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最好的状态不管不问不在乎(婚姻里有一种心累)
婚姻最好的状态不管不问不在乎(婚姻里有一种心累)这样的婚姻时间久了,就会形成压抑疲惫的男人和委屈不被爱的女人。男人感觉被束缚,不自由,做什么事都要有所顾及,感觉被压制,女人感觉很委屈,自己总是被忽略的那一方,如果自己不主动把自己硬塞到他的生活中,他是不会主动靠近自己,亲近自己的。结果,丈夫最终还是去了,但是去了之后,并没有痛痛快快地玩爽,因为内心总有一种牵绊,让他不能彻底放开了只享受自己。回到家之后,他内心还带着一丝丝愧疚感,就像自己做了什么见不得光的坏事,要去哄老婆开心,弥补对方。这样的小细节重复次数多了,他们的关系就会形成一种模式:
文 | 范俊娟
婚姻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叫做“你可以做什么,但我就是不高兴”。
比如说:
丈夫想出去应酬,跟朋友去聚会,妻子想让丈夫留下来陪自己,可是丈夫很想出去,央求妻子:你让我去吧,我真的很想去,妻子撅着嘴答应了,很勉强。
结果,丈夫最终还是去了,但是去了之后,并没有痛痛快快地玩爽,因为内心总有一种牵绊,让他不能彻底放开了只享受自己。
回到家之后,他内心还带着一丝丝愧疚感,就像自己做了什么见不得光的坏事,要去哄老婆开心,弥补对方。
这样的小细节重复次数多了,他们的关系就会形成一种模式:
男人感觉被束缚,不自由,做什么事都要有所顾及,感觉被压制,女人感觉很委屈,自己总是被忽略的那一方,如果自己不主动把自己硬塞到他的生活中,他是不会主动靠近自己,亲近自己的。
这样的婚姻时间久了,就会形成压抑疲惫的男人和委屈不被爱的女人。
而这种结果形成的前身,都是从“我做某件事,你不高兴”开始累积的,今天我们从细分的角度来拆解下,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01 “你做某件事,我就是不高兴”是一种轻度的情绪操控给对方的感觉是:我不批评你,也不指责抱怨你,但我就是冷着脸,让你感觉到我是不高兴的,我是不同意这样的。
回想看看:你小时候放学回到家,扔下书包就跑出去疯玩了,天黑之后,回到家发现妈妈黑着脸,既不打骂你,也不数落你,是不是会给人一种低气压的感觉?
这种家里乌云笼罩的感觉,就像你头上悬了一把剑,指不定什么时候落下来,让你大气不敢出,要小心翼翼的看对方的脸色行事。
当然,有人会说:我最后不还是让他去了吗?我也没有拦着他,最终还是我妥协了呀,我已经成全他了,难道我还不能有点情绪吗?你要让我本就不认同的事,还要欢欢喜喜地支持他去,我做不到。
我就是不高兴,不想让他去做,我要让他知道,我不想压抑自己。
这种“我要让你知道我不高兴”的情绪,背后隐藏的感觉是:因为关系的存在,所以我有权力对你不高兴,我对你的某些行为,保有发言权。
这是一种典型的边界不清,甚至边界过度粘连的状态。
越是亲密关系,越是要有边界感,而这种边界过度粘连的状态恰巧相反,会因为亲密感的存在,而假定两个人是完全一体的感觉。
一旦对方达不到,自己就会感觉不安全,就会发出抗议。表达不高兴,就是一种浅层的抗议。
这种浅层抗议还在传递一种感觉:我不接受这样的你,我想要改变你,改造你,一直到把你改造成我想要的样子为止。
只要你一天不改变成我想要的样子,我就会一天对你不满意,对你不高兴,甩脸子,而且我想怎么对你,就怎么对你。
从心理学的层面来看,这样的关系属于:“我—它”类型的关系,而非“我-你”类型的关系。
即,我和你是主角和配角的关系,而不是一个主角和另外一个主角的关系。
02 “我—它”类型的关系会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呢?这样的关系,基本上只能以一个人为中心,比如说那个经常表达不高兴的妻子,时间久了,就被会贴上“自我中心”、“强势”的标签,因为关系都在围着她的感觉走,被她主导,男方的需求是被压缩或者不被优先考虑在内的。
“我”是活生生的人,而“它”更像是用来满足“我”的需求的工具人,却不能被当成是另外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关系走向也不会围绕这个人的需求来走。
甚至“它”角色下的人也会产生自己的纠结:一方面渴望自己真实的状态,自己可以真实的呈现,能够被对方接纳,另一方面又觉得对方可能又会不高兴,又会来控制或者改变自己,所以自己的需求也不会被满足。
所以在这两种纠结之里面持续的时间久了,“它”角色下的人,就会越来越感觉累,甚至想放弃关系。
什么样的人会容易处于“它”角色下呢?
那些想要做到让别人满意,内心渴望通过得到别人的认可,来找自己的价值感和存在感的人。
越是在意关系的人,越容易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别人对自己的影响就越大,所以别人的不高兴也会让他们内心忐忑不安。
他们处理这种忐忑不安的方式就是:要么是去做让对方高兴的事,不高兴的就不去做了,向关系妥协,要么就是隐瞒、乞求来照顾自己的需求、或者直接提离婚。
很多来咨询的人,都是发展到离婚状态的“它”角色下的人,因为前期累积太多“我都要去照顾你的需求,而我的需求一直是压抑或者蜷缩的状态”的感觉,所以感觉越来越累,越来越不报希望,最终只能通过切断关系,来照顾自己。
所以,总结来看,会处于“它”角色下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过度为别人考虑,而缺少自己的界限感,不能客观理性的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假如一个人的状态是:你对我不满意,不一定是我的问题,我有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我也不过度高要求自己,我不害怕冲突,基本上这样的人是很难被放在“它”角色下呆着的。
说白了,你不把自己当人看的时候,别人就也不会把你当成人看,你把自己当神看的时候,希望自己能够尽善尽美,完全让别人满意的时候,也会让对方对自己有一种过度高的期待,以为你什么都能承受,对方就会在你面前变成小孩子的状态。
所以,两个人会形成这种“我-它”的关系模式,是两个人共同配合完成的,本质上是一种互相吸引,而非某个人单方面的问题。
那么,遇到这种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03 放下执念和内心的幻觉,去承担该自己承担的是一种突破如果你是那个容易“不高兴”的一方,你需要学习的是两点:
1、从自己的感觉里面跳出来,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2、开始看见别人
意识到世界不以我为中心,本身就是一个人的进步和成长。
从小孩子的状态下脱离出来,不再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只是需要被照顾的,被关心和呵护的,需要被小心翼翼的爱的小孩子,等待别人的单向付出,便会学会看到别人,尊重别人。
这是经常“不高兴“的那一方需要做出的调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内心会带着一种执念,希望自己永远不用长大,永远是被宠爱的小孩,执着于把自己拉回到这种美好的感觉中,然后就会努力试图把对方拉回到”它“的工具人的角色下。
放下执念和内心的幻觉,去承担该自己承担的是一种突破。
如果你是那个感觉会心累,容易被对方的不高兴,所绑架的一方,你需要学习的也是两点:
1、学会告诉自己:别人不高兴,没关系,那是对方的事,不是我的错,我要给自己留一些空间,学会照顾自己;
2、尝试把自己一部分责任,分给对方承担,表达自己的需要。
比如说,很多孩子,一旦听到父母哪里哪里有需要,自己能够帮忙去做,感觉自己是被需要的,是有价值的,孩子是很愿意去做的,因为这些会让孩子感觉自己有力量,是有价值的。
所以,如何激发对方的力量,给对方机会为自己做些事情,引导对方付出,既能让对方成长,又能让自己轻松一些,是关键点。
每一段关系会发生,背后都会暗藏着你需要解决的课题,这是痛苦背后的礼物,所以,当你想要放弃一段关系的时候,慢一点,再慢一点,检查看看你的课题礼物拿到手了没有?
end
留步!点点推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