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的情书能有多甜(给一个女人写了50年的情书)
老一辈的情书能有多甜(给一个女人写了50年的情书)我:这个问题问的好!你看看本课的预习要求。学生:我们要学习他写的这封信了。他这么多代表作,为什么单单教材选择这封信?我:哈哈哈,不止于此。他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是法国有影响的人物。他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学生:啊,是法国人啊,怪不得如此浪漫。如此多产,我大概猜到他是谁了。我:他就是雨果。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诗集《光与影》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等。
给一个女人写了50年的情书,却如此爱中国,爱人民!
我:有一个男人,他于30岁时邂逅26岁的女演员朱丽叶·德鲁埃,并坠入爱河,以后不管他们在一起或分开,他每天都要给她写一封情书,直到她75岁去世,将近50年来从未间断,写了将近两万封信。
学生:天啊,这是谁啊?够执着和专业的。用我们刚学过的课文来说,真够敬业和乐业的。
我:哈哈哈,不止于此。他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是法国有影响的人物。他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
学生:啊,是法国人啊,怪不得如此浪漫。如此多产,我大概猜到他是谁了。
我:他就是雨果。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诗集《光与影》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等。
学生:我们要学习他写的这封信了。他这么多代表作,为什么单单教材选择这封信?
我:这个问题问的好!你看看本课的预习要求。
学生:雨果肯定支持中国,肯定批评巴特勒上尉啊。
我:为什么呢?
学生:如果不是,教材就不会选择了呀。
我:哈哈哈,是啊,但是不妨深问一句:为什么一个法国作家要替中国说话,而不是赞美本国的上尉呢?他难道不爱法国爱中国吗?
学生:呃,这是个问题哈!我需要先浏览一下课文,再熟悉一下写作背景。
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学生:我觉得我需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雨果是谁?巴特勒是谁?对中国的远征是怎么回事?圆明园啥样?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2.26~1885.5.22),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1856年,英国和法国开始对我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次年广州沦陷,英法联军一路北上。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且占领了圆明园。
当时的圆明园内,还有清室的二十余名技勇太监看守,但奈何两方实力差距太大,看守人员很快便以身殉职。英法联军面对这如宝库一般的圆明园,很快便起了歪心思,他们很快便进行了一场“有组织的掠夺”,抢完之后,又是一把火,烧了整个圆明园,据文献记载,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而不灭。
在圆明园被烧之后,一位名叫巴特勒的法国上校给远在法国的雨果写了一封信,信中,巴特勒向雨果询问对此次远征中国的看法,并希望雨果可以给这次的胜利予以赞同,且让雨果帮忙在法国宣传这次胜利。
可是,作为军队上校的巴特勒为什么要给雨果写信呢?
巴特勒之所以给雨果写信,除了他跟雨果认识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雨果“著名作家”的身份,毕竟作家的宣传力是无限大的。
2.雨果为啥写这封信?
雨果在收到这封信后,立刻回了一封信,表明对此事的态度。
雨果的态度也很明确,他公开的斥责了政府如强盗一般,颠倒黑白,不以此为耻,反以此为荣。雨果写这封信的时候,他在大西洋中一个荒凉的名叫盖纳西的小岛上,当时他正受着法兰西第二帝国的迫害 处于长达十九年的流亡之中。
雨果为什么会流亡?
因为,雨果是一个正直的人,是一个拥有人道主义、反对暴力的人,也是法国第二帝国反动政府的最坚决的反对派。
在拿破仑第三发动政变的第二天,雨果他就在巴士底广场 面对军警和群众发表激昂慷慨的演说。也正是这次演说,差点让雨果被枪杀在巴士底。雨果侥幸逃脱后,便被帝国流放。
在这被流放的19年之中,他写下了《小拿破仑》、写下了《惩罚集》,写下了《悲惨世界》,当然也写下了那封正义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他一直在愤怒的谴责帝制的卑污和帝国统治的暴行。
这些作品之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悲惨世界》,这部小说是雨果历时十六年的不朽巨著,小说生动地记录了从拿破仑帝国后期到七月王朝初期法国广阔的社会政治生活,真实地描写了下层穷苦人民的悲惨命运。
也是在写完这部书的五个月后,他写下了那封信,可以说,那封信的思想基础都是建立在这部书上的。
一直到1870年,拿破仑三世被俘后,雨果才结束了这长达19年的逃亡,回到了法国。
雨果虽从未到过中国,但他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始终抱有十分友好的感情。比如,他在流放之时,还随身带着中国的一对瓷瓶,在1848年选举之时,他还曾号召法国人民学习中国文化。
学生:我突然对雨果油然而生了一股子敬意。我一定找来《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来读一读。
我:一定要读读。回到本篇课文,也就是这封信,你觉得分析起来难不难?
学生:不难,弄懂了字词和里面的一些人事物,基本就没有障碍了。对了,圆明园的资料嗨还要看看。
圆明园是建于清朝的大型皇家园林,供清帝盛夏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位于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海淀区。由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绮春园(后改称万春园)、熙春园和春熙院组成,而较大的三园通称为“圆明三园”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约合5 200亩,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
圆明园规模宏伟,运用了各式园林风格及造园技巧,其诗画意境被大多数中国园林学家认为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顶峰作品,是中国古典园林平地造园、堆山理水集大成的典范。清朝时一些外国传教士参观圆明园后将其称作“万园之园”。
我:关于圆明园,你可以看这方面的纪录片。还有一部电影叫《火烧圆明园》是我小时候看的,拍的也很贴合史实。现在的孩子对于圆明园基本没概念了。不过有电脑还原的圆明园,可以一窥全貌。
学生:恩,那是一定要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