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是个怎么样的人(冼星海钱韵铃的爱情)
冼星海是个怎么样的人(冼星海钱韵铃的爱情)“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他们的爱情既有浪漫的音乐情怀,有极具革命色彩,是抗战时期不得不说的慷慨悲壮的爱情故事。冼星海于1905年出生于广东番禺的一户贫苦渔家,但却被毛主席称为“人民音乐家”,一生都在为抗日救亡运动奔走,鞠躬尽瘁。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然而在他的身后还有一个绕不开不得不提的人,就是她的妻子钱韵玲,她在1914年出生于湖北咸宁,1994年于杭州去世,是中国近代知名的音乐教育家,在儿童音乐和群众歌曲的创作方面成就斐然。这位红色教授的女公子,在抗战歌咏运动过程中与冼星海并肩同行,成为生死伴侣。从此与冼星海紧紧联系在一起,倾注毕生的心血支持冼星海音乐创作、继承冼星海的遗志、传承冼星海的精神,可以称为“冼星海背后的人”。
冼星海一家
“每一个音符,变成一个子弹,射向敌人的胸膛。”
——冼星海
这是近日“联合国和平大使”朗朗在央视《信中国》节目中,朗读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一封信,其中这句话让人慷慨激昂,再次将战乱中著名音乐家冼星海推入了观众的视线。
冼星海于1905年出生于广东番禺的一户贫苦渔家,但却被毛主席称为“人民音乐家”,一生都在为抗日救亡运动奔走,鞠躬尽瘁。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
然而在他的身后还有一个绕不开不得不提的人,就是她的妻子钱韵玲,她在1914年出生于湖北咸宁,1994年于杭州去世,是中国近代知名的音乐教育家,在儿童音乐和群众歌曲的创作方面成就斐然。
这位红色教授的女公子,在抗战歌咏运动过程中与冼星海并肩同行,成为生死伴侣。从此与冼星海紧紧联系在一起,倾注毕生的心血支持冼星海音乐创作、继承冼星海的遗志、传承冼星海的精神,可以称为“冼星海背后的人”。
他们的爱情既有浪漫的音乐情怀,有极具革命色彩,是抗战时期不得不说的慷慨悲壮的爱情故事。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他们于浪漫的音乐情怀中相遇“一九三七年的秋天,在武汉,我在一次会议上第一次见到了星海,他朴素、诚恳、热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钱韵玲《忆星海》
在《忆星海》一书中,钱韵铃说是在1937年第一次遇见冼星海,其实不是,这应该算是他们第一次正式的面对面的见面与交流。其实早在上海,钱韵玲就读上海新华艺专的时候,他们就已经见过面了,不过那时候他们都没有注意到对方。
1935年冼星海从法国学成归来,即在上海投身于抗战歌咏运动,先后创作了《救亡进行曲》、《青年进行曲》、《保卫卢沟桥》等一系列救亡歌曲,后来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冼星海开始四处奔走,开始加大力度创作抗日救亡歌曲。
每次他做好曲,都需要找歌咏团来演唱,在上海时,他就找到上海新华艺专的“海星“歌咏团,而钱韵铃就在其中,但那时候,学生很多,他们对于彼此都是泯然众人也。
而钱韵铃书中记载的第一次相遇,是在一场音乐交流会中,那一年她23岁,正是七七事变之后,正当国家危亡之际,她积极响应号召、服从安排,来到了武汉第六小学担任音乐教师,同时秘密执行任务。
在这次会议上,她见到了33岁的冼星海,他一直潜心创作、孑然一身,他儒雅健谈给情窦初开的钱韵铃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却仅仅只是她的一厢情愿而已。
星海公园,冼星海雕像
但很快,他们就有了一次更加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而这次机会却是钱韵玲用悲痛的经历换来的。
1938年秋,钱韵铃的父亲钱亦石逝世,此消息一传开,国内一片哀伤。要知道钱亦石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更是冼星海心中最为尊敬的前辈。
钱亦石的逝世,受到各界文化名人的吊唁,甚至于当时的国家领导人亲自发来的唁电,而冼星海受命谱曲并指挥当时的“海星“歌咏团进行演唱挽歌。而当时海星歌咏团派来的真是满面凄惶的钱韵玲。
钱韵玲在悲怆的乐曲中几度落泪哽咽,冼星海备受触动,于是问:“钱老是你的什么人?“,钱韵玲哽咽着说道:”是我的父亲!“冼星海心中猛然一惊,没有想到眼前这个竟然是自己最尊敬的钱老的女儿。
冼星海与钱韵玲
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他的女儿韵玲是在我歌咏班里学习,直至今天我才知道她是亦石的女公子。今早她把我作的挽歌送上来,我偶然问亦石先生是她何人,她便含着泪来答我‘是我父亲’。她悲伤到不能成声!这个印象给我非常深刻!”
从此以后,钱韵玲开始真正走进了冼星海的关注视线和精神世界里,冼星海的书信和日记里面也逐渐出现了钱韵玲的身影。为了抚慰钱韵铃丧父的悲伤,他常常在指挥完海星歌咏团的日常排练后,就约钱韵玲去喝咖啡、听音乐会……,他一直鼓励钱韵玲做音乐、谱曲。
后来更是在1937年,南京沦陷以后,共同投身参加了武汉的抗战歌咏运动,只是当时的两人的交流也仅限于音乐方面,而此时正当冼星海跌入暗恋夭折的悲伤之中,他的心情有时候会十分阴郁,钱韵玲在了解之后,便开始开解和关心冼星海。
钱韵玲的开朗豁达,天真善良,就像一抹阳光照亮了他原本阴沉的内心,他对眼前的女孩儿似乎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然而真正让两人的感情走上正轨的,还要靠一部当时救亡的一部电影——《最后一滴血》,但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这部电影没有上映,故而冼星海谱曲的《江南三月》也没能流传开来,但是他却送给自己最爱的姑娘钱韵铃。至此,两人心照不宣地在一起了。
他们如同许多年轻男女一样,喜欢一起走在路上手牵手、一起去吃冰、谈笑风生。
直到1938年7月20日,33岁的冼星海和24岁的钱韵玲选择在武汉当时文化人聚会较多的普海春酒楼,举行了简单而又隆重的订婚仪式,来的都是彼此的亲朋好友,但都是当时的名人,比如《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安娥,还有黄冰、郭沫若……。
郭沫若在婚礼庆典上这样说到:
“这对歌坛伴侣,他们的歌声,是抗战的歌声,是为中华民族解放的歌声。”
冼星海在“鲁艺”,前排右一为冼星海
他们于战火中淬炼爱情都说岁月静好,现实安稳。然而在那个时代没有真正的安稳平和,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武汉陷入了战火之中,他们虽然依旧能够过得去,只是再也没有了安静地创作环境,更没有办法继续抗战歌咏,他的一腔愤懑无处宣泄。
就在此时,冼星海收到了一封来自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全体师生的邀请电报和院长沙可夫的亲笔聘书。这所院校是是由于毛主席发起的,致力于培养抗战文艺骨干和文艺工作者,冼星海心中又是欣喜又是担心。
他的欣喜不言而喻,他的担心是钱韵玲愿不愿意支持自己,跟着自己北上延安。让他没想到的是,他一说出这件事,钱韵玲就毫不犹豫地支持。
就这样,两人简单收拾行李,北上千里来到了延安。延安当时正是红色战场,地属北方,气候与武汉千差万别,当然,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这里条件的艰苦难以想象。
这里没有武汉的繁华和便利,在武汉,他们生活吃穿不愁,还可以看电影、吃冰淇淋、游东湖。而延安,地处大西北,自然条件恶劣,物质极为匮乏。
尽管冼星海的工资是当时全延安地区最高的薪水待遇,其月薪高达15元,相当于主席和朱总司令月薪的三倍之多,但很显然延安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与繁华的大都市武汉不可同日而语。加之饮食习惯的差异、语言交流的不畅和亲情的隔离、战事的紧迫等等,给他们的新生活带来了诸多的困难。
这对于有贫苦生活经历的冼星海还能适应,难得却是这个自幼生长在富裕家庭的钱韵铃来说是难以适应的,但是钱韵玲却丝毫没有抱怨,反而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学会了不少手艺,比如织毛衣、做咸菜……。
马克思曾说:
“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
冼星海作曲节选
他们的爱情定格于黄河咆哮1940年,“百团大战”取得重大胜利,毛主席为了鼓舞全国上下高昂的士气,于是准备拍摄一部电影叫《延安与八路军》,并且指定了让当时写出《黄河大合唱》的冼星海为其谱曲。
冼星海感到了振奋和光荣,他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钱韵玲,因为他知道自己能执行如此光荣的任务与自己的妻子分不开,因为他之所以能写出《黄河大合唱》是因为有妻子为自己处理好所有的琐事,那时候,家里条件并不好,所以基本都是他基本都是靠着钱韵铃的“土咖啡”来提神创作的。
这原本应是喜事一桩,但为了得到最好的谱曲,冼星海被派往去当时更为先进的苏联学习,要知道,那一年,他们的女儿才出生不久。最终在钱韵铃的支持下,冼星海还是踏上了去往苏联的征途。
冼星海在苏联
虽然古人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但实际上天各一方的相思之苦对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折磨,当然也是对于爱情婚姻的重大考验。冼星海到达苏联后不久,苏德战争爆发,冼星海在苏联的预期工作学习计划被迫中断。由于新疆军阀盛世才反共,以及国民党对边境的封锁,冼星海的回国之路由此阻断。
后来他一直辗转流浪在各个国家,终是没有一条回家的路。他忧思成疾,加之贫病交加,后来终于病倒了,最终于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莫斯科。
他秋水望穿也没能回到自己的故乡,也没能见到日夜挂念的妻子钱韵玲和女儿冼妮娜,孤独地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然而,更让人为之痛心疾首的是,冼星海逝世的消息时隔半年才传回国内,传到了钱韵玲的耳中。
而这茫长的日子中,钱韵玲翘首以盼,终日期待团聚之日,却最终只等来了这样的噩耗,原来她一直在等着的是一个永不会再回来的人。
冼星海之女-冼妮娜
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爱情,高尚的人格支撑高尚的婚姻,冼星海和钱韵玲之间既有伟大的爱情,也有高尚的婚姻,耐人寻味、令人敬慕、给人启示。
哲学家黑格尔也曾说:
“爱情是男女青年共同培育的一朵鲜花,倘若把它囿于‘个人私生活’的狭小天地,就要枯萎凋零,只有使它植根于‘为人类幸福而努力奋斗’的无限沃壤中才会盛开不衰。”
两个人的爱情应该追求共同进步,相互支持,拥有共同的理想和三观,并为之奋斗终身,才能称之为伟大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