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马一生最后死在了马背上(和17个女人生下17个儿子)
戎马一生最后死在了马背上(和17个女人生下17个儿子)家西亚.马尔克斯也因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韩素音说他是诺贝尔奖得主中唯一没有争议的人物。它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至今仍然畅销不衰。《百年孤独》的作者,是哥伦比亚作家家西亚.马尔克斯,世界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他1967年出版《百年孤独》,小说一面世就轰动了拉丁美洲文坛和整个西班牙语世界,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宏篇巨著”。美国《纽约时报》则称它是:“继创世纪之后,首部值得全人类阅读的文学巨著。”
什么是孤独?
林语堂说:“孤独这两个字拆开来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蝴蝶,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间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孩童水果猫狗飞蝶当然热闹,可都与你无关,这就叫孤独。”
家西亚.马尔克斯说:“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就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本书,它就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世界经典之作《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的作者,是哥伦比亚作家家西亚.马尔克斯,世界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大师。
他1967年出版《百年孤独》,小说一面世就轰动了拉丁美洲文坛和整个西班牙语世界,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宏篇巨著”。
美国《纽约时报》则称它是:“继创世纪之后,首部值得全人类阅读的文学巨著。”
它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至今仍然畅销不衰。
家西亚.马尔克斯也因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韩素音说他是诺贝尔奖得主中唯一没有争议的人物。
余华说:“《百年孤独》我读了三遍,这是一本天才之作。”
那么《百年孤独》到底写了些什么呢?
它主要以马孔多小镇为背景,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一家七代人历经百年的坎坷离奇命运。
这个大家族,在马孔多生活繁衍了七代,从开创者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夫妇到最后一代生出的那个被蚂蚁吃掉的带猪尾巴的孩子,每一代都经历着不同的悲欢离合、生死存亡。
这个家族的成员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刻入骨子里的孤独。
1: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孤独的疯子
他是马孔多的创建者,也是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一代家长,当初他和妻子近亲结婚,因妻子害怕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一年多不与他同床。
在遭到邻居取笑时,他恼羞成怒,用长矛把邻居刺死。
为了摆脱被刺死的那个人的魂灵苦苦纠缠,他带着妻子和二十多个追随者,远离家乡来到四处都是沼泽地的河岸边,在这里安营扎寨,创建了这个小村庄------马孔多。
阿尔卡蒂奥脑子聪明,渴求知识,又具有开拓精神,积极尝试科学探索,对磁铁、放大镜、星盘、六分仪、冰、化学实验等新生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为之着魔,做起实验来如痴如醉。
他希望用科学改变马孔多的落后面貌和马孔多人像“蠢驴”一样的生活。为此,他带着村民外出探索,无果后又日夜呆在炼金室里做实验。
不理解他的妻子和蒙昧无知的村民都认为他是个疯子。
没有任何两个生命的体验完全相同。
局外人不能对阿尔卡蒂奥的行为感同身受,这让他在失败所造成的孤独路上越走越远。
他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后终于精疲力尽、精神崩溃,就真的疯了。
家人把疯了的阿尔卡蒂奥,用绳索绑在院子里的栗子树上,一年年的遭受雨淋病苦,他最终孤独而死。
世上从来没有真正的绝境,有的只是绝望的心理。
马孔多人的愚昧、保守和狭隘,妻子的不理解,孩子的疏远,使他的精神陷入了孤独的绝望;再加上理想不切实际,这都是导致他失败发疯最终走向孤独死亡的原因。
不由得想起了被讥为“疯子”的画家梵高。
梵高性格孤僻,一生穷困潦倒,命运多舛。他痴迷于做画,但又得不到认可。
没有人能理解他,他背着沉重的画具,孤独的身影踟躇在法国的土地上,世人的嘲笑令他备受痛苦和折磨,孤寂、绝望、煎熬使他在37岁时开枪自杀,只留下一幅幅绝美的画作。
可叹的是,他死后才成为世人顶礼膜拜的伟大艺术家。
阿尔卡蒂奥和梵高的悲剧,原因如出一辙:都是因为世人对他们不理解所导致。
但是如果他们的内心足够强大,能正确对待孤独,与孤独和平相处,那么悲剧就有可能不会发生。
尼采曾说:“孤独是我们的天性”,说明人人都会孤独,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对待孤独。
注意修炼自己的内心,让它变得强大;学会在生活中承受寂寞;失败时给自己多些鼓励,孤独时给自己多些关照,那么生活所呈现出来的色彩就会不一样。
2:奥雷里亚诺上校——孤独的天才
奥雷里亚诺上校,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小儿子,《百年孤独》里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在母亲腹中就会哭泣,出生时睁着眼睛打量世界,童年时有未知先觉能力。
长大后变得沉默寡言,孤独入骨,但对科学充满好奇,终日沉浸在父亲的实验室里探索金银器工艺,直至技术精湛,在当地享有名气。
他与心仪已久的蕾梅黛丝结婚,婚后二人相亲相爱,感情如胶似漆。
幸福美好的生活似乎从此开启。
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意外发生了:蕾梅黛丝误服毒药而死,一对双胞胎也横死腹中。
妻子的死让他沉郁而愤怒,继而陷入了深深地孤独之中。
内战爆发了,战火烧到了马孔多,也彻底改变了上校的一生。
看到保守党选举换票、军队肆意杀人,富有正义感的上校揭竿而起,带着二十多个年轻人用菜刀和铁棍,夜袭军营,从此他称自己为“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
他辗转南北,征战东西,一共发动了32次武装起义,但都没有成功。
他逃过14次暗杀,七十三次伏击和一次枪决,官居革命军总司令,并和17个女人生下17个儿子。
多年来的战场厮杀,上校已经不是原来那个富有正义感的上校了,他忘了自己当初参加战斗的意义,成了一个战争狂人,越来越没人性,成为马孔多历史上最专制最残忍的独裁者。
人世间没有任何理想值得以这样的沉沦为代价,可上校却一意孤行,让整个马孔多怨声载道。
美国开始入侵哥伦比亚,在马孔多拉起铁丝网,建起香蕉园,并滥杀无辜。
上校看到血淋淋的尸体,内心又充满了年轻时的愤怒,“等着瞧,”他喊到:“我要领着我的人拿起武器,干掉这些该死的美国佬!”
可就在那个星期,他的十七个儿子在各地被猎杀。
年老的上校无力再去抗争,他心如死灰,孤独地在家熔炼小金鱼,熔了炼,炼了熔,反反复复,直到小便时头抵栗子树死去。
一个叱咤风云的传奇人物,就这样在深深地孤独中谢幕。
弗洛姆说:“爱”是克服孤独的唯一解药,只有爱才能让人摆脱孤独,可上校是个没有能力去爱的人。
他热衷于一次次发动战争,对家人表现得无情冷漠;他独裁专制,掌握管辖政权时毫不体恤民情;他和17个女人一夜风流后不负责任,甚至在17个儿子来找他之前,都不知道自己有这么多儿子,更谈不上对他们的关爱了。
一个不懂如何去爱的人,一个没有博大胸怀的人,即使是个天才,那么他的人生也注定是个悲剧。
愿生活在尘世中的我们,通过学习与探索,都能具备爱的能力,爱我们的家人,爱我们的朋友,爱这个世界上一切值得爱的美好事物。
3:美人儿雷梅黛丝——孤独的女神
布恩家族的第四代美人儿蕾梅黛丝,是一个不为外部环境所动的人。
她一直心智未开,不受封建礼教约束,在家经常赤身裸体,出门穿着简单随意。
她不贪财,不固执,不懂情欲。
她每天洗澡,一洗就是几个小时,好像要把身上沾染的污垢全都洗掉。
她长相漂亮,绝世而立,又兼身上自发香气,可这香气却是带着死亡的气息。
一个年轻的警卫队长因她的冷落而殉情,另一位远方绅士因她一笑陷入绝境;第三个男人在香蕉园摸她一把被马踏过胸部吐血而死;第四个男人因屋顶掀瓦看她洗澡掉在地上被摔死。
很多男人都说如果跟她过一夜即使死了也值得,但始终没有任何一个人敢这样做。
她就像不是这个世界的人,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
她独自生活在自己孤独的世界里,默默享受着孤独。
也许是厌倦了这个孤独与肮脏的世界,她选择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乘着床单冉冉地升入天际,给世人空留下声声叹息。
她是作者笔下最完美的一位具有神性的人物,是一种超越功利、抑制物欲情欲的圣洁形象,是一个最具原始美的孤独神者。
她用自己独特的内心和执着,给自己套上一层防护罩,保持着对丑陋和恶俗的防范,成功地逃脱了布恩家族的悲剧魔咒,而且是以绝美的童话形式----飞天。
尼采说:“极度的苦难才是精神的最后解放者,唯此种痛苦,才强迫我们大彻大悟。”
美人儿蕾梅黛丝,就是从布恩家族的苦难中醒悟的人,她靠自己的智慧,成功地摆脱了孤独的宿命。
这,才是《百年孤独》里最美的灵魂。
4:马孔多——孤独的世界
马孔多初建时只是一个有着二十多户人家的小村庄,周围都是沼泽地,到处都是一片原始荒凉景象。
一群吉普赛人的到来打破了村子荒蛮原始的宁静,他们带来了村民从没见过的磁铁、望远镜、放大镜、星盘、罗盘、六分仪等科学仪器,这让处于封闭状态的马孔多村民目瞪口呆。
他们惊叹于外部世界的发明,却又为此感到迷茫而不知所措。
随着外界的不断侵入,马孔多变得热闹起来,成了繁华小镇,有了手工作坊和店铺,还开通了一条永久商业通道。
从此以后,在长达百年的时间里,马孔多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情,像失眠症、内战爆发、美国联合果品公司的侵入以及他们对马孔多人的压榨与剥削,香蕉公司工人的大罢工和被屠杀、布恩迪亚家族的日渐萧条等等。
特别是那场下了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的大雨,更是让马孔多变得满目疮痍,到处都是一片破败景象,最终一场飓风让历经百年沧桑的它消失得无影无踪。
马孔多的历史,是一部沧桑屈辱史。
它也是当时哥伦比亚和整个拉丁美洲的缩影:政治、经济、文化极度封闭落后;民众又如一盘散沙。
加上发达国家的入侵和欺凌,使它在错综复杂的离奇与荒谬中痛苦挣扎。
想想清朝时期的我们中国,当时何偿不是这样?
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外交上的闭关自锁;政治上的专制制度;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的落后等,这些都是西方列强屡次欺负侵犯我们国家的主要原因。
封闭导致孤独,封闭也意味着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不被欺凌,就必须实行改革开放,让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都能得到快速发展。等人民富足、国力强盛了,看哪个还胆敢欺负?
5:孤独的最高层次——享受孤独
余华曾在《在细雨中呼喊》里写道:“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独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
法国作家塞尚说:“孤独对我是最合适的东西。孤独的时候,至少谁也无法来统治我了。”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了希腊神话里的西西弗斯。
他因为惹怒了众神,被惩罚将一块巨石推上山顶。由于巨石太重,往往没到山顶就滚落下来。他只得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一次次去推,心中充满着绝望与孤独。
突然有一天,他在这孤独荒诞又绝望的过程中思考到了生命的意义。
他开始欣赏巨石在他的推动下动感的美妙,享受自己与巨石较量时所碰撞出来的力量的伟大,沉醉自己推动巨石过程中产生的愉悦与兴奋。
众神看到他如此超脱,知道打不倒他,也不再让巨石滚下来了。
西西弗斯,终于靠智慧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命运。
所以孤独本身没有意义,有意义的是人在孤独时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和反抗孤独的方式。
在我们感到身心疲惫、生活索然无味时;在我们遭遇挫折打击、迷茫彷徨时;在我们夜晚失眠、孤独流泪时,如果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会拥抱孤独,与它握手言和,不再因为自己的无助而顾影自怜,而是看到生死的边界之后更加珍惜生命,那我们就真正地领会到了孤独的乐趣。
希望大家读完《百年孤独》后,不怕孤独,享受孤独!
谢谢大家!
照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