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爱是不够的句子:爱情超越不了的是什么

爱是不够的句子:爱情超越不了的是什么维尔高原名让·布鲁勒,被称作“法国战争小说家”,他的生命历程跨越了两次世界大战, 1938年以前曾是和平主义者,但战争改变了他的世界观,他参加了抵抗运动并开始出版战争小说。 法国作家维尔高的笔下,爱情也同样败下阵来了。

世人常说“爱情可以超越年龄、国界、肤色、信仰,无往不胜!”,是的,很多文学作品借着感动天地的爱情故事给了我们这样的信念,现实中也不乏有力的实例,比如法国总统马克龙和布丽吉特的旷世恋情,年龄差距已经比肩母子;列支敦士登的马克西利亚米亚王子,和比他大11岁的黑人女孩安吉拉的爱情,不但超越了年龄、国界也超越了肤色,而不同信仰的人相爱并结婚,在实际生活中也是比比皆是的,看起来爱情如此强大以致在世间可以所向披靡,真的如此吗?

在诗人裴多菲笔下,“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我们已经看到了爱情在“自由”面前的软弱无力。

法国作家维尔高的笔下,爱情也同样败下阵来了。

爱是不够的句子:爱情超越不了的是什么(1)

维尔高原名让·布鲁勒,被称作“法国战争小说家”,他的生命历程跨越了两次世界大战, 1938年以前曾是和平主义者,但战争改变了他的世界观,他参加了抵抗运动并开始出版战争小说。

法国小说不可抗拒的迷人之处是什么呢?就是自然而然的深邃和灵动。维尔高的作品也有着法国小说的这种优良品质。他擅长以小视角切入、并以战争为背景写故事,运用几个人物,就能铺撒开表达主题需要的故事情节。他的小说《海的沉默》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入侵法国为历史背景,通过一段隐忍克制的情感,以表面风平浪静,而底下暗流涌动,漩涡迅疾的大海为喻,阐述了一个主题:爱情是不能脱离民族、阶级意识和家国情怀而存活于世的。

这听起来很残忍,的确,比起充满炮火硝烟的战场,小说里那看似无声无息却激情暗涌的爱情更加难以把握,因为战争可以用武力获胜,而爱情却源于能够相互吸引的精神,它能滋养出的心灵之共鸣,这些滋养不是相貌、学识、阅历,而是从人所生长的环境中获取的和民族、阶级意识及家国相关的认知、尊严和价值观。

爱情无法战胜民族

《海的沉默》里,作为侵略方的德国军官威纳·冯·埃博勒纳克,住进了一位法国人和他侄女的房子里,他的言行举止显得很有礼貌和修养,法国人的侄女吸引了他,给了他莫大的震撼,他“半张着嘴……露出一颗闪闪发亮的牙齿。”,也因此觉得他们的房子变得比漂亮城堡更美了,而其实这是一幢普通、低矮的老房子,是爱情使他的眼里充满了奇妙的美感。

他与他们的寒暄带着体贴和温暖,然而法国人的侄女总是冷峻而漠然的,因为她无法忘记他的侵略者身份——德意志民族对法兰西的粗暴占领,侵略者的“尊严”止步于高贵的精神反抗,她不和他说话,连一个表示亲切的眼神都不愿意给他。而喜欢上法国女孩的德国军官,心头牵念的也是德国曾战败的历史,这一场战争更像是要讨回“败仗”的债,面对两个对立的民族,爱情如同海底的漩涡,显得无力而脆弱。

爱情无法战胜阶级意识

最初,法国人和他侄女与埃博勒纳克相处的气氛是沉默的,埃博勒纳克作为未来的统治阶级进入到他们的生活中,虽然法国人的日常生活没有受到限制,然而任何不利于德国统治的行为都将受到惩处。横亘在他们之间的僵持,并不是属于个人的较量,特别是法国人的侄女,沉默中带着一种理智、礼貌而又不妥协的坚守。

埃博勒纳克试图用他们父子对法国的爱,来感化她,他相信经历一个残酷的突破,就可以将德国对法国的爱注入法兰西,而那爱带着拯救者的威严,征服者的不可侵犯, “你不要去法国,除非你全副武装地进入”,父亲曾这样告诫他,为什么法国归附于德国才能让这“爱”开出有光芒的花?为什么德国要用武力来冲破法国的大门,难道它怕自己的野蛮被优雅烂漫的法兰西“吞噬”?

威纳·冯·埃博勒纳克对这个家庭的热爱和向往、也带着统治阶级的胸襟,他借用父亲的话表达对法国的感情和对未来的憧憬“法国将与我们结为一体,像夫妻一样” 而法国要像夫唱妇随的顺从者投靠在德国旗下,他相信终归有一天“太阳将要照耀欧洲”,可这阳光来自德意志精神,他指出了法国社会的弊端,借以使法国人和他的侄女相信,惟有德国坚毅地帮助法国去除资本控制的毒瘤,才能解放让法国美丽深厚的底蕴充分展现出来,因此占领对法国最大的爱。

面对埃博勒纳克倾吐,法国人的侄女像一尊雕像一样,她的冷傲和沉默的自持,大大嘲讽了威纳·冯·埃博勒纳克所代表的侵略阶级,无论他如何以理想化的方式解读德国占领法国的意义,都像是一厢情愿的表白,法国侄女的沉默是不断笃定自己立场的过程,也是对德国侵略劣行的铿锵控诉,美好的爱情瘫倒在战争和侵略面前,它的毁灭反衬出了战争行为的残酷与侵略行为的卑鄙。

同样的主题苏联作家拉夫列尼约夫的小说《第四十一个》里也有展现,故事发生在苏联国内战争时期,男主主人公分别在白军和红军阵营里,本是敌对的关系,男白军作为俘虏要被女红军押解到红军主力阵营里,路上两个人经历了很多风浪,到了一座孤岛上,互相扶持中,擦出了爱的火花。

然而当谈到爱情如何落实到现实中时,不可调和的矛盾就产生了,阶级带着其顽固的意识形态主宰了他们的命运。当男白军看到从自己阵营的船只时,就不顾一切地奔过去,女红军痛苦却很坚定地举枪打死了他。那座孤岛好像是他们的爱情,在阶级意识暂时触碰不到的时候,他们可以享受爱情的甜蜜,可爱情想要在现实中存活下来的时候,独岛又无法给他们未来,他们要想活下去就要走出孤岛,可一旦要走出去,第一个要冲破的就是彼此的阶级对立,结果是双方都没能逃出自己所属的阶级。

爱是不够的句子:爱情超越不了的是什么(2)

所以两种爱情都在阶级意识面前失去了生命,爱情要单单存在心里,是不必要求现实的土壤的,可是要在现实扎根,就要志同道合,这志向和道路里不就包括了阶级意识吗?我们国人讲的门当户对,不也是基于成长环境,阶级身份,家国文化所育养出来的吗?

爱情无法超越家国情怀

爱是不够的句子:爱情超越不了的是什么(3)

马克思曾说过“征服者总是被被征服者的文化所征服。”《海的沉默》里法国人的侄女的沉默深深地震撼了威纳·冯·埃博勒纳克,因为她,他爱上了他们的房子,“为什么我如此爱这个屋子?”它并不特别漂亮,也没有藏着稀世珍宝,“可这个房间有灵魂,整座屋子都有灵魂。”

这灵魂不就是法国人特别是她侄女的可贵精神吗?她因祖国被侵占,家园被侵犯而恼怒,固执地不和他说话,又因为自己对德国军官的爱意而无法直视他,她深沉的优雅和克制里,藏了无限的柔情、良善和不屈服。即使他们有对音乐的共同爱好,也不能改变她那超凡的沉默,那沉默的背后是什么?是爱情超越不了的家国情怀,是充满正义、独立的民族精神和尊严,是一种高贵的抗争,更显出了德国侵略法国的粗野无礼。

埃博勒纳克以《美女与野兽》里美女和野兽来暗喻自己和法国人的侄女的关系,他需要她感受他渴望向善的心,接受他的一往深情,那样他们之间的对峙就变成了幸福的结合,这也好比法国和德国之间的关系,可是他并没有意识到他来到这里,不是带着爱情来的,而是带着枪炮来的,德国对法国的“爱”也是轰炸和武力式的,是一旦占领就要统治终身的,那“爱”要在法国接受被德国统治之后,才能从德国那里得到的。

就这样,一个要走的是一条与人类不相适应的路,另一个要走的是通向自由独立的路。两颗灵魂如此靠近,可在祖国的灵魂要被摧毁之时,爱情虽然带着强烈的个人意志,终究没能超越个人所背靠的家国,就如一股悲怆而沉重的暗流,被更强烈的情怀压在海面以下。

细思人类,哪一个没有其民族、阶级意识和家国情怀?这是生存所需,更是对生命的信念,人类需要这种精神的皈依和栖居,个人意志和爱情只能背靠这些赖以生存,只能以隐秘的不被人所知,或不触动阶级家国利益的情况下自由展现,因此我们看见世上很多身不由己的悲欢离合,都缘于个人的无法超越,就如《海的沉默》里,看起来平静的大海,包蕴着许许多多的暗流,虽然常常骚动,哪怕是掀起局部的狂涛,到终究撼动不了它沉默的常态和风范。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