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两性相处最重要的是什么(女人能否懂且配合男人的幽默)
男女两性相处最重要的是什么(女人能否懂且配合男人的幽默)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心理学家萨姆.夏斯特(Sam Shuster)在2007年曾以统计观察证实,幽默的人往往体内睾丸激素水平较高,有着攻击性一面,在男性身上,玩笑和诬蔑差不多只有一线之隔。当然这个研究是针对普遍人群作出的,并没有特意针对两性搜集数据。说到男女相处之道,另一来自十年前的研究也许更说明问题,199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凯瑟琳.科汉(Catherine Cohan)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托马斯.布拉德伯里(Thomas Bradbury)分析了60对夫妇18个月的婚姻生活,考察他们的自我报告,以及解决某个具体问题时日常对话的录音。结果发现,在一些重大的变故来临之际,男人的幽默可能是导致问题恶化的重要原因。他们试图逃避问题,试图淡化谈话的严肃色彩,都是最最要不得的态度。也就是说,当需要他正经一点像个男人那样解决问题之时,使用幽默方式的人与不使用幽默的人相比,前者18个月
亦美亦罪亦庄亦谐
遥记当时正年少,你爱说谈我爱笑。我身边朋友当中,有两对夫妇可以称得上人间极品。
A太太长得美艳动人,A先生十分男人气,稍稍带点孩子般的天真。他俩在人前的状态,永远是A先生充当一个欺负弱小女子的“恶霸”,A太太则假装接招,引来旁人看不过眼拔刀相助,最后一起挥刀霍霍向A君,场面非常欢乐。而我们也暗暗感激这对善良可爱的夫妇,有他们参与的聚会,从来不用担心“冷场”二字。
B先生和B太太看上去都是简朴的人士,外形上并不引人注目,却也颇有自己低调的风格,比如衣服从来不穿“无印良品”以下的牌子。他们是天衣无缝的冷双簧,哪怕B先生面无表情地讲了个全桌没有其他人能听懂的笑话,B太太也能笑眯眯地给我们逐个解释过来,最后一起达到很high的同乐乐。
毫无疑问,AB两家都是众口一词的模范夫妻,私下里我们也经常会去向两位太太讨教如何能修炼成这么和谐的家庭格局,A太太银铃般悦耳的解答和B太太文静含蓄的剧透,均不约而同地表达着同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们的男人懂幽默啊,和这种男人在一起什么问题都不是问题。
在两性关系中,女人能否领略和配合男人的幽默诙谐,会是很重要的一条衡量融洽与否的指标。一般来说,在和男人的聊天中,女人回应的笑越多,说明她被他吸引的程度越深,而男人也会因此而觉得对方更有魅力,因为她“也懂幽默”。
从这一点上来说,男性充当的是幽默制造者,而女性担任了幽默响应者。这和进化中形成的男性作为追求一方而女性作为挑选一方的角色地位相一致:追求方必须花尽心思去讨好挑选方,但倘若对方实在不解风情,也就掉头而去另觅佳人好了,不必多情却被无情恼下去。2006年来自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的一个研究发现,在选择短期伴侣的过程当中有趣比有钱更讨好,而在长期伴侣方面,有趣和有钱也是基本上等量的两个条件,所以我们看到好莱坞电影里穷小子经常能够抱得美人归,真是一点也不奇怪。倘若你是男士一名,说不定现在已经牙痒痒地想起上个情敌果真就是比自己能多说几句俏皮话而已……
但幽默也非能包揽一切,某些情况下,男性的幽默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美。就唐纳薇本人而言,绝对不愿意和一名太热衷于调侃的男士交往,因为,非常危险的一大隐患是:我们会陷入对攻,无论是讨论去看《盗梦空间》还是《山楂树之恋》,或国庆假期是去海边还是家呆着,都将上升到形而上的价值观争论。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心理学家萨姆.夏斯特(Sam Shuster)在2007年曾以统计观察证实,幽默的人往往体内睾丸激素水平较高,有着攻击性一面,在男性身上,玩笑和诬蔑差不多只有一线之隔。当然这个研究是针对普遍人群作出的,并没有特意针对两性搜集数据。说到男女相处之道,另一来自十年前的研究也许更说明问题,199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凯瑟琳.科汉(Catherine Cohan)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托马斯.布拉德伯里(Thomas Bradbury)分析了60对夫妇18个月的婚姻生活,考察他们的自我报告,以及解决某个具体问题时日常对话的录音。结果发现,在一些重大的变故来临之际,男人的幽默可能是导致问题恶化的重要原因。他们试图逃避问题,试图淡化谈话的严肃色彩,都是最最要不得的态度。也就是说,当需要他正经一点像个男人那样解决问题之时,使用幽默方式的人与不使用幽默的人相比,前者18个月内离婚或者分居的比例更高。
对角结构最是稳定
如果你爱我,就带我见见你最好的朋友吧,还有ta的ta。加班到八九点,突然接到一个短信:出来,请你看《将爱》。颇踌躇了一番,开始运算分析:这昏天黑地的战斗中,逃出去看个晚场电影当然是很好的放松方式,可压在手边的一堆案子怎么办呢?so,还是断然拒绝了。战斗告一段落,华灯里,CBD左右浮现的广告牌,都是半张半张——徐静蕾和李亚鹏的脸。
于是一些关于文慧啦杨铮啦若彤啦雨森啦小艾啦的故事,再度袭上心头。
其实说到那连续剧,我倒没怎么完整看过,最多不过暑假里回家,遥控器搁在手边频频换台,偶尔能瞥见几眼,知道讲的是年轻大学生之间交错甜涩的情情爱爱,青春扑人的小儿女岁月。我们都曾这样年轻过,我们也都是这样长大的。那些刻骨的气息,微微一个摇晃就会溢出来。
人们视之为经典,只因它也曾属于生命里一部分。
到现在都还记得,在大学里,都是一窝蜂恋爱的——A男爱上了B女,A男的室友爱上了B女的室友,B女室友的高中同学某次串校来耍,就和A男所在社团的搭档对上眼了……如此ABCDEFG的下去,正所谓线性渐进。
那时候流行一个词:四人约会。
关于这种状态,落到社会心理学的范畴,又是一个绝好的关系分析模型,对此大加研究的还不乏其人。美国韦恩州立大学理查德.斯莱彻(Richard B. Slatcher)就属于热衷人士之一,他在2010年向《人际关系》(Personal Relationships)期刊投递了一篇该方向的实验报道兼综述,一直上溯到了20世纪60年代的一些相关研究。其中论述道,心理学家一致认为情侣之间能否深度介入对方的社交圈并被接纳,将直接影响两人之间的情感稳固程度,所以很有必要展开这方面的调查分析以求佐证。理由听上去很是正点,而且这篇十九页的论文标题更是正点,叫做《当哈利和莎莉遇见迪克和简:在情侣对之间生成亲密接触》。
斯莱彻专门为此设计了一个循序发展的检验。他和同事从Facebook以及其他社交网站上召集来60对恋人。当中白人、亚裔、黑人、拉丁裔的比例都差不多,年龄在19~26岁之间,让他们通过自由交谈(45分钟左右)形成疏离或亲密的联系,并追踪调查其后在这些恋人对之间的友情发展,同时也用问卷形式跟进恋人之间的感情进展或退化。最后有大约53对基本完成了整个过程。
这个实验的前提之一是,确认所有参与者和伴侣都处于认真的交往而非逢场作戏,此乃保证实验可靠性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叫做自我延伸(selfexpansion)的模型假设,由两位姓Aron的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他们认为,当两个人开始一段亲密关系之时,就自然而然有了一种把对方纳入“我”的倾向,包括ta的身份、信仰、感觉、个性、资源,乃至喜好厌恶都变得和自己有关。
实验最终得出了三个结论:首先,恋人对如能在一个更暴露于公开环境的状况下彼此交谈的话,对与对之间更容易卸下防线,结成为较亲密的朋友,如果只是在饮料台前匆匆问句好的那种,则不大可能有进一步交流;其次,和恋人一起进入大圈子,会让另一半有更多的亲密感(君不见,越是大众场合下情儿们搂搂抱抱得越是欢乐);第三,这种社交调节的正面影响非常明显。
如此看来,当年四人约会乃至六人约会的流行,不可谓没有道理。
论文的最后部分也毫不掩饰地指出了这种状态的负面因素,很显然的,《将爱》也揭示了,就像我们在大学里屡屡上演的事件一样,A男很有可能一顿饭下来,对B女室友的高中同学存了念想,当时不能说,只偷偷存了电话号码……之后的之后,你可以想象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嗯,这就是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