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好的爱情是滋养是成就(最美好的爱情是乐而不淫)
真正好的爱情是滋养是成就(最美好的爱情是乐而不淫)也就是说是求妻子。应该求一位贤德的妻子。朱熹曾经解读孔子这句话,认为“关雎”这首诗,是在谈后妃之德。谁的后妃?没有明确,是泛指。真正的意思,应该是妻子。一般人都认为这是一首谈恋爱的诗,男的找女的,找不到就很哀伤,找到了就很快乐。但也有人认为这首诗,不仅仅只是一首爱情诗,其内涵远比谈恋爱、求偶深刻的多。孔子曾经评价诗经,说,诗三百,思无邪。如果这首诗只是谈爱情,只是谈求偶的快乐心情,其寓意不够深刻了,也很难排在《诗经》的第一位。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是孔子在评价《诗经》的“关雎篇”时说的。
关雎,出自于诗经。是诗经中的第一首诗。
这首诗流传甚广,很多人都读过,甚至会背诵。这首诗也可能是中国人对诗经的所有诗中,最熟悉的一首。
原诗如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一般人都认为这是一首谈恋爱的诗,男的找女的,找不到就很哀伤,找到了就很快乐。
但也有人认为这首诗,不仅仅只是一首爱情诗,其内涵远比谈恋爱、求偶深刻的多。
孔子曾经评价诗经,说,诗三百,思无邪。如果这首诗只是谈爱情,只是谈求偶的快乐心情,其寓意不够深刻了,也很难排在《诗经》的第一位。
朱熹曾经解读孔子这句话,认为“关雎”这首诗,是在谈后妃之德。谁的后妃?没有明确,是泛指。真正的意思,应该是妻子。
也就是说是求妻子。应该求一位贤德的妻子。
在古代,男人娶妻,一般看中的是她的德行,而不是容貌。
所以呢,从古人娶妻求偶的角度讲,很难出现像我们大多数解读《诗经》中的文字一样,一个男子,干活时看到了一个让自己心动的女子,就辗转反侧,睡不着,像现代的小年轻一样,跑到人家宿舍下面,又谈琴,又敲鼓的。
“关雎”这首诗产生的年代,应该是周朝。所以这首诗在编排时,分在“国风”,在“周南”篇中。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年代最长的朝代,前后整延续了800多年。
为什么周朝能经历800多年?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周朝非常注重礼仪,讲求德行。
在周朝,特别讲求女德。对于一个家族而言,娶妻不仅仅是娶妻,还关乎着一个家族三代的命运。
娶妻要娶贤妻,贤妻才能是良母,贤妻良母才能教出贤子。一家三代发展传承,根在女子。
这样说的话,你大概就能理解古人对娶妻的态度和重视程度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再联想到这首诗所出现的年代,也就是非常注重礼仪的周朝,应该很难出现现代观念和现代语境下的那种一见钟情式的爱情。
那这首诗应该怎么理解呢?
这就需要了解一点周朝时代的背景,联系到当时的社会和文化状况,再来解读和理解这首诗,以及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可能读出来的意思,就不太一样了。
先了解一下缔造周朝这个朝代的人是怎么样的?
我们一般都认为,是文王、武王、周公缔造和奠定了周朝长久的基础。
那文王、武王、周公是怎么出来的?他们的母亲培养出来的。历史记载说,文王的祖母太姜生王季,王季娶的妻子太任生文王,文王娶的妻子太姒生武王、周公。
这三位妇女,太姜、太任、太姒,都是品德非常出众的女子,是她们的贤德孕育出了文王、武王和周公这些杰出的子女。
记载中说,太任怀文王的时候,“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一举一动,乃至起心动念都正而不邪。
以现代人能理解的观念,就是她们对胎教都如此重视,加上后天更加高要求的身教,才致使文王有圣德。
所以,有圣德的帝王,是在道德和行为上近乎圣人的贤妻,以及生子后,升格的贤母,教出来的。
文王娶的妻子太姒也是圣人,后来孕育出了武王和周公。所以,可以说是这三位贤德的女性,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基业。
为什么后人把妻子都称为太太?据说是因为太太这两个字,表达了对做妻子的人最崇高的称谓,典故和起源,就是出自于周朝三太。
也就是说,称某人的妻子叫太太,是在祝福她,你要像太姜、太任、太姒三太一样,做圣母、做贤妻,将来你能够培养出像文王、武王、周公那样的圣人。
过去我们都认为古人重男轻女,其实不然。那是某段时间路走歪了,或者说不够古的古人对真正的古人的误解。
自古以来,中国把男女喻为天地、乾坤。男子要效法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女子被喻为大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厚德,就是像大地一样。大地的德怎么个厚法?一,孕育万物;二,生育万物;三,负载万物;四,守候万物,让它们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成长。
所以,在古代,有关圣人们,流传更广的,都是他们的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故事。比如,孔子有孔母,孟子有孟母,文王、武王、周公,有三太的传说。
由此可知,在古代,娶妻,第一要求,一定是女德要高尚。颜值之类,往往要排到几公里之外。
梳理清楚了这些,再回过头来读这首“关雎”,再来理解“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个淑女,一定不是仅仅长得好看,如果只是好看,成不了淑女。
那淑女讲的到底是什么呢?一定是她的美好品德。
美好品德的女子,求之不得,自然就会睡不着。“寤寐思服”,醒着睡着都思考的是什么?应该不是淫乐,而是这个家道如何传承,家业如何维续,如何找到有德的女子来一起担当。
“求而得之”,“琴瑟钟鼓”,真正有这个缘,得到贤德的女子做太太,自然非常快乐,敲锣打鼓庆贺。这不是为自己,是为家族,乃至是为安定社会,以后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无忧了。
古人讲,男主外,女主内。我想更多,也是类似的道理。男人主要负责在经济上维持一个家庭,女人则主要适合教育后代。教育中,品德是最重要的,行有余力,则学文,品德好,再学文化知识,品学兼优,才是健康的教育方式。
孟子曾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很多人误读这句话。其实这里的“无后”,不是说生不出儿女,而是指有儿女,没有好好教他。儿女不能传承家道、家风、家业、家学,这一代就断了,这才是真正的无后。
如果理解了这些,再回头读这句话,我们就能比较准确理解孔子的话了。
他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的意思是,读关雎这首诗,里面男女求偶的情感,有快乐,但是不会太过分;有遗憾,但是不会太伤心。这也是对孔子说“诗三百,思无邪”的又一次印证。
【原文】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本文为《古尔读经典》之《古尔读论语》系列第55篇,更多内容,请关注本头条号,查看文章列表。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