了59岁的陈永斌儿女都在外地,接送孙子上下学的任务就落到了他的身上。自校车开通后,他就在金神镇工业园内的同博公司找了份工作,他笑着地说:“终于被解放了!送孙子上学,压力大着呢”。陈永斌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校车一年的费用才1000元,算经济账,很划算;更重要的是孙子上学的安全系数增加了,一家人都省心。”
双港镇练潭小学王桐静一直由外公负责上下学接送,校车开通后,外公有大块时间打理田地了,还不时做点临时工,增加了家庭收入。
挂车河初中学生何旭和身体不好的父亲生活,上学路单程7公里,常常步行。爷爷奶奶心疼孙子,却又帮不上忙。何旭说:“现在有了校车,爷爷奶奶不用担心了,堵在我心头的一块‘石头’也落了地”。
校车,为爷爷奶奶们减了负。
贫困户眉头舒了为确保贫困户家庭孩子同等享受坐校车的待遇,桐城市将贫困户家庭学生乘坐校车列入民生工程范畴,乘车费用由政府买单,解除了贫困户和低收入家庭的后顾之忧。
白马学校学生慧莹是个孤儿,跟年迈的爷爷一起生活。村里道路狭窄不平,下雨天更是泥泞难行。爷爷不会骑车,慧莹上学放学接送就成了一个大难题。学校考虑到慧莹的实际困难,特意为她绕道规划了线路,现在,爷爷只需要步行十来分钟就能完成接送。
青草镇里仁村娜娜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年迈体弱的奶奶、残疾的母亲和常年随亲戚在外务工的父亲都无法送娜娜上学,娜娜自己也没有学会骑自行车。镇、村及校车公司通过增设停靠站,解决了娜娜上下学问题。“娜娜的家庭本身就很贫困,不能因为上学难而让孩子学习受阻。”参与协调解决娜娜上学难的镇政府工作人员说。
双港镇学区目前开通了两条校车路线,覆盖6个村,乘坐校车的小学生有30余人,其中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和困难家族的孩子。大关王集学校30名学生乘坐校车,其中建档立卡户等困难家庭学生13名。
2020年秋季,桐城市财政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特困户家庭195名学生乘坐校车埋单,每人每年1000元共计19.5万元。
人力资源充足了范岗镇童铺村汪泽芝以前在外地服装厂做工,去年孩子上初中,怕耽误孩子求学,就回家来陪读,一天四趟接送孩子上下学,“风里雨里,都不能拖延,说实话,挺累的。”今年秋季,校车开通,汪泽芝成了直接受益者,她早早就给孩子报了名。“把孩子的出行交给校车,家长更放心”。她自己在家门口的校服加工厂做缝纫工,日工资100多元。“虽然挣得少点,但能照顾家庭,挺划算的。”
像汪泽芝这样有一技之长的青壮年“凤还巢”的,逐年增多。桐城市民营经济发达,工业企业多。农民工“凤还巢”,一方面解决了留守儿童的照护问题,另一方面也为当地乡村振兴提供了人力资源。
金神镇草原村许月红把孩子的出行交给校车后,就在镇区的酒店当起了服务员。她说:“孩子好喜欢坐校车上下学,校车也把我解放出来了,我安心务工,挣钱持家。”
在大关镇旵冲村,贫困户唐长友家两个孩子都乘坐校车后,夫妻俩和孩子奶奶都到村里扶贫车间上班,一个做缝纫工,一个做包装工,一个烧饭。扶贫车间负责人说:前期,扶贫车间遇到用工难,村民因为怕耽误接送孩子,不愿到厂里上班,车间不能正常运行,往往有订单不敢接。现在好了,校车开通了,来厂里上班的村民多了。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在深化近年来,桐城市农村公路网逐步完善,“四好”农村路为校车进村提供了可能,农村娃的上学路不再艰辛。校车开进村里,这是惠民政策带来的红利,也是社会治理的善果。在农民走向小康的路上,校车的功劳才开始显现。
范岗学区现有校车12辆,服务学生265人,校车乘坐率达98%。范岗镇学区管委会副主任胡晓飞说:“校车开到了边远乡村,既保证了农村孩子安全上下学,享受中心学校的教育资源,又让这些孩子家长身心都得到解放,能到离家近的企业上班,很好的化解了乡村企业用工难题,让这些家庭还增加了收入,真正做到一举多得。”
今年秋季,桐城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600余万元,开通运营校车56辆,服务学生1300余名,改善学生上下学条件,兜底保障贫困户子女乘坐校车。校车,“跑出”了民生幸福新指数。
因为校车还没“照顾到所有学生”,所以还有人在巴望着校车增线增点。家住龙腾街道白马村的赵勤就是其中之一。她的孩子在外婆家所在的香铺初中就读,该校地处丘畈区,学生不寄宿。因为路远,赵勤不得不在学校周边租房子陪读。一年租金三四千元,她说:“关键是生活不方便,像船头上过日子,还增加了生活支出。我就盼着校车快些开通,就不用租房子了。”
乡村振兴,乡村教育必须走在前面。桐城市教育局正在谋划包括校车服务扩面在内的一系列改革,通过教师队伍“县管校聘”,创建“互联网 ”学校联盟,打造智慧课堂,打破城乡藩篱,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汪桂云 曹姗 朱泽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