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翁情史详细介绍:从罗瑟琳的爱情历程体现人性的真善美
莎翁情史详细介绍:从罗瑟琳的爱情历程体现人性的真善美说起主要剧情发生地——亚登森林,却是另有渊源,原来莎士比亚从一部小说里获知亚登这个地名,亚登当时处在在法国和比利时亚登南丝高地(Ardennes),而亚登南丝的简称就是亚登(Arden),再与自家门口的森林关联在一起,由此产生了主要场地布置在亚登森林的创作灵感。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田园牧歌式爱情再次兴盛,而莎士比亚所创作的一些喜剧即来源于此,从《皆大欢喜》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莎士比亚笔下人物罗瑟琳的鲜活生动,他把罗瑟琳塑造为几乎是一个“自在自为的艺术家”,通过她生动的话语和富有感染力的特色,在与不同人物的对白中,完美的诠释了人性的真善美。 《皆大欢喜》一剧是文坛巨匠莎士比亚创作的“四大喜剧”之一,这部喜剧源本取材于16世纪英国作家托马斯·洛奇散文体的牧歌传奇《罗瑟琳》,这种世外桃源式的爱情文学出自于欧洲的艺术传统,传达着纯洁美好的牧歌爱情观念,在当时社会制度下曾经风靡一时。
无论时光如何流转,爱情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和永不停息的永恒话题,“在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莎士比亚对爱情也有着不同的解读:
“爱并不因瞬息的改变而改变,它巍然矗立直到末日的尽头。”
正如《皆大欢喜》剧中主要人物——罗瑟琳敢于探索爱情的勇气,深层次的体现了罗瑟琳在诠释人物特征上完美的结合了真善美的人性观点。
《皆大欢喜》一剧是文坛巨匠莎士比亚创作的“四大喜剧”之一,这部喜剧源本取材于16世纪英国作家托马斯·洛奇散文体的牧歌传奇《罗瑟琳》,这种世外桃源式的爱情文学出自于欧洲的艺术传统,传达着纯洁美好的牧歌爱情观念,在当时社会制度下曾经风靡一时。
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田园牧歌式爱情再次兴盛,而莎士比亚所创作的一些喜剧即来源于此,从《皆大欢喜》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莎士比亚笔下人物罗瑟琳的鲜活生动,他把罗瑟琳塑造为几乎是一个“自在自为的艺术家”,通过她生动的话语和富有感染力的特色,在与不同人物的对白中,完美的诠释了人性的真善美。
说起主要剧情发生地——亚登森林,却是另有渊源,原来莎士比亚从一部小说里获知亚登这个地名,亚登当时处在在法国和比利时亚登南丝高地(Ardennes),而亚登南丝的简称就是亚登(Arden),再与自家门口的森林关联在一起,由此产生了主要场地布置在亚登森林的创作灵感。
《皆大欢喜》是莎士比亚所有剧作中最为完美的喜剧,该剧讲述的是皇室宫廷老公爵被篡位和驱逐,流放至亚登森林,女儿罗瑟琳在寻找父亲的过程中也收获了完美的爱情,秉承莎士比亚一贯的作风,作者以恶势力背景衬托出好人有善终,坏人被感化的理想境界。在剧情中,作者把本剧灵魂人物——罗瑟琳塑造为一个机智、勇敢、善良、美貌的女性,通过她与不同人物的巧妙对话,更显示出她机灵智慧的高尚品质,诱发读者感受到不同人物的细腻与丰腴。
那么,罗瑟琳是如何在困境中追寻自己的爱情,并展示出真善美的人物特色的呢?
莎士比亚的文字大多智慧与真理并存,他在展示丰富的文学内涵的同时,能够拓展人类的意识,因此在不同程度上作品中含有暴力、血腥、扭曲的部分,通过强烈的刺激借以衬托人物的善良、机智、率真,以达到激荡读者意识,又不会产生排斥的目的。
正如本剧背景显示的那样,在被篡位的老公爵流放后,罗瑟琳不得不寄人篱下,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幸有堂妹西莉亚庇护才得以暂时生命无忧。这天当罗瑟琳得知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不顾劝阻要与公爵的摔跤师查尔斯较量,便好心的上前劝慰:
“年轻的绅士,瞧你青春年少的,胆量却未免大了些。你不是没有看到,那无情的铁证摆在你眼前:那个家伙的力气有多么大。要是你能用自己的眼睛打量一下你自个儿,或是用你自己的理智判断一下你自个儿,那你现在要冒这个险,准会吓坏了你,叫自个儿赶快另找力所能及的活动去吧。我们是为你好,这才求你:看重自己的生命,别去冒这个险了。
听劝吧,年轻的少爷,你的声誉不会因此而受到损伤的,可以由我们出面向公爵申请,中止这一场比赛。”
罗瑟琳的好心劝阻并没有让奥兰多退却,反而迎难而上。殊不知此时的奥兰多也是深陷困境,被他的大哥陷害,私下让摔跤师查尔斯把奥兰多殒命当场,奥兰多只能背水一战,把自己的生命交给命运来裁决。
也许是上天对好人的眷顾,最终奥兰多凭借孤注一掷的决心战胜了摔跤师查尔斯,却因祸得福,奥兰多的勇敢与坚强让罗瑟琳产生好感,而罗瑟琳的美丽与善良也在奥兰多的心中偷偷种下了爱情的种子。初次相遇,命运的爱神已在他们身上射下爱情之箭。
在这个场景中,不管是罗瑟琳还是奥兰多都同样身处困境,可是他们依然保持着真善美的本性,作者在彼此遭受困境下让他们相遇,使他们从彼此的身上认识到人性的美好,产生互相倾慕之情,意在为他们在亚登森林中的再次相遇做铺垫。
在得知奥兰多是父亲忠诚的朋友——罗兰爵士的小儿子后,罗瑟琳更加同情他,内心的爱恋与相同不幸的遭遇让罗瑟琳心中难过不已,她对西莉亚说:
“我爸爸爱罗兰爵士,把他当知己,
大家的看法都跟我爸爸一模样。
要是我早知道这年轻人是他的儿子,
我会一边恳求他,一边流着泪,
不让他去冒这个险。”
从此番话可以看出,罗瑟琳的真性情与善良本心在此时展露无遗,自己身在龙潭虎穴,处境堪忧,却仍旧为一个毫不相识的陌生人担心忧虑,如果不是天性纯良的人,如何会做到这一点。作者在本剧中这一场景着重刻画展示在罗瑟琳身上同时具有的真善美特征,在当时人文主义推崇下,无疑象征着完美的理想人生。
“爱情是叹息吹起的一阵烟;恋人的眼中有它净化了的火星;恋人的眼泪是它激起的波涛。它又是最智慧的疯狂,哽喉的苦味,吃不到嘴的蜜糖。”
莎士比亚对爱情的这番阐释,真切的体验在罗瑟琳与奥兰多这对多灾多难的恋人身上。
“逃避了浓烟,躲不过烈焰和火光,从专制的公爵又回到专横的兄长”
当罗瑟琳被新公爵驱赶,女扮男装到亚登森林寻找父亲,而坚强的奥兰多也因躲避哥哥的追杀逃到亚登森林,他们在亚登森林里会以怎样的情景相遇呢?
当罗瑟琳在亚登森林买了一个农场安稳下来,无意中发现了刻在树上写给自己的情诗,奇怪之心难以言喻,但西莉亚告诉她这些情诗都是她本就爱慕之人所作,她内心的惊喜与期盼一览无余:
“哎哟,天哪!我穿了这身马甲、长裤怎么见得人呀?你瞧见他在干什么呀?他说了些什么呢?他的气色怎么样?他是怎样一副穿着打扮?他来这儿干什么呀?他问起我吗?他逗留在哪儿?他怎么样跟你分手的?下一次,你什么时候再跟他见面?回答我吧——用一句话。”
“哎哟,不好了!他此来是要杀死我心头的小鹿呀。”
“你也不想想,我是一个女孩子呀!我心眼里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说了。”
作者立意新颖,并没有让他们在亚登森林顺理成章的相遇,而是加入了浪漫主义色彩的步调,在他们相遇之前通过刻在树上的情诗,让双方的爱情提前升温,为之后他们热烈的爱情打下奠基。通过作者的这番巧妙安排,罗瑟琳与奥兰多的爱情在再次遇见对方之前已然变得轰轰烈烈起来。
虽然印证了奥兰多对自己的爱恋之情,但机灵的罗瑟琳依然不放心,利用自己女扮男装的年轻农场主的身份接近奥兰多,考验他对爱情的忠贞。罗瑟琳如此指点陷于相思的奥兰多:
“我叔父曾经教导我,怎样可以看出一个人是不是爱上了女人。可我叔父说到的那些个症状,一个也没有出现在你身上呀。我可以满有把握地说,你并不是草笼子里的囚犯。”
从罗瑟琳戏谑奥兰多的话语中,不难看出罗瑟琳对于自己未来的爱人要求非常严格,即使奥兰多如何辩解,明确自己对罗瑟琳出于真心的爱恋,但机灵的罗瑟琳仍旧担心男人的誓言是否只是口头随便的说辞,她用戏谑的方式对未来的爱人一番调教:
“女人家越是机灵,主意儿越大,你关门落闩,想把女人的机灵禁闭起来,它却会从窗子里飞出去;把窗子关紧了,它偏会从钥匙孔里钻出去;把这孔眼堵住了,谁想它会跟着一溜烟,从烟囱里飘出去。”
可能会有人觉得罗瑟琳的这番考验未免有些多余繁冗,但如果结合当时伊丽莎白时代的女性处于一种可悲的地位来说,方可释然。因为当时的女性在封建制度下依旧地位卑微,但又逢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男权压迫下的女性接受了当时先进的思想,思维渐渐开阔,有着贵族教养的罗瑟琳倚重自身机灵和智慧,已有了先进的独立自主的意识,不愿意轻易接受男人的管束。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本剧中设定的罗瑟琳女扮男装,意义在于女性地位提高,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凸显女性开放的自主意识。正因为如此,罗瑟琳才能无所顾忌的借以男人的身份对男权主义进行挑衅和抗议,充分展示她真诚、善良、聪慧的美德,并能机智的为自己争取最大限度的人格独立和自由。莎翁笔下的罗瑟琳是最具有女性主义的形象代表,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中女性具有真善美的完美人设。
话说罗瑟琳利用女扮男装的身份通过了对奥兰多的考验,奥兰多无法继续忍受思念之苦,罗瑟琳才下定决心与他喜结连理,并告诉奥兰多,让他准备着手婚礼,自己会用魔法变出他的新娘。此时,奥兰多抛却了内心的疑虑和困惑,相信了“罗瑟琳”的保证,欢天喜地的准备婚礼去了。
奥兰多为什么如此轻易相信罗瑟琳的保证,这里可以从三点来分析:
1、奥兰多之前表明,“靠幻想过日子我过不下去啦”,由此可见,奥兰多内心深受相思的煎熬,期盼与罗瑟琳琴瑟和鸣的希望已经迫不及待。
2、罗瑟琳的能言善辩说服力起了很大的作用,她从挖掘奥兰多内心的渴望分析,巧妙的说出了奥兰多的真实想法:
“我现在是正正经经地在跟你说话。我了解你是一位有见识的上等人,那么你也该了解我是怎么样一个人。这并不是说,我觉得你好,你也得同样地对我的见识说一声好;我也并不是一心只想让你把我看得有多么好,只要你信得过我就够了——这也是为了你自个儿的好,并不是要给我脸上贴金。那么请相信我吧,我能做得到意想不到的事。”
3、罗瑟琳拿出最有力的“证据”——会法术,根据全文内容来看,罗瑟琳不可能真的拥有魔法,这里说她会魔法,也只是暂时增强奥兰多的信任而已。
“我三岁那年,就认识了一个魔法师,他法术高强,可从不用法术害人,如果你心里头确实把罗瑟琳爱得紧,像你外表所流露的那样;明天,你的哥哥和爱莲娜结婚的时候,你也可以娶罗瑟琳为妻子。我了解她目前给命运逼到了怎么一个地步,可我还是有办法——只要对你没什么不方便——让她明天出现在你眼前:一个有血有肉的罗瑟琳,不用担心会有什么大祸临头。”
或许爱情就是这样,时而让人茫然,时而让人沉醉,此时的奥兰多头脑中想的全是罗瑟琳,无法清醒的分辨话语的真假,因为他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只有相信“罗瑟琳”的话。正如试金石所说的那样:
“我们既然都是凡人,一着了情魔是免不得要大发其痴劲的。”
在婚礼当天,罗瑟琳换回了女装,在征得父亲老公爵的同意下,嫁给了心爱的奥兰多,至此有情人终成眷属,象征着人性真善美的女主罗瑟琳终于在爱情之路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通过本剧人物爱情圆满的结局,我们看到莎士比亚对剧中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充满理想和浪漫色彩的爱情观,表达了他思想中的以善胜恶的美好理想。他笔下的主要人物都具有至诚至善和完美的人性特点,一旦陷入爱情,就会爱得轰轰烈烈,不惧任何阻碍。正如莎翁自己所说:
“我承认天底下再没有比爱情的责罚更痛苦的,也没有比服侍它更快乐的事了。”
《皆大欢喜》作为一部反映伦理内涵的喜剧,主要通过罗瑟琳与奥兰多单纯而浪漫的爱情故事,突出了人际关系的交互和命运的圆满结局,揭示了作者推崇的人文主义伦理观的优越性。本剧突破传统爱情故事,表现出一种新颖且难能可贵的多元化思维的深层次水准,更能让读者对本剧的解读空间更加广泛和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