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最悲情的一段(大宋最恨的女人)
大宋最悲情的一段(大宋最恨的女人)作为大宋的对立面,辽朝的幕后老板萧太后自然成了杨家将故事中的反派角色,被文人刻意丑化,背负阴狠毒辣的恶名。现在流行的杨家将故事,脱胎于宋元话本、杂剧以及明清历史小说,尤其是刊行于明代的《杨家将演义》。民间文人根据历史,杜撰了北宋名将杨业一门男女老少抗击契丹的事迹,其中四郎探母、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十二寡妇征西等更是耳熟能详的经典戏码。 翻开《辽史》,很多人会发现,后妃中有N个萧皇后、萧太后,所谓“耶律、萧氏,十居八九,宗室、外戚,势分力敌”。这是因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是汉高祖的小粉丝,他追慕刘邦与萧何的君臣之谊,于是将几个开国功臣赐姓为萧,并规定契丹“王族唯与后族通婚”,皇族是耶律氏,后族就是萧氏,小说《天龙八部》中萧峰也是出自这一家族。在众多萧太后、萧皇后中,有一位女子,凭借一生功绩与名声,几乎霸道地垄断了这个称号。拜杨家将故事所赐,提到萧太后,绝大部分人会想到这个人,她就是辽景宗的妻子、
宋太宗两次北伐,都败给了同一个人。准确说,是同一个女人。
979年,宋太宗灭北汉后一鼓作气,兵进幽州(今北京),结果在高粱河一战惨败于辽军,自己乘坐着驴车百米加速往南逃,留下一个“大宋车神”的传说。当时,辽朝的皇帝是辽景宗,可他常年卧病,事实上的掌权者是他的皇后萧绰。
986年,宋太宗再次出兵,意欲收复燕云十六州。萧皇后晋升成了萧太后,她调兵遣将,把宋军的几路大军全部击溃,之后带兵深入宋境数百里。
▲萧太后剧照。
翻开《辽史》,很多人会发现,后妃中有N个萧皇后、萧太后,所谓“耶律、萧氏,十居八九,宗室、外戚,势分力敌”。这是因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是汉高祖的小粉丝,他追慕刘邦与萧何的君臣之谊,于是将几个开国功臣赐姓为萧,并规定契丹“王族唯与后族通婚”,皇族是耶律氏,后族就是萧氏,小说《天龙八部》中萧峰也是出自这一家族。
在众多萧太后、萧皇后中,有一位女子,凭借一生功绩与名声,几乎霸道地垄断了这个称号。拜杨家将故事所赐,提到萧太后,绝大部分人会想到这个人,她就是辽景宗的妻子、辽圣宗的母亲承天皇太后萧绰,小名萧燕燕。
1、少女皇后,一朝选在君王侧现在流行的杨家将故事,脱胎于宋元话本、杂剧以及明清历史小说,尤其是刊行于明代的《杨家将演义》。民间文人根据历史,杜撰了北宋名将杨业一门男女老少抗击契丹的事迹,其中四郎探母、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十二寡妇征西等更是耳熟能详的经典戏码。
作为大宋的对立面,辽朝的幕后老板萧太后自然成了杨家将故事中的反派角色,被文人刻意丑化,背负阴狠毒辣的恶名。
有学者认为,自明中叶以后外患频仍,《杨家将》作者所处的时代,远有明英宗时的土木堡之变,近有嘉靖年间俺答劫掠京畿,这些战乱强烈地打击华夏民族的自尊心,中原百姓再度想起了曾经被契丹、女真、蒙古族人支配的恐惧。
因此,文人们虚构了杨家将抗辽大获全胜、萧太后兵败身亡等热血情节。这些故事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大快人心,引起社会广泛共鸣,却都是歪曲历史,反而掩盖不了明朝中后期江河日下的现实。
历史上的萧太后,没有一个叫铁镜公主的女儿,也没有一个叫木易(杨四郎)的驸马,她不仅不是大反派,还是偶像派,从小就是契丹贵族中最璀璨的明珠。
▲剧照:杨门女将的故事是虚构,她们的对手萧太后却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女中豪杰。
辽朝自从辽太宗耶律德光在南征途中病逝,挖空内脏塞满盐做成“帝羓”运回都城后,就陷入了长达二十多年的皇位之争。那些年,叔叔杀侄子,近侍杀主子,杀到最后,一个叫耶律贤的皇族趁乱登上了皇位,他就是辽景宗。
辽景宗是个野心家,辽朝皇室内乱时,他一直在暗中培植自己的政治势力,为日后夺权做准备。其中,契丹贵族萧思温与汉人重臣韩匡嗣是他的得力助手,这两人还差点儿成了亲家。
萧思温的三女儿萧绰,是契丹贵族中有名的才女。“绰”有轻盈柔美之意,她的名字,一说取自唐代诗人元稹“曾经绰立侍丹墀,绽蕊宫花拂面枝”的诗句,这两句诗暗含侍奉天子的意思。
但萧绰最初的未婚夫并不是皇帝,而是韩匡嗣的儿子,青年才俊韩德让。韩氏祖先原本是蓟州玉田一带(今属河北)的汉人,后来被虏为奴隶,并得到辽太祖阿保机重用,跻身辽朝权贵。
在内乱中即位后,辽景宗迅速控制了大局,并以联姻的方式与萧氏贵族结盟。政治利益高于一切,萧思温的女儿萧绰只好放弃与韩德让的婚约,被选为贵妃,随即册立为皇后。
入宫这一年,萧绰17岁。
萧绰的颜值应该也很能打,她备受皇帝宠爱,短短十余年间,为辽景宗生下三子三女。宫廷生活并未禁锢这位年轻皇后的事业心,真正的女强人,也不会纠结类似于冠姓权这种无聊问题,她想要的,是至高无上的权力。
萧绰是一个大才女,而她的丈夫辽景宗,却是个病秧子。辽景宗4岁时就亲眼目睹其父在宫廷政变中被刺杀,受到了惊吓,留下了心理阴影,当上皇帝后更是积劳成疾,演变成了风痹之症。
辽景宗太难了,随着病情渐重,他无法处理国事,常年卧病在床,只好由皇后萧绰主持朝政。史书说,“刑赏政事,用兵追讨,皆萧皇后决之,辽景宗拱手于床榻而已”(《契丹国志》)。
这剧情,是不是很熟悉?一代女帝武则天一定很有发言权。
萧绰掌权后,推行一系列改革,“任人不疑,信用必赏”,契丹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年谷屡丰”。妻子实在太能干,到了976年,即位七年的辽景宗都想办理提前退休了,他干脆下诏,称今后皇后之言,写为“朕暨予”,并“著为定式”,即确立了萧绰摄政的地位,宫中二圣并尊。
一个心智成熟的女人背后,可能是一个幼稚的男人。
辽景宗就是一个贪玩的主,自己身体稍微康复,就迷恋于游猎运动。朝中大臣赶紧上书劝谏道,听说陛下近日畋猎之事频繁,万一哪天从马上摔下来,或者被猛兽所伤,将后悔莫及,况且南方还有强敌(宋朝)伺机而动,如果听说陛下整天在多人运动,他们恐怕又要兴兵北进了。
辽景宗不听,后来果然劳累过度,病死在了出猎途中,年仅35岁。
982年,萧绰在悲痛之中将11岁的长子耶律隆绪(即辽圣宗)扶上了皇位,由此开始了长达27年临朝听政的生涯。
▲通州萧太后桥,萧太后河是北京最早的人工运河。图源/图虫创意
2、萧太后的婚外恋这个不到30岁的女人,政治手段极为老练。
一般到这种孤儿寡母独守宫廷的时候,就有权臣虎视眈眈,想要趁虚而入。当时,契丹宗室拥兵自重,在朝中划分势力。形势危急,萧绰却不怕,她反而利用大臣迅速平定了动荡的局面。
萧绰抱着年少的皇帝,哭着对大将耶律斜轸和大臣韩德让说:“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奈何?”
耶律斜轸和韩德让看年轻的太后哭得梨花带雨,立马拍胸脯保证,说,您相信我俩,何虑之有!于是,萧绰与二人达成政治交易,由耶律斜轸、韩德让出面主持朝中军政大局,防止宗室作乱,剥夺其兵权,保护了太后母子的安全。
韩德让本就是辽朝名臣,还是萧太后的老情人,自然是她的股肱之臣。更具戏剧色彩的是,辽景宗死后,萧绰又与韩德让旧情复燃,他们的情人关系还是公开的。当代出土的一件辽代文物上,铭文写有“供养文忠王府太后殿前”。“文忠”是韩德让死后的谥号,在文忠王府中设置萧太后神主的“太后殿”,几乎是毫不避讳地表明了二人的亲密关系。
史书记载,萧太后摄政时,常出入韩德让帐中,与他共同参决军国大事,“同卧如夫妻,同案而食”。有人在打马球时误伤了韩德让,恋爱脑的萧太后立马将那个无辜的马球手当场处死,她还曾在韩德让帐中大宴群臣,表明他们为宴会的男女主人,俨然是一场迟来的婚礼。
这段君臣恋,一直维持到了萧太后去世。韩德让得到辽圣宗允许,赐名耶律隆运,死后陪葬在萧太后陵墓之侧,继续守护着爱人。
耶律斜轸是辽朝开国功臣后代,年轻时不事生产,喜交游,是个大侠,名声不佳。后来国丈萧思温跟皇帝举荐其有“经国才”,耶律大侠才安下心来当官,成了耶律将军,他本人还是萧太后的侄女婿。萧太后对耶律斜轸委以重任,她有两只琥珀杯,每只可盛酒半升,每次赏赐有功大臣,别人只喝一杯,斜轸想喝几杯就喝几杯,“国人荣之”。
还有一个名将耶律休哥也得到重用。他负责镇守辽南京(今北京),防备宋军,素有威名。当时宋辽边境的百姓要哄小孩,不让他们哭,就会说别哭了,耶律休哥来了。他这人还出了名的人品好,能打仗,却不争功,“每战胜,让功诸将,故士卒乐为之用”,一起做项目,分红都给员工。
这些人,共同组成萧太后的政治班底,在辅佐萧太后母子不久后,就迎来了一大挑战。
▲宋《骑射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3、痛击宋太宗,生擒杨无敌
不仅辽朝宗室想欺负萧太后孤儿寡母,宋太宗也看准了时机,在高粱河之败7年后,发起了雍熙北伐,大军兵分三路浩浩荡荡而来,意欲收复燕云十六州。割据于山西的北汉政权为宋所灭后,宋辽之间在云州(今山西大同)一带已经失去缓冲地区,双方剑拔弩张,宋军更是可出兵河北、河东,直逼燕云地区。
这场战争中,辽军先败后胜,萧太后临危不乱,指挥若定,派耶律斜轸、耶律休哥等大将迎战由宋军名将曹彬、潘美、杨业等领衔的20万大军。随后她自己也祭告祖庙,率领军队亲临前线督战。
岐沟关一战,耶律休哥击败了东路曹彬的10万主力军,将数万名宋兵围困于孤城之中。宋军“弃戈甲若丘陵”,阵亡将士的尸体被辽军筑成“京观”。所谓京观,是古代战争中用战败阵亡者尸体堆积而成,建在路边的土堆,以此震慑对方。
萧太后与杨家将的不解之缘也始于宋军这次北伐。
东路军主力溃不成军后,西路军不得不后撤,号称“无敌”的名将杨业,在连下山西诸州后,为接应友军血战于陈家谷,最终因孤立无援,败给耶律斜轸。
杨业从白天杀到日暮,看到原本约定在谷口设伏的宋军竟然没有留下一兵一卒,不禁“拊膺大恸”。
杨业对手下将士说:“汝等各有父母妻子,无需与我一起战死,各自逃命去吧。等到敌军退后,还有人可上报天子此战经过。”
众将士都不愿逃走,誓与之同生共死。最后一战,杨业负伤十余处,手刃多名辽军,坠马被擒,其手下将士几乎全部战死。耶律斜轸见到这位闻名边境数十年的“杨无敌”,说:“汝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见。”
杨业却早已做好了赴死的准备,说:“我本想期待杀敌报国,没想到被奸人所害,致使王师败绩,还有何理由求生!”他被俘之后,绝食三日,伤重而死,首级被耶律斜轸献给萧太后母子。
萧太后佩服这位素未谋面的敌国英烈,为表彰其忠君死节,下令修建庙宇纪念。此后,出使辽朝的宋人路过杨无敌庙,无不感慨万千,有“威信仇方名不灭,至今遗俗逢遗祠”之叹。
很多人只记住了杨业的悲剧,却忽视了萧太后尊重对手的胸襟。她与杨家将的关系实际上仅限于此,后来却莫名其妙走进了杨家将演义的故事。
北宋中期,宋仁宗在位时,坊间已流传杨家将抗击契丹的悲壮故事,从那时起,萧太后就成了故事中英雄们的敌人,经过历代的艺术加工,她的形象也日益失真。
现实总是比童话残酷,智勇双全的杨家将并未能阻止萧太后南下的步伐。在杨业兵败被俘后,契丹人在那年寒冬铺天盖地而来,对不久前得意洋洋的宋军进行了“降维打击”,甚至深入宋境几百里,打到宋太宗放弃了收复燕云的念头。
萧太后人狠话不多,在短短四年间,以消灭宋军有生力量为战略目标,致使宋朝“沿边疮痍之卒不满万”。有学者统计,萧太后南征,至少歼灭了宋军15万左右的兵力。
这个女人,让北宋军民闻风丧胆。
▲萧太后画像。
4、宋辽国运逆转
宋太宗北伐,将百姓拖入了兵荒马乱之中,起初却并非迷之自信。
在宋军轻取太原,消灭北汉后,宋辽的力量对比一度发生变化。宋朝采取“先南后北”的战略,南征北讨,结束了晚唐以来藩镇割据、中原民不聊生的乱局,而辽朝自辽太宗去世后就陷入内乱,国力中衰,直到辽景宗、萧绰夫妇上台后才渐渐中兴。
宋太宗当时就与大臣讨论过:“幽州四面平川,无险可守。他日收复燕、蓟,在古北口之隘据其要害,不过三、五处,屯兵扎寨,自此绝契丹南牧之患。”之后,他借着辽朝主少国疑的时机发起北伐。
面对宋军压境,契丹州郡长官一开始也无力抵抗,不是望风而降,就是弃城而走。
可宋太宗是怎么打这场仗的呢?他坚持“将从中御”,打输了还要将士们给他背黑锅。东路军在岐沟关大战惨败后,宋太宗将败将羁押大牢,准备下狱处死,曹彬等元老也遭到贬官。
曹彬实在是太冤了,为人厚重的他原本不愿轻敌冒进,进入涿州(今河北涿县)后一直与辽军周旋。可其手下诸将却纷纷请战,主张直取燕京,主将曹彬竟“不能制”,冒险进军之后,大败而归。
这个“领十万甲士出塞逼斗”,本身就是个吊诡的事情。曹彬不得不出兵,是因为,中央的指示变了。宋太宗看到北伐进展顺利,企图一战成功,一改“持重而动”的战略,这才有东路军冒进,曹彬“不能制”手下诸将的情况。
曹彬失败后,却主动替皇帝承担了罪责。宋朝史书将罪责全部归于曹彬,实为宋太宗开脱,而宋太宗也毫不客气,说:“为戎人所袭而败,此责在主将也。”
▲剧照:曹彬有个孙女后来成为宋仁宗的皇后,即热播剧《清平乐》中那位曹皇后。
杨业之死,也有宋太宗一份责任。
东路军溃败后,杨业向主将潘美建议,应该避辽军锋锐,分兵诱开其主力,在谷口埋伏3000弩手,以此保护军民南撤。可监军王侁[shēn]反对杨业的声东击西之策,还讥讽他避战畏敌:“你一个率领数万精兵的大将,竟怯懦至此。”
监军是皇帝的代言人,反正领导说的就是对的,不是对的,也能解释成对的。杨业只能战死沙场,以报君恩了。这次背黑锅的是主将潘美,他在后世小说中,成了迫害杨家将的奸臣潘仁美。
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这句话看起来很鸡汤,也有几分道理,但宋太宗赵光义可能不懂。
与宋太宗居中指挥、派监军控制军队的做法相反,萧太后是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史书称她“有机谋,善驭左右,大臣多得其死力”。
宋军来势汹汹时,她将举国兵力交给大将耶律休哥等全权统领,针对宋军分兵合击之势,决定先集中兵力抵御曹彬东路主力,再抵挡进攻云州的潘美等。她本人与辽圣宗、韩德让亲临燕京前线督战,还特许将领先斩后奏的“专杀”之权,以此统一军前号令。
由此,萧太后彻底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并对宋军展开了歼灭性打击。史书说,“岐沟之蹶,终宋不振”,这一战改变了宋辽战争态势,成为宋朝对辽战略的拐点。
▲应县木塔,建于辽,中国现存最古、最高的木塔。 图源/图虫创意
5、澶渊之盟,以战议和萧太后打宋军打得够狠,但她不是小说中的战争狂人,其治国方略一改辽初的极端民族政策与剥削暴政,旨在缓和内部矛盾,从中可见她仁慈的一面。
辽初,契丹贵族将所掠的州县、人口编为“头下军州”,这些地盘归王公贵戚所有,可建堡寨、安置奴隶,拥有一定独立性,赋税一部分交国家,一部分交头下领主。
萧太后为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削弱这些贵族大臣的权力,下令州县官吏必须听令朝廷。她摄政时,辽朝与宋战火频仍,也俘获了大量人口,但大多不再编为奴隶,而是使其成为平民,保持原来的生活。
萧太后还下诏,奴隶犯法,主人不得擅杀,全部交由政府处理;她对番汉法律不平等的现象也进行了改革,辽初契丹人殴打汉人致死,只需赔偿牛马,萧太后却规定,以后无论契丹、汉人,“一以汉法论”。
有一次,一个叫耶律勃古哲的契丹贵族知法犯法,残害百姓,萧太后得知后严格执法,命人调查。耶律勃古哲曾参与对抗宋将曹彬的战役,也算是一个功臣,但萧太后还是依法以“大杖决之”,把这个契丹贵族打得皮开肉绽。
有些史书,满纸尽是国仇家恨,萧太后也成了十恶不赦的罪人。实际上,她的宽松政策在当时甚至吸引了北宋边境的百姓,还有不少贫民前来归附。如统和元年(983 年)二月,北宋与辽朝沿边七十余村的百姓越过边境,投奔辽朝;同年五月,又有千余户百姓来投。
▲晚清“同光十三绝”中的萧太后扮相(左)。
晚年,萧太后留给辽朝最宝贵的“遗产”,是奠定宋辽百年和平的澶[chán]渊之盟。
1004年,萧太后时隔多年再度挥师南下,与辽圣宗亲自驾御戎车,指挥20万大军南叩宋廷,一路势如破竹。
此时,宋朝在位的皇帝是宋太宗之子宋真宗,他本来想听从大臣建议,跑路逃往四川,只有宰相寇准力排众议,一把拉住了他,劝他御驾亲征。
宋真宗在文臣武将的簇拥之下,来到了前线的澶州(今河南濮阳),看着辽军黑云压城,宋真宗很慌,对面的萧太后也有苦难言。在耶律双雄斜轸、休哥相继去世后,辽朝出现了人才断层。这一次,辽军打到河南已后劲乏力,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主将萧挞凛更是在阵前被宋兵射杀,辽军锐气大挫。
无论是发动战争的辽朝,还是仓促迎战的宋朝,都是奔着和平去的,双方和谈从辽军南下之时就已经开始,萧挞凛之死,正好为议和提供契机。最终,宋辽达成协议:宋真宗尊萧太后为叔母,辽圣宗称宋帝为兄;宋朝每年向辽交纳银帛30万;双方以白沟河为界,互不招纳降附,边境解除戒严,增筑城寨,开掘河道。
▲澶渊之盟后,宋辽维持了百余年相对和平的局面。
当宋朝使者回去告诉皇帝,辽朝只要30万岁币时,宋真宗乐开了花,随手就给使者大加奖赏。对这位皇帝而言,澶渊之盟并非耻辱,还是一次外交胜利,毕竟宋朝家大业大,哪会在意这点小钱。
萧太后执掌辽朝权柄近四十年,与宋朝打了大半辈子仗,最后一次没赢,却也不亏,直接跟对手大捞了一笔,还留下了好名声。才华、爱情、权势,她一生样样俱全,不需要徒有虚名的皇位,也不需要默默做配角,每一次投资,都必定有回报,当时宋、辽最牛的帝王将相谁都玩不过她。
这才叫真正的人生赢家。
尴尬的是,她去世后却被后世文人写进了杨家将的故事中,一生功绩无人问,那些虚构的恶名,倒是传得天下皆知。
参考文献:
[元]脱脱等:《辽史》,中华书局,1974年
[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2016年
[清]李有棠:《辽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2015年
李丹林,李景屏:《萧太后评传》,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
顾宏义:《辽宫英后:细说萧太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景爱:《历史上的萧太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