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中描写爱情的句子(九首描写爱情最具艺术性的宋词)
唐诗宋词中描写爱情的句子(九首描写爱情最具艺术性的宋词)昨天夜里秋风劲吹,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思念的人究竟在何处。栏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好似默默饮泣。罗幕闲垂,空气微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一座巅峰,与唐诗并驾齐驱,如日月在文坛上熠熠生辉。爱情是人们十分向往的一种美好情感,历来不乏有大诗人大词人歌颂之。现在选取九首描写爱情最高艺术水平的宋词,看看它们的“词眼”在哪里?
所谓“词眼”,就是词的“眼睛”。它是全词中最精彩和关键性的字或句子,好的“词眼”,能增强词句的色彩和活力,使词的生动性,趣味性、可读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
第一首词:宋代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栏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好似默默饮泣。罗幕闲垂,空气微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昨天夜里秋风劲吹,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思念的人究竟在何处。
这是一首描写伤离怀远颇负盛名的婉约派词。它不仅情致深婉,还具有寥阔高远的特色。上片取景较狭,风格偏于柔婉;下片境界开阔,风格近于悲壮。但上片深婉中见含蓄,下片于广远中有蕴涵。
这首词的词眼是“凋”字,“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人以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在这种状况下引出“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愁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三句是此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第二首词:宋代苏轼《浣溪沙·春情》
桃李溪边驻画轮。鹧鸪声里倒清尊。
夕阳虽好近黄昏。
香在衣裳妆在臂,水连芳草月连云。
几时归去不销魂。
桃李溪边停着一辆画轮车。鹧鸪发出的叫声,是倒酒于杯中与情人约会之际。夕阳虽然美丽,但它已临近黄昏。
体身发香味留在衣裳上,信物套在手臂上。我俩好比那水浸着芳香的草儿、月亮伴着那雪白的云儿。多长时间离去才不伤感。
这首词约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四月,苏东坡自杭还朝,途经扬州,已近黄昏。目睹一对情人约会的幽深情景,词兴大发。全词通篇写春景,实际上句句写恋情。情景交融,词简意深,为古代文人情歌的上乘之作。
这首词的词眼是“近黄昏”,一对情人来到桃李溪边约会,两人的绵情难舍难分。“夕阳虽好近黄昏”,时间过得太快,不觉“黄昏”来临,马上又要分手,无不伤感。词人点化运用李商隐《乐游原》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句,又描景,又传情。不过,词人没有惋惜人生短暂意,有的是饱含情人的依依恋情。景情交融,构建了一幅迷人的春情图。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第三首词:宋代李清照《点绛唇·闺思》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深闺里很是寂寞,一寸的柔肠有千丝万缕的愁绪。越是珍惜春天,春天却越容易流逝,雨声催着落花。
倚遍每一寸栏杆,怎奈也是无情绪。轻问一声:“情人,你在何处?”眼前只有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连绵衰草,蔓延着情人归来的道路。
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大约作于重和元年至宣和二年(1118至1120年)期间。当时赵明诚或有外任,李清照独居青州。全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层层深入地写出了让人肝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寂寞愁、伤春愁,伤别愁以及盼归愁。
这首词的词眼是“遍”字,古人常用“倚栏”表示人物心情悒郁无聊。这里词人在倚这个动词后面缀以“遍”字,就把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恼鲜明地点染了出来;托出了因愁苦而造成的无情绪,这就有力地表现了愁情之深、之重、之无法排解。词人凭栏远望的目的,是思念远出的情人。望夫不归,女子的愁情那将会是更深,更重,更浓。
作者简介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第四首词:宋代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去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花市灯光像白天一样雪亮。月儿升起在柳树梢头,她约我黄昏以后同叙衷肠。
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同去年一样。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情人,泪珠儿不觉湿透衣裳。
这首词,是景祐三年(1036)欧阳修为怀念他的妻子杨氏夫人所作,抒写了物是人非之感,表达出词人对昔日恋人的一往情深。
全词以独特的艺术构思,运用今昔对比、抚今追昔的手法,制造出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语短情长,形象生动,又适于记诵,因此流传很广。
这首词的词眼是“月与灯依旧”,词人通过对去年今日的往事回忆,抒写了物是人非之感。“月与灯依旧”,强调元宵夜的“月”和“灯”都和去年一样,而不见去年人,显示了人的有无、去留的天差地别,以及感情上由欢愉转入忧伤的大起大落,从而表现了词人内心的起伏变化。既写出了伊人的美丽和当日相恋的温馨甜蜜,又写出了今日伊人不见的怅惘和忧伤。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省)人。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第一,历任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政事。有《六一词》,见《六十家词》本,又有《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三卷及《醉翁琴趣外篇》六卷。
第五首词:宋代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独上高楼,伫栏长倚,细细春风迎面吹来,望不尽的春日离愁,黯黯弥漫天际。碧绿的草色,迷蒙的烟光掩映在落日余晖里,谁能理解我默默凭倚栏杆的心意?
本想尽情放纵喝个一醉方休。与他人对酒高歌,才感到勉强求乐反而毫无兴味。我渐渐消瘦衣带宽松也不后悔,为了她我情愿一身憔悴。
这是一首怀念情人之作。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全词妙在写“春愁”即“相思”,却又迟迟不肯说破,扑朔迷离,千回百折,直到最后一句,才真相大白。便戛然而止,激情回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这首词的词眼是“为伊”二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什么这种“春愁”如此执着呢?至此,词人才透露出这是一种坚贞不渝的爱情。他的满怀愁绪之所以挥之不去,正是因为他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的纠缠。甚至还“衣带渐宽终不悔”,心甘情愿地被春愁所折磨,即使形容渐渐憔悴、瘦骨伶仃,也是值得的,也绝不后悔。究竟是什么使得词人如此钟情呢?直到词的最后一句才一语破的:“为伊消得人憔悴”——原来是为了她!。“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后人广为传诵。
作者简介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是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
第六首词:宋代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轻盈的彩云在天空中变幻巧妙的花样,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人世间那些无数的夫妻。
柔情像流水绵绵不断,重逢的约会如梦虚幻,分别时不忍看那鹊桥路。若是两情相悦,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朝夕都在一起呢!
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起伏跌宕地讴歌了人间坚贞诚挚的爱情,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此词堪称独出机杼,练达凄美,立意高远,具有跨时代、跨国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最有境界,这两句表达了作者的爱情观,是高度凝练的名言佳句,是爱情颂歌中的千古绝唱。这首词的词眼是“久长”二字,它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这首词的背后还有一段感人凄美的故事。公元1096年(绍圣三年)春,秦观被贬经过在长沙时,邂逅了一位艺妓,秦观观其姿容既美,出语真诚,遂亮明身份,艺妓又惊又喜,殷勤款待少游,遍歌淮海乐府。秦观与她缱绻数日,临别之际,艺妓表达了侍奉左右的心愿。秦观答应她,将来北归重逢,便是齐飞之日。一别数年,秦观竟死于广西的藤县。艺妓行数百里为秦观吊孝,哀恸而死。
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
第七首词:宋代李之仪《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我住在长江源头,你住在长江之尾。天天想念你总是见不到你,却共同饮着长江之水。这江水什么时候枯竭,别离的苦恨,什么时候消止。只愿你的心,如我的心相守不移,就不会辜负我一番痴恋情意。
公元1103年(北宋崇宁二年),李之仪被贬到太平州。这年秋天,他携红颜知己杨姝来到长江边,面对奔流不息的长江,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爱情词。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语言明白如话,感情深沉真挚,构思新颖奇特,体现出了灵秀隽永、玲珑晶莹的神韵。
这首词的诗眼是“共饮”二字,“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从前两句直接引出。江头江尾的万里遥隔,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见君”这一全词的主干;而同住长江之滨,则引出了“共饮长江水”。字面意思浅直:日日思君而不得见,却又共饮一江之水。这“共饮”又似乎多少能稍慰相思离隔之恨。词人只淡淡道出“不见”与“共饮”的事实,隐去它们之间的转折关系的内涵,任人揣度吟味,反使词情分外深婉含蕴。
作者简介
李之仪(1048~1117后)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 滨州 无棣人。哲宗元佑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
第八首词:宋代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东风吹开了元宵夜的火树银花,花灯灿烂,就像千树花开。从天而降的礼花,犹如星雨。豪华的马车在飘香的街道行过。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转向西边,一夜舞动鱼灯、龙灯不停歇,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华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尽处发现了她。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作于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词人先用大量笔墨渲染了元夕的热闹景象,最后突然把笔锋一转,以冷清作结,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造成了境界上的强烈反差,深化了全词的意境,而且很好地起到了加强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这首词的词眼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说明寻觅之苦,用了很多很多的时光和苦心痴意。那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写。经过千百次的寻觅,终于在灯火冷落的地方发现了她。“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历来也为人传诵。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第九首词:宋代张先《千秋岁》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
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
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杜鹃声声,又向人们报道春景即将逝去。惜春人更是想将那残花折下。不料梅子青时,便被无情的风暴突袭。看那孤寂无靠的柳树,在无人处整日随风飘絮如飞雪。
切莫把琵琶的细弦拨动,细弦能够诉说无限的怨恨。天不会老去,爱情也永远不会断绝。多情的心就像那双丝网,中间有千万个结。夜过去了,东方还未白,尚留一弯残月。
这首词写的是悲欢离合之情,写爱情横遭阻抑的幽怨情怀和坚决不移的信念。韵高情深,声调激越,曲折幽怨,可以说,兼有婉约与豪放两派之妙处。
这首词的词眼是“心似双丝网”,“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这是说,天如有情不会老,真情永远不会灭绝。多情的心就像双丝网,中间有千万个结。词人在这里表示其决心:天是不会老的,那么爱情也就永无断绝的时候。这爱情是怎样把双方紧紧联系在一起呢?“心似双丝网”中“丝”谐“思”。在这个情网里,他们是通过千万个结,把彼此牢牢实实的系住,谁想破坏它都是徒然的。这是全词表达思想感情的高峰,也是一篇之警策。
作者简介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
词眼如诗眼,一字妥贴,则全篇生色。一字传神,能使全篇达到一种新的艺术境界。好友们:您认为呢?请发表高见。欢迎一起分享、讨论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