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张卫平投篮慢动作(一个被解说事业)

张卫平投篮慢动作(一个被解说事业)所以,张合理就在这无数遍解说里的“合理”“不合理”的口头禅中诞生了。在姚明效力NBA火箭队的时候,张指导经常做客CCTV5进行解说,像绝大多数国人一样,张指导既是姚蜜又是火蜜,每次在解说火箭队比赛的时候,一旦球没有先传给内线的大姚,张指导就会着急得说“快给姚明呀,给呀,怎么还是不给”或者说“ 给姚明!给啊!对了,这球给得不错!”,如果姚明没进球,张指导也能自圆其说“这球打得合理,球传给姚明,虽然没进,但就该那么打”。而张指导那些被球迷所熟知的经典解说词甚至能写成一本书。2010年世锦赛孙悦在比赛中完成一次抢断,张指导就仿佛化身孙悦的好哥们,然后在一旁略带调侃地起哄“孙悦,玩儿他”。随后央视资深的解说员于嘉称“张老师这一声玩他,必将称为本届世锦赛的惊世之作!”果不其然,虽然已经过去了十余年,但“孙悦,玩儿他”的梗却经久不息、长盛不衰。

张卫平投篮慢动作(一个被解说事业)(1)

科比、于嘉和张卫平

很多球迷看到“张卫平”这个名字,可能会突然间忘记他的主人是谁了,因为他的外号已经风靡篮球圈,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张合理、卫平·布莱恩特、张指导等等哪个不是响当当的经典体育IP?

张卫平的解说风格幽默风趣、快言快语、京味十足,自成一体,球迷一边看比赛一边听解说,不管说得对不对,但总感觉张指导就坐身边跟你唠嗑一样。他的言语里没有那么多解说公式和官方话,但却能恰如其分地把自己丰富的感情和球场的动态表达出来,并且还能妙语如珠,风趣幽默。

而张指导那些被球迷所熟知的经典解说词甚至能写成一本书。

张卫平投篮慢动作(一个被解说事业)(2)

张卫平投篮慢动作(一个被解说事业)(3)

2010年世锦赛孙悦在比赛中完成一次抢断,张指导就仿佛化身孙悦的好哥们,然后在一旁略带调侃地起哄“孙悦,玩儿他”。随后央视资深的解说员于嘉称“张老师这一声玩他,必将称为本届世锦赛的惊世之作!”

果不其然,虽然已经过去了十余年,但“孙悦,玩儿他”的梗却经久不息、长盛不衰。

在姚明效力NBA火箭队的时候,张指导经常做客CCTV5进行解说,像绝大多数国人一样,张指导既是姚蜜又是火蜜,每次在解说火箭队比赛的时候,一旦球没有先传给内线的大姚,张指导就会着急得说“快给姚明呀,给呀,怎么还是不给”或者说“ 给姚明!给啊!对了,这球给得不错!”,如果姚明没进球,张指导也能自圆其说“这球打得合理,球传给姚明,虽然没进,但就该那么打”。

所以,张合理就在这无数遍解说里的“合理”“不合理”的口头禅中诞生了。

张卫平投篮慢动作(一个被解说事业)(4)

张卫平投篮慢动作(一个被解说事业)(5)

而最令球迷津津乐道的应该是张指导对科比那无底线、无原则、无下限的喜爱,有句话说得好“爱到一定程度时他做得什么都会是对的”。看来这句话在张指导这里应验了。

还有好事的球迷把张指导对科比的解说总结了下:

科比进球了,张指导会说“看看科比这叫一厉害,怎么打怎么有”。科比没进,张指导会坚定地说“虽然没进,但就得这么打”。要是队友进球了,张指导也得先把科比这一功给记上“这就是科比的助攻”。但要是队友没进呢?“这胡打啊这”。

要是队友失误了,张指导作为解说员会及时给出观点“这些个队友是真没状态啊!”。但当科比失误时,张指导可能来不及点评,便要进入下个环节“来,我们看下中奖观众”。

就这样,“卫平·布莱恩特”成了张指导众多外号之首,似乎再也没有比这更经典更受欢迎的了。

张卫平投篮慢动作(一个被解说事业)(6)

张卫平投篮慢动作(一个被解说事业)(7)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张指导一直活跃在中国篮球圈的顶层,从中央电视台的《篮球课堂》,再到NBA、CBA比赛现场转播解说、特约嘉宾,从新华社《体育快报》“观战指南”专栏作者,NBA时空专栏作者,再到搜狐网站篮球专栏作者。

经过数几十载的勤奋耕耘,以及专业且独到的精彩解说,张指导已经成为中国篮球解说界的巨擘和元老,你能在他解说的比赛里感受到快乐和绝佳的观赛体验,他在解说的比赛时很专业很认真,但你总能感觉到浓浓的滑稽感,时不时也就会因此捧腹大笑。

张指导这种“众人皆醒我独醉”的状态成了大家喜爱他的原因。

张卫平投篮慢动作(一个被解说事业)(8)

张卫平投篮慢动作(一个被解说事业)(9)

而或许令很多年轻球迷震惊的是,除了解说和写文章方面的成功,张指导在球员时代也颇具建树,其对中国男篮的历史贡献和在国家队中的地位在当时可谓无人可及。

只可惜,生不逢时。

张指导辉煌的70年代,中国绝大部分家庭都没有电视,更不用提手机和电脑了。在绝大部分中国球迷的眼里,刘玉栋、巴特尔、王治郅、姚明才是中国篮球的代表,更是中国篮球的功勋名宿,无疑,互联网的全球化和智能电子产品的问世成了这些英雄们成为巨星,获得巨大关注的助推剂。

但是在80年代之前,对于那些把国际比赛当做使命和任务的名宿们,球迷只能通过文字、零星几段模糊的视频或者几张照片来了解和关注,但他们做出的贡献和牺牲却并不比后来者少。

张卫平投篮慢动作(一个被解说事业)(10)

张卫平投篮慢动作(一个被解说事业)(11)

张卫平、吴忻水、穆铁柱、郑海霞、匡鲁彬等等都是这样被互联网以往的历史名宿。所以,导致现在一提穆铁柱,年轻人一脸茫然“穆大叔?火箭队的?”,而说到张指导——哦,解说员。

说实话,这的确令人感到悲哀。其实,我们作为中国年轻的一代篮球粉丝,应该关注和记住那些做出贡献的老一辈的名宿们,而不是张口戴维斯闭口詹姆斯。

好了,说了这么多,很多人会不耐烦了——张指导到底优秀在哪,值得我这样标榜?

那可不,还真不是吹牛。年轻时张指导有个外号叫“篮下魔术师”,而这个外号还是在外国报纸上首次出现的。

NBA后来也出现了个“魔术师”,这个说的是湖人队名宿约翰逊,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约翰逊在比赛中经常会出其不意地送出精彩妙传,你根本不知道他是怎么把球塞过去的,就像变魔术一样。

张卫平投篮慢动作(一个被解说事业)(12)

而我们张指导的“篮下魔术师”则是因为他在篮下经常会用到一些背转、假动作、虚晃、左右开弓、挑篮、抛投、勾手等等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进攻方式,对手根本无法预料下一步他会在哪边终结,张指导往往在防守人飞在半空中扑了个空的时候,轻巧的上篮打进完成得分。

他的身高只有1米93,跟现在郭艾伦一个身高,但张指导却从来都是打大前锋(当时叫做二中锋),彼时的一中锋是谁呢?2米28的穆铁柱!身高差了35厘米,而这点正好反映出了张指导无与伦比的身体素质和得分能力了。

那这么“花里胡哨”,张指导应该每场能得不少分吧?

没错,张指导在国家队是当之无愧的得分王,而1978年世锦赛是张指导的成名之战。

1978年马尼拉世锦赛是中国参加的第一届篮球世锦赛,也是张指导参加的第一届世锦赛,当时张指导还是本届世锦赛中国代表团的旗手。

张卫平投篮慢动作(一个被解说事业)(13)

张卫平投篮慢动作(一个被解说事业)(14)

首战对阵美洲强队巴西男篮,中国男篮根本没有半点招架之力,最终以97比154狂输57分首尝败果,出师不利的中国队惨遭当头一棒,那场比赛张指导只得到了11分。

第二站面对波多黎各中国队本有实力战胜,但还是以3分之差输掉了比赛,这场比赛张指导狂砍28分。第三战面对欧洲劲旅意大利,中国队遭遇三连败,张指导仅得14分。

小组赛被淘汰后,到了排位赛,打南朝鲜(也就是现在的韩国)中国队首尝胜果,张指导独得30分,打捷克斯洛伐克,张指导再拿35分,后面两场面对塞内加尔和多米尼加,分别得到27分和32分。

七场战罢,中国队2胜5负排名11,这是中国男篮首次出师世锦赛的战绩。而张指导场均得到了25.2分,高居本届世锦赛得分榜第二位,仅次于捷克斯洛伐克球员的26.9分。

张指导的25.2分长期霸占中国球员在世锦赛的得分记录,直到28年之后,也就是2006年日本男篮世锦赛上,姚明以场均25.3的微弱优势打破了张指导的记录。

值得一提的是,直到现在,男篮世锦赛场均得分记录榜上,张指导依然排在第三位。

张卫平投篮慢动作(一个被解说事业)(15)

张卫平投篮慢动作(一个被解说事业)(16)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70年代时篮球运动里还没有三分线一说,进攻时间也有足足30秒,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张指导能场均砍下25.2分实属不易,也绝非一般人能够做到。

实际上除了个人得分突出外,张指导也曾是中国男篮打破菲律宾统治,首次称霸亚洲的核心。在亚锦赛(2015年之后叫亚洲杯)这个亚洲顶级赛事中,张卫平先后在1975年和1977年两届亚锦赛上帮助中国夺冠,随后又率队获得1978年亚运会冠军,完成了亚洲大赛的三连冠。

也正是从那会开始,中国男篮开始奠定在亚洲的霸主地位。

我们没有找到更多比赛的数据,但是在1977年的一篇论文章中获取到了亚锦赛上一些球员的数据,下图是那届赛事中中国队打的9场比赛的数据情况,张指导合计得到180分位国家队之首,场均等得到20分左右,毫无疑问,他是国家队的最强进攻火力点,更是国家队当之无愧的球场领袖。

中国男篮之所以能在70年代称霸亚洲,张指导当记头功。

张卫平投篮慢动作(一个被解说事业)(17)

张卫平投篮慢动作(一个被解说事业)(18)

不仅如此,还有一场非正式的中美篮球比赛值得一提,那是1979年的事。当时由全美大学生明星球员组成的美国队来中国打了多场友谊赛,参与的球队包括与八一男篮、上海男篮和北京男篮。

当时由穆铁柱率领的八一队两度战胜美国队震惊了世界篮坛,但可惜的是,张卫平彼时效力的北京男篮以78比103输掉了比赛,虽说球队输了,但张卫平却打出了疯狂的表现,一人独砍35分,堂堂美国大学生明星里竟无一合之将。

所以,毫无疑问,张指导年轻时是成功的,如果放在现在,他会是一位超级巨星,但谁又能想到,张指导后来会成为著名的篮球解说员,而谁又能想到,如今在电视机前风趣幽默、侃侃而谈的张指导曾经是一位打败天下无敌手的球场BUG。

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失败。

张卫平投篮慢动作(一个被解说事业)(19)

张卫平投篮慢动作(一个被解说事业)(20)

也许我们只看到了张指导在球员和评论员的岗位上都取得了成功,但是却不知道,他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就拿篮球来说,张指导之所以能以193的身高打二中锋,其实正是因为他身体素质太好了。提起中国飞人这个陌生的词,能搭得上边的可能就是1984年进入国家队,后来因为热衷慈善事业30年而被选为“中国好人榜”的宋涛了,他有208的身高,扣篮时头部可以与篮筐齐平。

如果他能被称得上中国飞人,那么张指导应该是第一代中国飞人

张指导的纵跳达到了100公分,在训练中,他轻松地上演空中接力、双手背扣,大风车等高难度的技术动作。用一位老球迷的话说,“那会的张卫平其实最像的就是后来NBA的巴克利,虽然身高不高,要外线有外线,要内线有内线,身体素质出众,在内线可以横冲直撞。”

而张指导之所以能做到这些,秘诀只有刻苦训练。

张卫平投篮慢动作(一个被解说事业)(21)

张卫平投篮慢动作(一个被解说事业)(22)

据说张指导经常跟着举重运动员一块训练,那个时候没有什么专业训练,只有“全蹲、卧推、硬举”老三样,当时他的最大深蹲重量为200公斤,而硬举重量也达到了160公斤。即便后来张指导37岁还担任了国家队助理教练,当时全队竟然没有人能在卧推中胜过他,而50岁回国在IMG(国际管理集团)工作期间,与大量CBA球员掰手腕也从来没有输过。

张指导的身体素质强到令人汗颜,而这点正是张卫平能在球场上以小博大、得分如探囊取物的根基,显然,他的超级运动能力绝非天生而来,而是通过一点点的训练获得的。

张指导曾经在1983年5月22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过一篇文章,题为《苦练弥补了我的不足》,其中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描述:

“中国有句俗话:笨鸟先飞。我的身体条件不好,光靠队里统一的训练课解决不了问题,只能额外付出加倍的努力。我给自己规定了一项任务:每次训练课后都要加练半小时力量。力量训练是很枯燥很累的,身体要承受极大的负荷强度。记得有一次大运动量训练课后,我已经累得一步路都不想走。还练不练力量?我躺在地板上,思想在做斗争。

当时真想痛痛快快洗个热水澡休息一下。可又一想,这不是把自己订的规矩给破坏了吗?少练一次也许影响不大,但这种思想一滋长,今天少练一次,明天少练一次,就要前功尽弃!万丈高楼平地起,每咬一次牙,身体就强壮一分,每加一次课,就向在三秒区内站稳脚跟迈进一步。想到这里,我一骨碌爬起来,真怪,身体也不那么累了,脚步也轻松多了。”

张卫平投篮慢动作(一个被解说事业)(23)

张指导在退役之后,还曾在美国有过一段艰辛的打拼岁月,他一边在大学图书管里干兼职,同时还一边在大学球队里做训练师,用他自己的话说“工作就是拎一个冰桶,在练习场边上一坐,谁一有伤赶紧冲上去为人家做处理。还有给运动员裹脚,谁有伤就去护理谁。这个工作一年的薪水才五千五百美元,这实在是令人不能相信的低工资。”

后来还在青岛啤酒做过市场调查员,同时又通过教篮球来赚钱,总之正是这些丰富的经历,让张指导如今能够在千万观众面前侃侃而谈,他的成功离不开辉煌背后的辛苦付出。

如今,张指导依旧活跃在解说比赛的最前沿,在他的个人网络账号里最新的一条动态还是8月23日,纪念科比43岁生日快乐的视频,在文案里他写了一首打油诗“相识还未满十八、初出茅庐小飞侠,二十余载常相伴,生日快乐黑曼巴!”

张卫平投篮慢动作(一个被解说事业)(24)

时代在变,球员在变,但张指导永远不变,只要他一开腔,我们的青春和怀念就永远不会老去,虽然张指导老了,但他的声音陪伴了我们的那些青葱岁月。

而如今,除了那些球场上的明星外,我们也是时候该重新审视张指导在我们心中的地位了,起码在我看来,他又何尝不是那种值得我们学习和追捧的巨星?

也许他是最成功的最受欢迎的国内解说员,也许他是被解说事业遮挡了光芒的超级得分手,又也许张指导本身就是成功的真身,解说、篮球都是外化了而已。

向张指导学习,愿张指导永远开心。

-END-

张卫平投篮慢动作(一个被解说事业)(25)

猜您喜欢: