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宝男姐宝男的婚姻到底有多惨(妈宝男被逼休妻)
妈宝男姐宝男的婚姻到底有多惨(妈宝男被逼休妻)刘兰芝被休以后,对眼前的处境和未来有清醒的认识,先后与丈夫、婆婆、小姑告了别,从她告别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她善良、有教养、重情重义、真诚善良的性格。“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那时候的女人,真难。事实上,自从焦仲卿决定要给刘兰芝求情的那一刻就注定了焦母必定要休掉儿媳妇,因为《礼记》有言:“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所以,那时候一个男人太宠妻子也是不行的,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这一条。于是她主动提出休掉自己,“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兰芝清醒、自尊的性格,自己不被婆婆喜欢,不如早点回避,被休得到形势不可逆转,不如主动一些,保留尊严。焦仲卿看到心爱的人受如此委屈,自然想到想为妻子说一些公道话,但是霸道的焦母却连哄带吓,先是许诺给儿子娶一个更漂亮的媳妇,又训斥儿子太窝囊,最终
君当作磐石,亲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这句诗出自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诗中的主人公焦仲卿和刘兰芝两厢情悦,一往情深,但刘兰芝的婆婆看不惯她娇美迷人、叛逆不顺的性格而生生拆散两人,最终这对有情人双双殉情,魂归九天。
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建安年间,当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极力推崇儒家的伦理纲常,所以整个社会受封建礼教的影响非常大,在婚姻制度方面,严格遵循“妇有七去”“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等清规戒律。
故事的刚开始就是刘兰芝向焦仲卿倾诉,她才貌双全,“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她勤劳能干,“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但无奈婆婆还是不喜欢,“大人故嫌迟”,所以她发出感慨,“君家妇难为”,你们家的媳妇太难做了。
于是她主动提出休掉自己,“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兰芝清醒、自尊的性格,自己不被婆婆喜欢,不如早点回避,被休得到形势不可逆转,不如主动一些,保留尊严。
2焦仲卿看到心爱的人受如此委屈,自然想到想为妻子说一些公道话,但是霸道的焦母却连哄带吓,先是许诺给儿子娶一个更漂亮的媳妇,又训斥儿子太窝囊,最终焦仲卿不敢反抗母亲,屈服于封建家长的威势,无奈同意休妻。
事实上,自从焦仲卿决定要给刘兰芝求情的那一刻就注定了焦母必定要休掉儿媳妇,因为《礼记》有言:“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所以,那时候一个男人太宠妻子也是不行的,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这一条。
刘兰芝被休以后,对眼前的处境和未来有清醒的认识,先后与丈夫、婆婆、小姑告了别,从她告别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她善良、有教养、重情重义、真诚善良的性格。“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那时候的女人,真难。
3刘兰芝本是一个百里难寻的佳人,“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她才回娘家十几天,就相继有人来求亲,来的人非富即贵,每一个都比焦母嘴中有出息的儿子强很多,但刘兰芝因为与焦仲卿情深意长的约定而坚决拒绝了。但无奈,兄长逼迫,刘兰芝权且答应了太守儿子的婚事。
焦仲卿听说之后,鲁莽地前来质问刘兰芝,可见其焦灼的心情。刘兰芝向焦仲卿作了解释,两人定下生死之约,“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这既是二人对感情的执着,也是无奈中最痛苦的抉择。
焦仲卿回家后,与母亲作了最后的告别。蛮横的焦母此时为儿子不理解自己而伤心,也为儿子作“不良计”而痛苦。焦母纵然蛮横,然亦非无情。焦母作为一个封建家长,对仲卿做出的殉情决定无法理解,也不可能理解。因此,她以焦、刘贵贱不同,以“东家有贤女”来宽慰仲卿,希望他改变主意。而她对于休遣兰芝没有表现出丝毫忏悔之意,足见其顽固不化。
最终,刘兰芝在太守儿子来娶亲的那一天“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焦仲卿“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兰芝毫不犹豫,焦仲卿却在徘徊之后才“自挂东南枝”,这说明刘兰芝早已看透事情的本质,果敢坚定地以死殉情,而焦仲卿出身官宦世家,生性懦弱又孝顺母亲,所以他要有一个彷徨的过程,但对爱情的忠贞最终使他走上了以死抗争之路,一对有情人双双殉情。
后来,焦、刘两家将他们的尸体合葬在一起,他们化作了一对鸳鸯,仰头相向而鸣。与开头孔雀东南飞的比兴首尾呼应,充满了浪漫主义。鸳鸯和孔雀一样都是一生只有一个配偶的忠贞之鸟。
这首乐府诗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讴歌了焦仲卿和刘兰芝忠贞不渝的爱情,宁死不屈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精神,最后化鸟地结局表达了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这首诗与《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都是中国人民宝贵的艺术财富,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