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骑士团最强形态排名:星条旗骑士的变身
皇家骑士团最强形态排名:星条旗骑士的变身二战初期德军装备的“野牛”自行火炮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在美军的装备序列中M3“李”中型坦克和M4“谢尔曼”中型坦克拥有各自的装备编号,但实际上,这两款中型坦克所使用的装甲底盘是一样的。因此,部分使用M3中型坦克装甲底盘的变形车,实际上也可以视为M4中型坦克的变形车。而更进一步的改装,就是仅保留装甲底盘,然后重新设计全新的上半部车体或者战斗室,使其成为威力强大的自行反坦克炮,而以T-34中型坦克装甲底盘为基础改装而来的SU-100自行反坦克炮,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使用T-34坦克底盘的SU-100自行反坦克炮既然T-34中型坦克的装甲底盘能够做功能拓展,并衍生出其他的装甲作战车辆。那么被誉为星条旗骑士的“谢尔曼”系列中型坦克,自然没理由做不到。而今天,本文将为大家大致介绍以“谢尔曼”中型坦克为基础衍生出来的各种变形车辆,让读者朋友们对这款传奇车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装甲部队装备的性能最好、产量也最大的一款中型坦克,“谢尔曼”系列中型坦克的成功,并不是基于某一款车型的成功,而是基于其装甲底盘强大的功能拓展能力。无论是美军装甲部队装备的基本型M4“谢尔曼”坦克,还是英国装甲部队改装的“萤火虫”坦克,都是基于“谢尔曼”坦克装甲底盘强大的拓展能力才获得了成功。
“谢尔曼”已成为一代经典
当然,装甲底盘的使用并不是只能够承载坦克这一种装备形态,也能够根据实际需要拓展出其他不同的装备形态。最简单的,就是直接在原有中型坦克的基础上,加装火箭发射管等其他武备,改装为火箭弹发射车等火力支援装备。
加装火箭发射管的“谢尔曼”中型坦克
而更进一步的改装,就是仅保留装甲底盘,然后重新设计全新的上半部车体或者战斗室,使其成为威力强大的自行反坦克炮,而以T-34中型坦克装甲底盘为基础改装而来的SU-100自行反坦克炮,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
使用T-34坦克底盘的SU-100自行反坦克炮
既然T-34中型坦克的装甲底盘能够做功能拓展,并衍生出其他的装甲作战车辆。那么被誉为星条旗骑士的“谢尔曼”系列中型坦克,自然没理由做不到。而今天,本文将为大家大致介绍以“谢尔曼”中型坦克为基础衍生出来的各种变形车辆,让读者朋友们对这款传奇车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行走的战场之神——基于“谢尔曼”装甲底盘改装而来的自行火炮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在美军的装备序列中M3“李”中型坦克和M4“谢尔曼”中型坦克拥有各自的装备编号,但实际上,这两款中型坦克所使用的装甲底盘是一样的。因此,部分使用M3中型坦克装甲底盘的变形车,实际上也可以视为M4中型坦克的变形车。
二战初期德军装备的“野牛”自行火炮
美军最早以M3/M4装甲底盘改装而来的变形车是自行火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承平日久的美国陆军大部分支援火炮还是老款的牵引式火炮。而此时德国装甲部队在欧洲大陆的战斗表明,只有自己拥有一定机动能力的自行火炮,才能够在现代化装甲作战中及时为己方装甲部队提供炮火支援。
1941年秋天,美国装甲兵委员会开始责成相关机构研制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款全履带式自行火炮,而成果就是T32自行火炮。T32自行火炮直接在M3/M4装甲底盘上塞了一门M2A1型105毫米榴弹炮,并在车体右前方设计了一座环向机枪塔,搭载一挺12.7毫米高射机枪执行防空作战任务。
T32自行火炮
新款自行火炮在1942年正式通过美国装甲兵委员会的测试,并获得了M7的装备编号。因为此时美英两国装甲部队对新款自行火炮的需求迫切,M7自行火炮本身并未采用太多的新设计,而是直接采用已经成熟的VVSS轻量化装甲底盘,战斗室则采用了全敞开式设计。
整体上来看,M7自行火炮基本满足了二战初期美英装甲部队的使用需求。105毫米口径在当时属于各国师级单位支援火炮主流口径,69发的载弹量也让M7自行火炮具备较强的单车持续作战能力。北非英军在获得了M7自行火炮之后,马上为其冠上了“牧师”的绰号,M7“牧师”自行火炮自此开始了自己的征程。
正在执行炮击任务的M7自行火炮
虽然后期美国军械局也根据实际情况,对M7“牧师”自行火炮的部分结构,如发动机进行过调整,但是总体来说变化并不大。不过,出于作战习惯的不同以及后勤补给的便捷性考虑,英国则将原来M7“牧师”自行火炮上的M2A1型榴弹炮,换为英制25磅炮,改装后的型号,就是英国的“司事”自行火炮。
“司事”自行火炮的结构图
“司事”自行火炮在外观上与M7“牧师”自行火炮有较大的不同,除了使用带炮口制退器的25磅火炮之外,“司事”自行火炮的主炮并不像“牧师”那样安装在车体中间,而是安装在车体偏左的位置,而车体右侧则是驾驶员座位。
“司事”自行火炮在英军中服役了很久,直到战后好几年英军炮兵部队仍有装备和使用“司事”自行火炮的记录。“司事”自行火炮的成功之处在于搭载的25磅炮。这门25磅炮拥有左25度右15度,俯仰角则为-9度到40度,整车载弹量达到了112发,比M7“牧师”更多。
“司事”自行火炮还是比较好辨认的
在弹种方面,“司事”自行火炮除了携带有高爆弹和烟雾弹之外,还根据实战经验携带有穿甲弹,可以在紧急情况下对出现的德军坦克进行平射。执行反装甲作战任务。除了105毫米的M7“牧师”自行火炮之外,美国装甲兵委员会也有在M3/M4装甲底盘上搭载更大口径火炮的想法,而这一想法的直接成果,就是T6型155毫米自行榴弹炮。
T6型155毫米自行火炮在1942年2月份研制成功,并前往阿伯丁试验场进行测试。因为使用了后坐力更大的M1918M1型155毫米加农炮,T6自行火炮在车身后方设置有专用的液压助锄,在火炮射击时需要先将火炮助锄放下,以避免火炮后坐力导致车体位移。
M12自行火炮及其弹药补给车
因为T6型自行火炮本身的火炮结构占了大部分的车体空间,因此美国装甲兵委员会还专门给T6型自行火炮配备了弹药补给车,并最终给予其M12的正式编号,M12型155毫米自行火炮自此诞生。
技术的进步催生装备的进化,随着使用HVSS重型悬挂的M4A3坦克和新式大口径火炮的出现,美国装甲兵委员会开始考虑研发比M12自行火炮性能更强的大口径自行火炮。因为当时美国拥有多款性能先进的自行火炮,因此美国装甲兵委员会同时展开了T83自行火炮和T89自行火炮的研究。
T83自行火炮
T83自行火炮和T89自行火炮的差别主要是使用火炮的不同,T83自行火炮使用的是M1型155毫米榴弹炮,而T89自行火炮除了能够使用M1型155毫米榴弹炮之外,还能够兼容新式8英寸榴弹炮的使用,拓展能力更强。
M43自行火炮可以使用两款主炮
在1945年的5月份和11月份,T83自行火炮和T89自行火炮分别通过美国装甲兵委员会的验收,并获得了M40和M43的正式装备编号。不过,因为此时战争已经快要结束,这两款自行火炮未能大规模投入使用,仅进行了小范围的试用。
除了高倍径身管火炮外,为了能够对“齐格飞”防线等坚固工事进行打击,美国装甲兵委员会也曾以M40自行火炮的底盘为基础研制相应的自行迫击炮。一开始打算搭载的是10英寸中型迫击炮,后来改成使用250毫米迫击炮,但是该车仅停留在原型车阶段,即T94自行迫击炮。
T94自行迫击炮
除了重型的T94自行迫击炮之外,美军还研制过重量稍轻的155毫米级别自行迫击炮,也就是T90自行迫击炮。T90自行迫击炮不再使用前膛装填,而是采用炮尾装填,射速更快。不过该炮同样因为战争临近结束而失去研发意义。
正在执行炮击任务的M12自行火炮
总体上来看,美军基于原来M3/M4自行火炮改装而来的自行火炮,大部分情况下只是解决了有无的问题。虽然后来的M40自行火炮和M43自行火炮总体性能不错,但是出现的时间太晚,并未对战局起到重大影响。相反,性能平平的M7“牧师”和M12自行火炮,反而和美军装甲部队一起参加了大部分的战斗。
美军版的“喀秋莎”——基于M4装甲底盘改装而来的火箭弹发射车随着美国装甲部队在欧洲大陆上开始与德国装甲部队交手,美国装甲部队开始接触到了德国装甲部队的各种火箭弹发射车。德国的火箭弹发射车所携带的发射器可以灵活进行拆卸,作战灵活度非常高,很快就让美军萌发了研制相同类型的火箭弹发射车。
二战美军装备的火箭弹发射车主要分为进攻型火箭弹发射车和排障型火箭弹发射车,前者主要伴随装甲部队进行协同作战,而后者则主要用来执行开辟雷场通道、破除滩头障碍物等破拆工作。
T34火箭发射车
美军最早装备的火箭弹发射车型号是T34型,其使用的是4.5英寸的M8型火箭弹,总共60个发射管依靠两侧支撑臂固定在坦克炮塔上,可以根据炮塔的旋转进行转向。而俯仰角度的调整则通过连接在坦克主炮上的调节臂进行联动调整。
美军在二战中使用的另一款用于进攻的火箭弹发射车是T72型火箭弹发射车,T72型相比原来的T34型,主要是使用了M16型4.5英寸旋转稳定火箭弹。这款火箭弹虽然长度比原来的M8型火箭弹要短上一些,但是射程更远,精度更高。
T72型的火箭发射管要短上一些
T72型从外观上也很好分辨,因为M16型旋转稳定火箭弹的长度比较短,所以T72型的火箭发射管比较短。
另一款美军在二战中大规模使用的火箭弹发射车是T73型破障火箭弹发射车,这款火箭弹发射车主要执行的是破障任务,使用的则是专用的7.2英寸爆破火箭弹。除了使用爆破火箭弹之外,该车也能够使用化学弹药,进行化学战。
T73型的发射器安装有装甲板
因为担心被战场上的枪弹击中火箭弹引起殉爆,T73型的火箭弹发射器的正面和侧面布设了25毫米厚的装甲板,上下则布设了13毫米厚的装甲板,理论上可以防御12.7毫米重机枪的直射。
美军的火箭弹发射车基本上都是直接在现有M4中型坦克的基础上,根据其底盘承载能力的不同,直接为其加装相应的火箭弹发射器改装而成。这样坦克在发射完火箭弹之后,拆除掉火箭弹发射器就能够像普通M4坦克那样投入战斗,使用起来方便快捷。
游走的坦克猎手——基于M4装甲底盘改装而来的反坦克歼击车提及二战美国的反坦克歼击车,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M10型反坦克歼击车。但实际上,早在M10型反坦克歼击车之前,美国装甲兵委员会手上还有另一个型号的反坦克歼击车,也就是M9型反坦克歼击车。和后来带炮塔的美制反坦克歼击车相比,M9反坦克歼击车和苏德两国的大部分反坦克歼击车一样,采用固定式战斗室设计,火炮并不能够进行360度的环向射击。
M9型反坦克歼击车
M9反坦克歼击车项目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后大幅度提前,因为严重缺乏堪用的装甲作战车辆,美国装甲兵委员会自然而然的想到德国人的做法,于是直接在装甲底盘上布设了一门3英寸口径的M1918型高射炮。不过,因为M1918型高射炮库存量不足,改装工作不仅费时而且价格高昂。加上此时M10反坦克歼击车项目的快速成熟,M9型反坦克歼击车自然而然就被放弃了。
T35原型车的车体和M4A2基本上是一样的
M10反坦克歼击车起源于T35原型车,随着“谢尔曼”系列中型坦克的快速诞生和量产,美国装甲兵委员会开始在M4A2型“谢尔曼”的基础上开发全新的原型车,这也就是T35原型车。早期的T35原型车除了采用圆筒形炮塔及搭配的T12型3英寸火炮之外,其他部分和M4A2型“谢尔曼”并没有太大的不同。
美军装甲部队希望M10反坦克歼击车能够将重量进一步降低,以提升其机动速度。根据其要求,改进后的原型车车体前装甲只有38毫米,侧面装甲只有19毫米,如果有需要的话,还可以临时悬挂6.4毫米的侧裙甲,为了在减重后仍保持一定的防护能力,其车体和炮塔装甲均带有一定的倾斜角度。
M10反坦克歼击车
美军装甲部队对改进后的原型车十分满意,并在1942年6月4日给予了其M10的正式装备编号。M10根据使用发动机的不同,还能够分为两种型号,M10基本型使用的是通用柴油机,而使用福特汽油机的则为M10A1型。
5名车组成员就这样密密麻麻围在一起
M10反坦克歼击车最大的问题是其装甲薄弱,即使是其38毫米厚的车体前装甲,也能够被德军早期型的37毫米反坦克炮击穿。而其采用的半敞开式炮塔对于抵近的敌军步兵基本上也不具备什么像样的防护能力,因此,在M10反坦克歼击车正式投入战场上之后,相关部队往往会在其原有炮塔上再加装上一块厚钢板。
一辆堆满沙袋杂物的M10反坦克歼击车
虽然很多人对M10反坦克歼击车的性能一直深有抱怨,不过在实际的使用中,因为其较快的速度,往往能够快速赶到德国坦克出现的地方,与“谢尔曼”坦克一起协同进攻。而随着后期型的M10反坦克歼击车加装了性能更强的90毫米火炮,也令该车成为当时美英装甲部队中少有的性能杰出的“坦克猎手”。
总结——一朵花儿百样开以“谢尔曼”系列中型坦克的底盘为基础,美国装甲兵委员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为美军装甲部队提供了从自行火炮到反坦克歼击车等一系列变种车。这些变种车因为和“谢尔曼”中型坦克使用同样的装甲底盘,不仅降低了生产和使用成本,也为战场维护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加拿大开发的“石龙子”防空战车
随着“谢尔曼”系列中型坦克在同盟国装甲部队中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除了美国之外,包括英国、加拿大在内,均自行以“谢尔曼”中型坦克的装甲底盘为基础开发出不少变形车。比如英国和加拿大就都曾以“谢尔曼”中型坦克的装甲底盘改装出专用的防空战车。
总体上来说,“谢尔曼”中型坦克的装甲底盘的潜能几乎被开发到了极致。“一朵花儿百样开”是对“谢尔曼”中型坦克装甲底盘的最好评价,而这些变身的星条旗骑士,也为二战最后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