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女性穿什么(不穿Bra的伦敦女人们)
伦敦女性穿什么(不穿Bra的伦敦女人们)梅姨是女首相不必说了,在UCL,从学校管理层到各个院系,女校长、女教授、女主管……比比皆是。我到校的第一周参加迎接国际新生的活动,所有代表学校上台讲话的……清一色都是女士。而且,是不同肤色、不同族裔、不同口音的女士们。英国也一样。请大家到文末查看0据说中国女性「堕落」了,并且导致了整个社会水准的堕落。闻言其实一点也不愤怒,反而很想哈哈大笑,因为我一直以来的观点恰恰相反:正是中国女性的聪慧、坚韧、包容、勤奋……等等美好的品质,撑起了半边天,使得社会不那么容易堕落。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是,中年女性远不如中年男性那么容易流于猥琐油腻。简言之,正如「奴隶社会」的一篇10万 爆款标题云:《未来属于母系社会》。
懒人游记(ID:lanrenyouji)之No.96
作者 | 李红袖
London Day 358 Shanghai Day 73
■ 今天有「懒人游记」首次线下活动预告,
请大家到文末查看
0
据说中国女性「堕落」了,并且导致了整个社会水准的堕落。闻言其实一点也不愤怒,反而很想哈哈大笑,因为我一直以来的观点恰恰相反:正是中国女性的聪慧、坚韧、包容、勤奋……等等美好的品质,撑起了半边天,使得社会不那么容易堕落。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是,中年女性远不如中年男性那么容易流于猥琐油腻。简言之,正如「奴隶社会」的一篇10万 爆款标题云:《未来属于母系社会》。
英国也一样。
梅姨是女首相不必说了,在UCL,从学校管理层到各个院系,女校长、女教授、女主管……比比皆是。我到校的第一周参加迎接国际新生的活动,所有代表学校上台讲话的……清一色都是女士。而且,是不同肤色、不同族裔、不同口音的女士们。
■ 开场致欢迎辞的UCL副校长、药学院教授Uchegbu。
■ 学校卫生保健部门的负责人,一位红发女医生,看不清可以点大图。
■ 校友会负责人Julia。
■ 连安保部的负责人都是一位以色列美女,告诉大家怎么防止自行车被偷……
腐国如此阴盛阳衰,真是意料之外。我一边听会一边暗自觉得很好笑,并且一直猜测:下一个演讲者会不会是一位男士?结果到终了也没出现。
能干又强势,伦敦女性这些特质,我觉得跟魔都女性非常相似,都是大都会里锤炼出来的独立、决断和魄力。唯一的区别在于,伦敦女性更敢穿,或者说,更敢不穿。
1
在伦敦,很容易被街头擦肩而过的女性吸引。
像伦敦这样的移民城市,在地铁,在摄政公园,在金融城,在UCL校园里,可以看到各种不同族裔、肤色、口音、装扮的女性——这一点,从上面迎新会上的女嘉宾们身上也能看出来。
我常常不顾体面,盯着那些姿态各异的都市丽人欣赏一会儿。虽然是UCL人类学的学生,惭愧地并不具备多少关于人类的基础知识,只能大概地判断对方的民族背景,粗略地估计对方是伦敦土著 or not。
但不管你原本来自哪里,只要你住在伦敦、在这座城市生活,你就是伦敦人。你构成了她的一部分,而她,也自然成为你的一部分。
我第一次注意到女性可以不穿Bra出现在公众场合,是从同系的小姐姐身上。
R小姐是我们人类学系的博士生,有一次来旁听我们VR纪录片的课。如同师太形容的,「一头海藻般的卷发」——美女一定要发量多,稀毛癞痢是美不起来的,帅哥同理——穿一件褐色皮草,北欧风的、不是东北风味的貂。斜领黑色针织衫露出香肩,大衣下面的小腿极其纤细。不过一开口,可把人吓了一跳——嗓子比周迅还要粗些。
那节课正好有当堂拍摄的作业,我在教室枯坐一天已经头疼得不行,急需在寒风中清醒一下。于是和博士小姐姐一起领了相机出门,拍摄黄昏的校园。
她对摄影颇有心得,帮我调了光圈参数。我们略聊了几句,得知她来自比利时,大学也学的人类学。她烟瘾颇大,一手拿着相机一手已经点上了一根,我猜她声音粗一半是烟嗓所赐。
这是初识。后来系里有讲座,我去听,发现她是主办者之一。那一次我才注意到,这博士小姐姐不仅能力强,而且……人家……嗯……不穿Bra!
那时已是腐国的隆冬,她身着黑色高领毛衣,粗看瞧不出端倪。但因为她是主办方,忙里忙外,介绍嘉宾,还给大家递酒,观众的视线经常落在她身上。我才在某个瞬间,忽然观察到这一点。
由于室温高又忙活,小姐姐热得脱了两次衣服——里面都是一式一样的黑色毛衣!所以,她是叠穿了三件同款的高领毛衣……大概是因为这样既保暖又隐蔽,不显山露水。
后来我就逐渐发现,其实这个现象很普遍。我们班里的外国女生,UCL校园里或者街头的女性,不穿的很常见。
而在上海,我从来没见过公众场合的女士敢不穿Bra的。东方文化对女性的禁锢,比西方要严苛得多了。不要说不穿Bra,就算是夏天在办公室多穿几次吊带衫,都很容易引来非议。
2
在上海,唯一能看到女生不穿Bra的场合,大概只有T台了——20年前我刚刚入行做记者,跑时尚,要看很多秀。一位美女前辈告诉我,T台上的模特都是不穿Bra的,因为「会破坏衣服的轮廓」,这是一种职业要求。可惜昨晚那场耗资千万的G&D秀临时取消了,要不然大家可以亲眼验证一下。
我非常好奇地想就内衣话题采访一位伦敦女士:为什么敢不穿?到了今年5月,终于逮着了机会和人讨论内衣的私密话题,对方是刚刚认识两天的尼日利亚妹子Yoma。
——我俩都参加了UCL举办的一个叫Global Citizen的活动,都选择了「公益创业」这个项目。按照学校官网说明,这个为期一周的短课程是主要面对研究生的,但真正开始上课的时候,我却发现,自己和一大堆本科生混在了一起……
在UCL,「本科生」和「研究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物,前者好比是亲生的、后者近乎于领养的,因此,这些亲生儿女们,格外的自信张扬、野心勃勃、咄咄逼人……
我所在的小组7个人,1个越南妹子,2个印度小哥,1个保加利亚妹子,一个戴头巾的巴基斯坦裔妹子,再加Yoma——除了我,全都是本科生,全都有上述这些特质,只不过在两个印度小哥身上,表现得略弱一些「本科生也是一样的阴盛阳衰……」
小组讨论了两天,大家就已经混得挺熟了,不光知道各自中午爱吃什么口味的三明治,也了解各自的小癖好,比如有人喜欢在小组讨论时卸指甲油,比如Yoma,她不穿Bra。
■ 麦当娜30年前就穿过的锥形Bra 把Bra符号化到了极致。这是Jean Paul Gaultier的设计。大概20年前我在上海看过他的秀,是目前为止唯一让人觉得感动莫名的场景,也已经绝版了。
一次下课同行的时候,我终于向她抛出了这个问题。
Yoma反问我: 「你不觉得Bra穿着很不舒服吗?」
——是啊,不知道是谁发明了这种带钢圈、海绵垫的玩意儿,与其说是一件内衣,不如说更像一种酷刑。钢圈很容易在柔嫩的皮肤上勒出红印,还阻挠血液流通,海绵垫在夏天非常不透气,简直要捂出一身痱子。不止一次有上海lady跟我说:「……夏天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赶紧脱掉Bra」。
而且Bra还不能丢洗衣机洗,因为钢圈会变形。但包裹钢圈部分的那一圈面料,浅色则容易沾灰变黑,深色则容易摩擦出灰白绒头,简直是所有成年女性衣柜里的噩梦。
我:「我很想不穿,但是我受不了别人惊讶的眼光」。
Yoma的回答估计你们所有人都猜得到:「我才不管别人怎么看,穿不穿是我的自由」。
话虽如此,在上课那几天,她还是尽量选择了不容易被看出端倪的穿着,比如灰色的T恤,或者加件军绿外套等等。
■ “大表姐”詹妮弗·劳伦斯就是年轻一代女性中不爱穿Bra的代表人物,她连走红毯都不穿Bra。
欧美的穿着文化相对宽松一些,但是,像詹妮弗·劳伦斯这样贵为奥斯卡影后,出席公开场合都敢不穿Bra,真是勇气可嘉。外媒经常弹眼落睛、大惊小怪、连篇累牍地在报纸上重复写同一个主题:「……这一次,詹妮弗肯定没有穿Bra!」
演艺界是一回事,职场是另一回事。我觉得,对白领、金领女性们来说,Bra的意义更像是一种盔甲,或者更确切一点儿,是一件战袍,代表着穿着者要打起精神、忍受不适,到职场上砍砍杀杀。
但在office里,不管你是伦敦女人还是上海女人,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不穿Bra会不够体面,不够decent。此时,一种代替品就应运而生:Bralette。
Bralette可以看作是所有无钢圈内衣的统称。有适合健身房的运动内衣,有适合瑜伽的瑜伽内衣,也有浪漫的蕾丝设计。她比钢圈内衣舒适几百倍,同时也能避免凸点的尴尬。
最近看到一篇财经报道说,传统钢圈内衣如维密、华歌尔的销量都出现了下降,美国、日本、中国……纷纷掀起了无钢圈内衣流行的风潮。KOL们或网红们,穿着运动内衣或者蕾丝Bralette直接出门的街拍越来越常见。
我觉得这股风潮刮的太是时候了!60年代就有女权主义者倡导「扔掉你的胸罩」,而现在,无钢圈内衣适时出现了。不管女不女权,为了自由和舒适,还有什么比抛弃钢圈更痛快的呢?!
部分图片来自Unsplash
活动预告:
来,和我一起喝下午茶
——「懒人游记」定于12月1日(周六)下午与读者们来一次线下聚会,地点在上海。会和大家喝个下午茶,聊聊我的英国留学生活,规模限制在25人以内,感兴趣的同学可扫下方二维码入群,具体通知会在群里发放。
两点说明:
1 本次活动由英国赞助商提供场地及英伦风礼品,会有一些商业元素露出,但不会出现任何缺乏美感的行为,不能接受的读者请回避。
2 自媒体作者写文为主,此群不会有专人维护,请大家耐得住寂寞。
End
懒人游记 往期回顾
●想看我的春节美国行被取消如何维权可回复“维权”
●想看我的美国10年签证亲历可回复关键词“美国”
●想看93岁老太太和中国大妈们怎么坐邮轮可回复“邮轮”
●想看普吉和清迈的美食、SPA、酒店可回复“泰国”,
●想看老爸老妈坐火车去香港、住半岛酒店喝下午茶可回复“香港”更多吐槽、实用贴士和旅途精彩故事,请回复“目录”
懒人游记——by 李红袖
一个从业19年的媒体人自娱自乐、爱旅游爱吐槽的公号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